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滇中野味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人 热度: 10688
黑刺莓

  黑刺莓、黄刺莓其实是一种荆棘植物的小果子,我猜想就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覆盆子。因为滇中多山茶花,浙江和苏南竟然也有,所以我猜想滇中的野果类,江南可能大多都有。

  准确地说,黑刺莓应该算蔷薇科植物,攀爬牵藤类荆棘。它在冬末春初开花,花是淡淡的粉红色,由于它是牵藤攀爬在山坡或者地埂上,又是开在灰尘白土厚厚敷满一切的初春,春雨不下,所以很不引人注目。它有没有香味,我们就更不知道。因为它太卑微,太不引人注目,我们就觉得它没有香味。

  但是,等到了五一节前后,立夏时节,它一成熟,马上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小孩子们太为黑刺莓的成熟高兴了。

  黑刺莓不大,没有桑葚大,小如指尖,却比桑葚好吃。未成熟时,它是白绿色,随着成熟,逐渐转为肉红,肉红再渐渐加深,变为紫红、黑红,最后熟透掉落。肉红的黑刺莓味道酸甜,在炎热的初夏,提神醒脑,吃一枚,让浑身没劲的人马上酸得一激灵,很快浑身舒泰。

  黑刺莓是球形果,像蜜蜂等昆虫的复眼一般,由许多瓣小瓣组成。

  黑刺莓因为荆条矮小,占地多数不到两三平米,高不过一二尺,荆条长不过一两米,满坡满田埂都是,小孩子采摘它们也很容易很方便。它们开花时,不引人注目。蜜蜂和蝴蝶却不会忽视和冷落它们,照样对它们一视同花,为它们的美丽芳香着迷和倾倒,忙碌翻飞着,亲亲这朵,吻吻那朵,嗡嗡嗡嗡,好像还在跟它们说着什么情话。

  房前屋后也多黑刺莓,小鸟们爱吃它,鸡们也爱吃它。它一成熟,小鸟们就开始翩翩起舞,歌唱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了。蛇鼠虫子蚂蚁大概也爱吃黑刺莓,在成熟的黑刺莓上留下一些小小的痕迹和缺口。

  我们小孩子,爱吃黑刺莓,而且那个年代,初夏的乡村里缺乏水果,黑刺莓正好逗引醒了我们休眠了一冬又一春的味觉,于是纷纷端个碗,沿着路边、田埂或者山坡采摘它,一边采摘,一边吃。摘满一碗,不用爬很多田埂或者山坡,而且摘满一碗,肚子也就常常吃得鼓鼓了。每个孩子嘴唇都吃成了紫红紫红的,相互就追逐嬉戏,一不小心,绊了一跤,小小的黑刺莓,洒满一地,或者撒落在荆棘草丛中,难以捡起,好不懊丧。不过我们很快又会高兴起来,因为可以再次端起碗,满怀希望地争相采摘黑刺莓。不用多久,又可以摘满一碗,照样开心着奔回家。

  用清水一漂,入口香甜,甘美无比。

  黑刺莓也如桑葚,有滋补肝肾,明目益智的作用,不过我们那时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就是爱吃这样一种平凡却鲜美的小野果。

  现在久居城里,总在想念乡野的野果,到五一节放假,总要忙中偷闲,带着妻儿,骑着单车,回家乡去,除了去看亲人、乡村景物,还为了采摘黑刺莓。每次一回到家,略微休息一下,小侄女就会带着我们去摘。她熟悉哪里的黑刺莓已经熟透,哪里的還不太熟,她知道哪条田埂、哪面山坡上的熟透黑刺莓已经被她和村里的小伙伴们采尽,哪条田埂哪面山坡上的却还很多。她带着我们急切兴奋地争相爬上爬下,惊喜赞叹着采摘。妻子戴着遮阳帽,而我和几岁的小儿却激动得不顾骄阳似火,不戴帽子就奔向山野。吃得肚饱唇黑,摘得大碗冒尖,还是经不住枝头累累黑刺莓的诱惑。因为黑刺莓,我们忘记了烈日当头。脸上汗水淋漓,热辣辣的,还是毫无感觉,还是流连忘返。

  野黄瓜

  野黄瓜,是一种只有大点的枣子那么大的野果,广泛生长于滇中山野,形状很像老品种的黄瓜,短小而粗。它青绿的时候,表面有一块块白斑,看起来是花的,所以滇中家乡人叫它花麻瓜或者直接叫小麻瓜。

  小麻瓜既然属于瓜类,所以也像黄瓜南瓜一般牵藤,它的藤细瘦,不过也可以牵得很长。它生长于苍苍莽莽的蒿草丛中和荆棘灌木丛中,它的藤蔓能够长到两三米长。它在每年春季开始破土发芽,春雨来临就开始疯长,蹿藤,开花,夏末深秋,野黄瓜成熟。成熟的野黄瓜金黄色,多籽,连籽粒一起吃,味道更香浓。

  初秋以后,雨水很大,经常雨水连连,偶尔放晴,又阳光温热。妈妈背着花篮出去割青草回来喂牛,割山草回来垫牛圈,看见山野路边有成熟的野黄瓜,会趁机摘下来,兜在衣襟里,拿回来给我们吃。我们经常是经不住它香味的诱惑,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迫不及待地一口就吞嚼下一个,把籽粒也嚼碎咽下。籽粒很香浓,本来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味出其香,但我们是等不及细嚼慢咽的。

  家里在山坡上有几块山地,年年种植苞谷和烤烟,去培植苞谷苗,去施肥锄草,去采摘烤烟叶子回来烘烤时,见到地边、地埂上有成熟的野黄瓜,母亲照样会采摘回来给我们。

  我们就读的小学在村北的沙溪村,去上学要翻过两个山头,经过一条小沙溪,山坡上的树丛荆棘丛中,溪流边的荆棘芦苇丛中都有很多野黄瓜。去上学的路上,或者放学回家时,或者上山放牧牛羊时,我们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

  读书是辛苦的,风雨无阻,那时乡村人家里又没有伞和雨衣,买不起,棕织的蓑衣是有一两领的,不过要留给大人们做农活时防下雨穿,他们不能一下雨就回家,经常得冒雨劳动,还有我们也不愿意穿着厚厚的、笨重的、毛茸茸的、那么难看的棕蓑衣像个野人一样走向学校,叫同学们笑话。不过,因为上学路边有那么多野果,特别是野黄瓜,我们才不觉得年复一年冒着风雨或者酷暑,踩着泥泞或者厚厚的黄灰去上学很辛苦。

  上山放牛也是辛苦的,枯燥乏味,除了看牛羊,山林山花野草,小鸟小兽小虫,蓝天白云和天空偶尔会飞过的飞机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看。要在山上待那么长时间,不到夕阳西下,不能收拢牛羊回家。如果在这样的辛苦中,可以采摘野果来吃,那么我们就不会反对大人派去放牧牛羊。夏末晚秋,野黄瓜和棠梨等野果成熟,所以我们愿意上山牧牛,甚至还很爱上山牧牛,但是这样的机会常常被二弟争抢去了,我是长子,父母不会宠爱我。

  野地瓜

  楚雄人说的野地瓜,我媳妇他们永仁县彝族叫它地石榴,有些地方叫地枇杷,我觉得他们的说法不妥。

  石榴枇杷是长在树上的,而野地瓜是结在藤蔓上的,比较像南瓜;石榴有籽粒,吃的是籽粒表面的假种皮,所以要剥开厚厚的、硬硬的外壳,而野地瓜没有外壳,里面也没有要吐弃的籽核,吃它只要像吃黄瓜和无花果一般就行了。

  野地瓜藤蔓粗壮牢实,比较长,像一根根绳子,攀爬上一面面陡峭的山坡悬崖。上山采药或者做其他事情,有时我们抓住野地瓜藤蔓,很容易就可以攀爬上悬崖绝壁,野地瓜藤蔓柔韧,不用担心跌落。童年淘气,上山放牧牛羊,或者上学放学路上,喜欢去攀爬路边的悬崖绝壁玩,拽着坠着野地瓜藤蔓,松鼠一般一下子爬到悬崖这边,一下子爬到那边,有时干脆拽着悬崖上的野地瓜藤蔓荡秋千。

  但是悬崖绝壁大多干燥,攀援生长在上面的野地瓜虽然也会蹿出许多须根,扎在悬崖绝壁上,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所以大多叶子不太肥大,而且稀疏,不会结果。

  地瓜藤可以做药,治疗虚痨咳嗽。放牧了半辈子山羊的父亲和几位伯父说,山羊虚痨咳嗽时,只要扯几抱野地瓜藤蔓回来给它们吃,就可以好。其实山羊们出去采食,有时自己也会啃吃点野地瓜叶子或者藤蔓。

  楚雄有一句话,“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说的就是这种野地瓜,不是外省人说的地瓜。他们说的那地瓜,滇中人叫白薯或红薯。

  野地瓜样子不像石榴,石榴嘴巴伸出,是原来的花朵嘴巴的残影,而野地瓜嘴巴不突出,应该说它的样子比较像无花果。成熟时的野地瓜绵软,肉红色,但它远远没有无花果大,只与橄榄差不多。

  野地瓜味道甜而香,有点桂花的香味,里边内壁上也有像无花果一般的花蕾,很香。野地瓜皮薄肉嫩,补脾益肺。采摘下来,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加点冰糖红糖熬汤汁吃。

  野地瓜不开花,准确地说是和无花果一样,开在野地瓜的内壁上,所以人们不剥开它,就会误以为它不开花。

  时令到了农历六月前后,地瓜成熟,我们会去路边和山崖上翻寻野地瓜吃。潮湿的田埂山坡上、箐沟边,野地瓜结得多,熟透的红地瓜很多,很容易采摘到。

  (余继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作家》《中华散文》《文艺报》《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民族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炊烟的味道》《收藏阳光》等。)

  编辑:刘亚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