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导演需要怎样的文化人格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231
熊源伟

  导演创作开门见山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剧本。导演的艺术良知、价值判断、社会责任、文化品位,都在这一次选择中毕现无疑。我们总是希望在所选择的剧本中读解到一些关乎人类生存、关乎精神家园的话题,并努力将这些话题与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虑、所盼搅拌在一起,从而找到自己在二度创作中可以言说的“话语”。一旦发生了这样美妙的发酵过程,我们的创作激情便大大被焕发了出来,我们要为这些想说的“话语”找到独特、灵性的舞台样式,要为未来的演出找到与剧作家一度创作珠联璧合的表现形态。果若如此,一次愉快而卓有成效的舞台艺术创造便开始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原创作品,往往是剧团决定要上演某个新戏了,再来找导演,导演是“被选择”的。但即便是这种被动状态,最终的选择还在导演自身:你可以选择接受邀约,也可以选择不导。当下导演在选择剧本时面对太多的掣肘、诱惑与顾忌,当一个艺术的选择掺入无穷尽的非艺术的掂量,这种选择就只能是媚俗,已无创造可言。因此我向来对剧本的选择慎而又慎,宁缺毋滥,决不勉强,决不将就。面对选择(或被选择),导演要学会说No!一些导演一年可以排七、八台戏,我做不到;更有一些导演可以同时排三、四台戏,被业界称为飞行导演,我更不敢苟同。导演,作为演出文本的写作者,要真正“写”好一台戏,从与剧作家磨合剧本,与视觉部门、听觉部门做案头工作,到与演员进行前期创作准备,直到排练、修整、装台、合成、彩排、演出,前前后后少说也要小半年。一个导演一年能排多少戏,不言而喻了。唯有全情投入、精耕细作,才能有完美的舞台呈现,才对得起自己初始的选择,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怎样出发呢?导演不应该是文字剧本的舞台“直译”者,也不应该甩开剧本自行其道,切实从文本出发,注入导演思维,做到一戏一格,这是成熟导演的标志。我喜欢这句话: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容。这个自己,并不是导演一己,而是导演与剧作家的合体,是导演在读解了剧作家创作的文本、与剧作家的创造碰撞之后,蕴蓄迸发出来的独特的灵感:它是观念的,也是形态的;它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我们看到一些导演的舞台作品,不管什么样的剧本都纳入他所惯常的处理套路中,千戏一格,还被某些评论家捧为“导演风格”云云,这真不知是导演的悲哀还是评论界的悲哀。追求独创,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导演创作的基本命题,也只有深入探究剧本的得失,导演的个性张扬才能有的放矢,才有源头活水。可惜这样简单的道理,不是每个导演都愿意、都能够身体力行的,因为这与导演的文化准备、思辨高度、艺术视野、舞台功力有关,而且,从根本上说,这与导演是不是敬畏戏剧、有没有工匠精神有关,与导演的人格修为有关。

  原创戏剧(戏曲)作品的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文字剧本到演出文本,成败的因素很多,只有当全体主创者形成一种良性的共振,他们的合力才有可能顶起成功的天平。而当导演“遭遇”到一个有潜力的剧本,他的思辨空间与想象空间就会空前活跃起来,他推动着自己二度创作的导演构想,也推敲着剧本一度创作的品相得失。此时导演和剧作家能不能构建起共同的話语体系,就显得格外珍贵。世上的好事是要看机缘的,能不能生成机缘,“功夫在诗外”,取决于双方的——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文化准备、价值判断、思辨高度、人文视野、专业功力、工匠精神、艺术良知、社会担当……说到底,九九归一,取决于双方的文化人格。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