用一个漫画展,诠释“喜欢上海的理由”,无疑是智慧而浪漫的创意。
2021年岁末,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主办的“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开幕。对于这样的画展,虽然策展人也有过预期,但市民观众、漫画爱好者们的反响之积极热烈,还是大大超出了漫画家们的预期。原定两个月的展期延长了半个月,沪上漫画家们的公益导赏也一再“加场”——直到措手不及的疫情再度为这座城市按下暂缓键。
说起这次漫画展的初衷,上海美协主席、漫画家郑辛遥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观察、记录、创作,让观众能够在漫画的小天地、小细节、小角度中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大场景、大世界、大上海,从而发现更多上海值得被喜欢的理由。通过讲好漫画里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小见大,是漫画的拿手好戏。其他画种,都是以材质命名,例如油画、水墨画、水粉画、版画乃至蜡笔画等,唯有漫画的核心是“幽默的思想,非凡的创意”。它离文学最近,离思想最近,离社会最近。这正是漫画最大的特色所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承载能量,使它成为独具一格的画种。手法上创意为王,形式上包罗万象,如此配置,让漫画这个“非一般”画种,天然地拥有了传播力,充满着当代性。
历史选择了漫画,漫画选择了上海。中国漫画诞生在上海,中国漫画界的诸多“第一”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中国最早的以“漫画”一词称呼绘画,就出现在1904年3月27日的上海《警钟日报》上;中国第一份专业漫画期刊《上海泼克》1918年9月在沪创刊;中国第一个漫画家团体“漫画会”1926年12月在沪宣布成立;中国漫画史上首次全国性漫画展1936年11月4日在沪开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云集了中国主要的漫畫家,一批重要的漫画报刊也都以上海为基地,编辑出版并发行至全国。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为中国漫画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漫画也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且重要的文化资源。
上海漫画,凭借报纸等平面媒体的巨大传播力,历经了1930年代的启蒙活跃,创造了1950年代、1980年代的创作高峰,也因当下媒体平台的嬗变与时代风尚的变迁,遭遇了青黄不接的窘境。那么今天的上海,怎么理解漫画?我们能用漫画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这无疑成为漫画家们绕不过去的思考命题。
百年前的中国画家们,借助漫画这一传播有力的艺术语汇,从画室走向社会,在新闻报纸构成的平面阵地上,掀起了现代思想与革命的浪潮。优秀的漫画家们紧跟时代生活的节奏,感受人间烟火,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新创作,反映社会生活,有的时候甚至走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前头。漫画的这一“基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和问题,漫画不能缺席,漫画家不能“不在场”。
拒绝“不在场”,时刻“不缺席”——这是漫画和漫画家的使命。虽然纸媒时代是中国漫画的辉煌时代,但互联网时代的漫画,难道就不能“重塑辉煌”?答案是否定的。传播形式的变化是外在的,而漫画的内在质量才是“内容为王”的保证。与时俱进不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一种实践。当媒介发生了变化,今天的漫画形式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而这次漫画展,用“大漫画”的概念,将传统漫画和动画、动漫、绘本、插画、连环画、当代艺术等融为一炉。画法“混搭”带来的艺术多样性,让整个展览异彩纷呈。
所谓的“大漫画”,指的是布展思路和形式:用大形式、大概念,通过各类艺术形式和媒体形式的融合,从而成就大跨界,开拓大格局。但从本质上说,所有的优秀创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漫画上,也就是“小漫画”:唯有每幅作品都思想坚挺、艺术精湛,才能支撑起“大漫画”的理念。
好在,这次“小漫画里的大上海”之尝试,作出了比较精彩的回答,让人们对上海的漫画家们充满期待。不过,“上海故事”只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而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给漫画家们无限的创作空间。那里充满了喜怒哀乐,等待着漫画家们去发现和发掘。F1DA99F8-B7A8-4620-B878-1B8824161CAE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