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八音”唱响七块地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5391
柯玲

  

  

  

  离开南龙古寨时大家意犹未尽,奈何回访时间安排紧凑,我们必须赶往下一站——兴义七块地,二期学员冯时素所在地。如果时间充裕,在南龙古寨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种堪与“纳西古乐”媲美的艺术——那便是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风习习的布依古寨中听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民族风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是指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表演。八种乐器通常为: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八种乐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唢呐、木叶、勒优,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演出的时候按照生、旦、净、丑的戏曲角色来分角演出。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词和语言都体现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故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被誉为“盘江奇葩”和“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及“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保护名录。

  错过古寨的八音欣赏其实也说不上失落,正如学员郎正丽所说“异地搬迁有变的,也有不变的”。更何况2008年11月,兴义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兴义七块地,虽然也是一处异地安置的移民新村,但搬出老寨住进新村只是物理空间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无形的,是驻扎在人们心田的,在七块地同样可以欣赏到“八音坐唱”。七块地有不止一位东华学员,以三期的冯时素业绩最为出色。2018年来回访的东华老师回沪时说冯时素的企业几乎占了七块地一条街,做得相当不错!令老师们尤为感到新奇的是,冯时素当时不仅为老师们打了粑粑,还请七块地的乡亲们现场表演了“八音坐唱”。当时回访老师发的朋友圈小视频圈粉不少,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与舞台上的相比,虽然修饰不多,却更加真实自然。

  不过,因冯时素已受访而并未列入本期回访名单中,但两位陪同我们回访的兴义市非遗办领导却一再建议我们去看看“冯姐”,并卖关子说我们一定会有惊喜。客随主便啰,于是有了“再访冯时素”。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冯时素的公司已经搬离七块地了!一年前的一爿门店全部关停或转让了。她搬到了又一个全新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洒金,公司名称改为“兴义市绣娘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冯时素老家原在兴义市沧江乡,1997年易地搬迁到了兴义七块地。因为丈夫一家是布依族,聪明好学的冯时素学会了刺绣,长期以来一直靠这门手艺开店铺养家,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技艺和出众的组织能力。冯时素在七块地的公司名称叫“岑阿明文化传承刺绣服饰有限公司”。几年经营后冯时素的口碑越来越好,带动的人越来越多,还因此上了中央电视台。后来又在兴义布谷鸟公司王菁经理的鼓励和扶持下,逐步将产业做大,也带动了更多的绣娘就业。紧接着又被推荐来东华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学习。冯时素在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说:“东华的老师和那些专家都给我们讲要怎样搞非遗传承,把布依族服饰传承下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布依文化失传,要把它挖掘出来,所以我学了以后就转变了思想,回来就想创业了。回来后我们就做了服装设计跟包包去参加绣娘比赛,没想到还拿了一个最佳奖,后来又开了一家‘岑阿明服饰公司。”这是一年前我同事来回访时所了解到的冯时素情况。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已经是很不错了。想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竟然又有了这么大的动作!

  我们跟踪追击到洒金,在一处全新的建筑群中找到了冯时素的合作社。随行的专业老师看到冯时素禁不住大声惊呼“冯老师,您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那天,50多岁的冯时素身着自己设计的白色连衣套裙,胸前、袖口和裙摆绣着几朵精致的小花,款款地立在公司门口迎接,一副干练且不乏时尚的女企业家模样。老师说现在的冯时素与在东华学习时已经完全判若两人了——两年前的冯时素几乎像一个本分的祖母老奶奶。

  再看她的合作社车间,人来过往,热热闹闹。车间里报到排队的、奋力工作的、开心玩耍的,机器声、说话声、笑闹声声声入耳,一派生龙活虎、欣欣向荣的气象。因为当天下午培训即将开班,安置点的居民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他们大多身着盛装、带着自己的“绣品”前来报名,所有人都笑嘻嘻的,不难发现大家在这里学习、干活儿挺开心,合作社的合作气氛甚是宜人。所有的人笑模笑样都很阳光,你很难想到他们中大多数是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然,或许贫困本来就与开心没有必然联系吧!

  因为适逢暑期学校放假,合作社允許边工作边看娃。车间里很热闹:孩子们有在主席台上玩耍打闹的,有在父母身旁埋头写作业的,有在专心致志捧着Pad看动画片的,还有更小的在母亲身旁的箩筐里酣睡的。冯时素略带腼腆地笑着说:“老师们来得有点儿突然,这里又是新区,今天下午正好要开新班。若是平时,我一定会请老师们欣赏我们七块地的‘八音坐唱。”“不用客气了,现在脱贫攻坚是第一要务。”我笑着说。

  冯时素的合作社管理有条不紊,她自己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外,还主管绣娘培训和产品设计、抓质量。她一边加工服装助力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就业,一边对接政府非遗技艺的培训。合作社的订单主要来自广东等地,因为冯时素良好的信誉和超强的协调能力合作社订单不断。而一期培训一周左右,一般有50名学员,培训合格的马上就可以接单加工,表现优秀者公司考虑留用。厂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绣娘前来做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少数民族绣娘,在这里做工,绣娘们月工资少的也能近2000元,多的能有5000元。

  “一年之内,这么大动作,这么多改变!哪来的勇气?”我直接发问了。在很多女性退休的年龄,冯时素却敢于做出如此大的调整,关掉自己的公司,开办农民合作社,动力到底何在?老师们都感到惊奇。“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去过上海,去东华大学学习,听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回来后我很多想法变了。我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冯时素依然有几分害羞地回答。东华大学的非遗课程设置中,既有色彩搭配、服装设计课,也有市场调研课和企业参访课,当然也有政策法规及文化素养课,还有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课程,冯时素在校学习期间极其用心。她也不止一次对记者说,东华回来后就想干事情,于是就尝试创业。

  当然,开办合作社,无论是对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弘扬,还是对扶贫帮困都意义更大。这既是政府的支持和召唤,也有她自己的境界和担当。这次冯时素没忘记补充道:“还有儿子的赞助和鼓励。”合作社开办的前几个月,其实一直在亏损,多亏儿子力挺母亲,现在总算开始盈利了,要感谢文旅局、妇联、民宗委以及家人等等各方的支持。目前,冯时素的厂房共有1000平方米,机器100多台,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冯时素还大胆迈开了招才引智的步伐,把在沿海一带服装厂打拼的6名兴义籍的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招到自己的旗下。创业之初遇到困难是自然,资金、人员、销路等等都曾遇到难题,但有政府、家人和同事的支持,冯时素微微一笑,信心十足地说“都过去了,而且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她说下一步的想法是要将合作社工人扩大到150人到200人的规模,她确信“有这帮年轻人来协助我,我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或许,冯时素自己还不知道,她已经走进了当地脱贫致富攻坚先锋的行列。在冯时素带动下,一起移民到七块地的布依族绣娘也有人开起了公司,带着更多人全面脱贫。2019年是国家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我们去黔西南回访时,充分感受到了当地干群上下同心努力苦干,争取提前脱贫的决心。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下了基层,每人都有对接的贫困户指标。工作强度之大、节奏之紧、热情之高,紧张的气氛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冯时素,兴义七块地的一名普通妇女,看到那么多异地搬迁的姐妹,出于一颗热心,也是出于一颗爱心,更有一颗敢于担当的责任心,义无反顾地改弦更张,让自己的企业变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领更多人奔向美好前程的一份事业。

  对于如何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冯时素有很多想法,“谢谢老师们一直的关心支持,我需要东华大学的继续支持,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以刺绣的方式呈现八音坐唱!”回访冯时素,未能有时间听“八音坐唱”多少有些遗憾,但从冯时素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最强音。“八音坐唱”是合奏合唱,我们在冯时素合作社中看到的也正是脱贫攻坚中齐心协力、携手向前的合作精神。2020年,东华大学举办“精英回归、精准帮扶”非遗研培班,冯时素踊跃报名。结业静态展上,她首次亮出了她的布依族刺绣版“八音坐唱”。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向前的学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