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伊始,年近古稀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捷,在他的第二故乡上海举办从艺五十周年独唱音乐会,拉开了他全国巡演的帷幕。
作为周小燕、斯义桂、苏塞依等国内外頂级声乐大家的嫡传弟子,年近七旬的刘捷,仍宝刀不老、雄风犹在,在独唱会上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十多首中外经典作品。作为第一届央视青歌赛金奖获得者、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国际声乐大赛获奖者,刘捷的演唱依然通透辽远、高亢激昂又豪情万丈,尤其那金属般的高音震撼人心。刘捷的演唱咬字吐词清晰,乐句间的抑扬顿挫、严谨工整,乐段间的起承转合和行腔用意独到讲究,作品的谋篇布局也匠心独具。他的气息运用更是流畅自如,因此把握高难度的作品时能随心所欲、举重若轻。难怪当年他的恩师周小燕教授曾多次在公众场合称赞刘捷,说她的学生中,唯有刘捷不用先练声,张嘴就能歌唱。诚然,要有这样的歌唱状态和境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刘捷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歌唱时刻挂在他的心中,所以能随时进入这样的状态……
壹
我与刘捷早在他上音求学期间就已相识相交,以后多次邀请他参加我和胞弟李建国一同策划组织的《中国名曲大汇唱》《世界名曲大汇唱》等大型音乐活动。刘捷为了心中的歌唱艺术,无怨无悔、坚持执着,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追求的歌唱家。在其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多少人羡慕的地位和待遇,去美国求学,一切从零开始。学成后又满怀报国之志,回沈阳办学。如今人到晚年,他还是激情澎湃地著书立说、开办声乐大师班,去各地讲学,他还在为中国的声乐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一切……
刘捷是蒙古族,1952年生人,原呼伦贝尔草原上王族的后裔,但他从没有半点公子哥儿的习气。他的儿童及青少年时代都在沈阳度过,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1968年,16岁的刘捷和无数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年轻人是可以在那里大有作为的”号召,去了辽宁盘锦地区的一家国营农场务农。但好学的刘捷仍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不失时机地努力学习。在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哲学书,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许多深刻哲理,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艺术道路。
刘捷的母亲能歌唱,会演地方戏,他从小就受其影响和启蒙,对歌唱也情有独钟。如今到了农场,刘捷无论在田间劳作,还是埂边休憩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刘捷有着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和出众的音乐感觉,他的歌声是从心间流淌出来的,因此是那样的无拘无束、那样的亲切。虽然那时他连简谱也不识,但他的歌声给同事们带来了欢乐和愉悦,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70年盛夏,辽河发生洪灾。刘捷所在的农场紧挨着辽河,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时除了农场的员工和当地的农民全力参与抗洪外,党和政府还急调驻辽宁的部队来帮助抗洪救灾。经过军民的全力奋战,抗洪斗争取得了胜利。为了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感谢和厚爱,农场组织了一台文艺晚会来答谢解放军。刘捷也被选上并担任独唱,在那天的晚会上,他演唱了一首石夫创作的《牧马之歌》,引起了到会的大洼县副县长的关注和浓厚兴趣……没过多久一纸调令就来了,刘捷被正式调往大洼县的文艺宣传队,由此也开始了他的职业歌唱生涯。
刘捷调到大洼县文艺宣传队时,还是一张白纸。幸好,他遇到了歌唱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宣传队的负责人袁鸣声。此君原是北京空政文工团的男高音独唱演员,妻子是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侄女,因而袁鸣声便从部队裁减到了地方。袁鸣声工作虽在北京,但他却曾在上海声乐研究所跟随林俊卿教授多年学习咽音唱法,因此他对整个中国歌坛的状况很了解,与许多歌坛大人物也都见识和结交过。像胡松华、李光曦、马玉涛、贾世骏等当年中国一流的歌唱家,都是他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时的同学。
刘捷非常崇拜、喜欢袁鸣声,想方设法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机会能与之相处,从而能聆听他的教诲。袁鸣声无疑是刘捷踏入歌唱艺术的第一个启蒙者。虽然他教学的咽音唱法并不适合刘捷,也并未被他所接受,但他使刘捷知道了什么是歌唱艺术,了解到了外面精彩纷呈的歌唱世界,并通过录音机和电唱机,聆听到了许多中外歌唱家的歌声,使刘捷的眼界大开。袁鸣声是部队文工团出身,他经常给刘捷讲述北京、上海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故事,其中讲得最多的还是部队文工团里的学习、生活和演出。
当年的部队文工团,是大多数音乐学习者膜拜和向往的地方,刘捷也不例外。他决心要好好练唱,期盼着有朝一日也能穿上那令人羡慕的军装登台高歌……因为朝夕相处,又加之大量的舞台实践,有着歌唱天赋的刘捷成长很快,他虽然没跟随袁老师学习咽音,但他的演唱无论是技巧还是风格,都得到过袁老师的指点熏陶,有他的影子。遗憾的是,在与袁老师相处不到一年时间,辽宁发现了一块大油田:辽河大油田,袁鸣声随即被调往油田去组建文艺宣传队。但好在辽河油田就在大洼县旁,刘捷在工作之余总在大路边搭乘马车,去袁老师家谈歌唱,听唱片……这也是他那段时间里最开心的时光。
袁老师不仅教刘捷歌唱和音乐知识,还多次给他安排报考文工团的机会,其中包括沈阳、济南、兰州和北京军区及国防科委和工程兵等文工团。虽然他的歌唱水准是得到认可的,但最终都因他父亲的“历史问题”而未果。对此,刘捷并未感到灰心,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在与袁老师密切交往的这六年,刘捷得到的指点与熏陶让他受益终身。最后,他终于成功考取上海音乐学院。
刘捷刚进入县文艺宣传队的前几年,虽然嗓音条件出众,但演唱高音并不稳定,其中有气息运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喉头抬得太高、又不稳定,把歌唱的通道堵住了,高音也就唱不上去了。为此,他花了三年时间来解决喉头稳定和下放的问题。另外,由于刘捷是东北人,有很重的地方口音,这是不利于歌唱的。于是,刘捷就开始调整说话的支撑点,用丹田之气学讲标准的普通话。就这样,春夏秋冬、寒往暑来,坚持数年,“习惯”便成了自然。刘捷当年的努力,都为他以后成为中国顶尖的歌唱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1977年,中国又恢复了高考,不久又掀起了知青回城的热潮。刘捷也办理了回城手续,即将去沈阳铁路局工作,但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热爱着歌唱。当得知中国的音乐院校正在重新招生之时,刘捷旋即斗胆写信给远在北京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柳石明先生,打听中央音乐学院招生状况。柳石明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搭档几十年、共同主演过许多中国原创歌剧。在一次演出中,刘捷与他邂逅结识并成为朋友。柳石明没有半点架子,他非常喜欢也看好刘捷,认为此人将来必有大出息。
接到刘捷的来信后,柳石明随即回信,告知了中央音乐学院不仅招生火爆,而且报考者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建议他别来北京,可去就近的沈阳音乐学院试试。遵照柳先生的建议,刘捷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
说来也巧,1977年12月7日,刘捷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工作服,成了沈阳铁路局沈阳车辆段的一名正式工人,并在这天上了第一个夜班。但戏剧性的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考试就定在第二天早上。工作完了,一夜未睡的刘捷赶到考场,唱了一首《乌苏里船歌》,便径直回家睡觉去了,因为当晚还要上第二个夜班。他报考沈阳音乐学院,铁路局是不知道的。况且对于此次考试的成功,刘捷也没有完全的把握。他权衡再三,决定还是放弃考试,好好工作,等待时机。
在铁路车辆段埋头苦干的刘捷,很快赢得工人师傅们的认可。有一次,一位工段长问刘捷:你怎么不去考大学?刘捷先是一愣,随即又反问:你们同意我考大学?工段长说:这是国家的政策,谁会反对。此时的刘捷才如梦初醒,他翻遍了当地的报纸,终于找到了一条上海音乐学院招生的消息,顿时喜出望外。于是,刘捷正式向单位请假,随即动身赴上海赶考。那时从沈阳坐火车到上海需要32个小时。刚到上海,刘捷便赶往上海音乐学院,到了学校才知道,报名日期早已截止,大学部的声乐初试也已进行到了最后一天。考场门口,学校教务科的一位赵姓科长坐镇。当得知刘捷是刚从沈阳赶到现场的,考试并未报过名,对于这个特殊的情况,他特事特办、网开一面,让刘捷先进考场考试,随后留下介绍信登记补办报名手续。赵科长的这一小小举动,从此改变了刘捷的人生轨迹,刘捷一辈子也不会忘却赵科长的恩德。
这天的主考官是倪承丰老师和他的助手杨巍。此时的考场中已经没有其他考生了,刘捷是四千多名报考者中的最后一人。他还是演唱了那首《乌苏里船歌》,但由于星夜赶路又没调整休息,嗓子比较疲劳,考试的发挥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当天考试结束后,刘捷便应邀到一位在沈阳结识的上海朋友家中吃晚饭,这位上海朋友是辽宁驻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家住上海南市区的一条老式石库门弄堂里。那时的上海住房很紧张,他与父母、弟妹同住一间居室内,家里没有卫生间,只有一个用布遮掩的马桶。面对友人这样的居住状况,原本想在此留宿一晚的刘捷此时打消了念头,吃完饭便告辞了。但他这一晚是没地方住的,因为介绍信已留在了学校里,而他刚进单位不久,工作证还未发到。但当时上海的所有旅店,没有工作证和介绍信是绝不能入住的。
当晚,刘捷漫无目标地徜徉在上海外滩附近的大街小巷,只期盼着黎明赶快来临。刘捷看遍了南京路附近的所有报廊。半夜肚子饿了,他居然找到了北京西路、新闸路和西藏路交叉处的上海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服务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旁边的面馆。在那里,刘捷连吃了六碗阳春面。为了能应对考试,他又折返回外滩,想在那里找个空椅躺下休息。但不料,这些座椅全被一对对情侣、其中也有返城的知青占领着,直至凌晨四点也没有一个空位。这种景象,如今想来那真是奇观。
终于等到了清晨六点,辽宁驻沪办事处租住在福州路上一家名叫五岭旅馆的门终于开了,等候多时的刘捷,迫不及待地冲进其租用的房间,找个空床躺下便睡着了。早上九点半,心中放不下复试发榜之事的刘捷惊醒了。他一骨碌起床,没有洗漱便赶往上海音乐学院。
到了学校,校园里满是悦耳的琴声和歌声。唯独发榜墙空空如也,显然复试还未发榜。焦急的刘捷大步流星地来到南大楼三楼的声乐系,迎面碰见了昨日主考官的助手杨巍老师。因为对昨天的考试印象深刻,杨老师便主动向刘捷发问:你是昨天下午最后考的那个男高音吗?当得到确认后,杨巍告诉刘捷,他落榜了。但杨老师认为刘捷是非常好的歌唱苗子,潜力很大,应该进上音深造。于是,他就向刘捷建议让他快去找王品素教授,她是声乐系的党支部书记,为人正直,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可向她讲明考试的所有状况,或许她会给他机会。同时还告知了王品素的办公地点。
感到峰回路转的刘捷按图索骥,马上找到了王品素教授。刘捷向她讲述了自己来上海考试的真实经过,王品素的眼中闪着泪光,这一幕刘捷永远不会忘记。王老师要刘捷在十一点钟到声乐系办公室见面。王品素教授是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地下党员,她也是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斯义桂教授的得意學生。新中国成立后,上音的贺绿汀院长钦点王品素教授挂帅开办中国民族声乐班。她先后培养了才旦卓玛、何纪光、傅祖光、贠恩凤、冯雪健等一大批民族声乐歌唱家。王品素在学校和声乐系是一个讲得上话的人物。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捷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个贵人。此时的刘捷完全忘却了疲劳,他马上去声乐系办公室等候,此时离与王老师见面还有一个半小时,他只能与办公室里的杨巍老师天南海北地闲聊,打发时光。
十一点半左右,只听走廊里一阵躁动,一群人从楼梯上来。只见王品素老师走在前头,旁边还有一群女老师。刘捷见状赶紧上前与王老师打招呼,此时,工作繁忙的王品素教授才想起与刘捷的约定。于是,她赶紧招呼另外三位女老师,一同将刘捷带进304教室,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其中担任钢琴伴奏的是彭雪琼老师。这钢琴声一响,刘捷把自己所有的疲劳和烦恼都抛进了九霄云外。这天,他演唱了自己另一首拿手作品《牧马之歌》。歌毕后,中间那位看似很有身份的老师连续发问,刘捷如实地一一作答。当问到他昨晚住在哪儿,刘捷回答“马路上”时,全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五分钟也没人说话,在场所有老师都被刘捷这种对歌唱执着的精神所打动。片刻后,那位老师要求刘捷再唱一首歌曲,于是他又演唱了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曲。听后,大家都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神情。王品素教授当场与那位发问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在得到了对方“有门”的肯定答案后,她马上让在旁的杨巍老师赶快在复试榜上加上刘捷的名字。
事后刘捷才知道,刚才一直发问的那位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主任周小燕教授,她是一位一言九鼎的人物。有着国际视野的周小燕爱才惜才,而且千方百计地在寻觅、培养她中意的人才。周小燕慧眼识珠,对于刘捷这样多年难遇的好苗子,她是绝不会轻易放走的。因为真正的歌唱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不受条条框框、繁文缛节束缚又天马行空的周小燕,破格给了刘捷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因为有上音两位大人物的看好和关照,刘捷的复试之路一下变得平坦起来。王品素教授亲自为刘捷解决了暂时的住宿和生活问题,使他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复试之中。果不其然,不负厚望的刘捷在复试中发挥出色,他的演唱令所有的考官眼前一亮,最终拔得头筹,成为恢复高考后周小燕教授的第一个弟子,同门师妹还有来自长春的朝鲜族姑娘金玉兰。
叁
周先生起初给刘捷上课,并不急功近利,要他赶快掌握歌唱技巧,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给他灌输科学的歌唱理念和歌唱方法,不断地向他传授和讲述“要唱好歌、必先做好人”的道理和相关故事,让刘捷慢慢树立远大的歌唱理想和开拓更广阔的歌唱视野。在周先生的门下,刘捷接受了耳提面命式的悉心培育,进步神速。
半年后的1979年初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歌坛也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为了改变中国音乐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贺绿汀院长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断,亲自邀请世界歌坛公认的华人第一歌唱家、时任美国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来校讲学,为期半年。斯义桂是早年上海国立音专的学生,师从苏石林和应尚能教授,抗战时期去了内迁至重庆青木关的音乐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前夕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先后得到了两位世界顶级的声乐教育家,艾迪思·沃克和亚历山大·吉普尼斯的嫡传,他俩为斯义桂建立了全新的歌唱理念和呼吸支持,从而重新塑造了斯义桂的歌唱框架,更多的是给他歌唱的灵魂。最初,斯义桂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有着浓重的宁波口音,但旅美学习多年后,已完全没有了乡音的痕迹,歌人合一、炉火纯青。他的代表作,勃拉姆斯的《四首严肃歌曲》和齐尔品创作改编的中国民歌系列唱片,多次荣获世界大奖,因此他能跻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的行列。无疑,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真正得到意大利声乐真传的华人歌唱家。
此次讲学,斯义桂带来了大批的声乐教材、音响资料和当今世界歌坛重要的乐谱以及全新的歌唱理念。斯义桂来上音讲学的消息,如同春雷般在中国的歌坛炸开了锅,全国七大音乐院校的一流教师和北京的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和总政歌舞团的顶级歌唱家,都纷纷报名来沪参加学习。斯义桂的夫人钢琴家李惠芳,也一同来母校上音讲学。她是中国早期的钢琴家之一,也是名扬四海的钢琴诗人傅聪的启蒙老师。李惠芳开设的钢琴伴奏课,也是人满为患。
但此时的刘捷才跟随周小燕学习半年左右,虽然他心里也想参加,但生怕周先生觉得自己学习不专一而感到不快,因此没敢报名参加选拔。说来也巧,有一天,他在琴房上课。王品素教授来找周先生商量事情,她见刘捷在场,便劈头就问:你为什么不报名斯先生的选拔赛?刘捷看了周先生一眼,便低头不语了。此时的周先生早已揣摩到了学生的心事,一向办事得体讲究的她也就顺水推舟,对刘捷说:你愿意参加就去报名吧。有了周先生的亲口允诺,刘捷乐开了怀,心里的那块石头也总算落了地。这节课刚上完,他就一个箭步奔到系办公室去报名。这天是报名的截止期,他总算又搭上了末班车。
经过斯义桂的亲自选拔,在众多报名者中刘捷脱颖而出,与上音的五位同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在校生一同入围。斯义桂的教学带给了曾经封闭的中国歌坛完全不同的歌唱理念,连当年中国大陆最负盛名的歌唱家温可铮也多次对我感叹道,斯义桂的到来,完全颠覆、改变了他的过去,歌唱从此翻开新的篇章……斯义桂教学的课堂,就设在可容纳几百人的上音小礼堂内。他上课的形式,虽然看似是一对一的小课,但底下旁听者多达两三百人,而且都是当时中国歌坛的精英人物。
刘捷向斯义桂学习时,基本是张白纸,他过去只跟随周小燕学习过半年的中国作品。斯义桂教刘捷是先从元音U开始入手的,想以此帮助他打通声音的“管道”。斯先生感觉刘捷的声线和其他各项歌唱条件,都与德国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翁德里希非常相近。当年,因为翁德里希英年意外身亡,致使原定的演出眼看夭折,最终是斯义桂从美国飞往德国去救了场。因为这次救场,斯义桂就此在世界歌坛站稳了脚跟,就这样斯义桂对翁德里希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对他演唱的作品也钟爱有加。斯先生要刘捷以翁德里希为楷模,由此刘捷也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方向。斯义桂教授刘捷的曲目,也是从翁德里希曾经的代表歌剧作品《唐璜》《魔笛》和《阿黛莱苔》中的选段开始的,这也是刘捷第一次接触到的外国作品。在斯先生醍醐灌顶般的教诲下,极有悟性的刘捷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歌唱道路。
当斯义桂半年后离开上音时,刘捷已是八名正式学员中最出色的那个。打那后,他连续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和第一届央视青歌赛上斩金夺银,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屈指可数的男高音歌唱家。
肆
很多年后,刘捷也去美国留学了。他在学习工作之余,还常去已退休在康州颐养天年的斯先生家中探望、学习。2018年,一直怀揣着对斯先生感激之情的刘捷,自掏腰包,组织了当年斯义桂来上音讲学时的一些同学,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纪念音乐会,反响不俗。其实,当年的斯先生是想回到祖国、回到母校上音执教的,他多次表达了“叶落归根”的愿望。但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致使斯先生回国无望。另一位声乐大家张权也曾一直想回母校上音工作,但不幸的是也经历了与斯义桂同样的遭遇。这不啻是上海音乐学院乃至中国歌坛的极大损失。
斯义桂的上音之行,无形中给了中国歌坛的大家喻宜萱、黄友葵、郎毓秀、蒋英、张权、沈湘、周小燕、高芝兰、谢绍曾、葛朝祉、王品素、溫可铮、李维渤、郭淑珍和黎信昌等一次难得的大聚会的机会。这也是继1956年在北京举办《全国音乐周》后二十多年来他们的再度相会。劫后余生的声乐大家们感慨万千,大家都说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那时黄友葵提议,为了更好地发现、培养新的歌唱人才,给在校的学生们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是否可以联合举办声乐大赛,从而发现更多的歌唱人才。此建议一出,立即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同。
翌年初秋,全国首届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在初赛、复赛和决赛的三轮角逐中,刘捷分别演唱了《这肖像多么美丽迷人》《我至爱的宝贝》和《偷洒一滴泪》这三首分别取自于歌剧《魔笛》《唐璜》和《爱的甘醇》中的高难度咏叹调。他的演唱举重若轻、成竹在胸,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众多评委的好评和高分。最终,刘捷以微弱的差距屈居亚军。这也是刘捷闯入歌坛后,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歌唱大赛上获奖。从此,他对歌唱的信心更足了。
对于首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文化部非常重视,并派有关领导全程观摩。参赛和获奖选手的演唱水准之高,出乎意料。正巧那时中国应巴西政府之邀,将在次年初春派声乐代表团去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国际声乐大赛,因此文化部格外重视。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以公平公正原则并遴选出最高水准的歌手参赛,原本准备在国内举办一次由全国各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青年歌手参加的国内选拔赛,但鉴于此次音乐院校声乐比赛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且获奖歌手的水准之高令人刮目,完全可以替代即将举办的国内选拔赛,经过文化部领导们的再三权衡,决定由此次获奖的中央音乐学院女高音叶英和上音的男高音刘捷代表中国去巴西参赛,同时指定由周小燕教授担任领队。
为了刘捷的参赛,周小燕真是殚精竭虑、耗尽心血。虽然刘捷此次去参赛的十多首曲目,大多数斯义桂都给刘捷练唱过,但要去参赛,更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于是周先生又为刘捷精心挑选了几首难度高又适合他演唱的曲目,还悉心地帮助他分析每首参赛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一首一首作品、一段一段乐句地严抠把关,甚至严格到所有的咬字吐词的发音和归韵。那届巴西的声乐大赛规定,每个参赛选手必须要唱一首在一年内选手所在国原创的歌曲。当时的刘捷是个新人,没有作曲家会为他量身定制作品。于是周小燕就亲自去找丁善德,请他赶紧写首男高音演唱的歌曲去参赛。丁善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一生创作过许多交响乐,也谱写过中国民歌作品系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玛依拉》《想亲娘》《槐花几时开》《爱人送我向日葵》等。丁善德花了两个多星期,根据当年自己去西北采风积累下的素材,谱写了一首青海花儿样式的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是完全根据刘捷的嗓音特点量身定做的。丁院长在学校繁忙的工作间隙,两次去声乐系和周小燕教授一起为刘捷分析讲解作品。刘捷对此作有深刻的理解,唱来自然得心应手,又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内涵,更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演唱能力。
周小燕对学生刘捷的关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胜过了亲生儿子。那时的刘捷还是个穷学生,从未穿过西服。但为了出国需要,周小燕不仅为他掏钱,还亲自出面请上海培罗蒙西服店的陆师傅,为刘捷专门定制了一套出访的西服和一身演出服,同时还把原本为儿子买的新毛衣也送给了刘捷。对于周先生的关爱,刘捷至今没有忘却。
就在代表团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出访时,不料,周小燕突发颈椎疾病,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无奈,代表团只能临时换帅,由北京的张权替代领队。1981年5月,叶英、刘捷和钢琴伴奏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张权带队下,经过34个小时的颠簸,才来到了南半球的目的地。这是刘捷第一次踏出国门,一直兴奋异常,晚上睡不着觉。而巴西的饮食,尤其是用油,中国人很不习惯,刘捷更是一点食欲也没有。眼看大赛在即,刘捷是睡不好也吃不下,领队张权心急如焚。她带刘捷去当地的医院检查,结果什么病也没有。此刻的刘捷坚定地对张权说,自己一定不負祖国人民的重托、努力为国争光。
在三轮比赛中,刘捷一直保持了很好的歌唱状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大赛的银牌。刘捷此次的巴西之行,使他的眼界大开,对歌唱的认识和理解更宽泛更深刻了,境界也更高了。国内媒体对刘捷的获奖连篇累牍地报道宣传,他一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由此他在中国歌坛便有了一席之地,演出邀约不断。
伍
转眼到了1984年,这时厚积薄发的中国歌坛已涌现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新秀。为了检阅这支新生的歌坛力量,酝酿多时的中央电视台正筹备举办一次“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当时的比赛只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别,并未设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地方电视台进行海选,各代表队的前两名进京参加决赛阶段的现场直播。
由于当时中央台的大演播厅正在改建装修,因此决赛的舞台就搭在工程兵司令部大礼堂内。此次大赛的评委由当时中国一流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黄友葵、郎毓秀、周小燕、沈湘、张权、王昆、李谷一、李双江等担任。上海电视台选送的歌手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男高音刘捷和男中音王克蔚。刘捷的参赛曲目是上海作曲家陆在易的一首新作《祖国,慈祥的母亲》,此作原调为G调,但刘捷演唱此作时的最佳点要提高半个音,为降A调。为此,陆在易专门为刘捷进京参赛重写了总谱。
此次决赛阶段的演唱只有一轮,就是一曲定胜负。刘捷演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情感饱满,震撼人心,从而凯歌高奏,一举夺魁。“青歌赛”大获成功,之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名牌栏目,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直播都有数亿观众。人们对于这种既推新人、又有新作面世的电视大赛非常喜欢,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在央视“青歌赛”上夺魁更奠定了刘捷在中国歌坛的地位,歌唱道路从此越走越宽广。他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几年后又被上海乐团挖去担任首席男高音独唱演员。那时上海的舞台和荧屏常有刘捷的歌声和身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上海艺坛的青年才俊,他被授予上海市政协委员和上海市青联委员等头衔,市政府还特别奖励他一套市中心的二居室住房……
陆
刘捷的事业已然如日中天,但他的心中一直向往、追求着更高的歌唱境界。由于他学唱时的起点很高,都是一流的名师大家亲授,想再上一层楼,无奈国内已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声乐技术本身就是“舶来品”,它的源头就在欧美。于是,刘捷一面依然继续刻苦钻研,一面又积极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去国外求索歌唱的真谛。
机会终于来到了。1987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周,法国政府派出了世界一流的男中音歌唱家苏塞依来华访问演出。作为演唱法国艺术歌曲代表人物的苏塞依,一生录制过50多张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主演过许多部欧洲传统的经典歌剧,享誉世界歌坛。他此次的中国之行,仅限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各举办一场小范围独唱会。苏塞依在上音小礼堂的独唱会上,演唱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声乐套曲《唐·吉诃德致迪尔西内》,他的演唱是歌人合一,简直是出神入化。聆听独唱会的上音声乐系的师生们无不感叹、敬佩。独唱会结束后,声乐系的几位学生代表还轮番登台演唱,接受苏塞依的现场点拨和教诲。
刘捷在观摩此场独唱会后,内心也十分激动,他十分渴望有苏塞依这样的好老师指导。当晚,他就冒昧敲开了苏塞依下榻的上音外宾楼的房门。刘捷开门见山就向苏塞依表白了自己想追随他学习歌唱的强烈愿望,并应邀随即清唱了几段常练的西洋歌剧咏叹调。苏塞依听后非常满意,当即就向刘捷承诺,一定带他去美国学习。但那时的出国留学,大多数是公派的。而私人申请留学的手续又相当复杂,而且成功者很少。不料没过多久,苏塞依居然真为刘捷办妥了留美的全额奖学金。但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因此未能马上成行。
这一等,又是三年。1990年,刘捷终于办妥了留美的全部手续,放弃了在上海优渥的工作和生活,踏上了遥不可知的留美生涯。苏塞依无疑是刘捷歌唱生涯的又一贵人,他不仅为刘捷争取到了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全额奖学金,还专门安排了免费舒适的住宿,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美国的校园生活,使刘捷感到既兴奋又新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探索着新的歌唱理念和方法。刘捷永远忘不了1992年的一天,他曾经苦练了八年的抬脑后动作,在苏塞依的不断引导下,终于得到了回报。过去刘捷在演唱换声点上面的高音时,总感觉到歌唱的通道上面似乎有个盖。这天,他感到这个长期困扰高音发挥的盖子突然被掀掉了,仿佛自己的头腔已完全打开,声音通透极了,演唱高音可以那样随心所欲、举重若轻,从此他的演唱有了质的飞跃。
1993年,恩师苏塞依要离开美国回法国了,刘捷依依不舍。他此时也考入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琼·道勒曼在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开设的歌剧班。这是一个发现、培养歌剧表演人才的摇篮,从此刘捷也开始向职业歌唱家的方向迈进。在歌剧班学习期间,他受到过多位世界级的歌唱大师的教诲,这对他今后的成长也大有益处。其中,在向拜尼·汉密尔顿学习时,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教了刘捷受用一辈子的方法:即无论男女声在歌唱时的状态,都要松开喉头,并把喉头打开到最低,从而寻找到喉腔里的“空调”的声音。松开喉咙、直拉到底,此时元音a变成了e,直至头顶。这正是针对中国人习惯带着口腔肌肉歌唱的最佳药方。
1995年,美国的犹太人协会要排演一部威尔第的歌剧《弄臣》,去以色列巡演。此时的刘捷已是职业歌剧演员,因有经纪人公司的推荐,他也有幸去参加该剧主演公爵一角的竞聘。此剧的艺术总监对所有想参演的演员,要求在两天内背唱自己所饰角色的所有唱段。天资聪慧又刻苦好学的刘捷,十分珍惜这次参演机会。他以前虽从未接触过这些唱段,但硬凭着自己的用心和执着,竟奇迹般地完成了艺术总监的要求,同时顺利地成为此部歌剧的主演:公爵的A角。为了能演好这部歌剧,刘捷还趁排练的间隙,飞赴意大利向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指导、演绎意大利歌剧的权威恩扎·费拉里认真学习两个月。歌剧《弄臣》如期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上演,刘捷出色的演唱为全剧增色不少。由此,他在美国的歌剧圈内声誉鹊起。打那后,刘捷又主演了《茶花女》《唐·帕斯夸莱》等多部歌剧。那时能在美国出演歌剧的中国歌唱家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傅海静、邓韵、田浩江和张建一等人。
结束了12年的旅美留学生涯,已取得西洋唱法真经的刘捷满怀报国之志,于2002年启程回国。刘捷回国后照例去探望恩师周小燕,周先生详细询问了他在美的状况和眼下的打算,同时希望他能重回上音执教。但刘捷告诉周先生,他已與沈阳音乐学院达成协议,共同创办国际音乐学校。由他出资、出面聘请教师;院方出场地、出器材等,共同招生。
刘捷的国际音校一办就是15年。期间,培养了一千多名声乐和钢琴人才。除了刘捷长期坐镇学校教主课外,他还聘请了傅海静、韦丹文等一流的名家来校教学。
刘捷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倾尽全力向学生们传授他这些年所学到的歌唱技术和所追求的歌唱理念和境界。同时,他在教学过程中,也体会、积累了许多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他曾在教室的一面四米长、两米宽的黑板上画满了各种歌唱姿态,画面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中国有无数歌唱学习者和爱好者。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本全面、系统、权威的教科书式的歌唱学习工具书。刘捷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填补这个空白。于是,他耗时数年,把自己半个世纪歌唱生涯所积累的体会和心得撰写成书,自费出版发行。这本名为《声乐之我见》的专著,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是中国声乐学习和爱好者的精神食粮。如今刘捷已带着这本专著,开始在全国的高校开办巡回讲座,他要把自己先进的歌唱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莘莘学子。
学海无涯,歌唱之路更永无止境。刘捷对自己当初选择的歌唱道路一直无怨无悔,并视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永远追求的目标。晚年刘捷,依然对恩师斯义桂、苏塞依高山仰止,把他俩看作是屹立在身前的两座高山,而自己则永远是个攀登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