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傅山诗歌的“奇”与“拙”

时间:2023/11/9 作者: 黄河 热度: 20617
李佳璇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字青主,又字啬庐,号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省阳曲西村人。傅山是明清易代时期北方遗民诗人的典型代表。他虽然一生不仕,但在当时声望极高。前人对于傅山诗歌(以下简称“傅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诗歌内容的分类、风格的归纳以及诗学思想的概括,而较少对傅诗的特点细致论述,对傅山诗学与书法的互动也鲜有提及。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傅诗奇特拙美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奇”与“拙”的融合。

  

  一、傅诗的流传与保存

  

   傅诗的整理保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傅山生前,他的部分诗作曾借戴廷栻《晋四人诗》流传。《晋四人诗》由戴廷栻编纂,录有傅山及其子傅眉、白居实与胡季子四人诗歌,《晋四人诗》是傅诗整理保存的开始。《陈批霜红龛集》载:“自祁县戴廷栻辑刻《晋四人诗》收傅山诗作起,乾隆年间,有阳曲张耀先辑刻《霜红龛集》十二卷,汾城刘贽辑刻《霜红龛集诗钞》;咸丰年间,寿阳刘雪崖辑刻《霜红龛集备存》四十卷;宣统三年,又有山西巡抚丁宝铨主持,邀请当时名学者缪荃孙、罗振玉等,辑刻《霜红龛集》四十卷;稍后,有平遥王晋荣得榆次巨商兼学者常赞春帮助,辑刻《霜红龛集》。此为清代时傅山遗著整理刊刻之大概。现在广泛流传者,则主要为刘刻本和丁刻本《霜红龛集》。另外,民国年间山西郭象升和今人陈监先分别对《霜红龛集》做过批校,尤其陈监先批本更为全面,并据此撰成《霜红龛集校补》,已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在2007年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之际予以出版。”傅诗整理保存情况大体如此,但这段话有不足之处。由《霜红龛集备存小引》可知,戴廷栻辑刻《晋四人诗》后,阳曲张思孝曾搜辑傅山作品十二卷,因“同事多所猜忌”遂毁其板。而后张思孝同邑张静生收集原刻未载六卷,书未成,张静生因病去世。其弟遵循张静生遗志,广泛搜罗,终成四十卷《霜红龛集备存》。尽管目前无法判定张版与寿阳刘雪崖版《霜红龛集备存》有何异同,但从卷数上来看,两版收录状况当大致相同。

   纵观流传过程,早期集子都存在收录不全的问题。如刘贽《跋霜红龛诗略叙》中提到,戴廷栻《晋四人诗》收录的傅诗“仅数十首耳”,而他辑刻的《霜红龛集诗钞》也因当时《晋四人诗》刻板已丢,傅诗的搜集难度大,只“予以其序与例可修霜红龛诗话一则”。张耀先辑刻《霜红龛集》十二卷,其中包括诗歌九卷,骚赋一卷,杂文二卷,与后来的四十卷相比,少了很多内容。

   目前流传最广的本子是以丁宝铨本为基础,由陈监先校勘的《陈批霜红龛集》。陈监先以丁宝铨刻本为底本,参校戴廷栻所刻《晋四人诗》,张耀先所刻《霜红龛集》,刘雪崖所刻《霜红龛集备存》,王晋荣刻《霜红龛集》,傅山其他遗著和相关史料,博采众长,逐字校勘,有极大参考价值。《陈批霜红龛集》一至十四卷为诗赋,十五至二十六卷为传序题跋及书札等,二十七至三十卷为杂著,三十一至三十五卷为读经史及诸子,三十六至四十卷为杂记,后有附录三卷,年谱一卷。

   傅诗流传整理历时之久,原因有四。一是傅山对其诗歌整理并不太上心,大多数诗歌都是随作随散。戴廷栻《晋四人诗凡例》提到:“四人虽共事吟咏,而皆不自重其篇章,随得随弃,家无藏稿。”刘贽《跋霜红龛诗略叙》载:“青主诗无手稿。”二是因战争散佚。瞿源洙《张耀先刊本霜红龛集序》道:“兵燹之余,多散佚,十无一存”。三是收集诗歌者“卒于旅邸,或探其囊,先生诗文遂复散失”。四是傅山书法难以辨识也是重要原因。《霜红龛集备存例言》有载:“(傅山)书法离奇不能识”。

  

  二、傅诗的奇与拙

  

   《清史稿·傅山传》中写道:“(傅山)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书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愿以此名家矣”。这句话概括了傅诗的艺术特点。崛强,在此应为奇崛刚强之意,指傅山早年学韩愈,诗歌创作有意求新,不落俗套。同时,又因诗中有刚健之气,两者融合,形成傅诗一大特点,即“奇”。至于“信笔书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指傅诗另一主要特点,即“拙”。俳,指杂戏、滑稽戏,俳调,有戏谑调笑的意思。鲁迅《集外集拾遗》载:“《游仙窟》为传奇,又多俳调,故史志皆不载。”与传统诗歌使用雅致语言不同,傅诗中常出现俗语、调笑之辞。除用方言俗语外,傅诗中的“拙”还有质朴无华,不刻意雕琢、排布字句之意,这与傅山美学观点“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傅诗两大特点并非矛盾排斥,诗歌不论“奇”还是“拙”,最终都统一于诗歌中的真情。

  

  (一)奇特的表现

   傅山早年虽学韩愈,但不同于韩诗的深险怪僻,在诗歌中刻意使用险怪甚至可怖的意象(如韩愈《永贞行》“江氛岭祲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蛊虫群飞夜扑灯”中的“两头蛇”“鸣叫的怪鸟”“群飞的蛊虫”这类意象)。傅诗中的“奇”更像巧思妙想,主要体现在主观意象选择和特殊遣词用语这两个方面。

   1、主观意象选择。主观意象选择的“奇”以《青羊庵》和《无题两首》(其一)最为典型。《青羊庵》:“芟苍凿翠一庵经,不为瞿昙作客星。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这首诗后两句联想尤为奇妙,此处的“山”指青羊山,大意为既然青羊山千年万年无法被铲平,是如此的永恒、伟大,我以山为名,我的土室也建造在青羊山上,不正是为它增添了一座山峰吗?傅山从心底期盼自己成为一座真正的、屹立不倒的、无法被征服的山,这与他至死不与清廷合作的观念一致。此外,本诗末尾的“青”字,意味深长。不仅形容山色青青,更嵌合了傅山的字(“青主”),还让人联想到“青史”,含蓄地体现了傅山对青史留名的向往。前人多以山寄情或以山寓志,但少有将自己写成山峰,此处傅山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名号的意义,体现了傅诗的想象之奇,构思之妙。

   除《青羊庵》,傅山晚年所作《无题两首》,意象选择十分奇妙。此诗为傅山晚年遥望太原西山所作。“绿云绿雾绿珊珊,冷侵幽人彻骨寒。嚼雪滩头松桦下,一? ?青插半天看。”本诗开头连用“绿云”“绿雾”两个冷色调意象,营造出了寒冷氛围,这正与第二句“彻骨寒”相对应。第三句“嚼雪”表述奇特,化用了苏武啮雪的典故。《汉书·苏武传》载:“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傅山借“嚼雪”表达了自己宁可“卧啮雪”“咽旃毛”也不妥协的坚贞之情。另外,《芦芽山径想酒遣剧》中“老树倒为桥,绿毛僵古龙”一句也颇为奇特。傅山将倒下的老树视为桥梁,又把其喻为长满绿毛(苔藓)的古龙。树是静物,傅山却用龙这个动态意象去比喻它。龙是富有生命力的意象,他却说这是“僵古龙”。两重反差皆落在句末“僵古龙”三字上,很有深意。此外,老樹本无生命,可傅山偏用“倒”这个有动态生命感的字形容树。“绿毛”的“毛”字给人毛茸茸之感,在视觉外又添了触觉。老树是死物,可覆盖在树上的青苔却是有生命的活物,这又构成一重对照反差,着实奇特。

   傅诗中的意象、典故并不冷僻,傅诗的“奇”并非因险怪奇异的意象,是傅山通过奇思情趣对景物进行了加工,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新鲜奇特之感。

   2、特殊遣词用语。主要指傅诗中使用异体字、生僻字词和方言俗语的现象。方言俗语下文详述,此处只分析傅诗中的异体字和生僻字词现象。

   傅山在诗歌创作时有意识使用不常见的异体字来增加陌生感,延长阅读时间,使读者感到新奇。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一种与异体字关系紧密的字,即俗体字。《辞海》对“俗体字”的解释是:“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学界对俗体字和异体字关系有三种看法,总体而言,这两者关系紧密,不可割裂看待。

   之所以强调俗体字与异体字关系,是因为俗体字多存在于历代碑帖中,影响了许多书法家。傅山作为极擅书法的诗人,也受到了这种影响。实际上,异体字和生僻字的使用最早就出现在傅山书法中。如著名的《啬庐妙翰》里混杂了多种异体字(俗体字),其冷僻程度令当时许多有学养的文人都难以辨识。随后傅山把这种手法应用到了诗歌创作中。异体字使用以《病发示眉仁》为代表:“奇文须蹔发,风檄后生求”中“蹔”就是异体字(“蹔”同“暂”)。异体字的使用为这首诗的“荡荡孤情”平添了几分奇特。此外,《无题两首》其一:“嚼雪滩头松桦下,一? ?青插半天看。”也使用了异体字。傅山在此处未用常见的“峰”而选用它的异体字“? ?”。“? ?”用在此处,像一柱擎天的山峰插入天空,更符合诗句意境。生僻字词使用以《阳泉秋黛》为代表:“紫云青树石? ? ? , 花插牵牛小胆觚。一缕沉烟萦月牖,先生正著养生书。”此处“? ?”是较为生僻的字。“? ?”有平顶屋和石门的意思,此处应取平顶屋之意。“? ?”在《汉语大字典》里没有解释,但通过查阅相关词语“? ? ? ”可知,? ? ? 有草庵之意。综合而言,石? ? ? 指用石头搭建的小庵。再如《小瓶杏花》开头两句:“汎滥瑜伽半卷阑,一枝红雪能春寒。”此处“瑜伽” 应指佛教某种修行方式。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鲜有人将其写入诗中。此句的“汎”用的是“泛”的异体字,异体字与生僻字词的连用,为这首小诗增添了几分奇趣。

  

  (二)追求奇特的原因

   傅山追求奇特的原因可从时代风气、审美取向和具体创作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时代风气影响。白谦慎《傅山的世界》道:“奇是晚明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动求奇是晚明文人创作的一大风尚。白谦慎认为,晚明文人追求奇特主要出于两种心态,一是认为创作应展现真实自我,即认同个性,解放思想。二是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表现方式。这种展现真实自我的创作理念,与李贽“童心说”、公安派“性灵说”密切相关。李贽在十六世纪时曾旅居山西,傅山本人受李贽“童心说”影响极大。当清初许多学者对晚明心学痛加批评时,傅山直言自己对明代几位心学家心怀敬慕,他甚至写过一本充满了“反常之论”讨论心性的著作《性史》。虽然此书因战乱遗失,但依然可见傅山本人对心学颇有研究并认可这种创作理念。

   2、审美观念取向。由《清史稿·傅山传》可知,傅山写诗最初学韩愈,韩诗的重要特色就是奇。尽管两人在创作实践中对奇的表现方式并不一致,但韩愈“求新求奇”的审美取向对傅山有深刻影响。除韩愈的影响外,傅山本人喜好新奇古怪之物。《冷云斋冰灯诗序》载:“弟(傅山)生有寒骨”“春侧侧寒,(傅山)辄立汾河冰上,指挥凌工凿千亩瑠璃田,供斋中灯具”。傅山不仅不畏严寒,在早春时站在冻结成冰的汾河上指挥人凿冰,还喜欢亲自做冰灯。据《陈批霜红龛集》注解,傅山的冰灯制法是以老树根作为灯座,上叠冰块成灯状,中燃火烛以成。他后来连写十五首与冰灯相关的诗,其中有写打冰过程的(《冰曲和冰人打冰》),有写找古怪树根做灯座的(“思得古树根凿为盆盂”)。冰灯制成后傅山又写了四首绝句(《冰灯成即事成咏四绝句》)。此外,他因“冰灯时未足尽冰灯之变”又专门写了一篇赋,足以见傅山对冰灯的喜爱。在写冰灯制成的四绝句中,有一首值得注意。“云海迷离天水光,广寒宫殿鬭明妆。玉壶一点琅轩泪,滴断人闲烟火肠。”玉壶一句使人自然联想到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傅山做冰灯,也许正有此意。冰灯不单是傅山的喜好,更暗含一种奇思,它的寓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傅山不仅喜好冰灯,作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尤其是草书大家),傅山对书法艺术也有独特的审美喜好,比如他经常通过“支离”的方法将字拆开来写。这同样体现了傅山奇特古怪的性格特点。

   3、具体创作实践。傅山的多重身份既是他追求奇特的原因,又为他追求奇特提供了便利条件。傅山不仅是诗人,更是当时知名的书法家和医者。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朝代更迭的烽火岁月,生活的破碎,世事的沧桑,让他的人生阅历充满无尽的感慨和彻悟。久居山野,享尽田园的四季风光,山花烂漫,禾野飘香,夕阳晚霞,清风明月,滋养着他独特的人物性格,也孕育着他奇拙的诗人特性。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华,赋予他天马行空、空灵恣肆,寄情于山水,任意于江湖的情韵。高深的书法造诣,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也深深浸润在诗词之中,不拘一格,任意挥洒。他医术精湛,经年行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看尽世情冷暖,遍尝人世炎凉,有着悲天悯人,慈悲救世的博大胸怀。这些都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使其诗作奇思妙想、独具一格。

  

  (三)拙美的表现

   在讨论傅诗拙美前,应先明确“拙”的含义。“拙,不巧也,巧,技也。”由《说文》可知,拙本义指少技巧甚至无技巧的状态。傅山认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所说的“拙”是质朴无华,不刻意雕琢、排布字句的意思。傅山所言,并非否定写诗时的苦心钻营,认真排布,而是要追求一种“大巧若拙”的境界,即有人工成分但不留痕跡,使诗歌有浑然天成之美。正如傅山本人所言:“拙不必藏,亦不必见。”他主张创作不必刻意求巧求拙,诗文创作随心随性,意出笔端,力求真实。

   傅诗的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以方言俗语入诗,通过使用方言俗语增强诗歌趣味性;二是他用较少修饰或未经修饰的直白话语,写景绘物,直抒胸臆。

   1、方言俗语入诗。傅诗中山西方言很常见。如他吟咏迎春花时所写“僕皮迎春不作拏,长年谁复哥穀他”中“哥穀”应为山西方言,有摆弄之意。结合后两句“严寒落寞白雪里,稀疏开似黄梅花”,傅山用这个词赞誉迎春花的顽强,同时表达自己对花的怜爱之情。再如七绝《失题》:“渊明赏菊千? ?翠,张旭题诗一道烟。梦里人声囮去也,归来依旧月当天。”此处“囮”化用了山西方言中“我”的读音。

   除方言外,傅诗“拙美”还融合了口语俗语,平白如话,亲切近人。如《口号十一首其一》:“有我读书苦杀我,无我读书喜杀书。褊心小胆自有分,公道终当属老夫。”其中“苦杀我”、“喜杀书”这类口语的使用,将读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显得亲切自然。

   除了诗歌,傅山与友人书信中也常见通俗直白的口语俗语。如《失题》:“到时那里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汉都坐在板橙上,听甚么飞龙闹勾栏。”“不知真个请不请,若到眼前无动静,便过红土沟吃碗大锅粥也好。”“老汉”是北方地区常用的口语,而“板橙”(疑似今日所说的板凳)、“红土沟”“大锅粥”则皆是最朴素的白话,这些词语给普通生活增添了趣味,读起来却有一种自然真挚,乡野之美。

   2、用语浅近。傅山写过不少田园诗歌,这些大多来自他的亲身体会,相较于王孟一派,傅诗多了几分淳朴亲切。如《小楼寒夜》:“昏黑暗人间,龙鳞不可攀。疏钟闻萧寺,小月上高山。白虎驮经去,春鸟取食还。有儿常懒惰,幽户待风关。”其中“疏钟闻远寺,小月上高山”两句,既有古寺钟声的幽静疏宕美,又有月亮慢慢爬上高山的活泼动态美,动静结合,颇有乡野趣味。

   言语浅近,直抒胸臆的诗作还有《病极待死》的前两句:“生既须笃摰,死亦要精神。”此诗写于康熙十七年六月,据《清史稿》和《新编傅山年谱》载,康熙十七年夏,康熙笼络山林遗老开博学鸿词科。傅山“辞不就”拒不应征,随后大病一场,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夏日绝句》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当时的李清照与病榻上的傅山心情应有相通相似之处。“死亦要精神”结合傅山去世前还留遗命要“以朱衣、黄冠敛”,蕴含着傅山对明朝一生一如既往的深情和生死不变的眷恋,以及不畏强权、不随流俗的气节和情操。

  

  (四)求拙原因

   傅山写诗求拙与明朝中后期俗文学兴盛,诗歌作为传统雅文学与俗文学合流的趋势有关。明中期随着俗文学的兴盛,出版业和印刷业空前繁盛,小说戏曲作家陆续增多,雅俗混融逐渐成为趋势。即便是传统诗歌散文作家也开始重视大众文学,并试图从中寻找新路径。如李梦阳提倡“真诗在民间”就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学的失望以及从民间文学中另寻出路的意图。与前朝不同,明朝文人对于俗文学的追求更自觉,他们喜爱俗文学,认为在俗文学中真实的自我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至于傅山在诗歌中使用方言俗语,目前尚未发现当时存在以方言入诗的风气。古人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傅山在传统雅文学中有意使用方言俗语是他对诗文的一种改革,也是一种创新,更是他作为一名饱学之士的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三、傅诗奇与拙的融合

  

  (一)奇拙融合的表现

   傅诗所呈现的奇特与拙美并非相互排斥的特点,而是彼此有交融,最后统一于真情。在具体创作中,傅山也巧妙地将奇与拙进行了结合,如《樵家》一诗:“云破茅簷出,鸡声在篱梢。卖柴带醉归,一觉红日高。”鸡声、篱笆,这些都是农家生活中常闻常见的声音意象,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已日上三竿,也是生活气息十足的小诗,但此处“云破茅簷出”所用的并非是常见的“檐”字,而是它的异体字“簷”。这个不起眼的改动,使得整首诗歌在古朴拙美中又有奇特之感,是典型奇特拙美结合的例子。再如《月画》一诗:“月画槐枝作老梅,离奇一笔拂窗开。解衣画史三更醒,梦自罗浮香里来。”本诗名为“月画”,实际上写的是月影。傅山将月下槐枝的影子喻为梅花,梅花带香,在视觉外更添了嗅觉,同时也与第四句中的“香”契合。第二句“拂窗开”写风吹槐枝将窗子推开,与首句月影协配,动静结合。全诗用语简单浅近,但前两句的奇思为全诗增添了趣味,同样是奇拙结合的典例。

   需要注意的是,傅詩并非每首都是奇拙结合。即便奇拙协配,两者占比并不平均,有时“奇”占了上风,有时则凸显“拙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傅山把目光投向名山大川,胸中自然会涌起激荡之情。当他回归农耕生活,诗中情感又舒缓下来。但不论何种情况,都体现了傅山寄情山水、光风霁月的高杰情怀。

  

  (二)奇拙融合原因

   奇拙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傅诗创作受到“写真诗,抒真情”的创作理念影响。傅山《寄雪开士》中道:“江山烟树,莫非法眼,诗当大进,自不必言。若能于六朝花柳里面,讨一个真空实相,不妨作几首艳诗,担在楖栗上,挐归塞上。”点明了实景实物对人作诗的启发作用。随后他补充“不必将江南风景挂在眉毛上,添了几万斤重”,强调诗中应有自己的情感,要抒发真情,而不是一味地描绘景色,把“江南风景挂在眉毛上”。所谓真情实感,便是由实景实物诱发的情感。眼见此景,亲历此事,心中翻涌此情,一挥而就,成诗成文。

   傅山重现实写真情的诗歌创作理念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源于《诗经》所奠定的“写实事,发真情”注重主观感受的现实主义基础。这种注重实际的观念,相比起浪漫主义,诗人更多倾向于现实主义,注重对真实的表现。诗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是普通的百姓,目之所及,是朝代更迭时战火纷飞,无辜民众流离失所的情景。二是傅山本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认识。他曾说“自知愁是竖,自知诗是鹊”,此处的鹊指神医扁鹊。傅山将诗歌喻为排遣愁苦的神医,正是意识到了诗歌的抒情性。他不是为了“名高”而是为了抒发情感才写诗的。三是“诗言志”。这与傅山本人亲身经历有关。明朝灭亡时,傅山正值中年。他性格刚强,坚贞不屈,魂牵梦绕的是金戈铁马,壮怀激烈,光复河山,反清复明,后来不仅多次参加抗清斗争,还至死与清廷划清界限。傅山赞评庾信诗歌时所说:“(其诗)字字真,字字怨”。生于乱世的这份“怨”,其实就是傅山本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悲愤的情绪、苍凉的心境和愤怒的嘶吼,由此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使得傅诗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了由明入清士人的心路历程和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感悟。

   奇与拙,作为傅诗最鲜明的两个特点,是傅山“写真诗,抒真情”创作理念的集中表现。从哲学意义上看,它们是傅山对当时外部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形象思维的最高表现,体现了审美感知和客观环境的高度契合,是他对心学的知行合一。从历史意义来看,他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人文观照,有社会变迁的大格局,有文化发展的具体表述,有文人士子的心路历程,有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审美角度来看,他的诗文大奇大美,大巧若拙,有浩然之气,志存高远,有山情野趣,陶然自得,有士子之心,心怀天下,有阳刚之美,饱览万物,其奇拙里蕴含的真挚、善良、纯美,是傅山先生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传承的现实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