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瀚的名胜古迹中,有许多碑刻、砖刻、摩崖石刻等,以“寿”字为内容的刻石也为数不少。在河北内丘有一块怪体“寿”字碑,十分少见,令人颇感奇妙。
该碑为青石质,平面呈长方形,碑高146厘米,宽84厘米,厚17厘米;字高124厘米,字宽68厘米,笔画宽约在7~13厘米左右。字体布局稳妥,独体一个大寿字,阴刻草体,在碑左侧中部落款“陈抟书”三字。整个寿字浑厚稳重,奇逸脱俗,笔法如蟠龙,一气呵成,令人叹服(图一)。乍一看像个寿字,仔细端详又不像寿字,好像由几个字组合。这就是寿字的奇妙之处。
那么这个大寿字出自谁手?写这种寿字有何寓意呢?从碑上字体判断,应是陈抟所书。陈抟(公元871年~公元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初著名道教学者。他“淹通三教”之学,“发易道之秘、开理学之先”,对中华历史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宋太宗赵光义赐号“希夷先生”。
这种怪体寿字仔细揣摩由佛(弗)、富、林组成,拼起来为“林富佛寿”。寓意“造林可富足,信佛可长寿”。一字现四字,不但结构巧妙,笔锋流畅,书法价值高,而且寓意深刻。
这种寿字为何出现在内丘呢?说来话长。明清时期内丘城南有个寺院叫都城寺(都城铺一带),后改为圆津庵,因邻官道,故香火鼎盛。据清康熙七年(1668年)《内丘县志》(卷一)记载:“圆津庵,在四杨桥,耿三省供僧庆该施茶地三百六十亩,过客题咏甚多,有《墨乘集》。因冢建塔,有塔因碣。本府太守金之俊题曰:‘圆津庵{该庵过仕,次第恢扩,为一方胜概。土山旧有亭,康熙间制台白秉真重建。”现该寺废弃,仅存遗址。寿字碑是圆津庵之遗物,镶嵌在原圆津庵影壁墙上,民国年间寺毁,该碑也随着其他碑刻流散到周边村落。
据调查,像这种怪体寿字碑目前全国有9块。如广东揭阳市榕城镇双峰寺内;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内;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天后宫前院墙壁上;海南省“大小洞天 ”景区内;重庆市大足区石刻宝顶大佛湾末端,十大明王像下的岩壁上;浙江宁波奉化滕头村石窗馆里;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四川峨眉山清音阁内。现存河北邢台市内丘这块寿字碑,与以上各地的寿字碑除尺寸、落款位置不一外,寿字如出一炉。此寿字碑真的是陈抟所书吗?
资料显示,全国各地摹刻者颇多,其真迹应是重庆市大足石刻的寿字。真迹字体浑厚雄健,落款为“陈希夷书”(图二)。广东榕城双峰寺的寿字,是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从重庆大足县移刻于此;山东烟台蓬莱阁的寿字是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据一位地方官从华山带来的拓片摹刻的(图三)。
陈抟道人尽管以山水为乐,过着隐居生活,不可能到处游山题字,特别是单独题写这种寿字。假设寿字碑为陈抟真迹,那么内丘圆津庵的始建年代还会更早,最晚应在宋初就有。据文献分析,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时任顺德府知府金之俊方题额“圆津庵”,说明该庵以前不叫圆津庵。《畿辅通志》载:“(圆津庵)有清王铎、方观承、周之理、王登联、张埙等题诗做客。” 说明圆津庵禅院在明末、清初有一定规模和影响,较为兴盛。
综上所述,圆津庵存有这种寿字碑,当为增加庵的名望,扩大影响。内丘保留的寿字碑当为摹刻,时代为明末、清初刻石。
(责编:刘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