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成府路半日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黄河 热度: 19386
朱航满

  清明假日,妻子回乡,我得半日清闲,便决定到成府路去逛逛书店。成府路上最有名的书店,莫过于万圣书园了,另外,这条街上还有豆瓣书店、雨枫书馆、野草书店、墨盒子童书馆等。之前在五道口,有家光合作用书房,我曾经去过,书店很美,可以在二楼的书店看到飞驰的城铁,后来关门了;还有家参差书店,开在清华大学附近的商业大厦,我尚未去过,便已搬到回龙观了。朋友刘柠有篇文章,写的是日本京都的书店文化,名为“一个街区,顶好有两家书店”,我觉得相比日本,即使在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也不过只有两三个这样的街道。成府路之外,北京的美术馆东街,还有琉璃厂这样的地方,书店聚集,如果有空,是可以逛上大半日的。过去我在魏公村读书,成府路上的万圣,北大西门的博雅堂,都是常去的,因为离得较近的缘故;那时候,还有北大南门地下的风入松书店,海淀图书城的国林风书店,以及圆明园东门的单向街书店 ,真可谓一时间书店林立。真正以购书来说,那时候买书最多的,还是北大地下超市的博雅堂和野草,其中野草的书价最合适,博雅堂的新书推荐最有品位,记得旁边还有一家汉学书店,以古典文史类书籍为主。现在疫情严重,北大校园不能随便出入,博雅堂也是好久没有去过了。

  万圣是我到北京后第一家去的书店,因是心存向往。早在南京读大学时,就偶然在一位师兄处读到一册由书店编辑的《万圣阅读空间》,那还是邮购的时代,这也不过是一本导购的小册子,但办得极有特色。我记得那本册子上就曾介绍《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并节选了殷海光给尚在美国读书的林毓生的一封信,读后十分震动,随后就在南京的先锋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万圣、风入松实际上面对的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一些特别小众的学术书籍,在这里到可以见得到。故而到万圣买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学术活动的延伸。但万圣其实也是一家有个性的书店,这也只需要看他的“新书推介”和“建议阅读”就可以了。诸如万圣的“建议阅读”,便有一大排奥威尔的各类文集,其中奥威尔的小说,至少七八个不同的版本。有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书,常常会到万圣的网站上看看新书的书目,并从中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后来读浙江大学应奇教授的书话集,其中谈到他也常常去浏览万圣的新书书目,不由得会心一笑,颇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自得。不过,自己远离学院之后,常常读一些闲散的书籍,万圣去得不多,买的就更不多了。这次到万圣,看到很多的好书,但似乎自己也并不想去读,于是就到文学区转了转。

  在万圣书园买书,最大的感受便是自己并非学问中人,且所涉猎的领域的确狭窄。倒是在文学书架上,看到浙江古籍的“蠹鱼文丛”第二辑,其中有自己的一册随笔集《立春随笔》,也是略感欣然。好几年前,陪友人到万圣,在文学书架上,看到自己的一册随笔集《读抄》,摆放得还算醒目,于是立即买了一册,现场送给友人,也算是一种小小的炫耀。这次在万圣的文学书架的角落里,看到有一架子的“海豚书馆”,小精装,非常特别,之前买过其中的几册,这次选了一册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先生的《周一良读书题记》,大致翻了翻,都是周先生写在自藏书籍扉页上的题记,其实也是很好的小品文章,更由此,可关注这种一流学问家的读书眼界。周作人说,看别人的书架,其实是看出了别人的心思,这本《周一良读书题记》,某种程度上是带你走进了周先生的书房,并且还有老先生为你亲自引导,告诉你他的这些书的来历、价值,甚至其中的因缘,岂不快哉。后又翻此书中周启锐撰写的《出版说明》,这本书竟还是他与复旦大学孟刚兄协助完成的。书店邂逅友人整理编辑的书籍,也是一个特别的缘分。记得过去万圣有句口号,乃是“燃一炷书香,续一份书缘”,买得孟刚兄参与整理的这本书,便真有这样的特别感受。

  万圣的文学书架,亦有两个专题书架,一为“红学”专架,另一为鲁迅专架。红学非我涉猎领域,周氏兄弟的书籍,倒是常读常新的。不过鲁迅专架上的书,大多感兴趣的书,也都买过了。这次万圣重点推荐上海学者王晓明先生的新版《鲁迅传》,我也是在南京读书时买到的,那本書曾经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觉得颇有激情和才华。记得有次到鲁迅博物馆,看王小波的生平展,碰见批评家李静,与她聊天,问我喜欢谁的著作,我便说了王晓明,她说她也很欣赏王晓明,但似乎过于郑重和严肃了,现在她更欣赏王小波的诙谐和智慧。这次再版的《鲁迅传》,我也没有再买,或许是不愿意打破青春时期的那种很美好的阅读印象。随后,又在书架上选了一册周作人的《夜读抄》,系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自编集”之一。此书实际上亦已买过止庵校订的河北教育和十月文艺两个版本,但上海三联的这个版本,版式十分简洁和清雅,配有的插图也恰到好处,读来极为舒服。我买书有看版式的癖好,如果版式不佳,装帧再好,也是不行的;而版式若好,一些经典的作品,可借此买来重温。上海三联的这个“周作人自编集”系周青丰策划的,我与周先生曾有过一面之雅,他曾寄我一套“汪曾祺自编集”,但似不如这套“周作人自编集”舒服。

  两本小书结账完毕,又忽然在书店进门处,看到一套由冯秋子整理编选的《苇岸日记》,上中下三册,都是极厚的本子。苇岸是一位很特别的散文家,可惜英年早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纯粹”这几年在陆续出版苇岸的文集,我买过冯秋子女士编选的纪念集《未曾消失的苇岸》和散文集增订本《大地上的事情》。苇岸的日记则没有购买,乃是不知道这三本日记都是记录的什么内容,这次在书店翻了翻,基本上是苇岸对于自己散文写作的点滴记录,有读书、交往以及一些写作的心得,很纯粹,也很朴素,有些写作的心得,显然是他后来刊发散文的初稿,诸如其中有一日的日记,后来便成为了他的散文名篇《美丽的嘉荫》,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情。最早买到苇岸的散文集,是一册《太阳升起之后》,还是在成府路旁边的蓝羊书坊,如今这家书店已经消失了。读了那本散文集子,我写了篇读书随感,送到了学校旁边的中国气象局,他们办有一份气象报,有个副刊,文章也很快刊出了。那是我第一次走到气象局的大院里,白杨树高耸林立,颇有一种安然和静怡。万圣的书是不打折的,我在网上查了查,这三本《苇岸日记》,网上仅售半价,于是在网上下单订购了一套。不过,还是要感谢万圣,否则会错过这本好书。

  在万圣买书,有时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覺,这种感觉是好书太多,最后你却是无从选择。从万圣出来,向西走了十几米,是雨枫书馆。我从这里多次经过,但从未进去过。因为听说这是一家会员店,且以女性阅读为主,便也从未贸然闯入。前些日子看绿茶兄推介北京独立书店,便也觉得该大胆一点,不妨试着进去看看。推开雨枫书馆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书架做成的格挡,上面放着台湾钟芳玲女士的三本书,分别是《书店风景》《书天堂》和《书店传奇》,绿、蓝、红三种颜色,书也是大开本,精装,非常隆重,也非常漂亮。我觉得这三本书放在书店的关键位置,乃是很有意思的,既彰显了女性作家的身份,又体现了一种浓郁的书香。进了书店,似乎没有读者。一个欧式的书桌上,很醒目地摆放着几本书,其中有几本,印象最深,一本是北岛的散文集《时间的玫瑰》,白色的封面,精装,系活字文化推出的“北岛作品九种”之一;一本是高莽翻译的《阿赫马托娃诗文抄》,16开本,布面精装,带函套;另一本则是施蛰存翻译的《域外诗抄》。施蛰存翻译的《域外诗抄》和北岛的《时间的玫瑰》,我都买到过,前者是刚出第一版时就买了,后者是有位网友推荐的,记得他说读这本书,令他想起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

  雨枫书馆的书可以说是太少了,新书尤其少,但推荐的这几本书,便也足够了。高莽先生翻译的这本《阿赫马托娃诗文抄》,之前还真未注意过,这次翻阅之后,真有一种惊艳之感。此书系毛边,每首诗由高莽先生翻译,并用钢笔字手抄,别有一番风味。每个小辑之间,还有高莽先生手绘的俄罗斯文学的速写插画,如“普希金墓”“阿赫马托娃墓前速写”“教堂内”“谢甫琴科纪念碑”“克雷洛夫纪念碑”“高尔基纪念碑”“亚历山大圆柱”“果戈里纪念碑”,等等。高莽先生生前曾游历俄罗斯,并一一拜访俄罗斯文学大师的墓地,还就此写过一本书。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此书精印了阿尔特曼、莫迪里阿尼、安年科夫三位画家的《阿赫马托娃像》,尤以阿尔特曼1914年所绘的阿赫马托娃油画像,最能体现出阿赫马托娃的深邃、忧郁和美丽。画像中的阿赫马托娃,坐在椅子上,穿深蓝色长裙,披一件黄色的纱巾,背景则似是密布的花树。仅仅因为这幅阿尔特曼的绘画,就想将这本书买下来。我随即在网上查了一下,此书精印500册,再看这本书函套,果然有编号,我的这本是第195号。此书的环衬上,还有高莽先生的毛笔签名和钤印,但书店的店员告诉我,这签名和印章应该是印上去,不过,这也并不重要了。

  雨枫书馆的书虽然很少,但买书的体验却是很好的。店员或许觉得我还算是位爱书人,向我推荐了他们书店编选的《光年》MOOK,我看了看,是由社科院的年轻女诗人戴维娜主编的。店员说,这是由书店策划的,每年编选一册,主要关注西方现代诗,正在筹编第四册,我看了看店员推荐的第三辑,有“俄罗斯青年诗人诗选”,虽然并非我关注的内容,但也是颇刮目相看的。从雨枫书馆出来,过了天桥,便是豆瓣书店了。豆瓣主要以售卖出版社滞销学术书为主,价格也比较低廉一些。进了书店,看到不少年轻学生的面孔,确是符合这家书店的定位。在书架上看到一册精装的《竹久梦二画集》,便立即拿在了手中。近年来,这位日本画家倒是颇受关注,但打开看了看,印制并不好,主要是图片质量不高。在书店里转了两三圈,发现想买的书几乎没有,冯象在三联出版的两册文集《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和《玻璃岛》,都是二版,其实是很好的书,但也滞销,却都已有了。在书架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陈存仁的《津津有味谭》和《施蛰存日记》,前者是2006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者则是文汇出版社2002年出版。似乎过去很多次到书店,这两本书也都在这里,却从未想买过。这次问陈存仁这套书的另两本,答已卖完了。

  买书就是这样,过去你不喜欢一本书,并不代表这本书不好,而很可能是你不了解,或者你的兴趣点根本没有在这里。诸如对于陈存仁的书,就是如此,记得刚出版的时候,认为不过是一本闲书罢了,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倒是觉得这样的书反倒很有滋味,饮食的背后,有文化,有风俗,有阅历,还有世故。或许自己真是有些暮气了。《施蛰存日记》是很有意思的,这是由上海的沈建中先生编选的,包括施蛰存先生《闲寂日记》和《昭苏日记》,前者系施蛰存在“文革”中的记录,用毛笔写成;后者系“文革”后日记,用钢笔记成,比较简略。此书双面印制,一边印《昭苏日记》,一边印《闲寂日记》,并影印了日记的原始记录。封面分别用了施蛰存先生两张藏书票,一为“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卷1945-1948”,另一为“北山楼藏书”。在书店里简略翻读了施蛰存的“文革”日记,有作文、访友、读书等,尤以访求和抄写古碑为多,这倒是令我想起施老晚年说过的一句话:“鲁迅是从古碑走向革命,而我是从革命走向古碑。”“这是一个讽刺。”我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施蛰存全集》,过去对此并不注意,以为全集都收有了,其实,全集只收文字,并不影印这些文字原稿的。仅仅依靠读全集来读书作文,也并非一定靠谱的事情。

  从豆瓣书店出来,想着是该打道回府了,其实是真有些疲倦了。买书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就在准备坐车的时候,想起还有野草书店没有去成。野草过去在北大的地下超市,我是常客,书店的老板都很熟悉了,每次去,他都热情推荐刚出的新书。野草搬出北大后,我尚未来过,想想这次还是去看看。用手机地图搜索了一番,才好不容易在对面的地下找到。书店外面只有很小的“书店”两个字,连“野草”二字都省略了,不知是刚刚搬来的缘故,还是有临时落脚的意思。走到地下超市的书店,发现还是哪位老板,似乎胖了一些,已经很久没来过了,他也似乎忘记我了。我倒是感到一些哀伤,只是为一家学术书店的沦丧,看到这家自己曾经喜爱的书店,竟与小商品和内衣内裤的售卖场挤在了一起。野草与豆瓣卖书的定位基本相同,但这里人很少,有四五位读者,显然都是慕名找来的。我在书店里转了好几圈,没有发现想要的书,过去在北大的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最后还是在书店找了两本书,一为黄裳的《旧戏新谈》,系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之一,精装,之前买过人民出版社的初版本,算是重买了一本;另一为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的《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系北大出版社“吴晓东作品”之一,之前在网上买过其中的《梦中的彩笔》。吴教授是研究现代文学的,著作并不多,但文章写得很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