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城市的未来,寻迹老工业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947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工业遗迹或荡然无存或华丽转身。当上海展现着如今奇迹般的成就时,我们也不能忘却曾经那段艰难又辉煌的岁月,以及那些在上海老工业遗迹中延续着的城市文脈。

  摄影家陈海汶对老工业题材情有独钟。之所以选择将镜头对准上海老工业,他给出了这样几个理由:“第一,因为家庭——我父亲。第二,因为我是个摄影师。第三,因为这个城市。”

  我的父亲

  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股机油味儿袭来,我就几乎被拽回到童年。

  我的父亲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代工人,在一个规模不算小的老国营工厂工作,是个先进工作者,经常加班,所以父亲的工厂也就成了我小时候主要玩耍的地方。父亲的人缘很好,他的同事,那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都待我像自家人,给我做各种小玩具,陪我玩耍,我是他们的“跟屁虫”。一到夏天,我往厂里跑得更勤了,因为在那儿能喝到厂里自制的一种饮料——酸梅汤,棕黄色的酸梅汤灌在巨大的保温桶里,拧开下面的小龙头,就可以尽情地喝,那股特殊的香味太诱人了,即使是50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坚信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饮料能比得上它的味道。我的童年留在了工厂,工厂的情结也烙印着我的一生。

  父亲退休没多少年,走了,他工作了一辈子的那个工厂也拆了。这前后发生的事,来得猝不及防,巨大的悲痛让我难以自持。父亲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父亲的气息和机器的铿锵声,在真实与幻想中,这一代人的故事也渐渐远去了……

  实际上,我之所以会把镜头对向上海老工业,也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他刚退休不久,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病倒了,直到去世。他的经历或许是一种代表,总让我想起过去的那些年,上海工人所经历过的辉煌,以及他们身上所背负的时代的悲壮。

  身为一个摄影师

  2002年,我听说上海市领导连续三天,在黄浦滨江展开实地考察。我意识到了市里对黄浦江的重视。当时,上海改革开放第一轮建设已经初具成效,第二轮建设的目标在哪里?我想,应该就在浦江两岸。

  于是我拿起了相机,拉起一个团队,将镜头对向了黄浦江。

  那时,我心里就在想,这个专题并不是拍给“今天”的人看的,这些照片是要留给这座城市的未来的。

  我们在黄浦江沿线展开了专题摄影。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要厘清老工业区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这是我做每一个专题必备的功课。做完之后,我们又将分析的目光聚焦到黄浦江两岸,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的老工业业态非常丰富,包括码头、造船厂等。

  我的老工业摄影,则是从钢铁厂起步的。首先是分析材料,了解它们的现状,包括地理位置,厂区规划,厂房数量等等。细细梳理并对比资料之后,才会着手进行拍摄。我是职业摄影师,拍摄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随心所欲,工作必须做得更“立体”一点。

  在上钢一厂,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属于“工人”的痕迹与情怀。整座厂房就像一座巨大的雕塑。在不同的光线下,工厂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拍摄的时候,我会主观地要求自己把照片拍得更艺术一点。

  钢铁厂的拍摄很辛苦,造船厂也是一样。只要有一点机会,我都会想方设法深入到这些工厂里去,拍摄它们在不同角度下、在各种天气里的景象——照片还是要讲究的,对它的呈现要有自己的要求。

  我拍的时候,其实那些工业都还“活”着。我也想在镜头中带点人。曾经的那些码头工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遗憾的是,当我进入造船厂拍摄,当年那批老工人差不多都退休了。接班的那些工人从外形上,又与我心目中的老工人形象不完全符合,所以后来我还是拍了许多空镜头。从这些空镜头里,我能感受到父亲往昔的生活。对于工厂,我也有很多情感上的联系与共鸣,这也让我拍摄时能更好地理解老工业。但我们这个项目启动得确实略晚了一些,如果再早10年可能会更精彩。

  我也尝试过航拍。坐飞机从外高桥起飞,在空中航拍,视野很好。我喜欢在飞机上像扫街一样拍摄,因此也记录了很多影像。

  我们对浦江两岸的轮渡站也做了梳理,每一个轮渡站我都会去拍摄。不管什么天气我都会去拍,但是我还是希望要么天气特别好,要么是暴风雨。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船上、在江上,感受人与船的关系。

  那时候黄浦江上就有很多小船。有时我也在想,到今天20年过去了,浦江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船似乎少有变化。

  黄浦江两岸很多厂房都被拆除了。像杨浦滨江这样,在改造过程中,努力保留厂房原貌,在此基础上转型的做法,我是十分感动的。

  有一张照片里,是当年杨浦滨江工业带的原貌。当时我的视角很高,在空中俯瞰复兴岛,感到很好奇,上海还有这样一块地方。我拍了很多复兴岛的照片。

  当时我也抓拍了一些黄浦江边上的社区。我盯着这些街道,从空中到地面,甚至拍到居民的家中,看着他们的生活,从吵架到和谐,也曾看到他们动迁离开的全过程。

  我希望能留存下这些美的景象。

  城市见证者

  照片拍完后,我便把它们放进了一个片库。最近突然拿出来,竟把自己感动了。

  我经历了这个时代所能经历的大部分事情。我觉得一个摄影师,如果能跟这个城市一起共同成长,一起去看、去感受,会有更多的感悟。

  实际上,我也觉得“怎么拍滨江”是个蛮难的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摄影师,我们应该怎么去拍?今天的滨江还在变化的过程中,她的未来肯定还会有很大的变化。怎么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这个变化,是我们要思考的事情。

  比如,黄浦江上的船。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些船并没发生什么变化。这些船依旧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但是船上劳作的人却拥有现代人的特征。人的状态在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去看船上的各种劳动场景,我想这或许就是另外一种思路。

  也不仅仅是船。在岸上也有太多这样生活的、工作的人,摄影师可以在特殊的天气、特殊的时间段,去找一些特定的人,挖掘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跟水的关系。

  我们曾经经历了从封闭年代的自力更生,再到如今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工业化走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在历经了数十年改革开放大发展后的今天,我依旧不禁会想,今后的光景又会是怎样的呢?

  不仅仅是上海的黄浦江,伦敦的泰晤士河,法国的塞纳河,德国的莱茵河……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河流岸线与人的生活关系的思考,也是一个值得用影像表达的很好的主题。

  (本文由蔡晴采访整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