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河岸边是我家

时间:2023/11/9 作者: 黄河 热度: 18218
陈国栋

  深秋初冬时节的10 月末,迎着西伯利亚吹来的第一场大风,我开始了黄河之行,到仲冬时节,近二个月的时间里,我先后来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陕西省的西安、渭南、合阳、韩城,河南省的郑州、洛阳、三门峡,山东省的济南、东营、垦利等沿黄河两岸、流域四省、区十四个市县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与地方领导、水利、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同志、 工程技术人员、黄河两岸及流域祖祖辈辈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乡亲们座谈交流,深入到主要与黄河相连的支流近10 条,水利工程、灌区10 个。一路走下来,可谓是“风尘仆仆数千里,黄河之情注心田”。

  一路采访耳闻目睹,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而自豪,为她经历的灾难而心痛。如今黄河两岸各级党委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及广大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9 月18 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黄河治理方针,认真制定沿河两岸、流域的保护治理方案及措施,让黄河这条我国的第二长河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滋润两岸人民,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几千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黄河是中国第二、世界第六的长河流,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的亿万年间,承纳着来自西部海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抬升,从而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由此奠定了我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少雨的亚洲季风气候,也催生了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万里巨川——黄河。

  在晚更新世之前,黄河流域曾经散布着许多独立水系的内陆湖泊,距今160 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西部隆起,东部下沉,湖泊之间加速了溯源侵蚀,最终在全新世初期,形成了现代全线贯通、汇入大海的黄河水系。受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黄河流域形成了三个阶梯,从西向东依次分布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发源于青海高原的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其中位于海拔4830 米的巴颜哈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流域面积700 多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最初水源。黄河从星宿海流出后,一路东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 个省区,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区黄河口镇进入渤海。黄河蜿蜒东流时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因为穿越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导致年均输沙量达16 亿吨之多,黄河也因此而得名。

  黄河的外形从地图上看,就如一个大大的“几”字,故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

  忆往事,数千年以来,黄河一直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一条资源型缺水河流,黄河的水约60%来自于甘肃省兰州以上的上游。黄河为沿黄河流域的60多座大中城市340 个县(市、区、旗)及众多能源基地提供水源,同时还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流域外地区的调水任务。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远古文明无不与河流息息相关。河流是孕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世界上许多河流都为养育古代文明提供了可靠的栖息地。历史上,悠久而伟大的尼罗河造就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造就了“二河文明”,恒河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摇篮,孕育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可以说,河流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摇篮,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早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是一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的地方。尤其是土质疏松,容易开垦的黄土高原、黄土冲积平原,适宜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大约在110 万年前,“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就在黄河流域内生活和繁养生息,创造了古老的华夏文明,留下了诸如仰韶、龙山、马家窑、齐家坪等古老的文化遗址。

  早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农耕活动,并在之后的2000 年间,开始形成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后来又衍生了“华夏族”。

  从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开始至北宋的3000 多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从政治中心看,强大统一的王朝都城,如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商都——汤亳(今郑州),西亳(今河南偃师),殷(今安阳),西周都——丰、镐(今西安),东周都——洛邑(今洛阳),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西晋、北魏都——洛阳,大夏都——统万(今靖边县),隋、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等,均建立在黄河流域。从经济中心看,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和使用铁制农具,并逐渐在下游河南东部、河南北部平原以及中游的关中、宁夏、内蒙古河套平原兴修了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推广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从而使流域内的农业、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推动了流域人口的繁衍,进而促进了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与商业的快速发展。从文化中心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古代文化宝库之一的秦陵兵马俑,西安的碑林、洛阳的龙门石窟、陕西宝鸡的佛门圣地法门寺、太原的晋祠、平遥古城墙、大青山下的昭君遗迹、乌兰布和沙漠中的汉代垦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中华始祖轩辕氏黄帝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和文化典籍也是产生于黄河流域。这些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几千年来,黄河滋养两岸及流域人民的同时,但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 年)到1938 年郑州花园口决口的2540 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达543 年,决堤次数1590 余次。因地形地貌的改变和黄河水量的变化而改道达26 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达9 次之多。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丰沛,水流清澈。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时,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为“浊河”、“黄河”。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至今。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有史以来,黄河就与灾难相伴,给世世代代生活在两岸及流域人民带来了太多的灾难。

  仅从近代以来的1855 年至1938 年的83 年间,黄河山东段就有57 年发生决溢灾害,决口377 次,平均每年发生7 次。

  1933 年8 月,黄河决口104 处,造成6省67 个县受灾,灾害所涉及面积达6359 平方公里,灾民320 万。

  1933 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方圆150 公里成为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了许多村庄,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

  1938 年6 月,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滞日军西进并南下进攻武汉,实施“以水代兵”制敌计划,在河南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南岸炸开大堤,造成黄河大改道,受灾面积54000平方公里,死亡89 万人,1250 万人受灾,391万人无家可归而流离失所。这次决堤给下游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形成了穿越三省44 个县的黄泛区,每年汛期时,黄河水都会泛滥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便是蝗灾,到处是沙丘,无法耕种。这次决口直接造成1941 年到1943 年连续两年的大规模旱灾, 并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花园口决堤发生后,直到1947 年3 月才完成堵口合拢,使黄河回归故道。

  黄河之害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人为的客观因素,也有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

  其中,黄河凌汛就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大雪节气的一种水文现象。因为冰坝阻塞河道,使水位急剧上升而成为灾害。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地区和山东省境内,发生时间一般在冬季黄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开始解冻的时候,特别是春季的凌汛,不但发生的次数多,而且危害大。黄河凌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由于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纬度,南北相隔10 个纬度,地形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较大。南北河段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造成的。

  而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生产在空间的拓展,以及人们对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程度的认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到位,以致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洪水泥沙、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入以及干旱缺水的现象愈演愈烈。可谓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叠加的综合反映。

  而黄河断流所形成的灾害就是一个佐证。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竟然会出现断流,这是人们无法相信的事实,然而它却在我们眼前发生了。 1972 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黄河水断流的情况发生了。黄河水的断流导致中下游局部河床干枯。从这年开始,黄河水断流竟然成了常态,1972 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且断流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到1998年的26 年中有22 年发生断流,断流次数达100 多次.而且每年河水断流的天数在逐渐增加。上世纪70 年代平均每年断流的时间为9 天,80 年代平均每年的断流时间为11天,而到了90 年代断流时间达到最高峰,据利津水文站的观察资料显示,1997 年共有226 天没有黄河水从该水文站流过。黄河的断流给沿岸及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造成了极大伤害。千年来,源源不断、奔腾呼啸的黄河竟然成了一条季节河,这可成了中华民族的心头之痛啊!1998 年1 月,张光斗、方智远、林秉南、母国光等163 位院士联名向社会发出“拯救黄河”的强烈呼声!

  黄河宁,天下平。拯救黄河,保护母亲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

毛泽东主席对黄河怀有深深的感情。1947 年3 月,蒋介石令胡宗南调集20 万军队,重点进攻延安。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一年的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根据地进犯的转战陕北之旅。在转战陕北时,毛主席专门来到黄河边,面对黄河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呆不了那么久。 ”1948 年3 月23 日,毛主席率领在陕北转战了一年的中央纵队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面对黄河,面对就要离开工作、战斗了13 年之久的陕北,毛主席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

  1952 年, 毛主席在郑州邙山的黄河岸边,庄严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伟大号召。

  我站在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上,俯视着在跨越黄河两岸奔腾而来的黄河水从左侧提升的引水灌溉闸门进入总干渠,并通过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流入河套平原的每一块土地上。

  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整个河套灌区引水的源头工程。黄河上游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成,不仅解决了黄河给当地百姓造成生命危害和财产损失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套灌区和鄂尔多斯南岸灌区的农业灌溉引水问题。

  在现场,我通过看图和实地走访,一个有129 平方公里的以气势磅礴的黄河风光为主线,以雄伟壮观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展现在眼前。 2005 年,三盛公水利枢纽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 年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风景区的植被覆盖率已达到85%,随着乌兰布和沙漠滞洪区项目的建成和投入运行,通过枢纽工程调节滞洪区的分洪时间和分洪水量, 在缓解下游防凌防汛压力的同时,还可以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和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如今三盛公水利枢纽以下左岸防洪标准已提高到50 年一遇,右岸提高到30年一遇,并已安全运行了58 年,确保了内蒙古黄河汛期的安全。

  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东雷抽黄灌溉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因其取水点位于黄河小北干流西岸的合阳县东雷村塬下,故称为“东雷抽黄”。

  东雷抽黄工程采取无坝引水,分区分级的抽水办法, 由一级站将黄河水提入总干渠,沿着总干渠依地形地貌自北向南构成东雷、新民、乌牛、加西四个塬上灌溉系统与新民、朝邑两滩排灌系统。长达37 公里的总干渠既是东雷抽黄与东雷二期抽黄的输水大动脉,也是抵御黄河洪水保护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同时还是沿黄河公路穿越黄河湿地的最美观景长廊。

  眺望着支渠、斗渠、分渠错落有序分布的关中平原东部,深深地感受到东雷抽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百姓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的穷日子,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起着十分关键的支撑保障作用。

  位于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中部的山西省,四周大部分为山河环绕。大自然的鬼神斧工给山西这片土地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景色。黄河一路东流自偏关县老牛湾进入山西境内后,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达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在山西境内流经19 个县560 个村庄,流程达965公里。

  黄河北干流地区是中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特别是采掘业发展,山西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太原、大同等城市都出现了大面积沉降、塌陷,水资源紧缺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尽管背靠黄河,却无法开发利用好黄河水资源。

  1993 年2 月22 日,经国务院批准,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立项。

  从1994 年11 月3 日万家寨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第一块砼开盘浇筑至今,26 年来,曾经的荒芜山谷耸立起雄伟的大坝,犹如一颗明珠嵌在黄河入晋第一湾,蓄起万顷碧波,惠泽晋蒙大地,造福两岸人民,开创了晋蒙水电发展新纪元。

  得益于黄河水资源,除供水任务外,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还担负为山西、内蒙古等地供电和为晋、蒙电网调峰调频的重任。

  12 月3 日,我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 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 公里,洛阳市以北40 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站在南岸灌区引水闸的大堤上,举目望四周,开阔的水面,呈藏青蓝色的黄河水与尉蓝的天空浑然成一体,南面的小山坡上“保护母亲河”五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向北方向约有三公里距离的地方,我看到了小浪底水库大坝。

  生态效益方面,坐落在晋陕峡谷出口处的小浪底水库,犹如一个大“水盆”,既可以拦蓄上游洪水,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又可以利用水库蓄水人工制造洪峰,减轻水库淤积,冲刷下游河道。自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以来,黄河没有再出现过断流,并多次完成“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淀”等跨流域应急调水任务,有效改善了小浪底库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共在黄河上修建了12 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并投入使用,这些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对保护母亲河,减少黄河给沿河两岸及流域人民造成的灾害,灌溉农田、保障城市供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河之水润两岸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岸边是我家。

  从黄河的上游内蒙古自治区到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沿着黄河两岸及流域一路走来,让我最难忘的是人们对黄河的倍加爱护和黄河给两岸及流域人民所带来的福祉。

  初冬时节,秋天景色迟迟不愿退去,金黄色的银杏树叶、绿黄色交织的胡杨树在凛冽的北风中依然那么美。我们从内蒙古的包头市出发,越野车自东向西一直沿着黄河北岸的高速公路驶往位于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公路南面,自西向东时而奔腾不羁,时而又平缓漫滩的黄河不时地映入我的眼帘,而北面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始终与我为伴,公路两旁的草原虽已泛黄,但依旧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在享受着最后的秋色,村庄周围的地里,不时能看到村民正在将收获的玉米装上车。

  民谚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所指的是,过去黄河三年两决口,频繁地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伤害和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而河套平原,因地势平坦,由耕地、草原和荒滩组成,渠道和树林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河套灌区。

  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天津最近的风沙源,总面积有1.86 万平方公里。这里,曾经被人们称为“飞鸟不能穿越,植物不能存活”的死亡之地。我曾经于2012 年7 月,专程来到亿利资源集团,采访他们5 千多名员工与10 万农牧民一起,发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不辱使命”的库布齐精神,坚守近30 年治理库布齐沙漠,带动周边百姓脱贫致富,为广袤的沙漠带来绿色希望的事迹。时隔7 年之后我又再次来到位于库布齐沙漠北缘的杭锦旗。

  杭锦旗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 天。 在深入库布齐沙漠腹地近10 公里处,我看到了成排的胡杨树、红柳在沙漠中挺立,不时还能看到蓄水池,有的蓄水池已连成片,成为小的湖泊。各种鸟类在湖泊中时而飞起,时而又降落在湖泊边的草丛中,不远处几只骆驼、几十只羊正在悠闲地边走边寻找着食物。

  这还是沙漠?简直就是一片湿地!最差也是沙地啊!

  为解决沙漠化扩大进而危及河套灌区的问题,建设引黄入沙漠工程,让沙漠变绿。在中央、自治区财政经费的支持下,自2015年以来,杭锦旗政府和全旗人民在黄河南岸总干渠22 公里处,建设了一座分凌引水闸,新建引水渠38.5 公里, 建设生态围堤坝17.92公里。 2018 年又延长生态围堤10 公里,建成退水闸一座、退水渠3.6 公里,与总干渠连通,进而形成从黄河引水,流经库布齐沙漠,水又退回黄河的循环系统。 4 年来,已分凌引入黄河水2.1 亿立方米,在沙漠腹地形成近20 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 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 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 多种水鸟长期在这里栖息。“我们这里最近处距黄河只有3 公里,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集沙、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新型之路,实现从沙漠到绿州,从贫瘠到富有的飞跃。 ”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草长起来了,我的牛羊从过去的1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几百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杭锦旗吉日格朗图镇黄芥壕嘎村的村民塞巴特尔说。当时骑着高档的沙漠摩托车正在放着牛羊的他,看到我们的越野车陷入沙漠中出不来时,凭着他与沙漠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很快帮助我们将车拖了出来。

  如今,库布齐沙漠变成了绿州,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国家每年都对沿黄河流域各地使用黄河水以及排入黄河的水量水质下达指标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以确保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地处黄河上游的河套灌区每年分配到的引入黄河水的计划指标是47 亿立方米。 为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让排入黄河的水量水质达到标准,并降低老百姓的灌溉耕地的用水成本。内蒙古河套管理总局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工程, 推行水权转让制度改革。 “目前河套灌区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已由0.42 提高到0.49,年节水5 亿~7 亿立方米,完成水权转让筹集资金18.6 亿元。 ”内蒙古河套管理总局工程建设管理处处长郭平说。

  谈到节水改造工程的实际成效时,我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的耕地秋灌现场,向村支书田金富做了详细了解,他说:“节水改造工程很实用,田间沟渠相连,大闸套小闸,过去灌溉田地要7 天时间,水才能到田头,如今从提出申请到水浇到地里只要2~3天,而且灌溉了多少水清清楚楚。 ”磴口县东风渠农牧民用水协会会长刘军快人快语:“以前每亩地的灌溉费是100 多元,现在是80 元,老百姓用明白水、交明白费,节水意识提高了,节约出来的水可以转卖给更需要的地方,”临河区双河镇永丰村57 岁的王思良告诉我:“我种了20 亩地,水费过去每亩是120 元,如今80 元就够了。 ”

  如今,引入的黄河水滋润着河套平原,浇灌了上千万亩的优质耕地,加上充沛的光热资源,当地的百姓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优质小麦已成为内蒙古主要产区、 生产的玉米、向日葵、蜜瓜、番茄、枸杞等名优产品享誉国内外。粮食总产量由1998 年的30 亿斤提高到2018 年的67 亿斤,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8 年的2268 元增加到2018 年的17221 元。河套平原也因此有了“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美誉。

  从陕西省渭南市的东雷抽黄灌溉区的南乌牛二级提灌站一路北上,沿着黄河岸边行驶在被称之为中国“1 号公路”的沿黄公路,我来到了《史记》作者司马迁诞生地,八路军120 师、115 师、129 师及总部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是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和连接西北、华北枢纽——韩城市。

  黄河流经韩城仅有几十公里,但却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流经晋陕峡谷龙门段时由北向南的奔腾咆哮,一个是到了龙门段以南后的平静优雅。即黄河流经韩城界内时,一段是晋陕峡谷,一段是滩槽地带,最窄处只有53 米,最宽处则有12 公里。韩城正好处在二段的交界部位。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诸多重大史实,注定了韩城是一个不平凡而有故事的城市。

  来到韩城我才知道这里竟然是中国的花椒之都。乡村的田间山坡上随处可见到整片整片的花椒树,商场、路边小店内花椒系列的产品琳琅满目。花椒酒、花椒酸奶、花椒调味品、花椒油、花椒精油、花椒润肤霜等,我第一次才知晓花椒竟然能派生出这么多的用场。

  花椒在韩城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因为有黄河水的灌溉,早在明代时,就已经大量栽植。清未《韩城县乡土志》中写道:“栽椒者多于硷边,以根之半在空不至伤水也。山阳,红大,然而冻,冬寒必裹;山阴,则色虽不佳,而惯冷不至冻伤。 ”在韩城最有名的花椒是“大红袍”,这可不是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茶。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韩城一老妇人患病久治难愈。儿媳张王氏常年照顾在侧,一次听游医说沾有露水的花椒可以治此病。于是张王氏每天天色刚微亮时就上山采花椒,双手臂膀常常被椒刺扎破划伤,鲜血染红了衣襟。 5 年的时间,张王氏天天如此,直到老人痊愈。此事在民间传为佳话。乾隆皇帝得知后深为感动,特赐张王氏“大红袍”一件,以彰显其孝行。后来,蕴含亲情与孝道的花椒,被人们称为“大红袍花椒”。

  我来到韩城市芝阳镇赵峰村,满山的花椒树上还能采摘到为数不多的红透的花椒,放在口中果然有一种香麻的滋味,而且持续的时间长。 67 岁的村民贾新年,打年轻时就种植花椒,现在家里种了25 亩花椒树,年收入30 多万元。谈起韩城的花椒,他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花椒质量好,一斤顶其他地方的三斤。 ”

  “芝阳镇建设了1.8 万亩的高效花椒种植示范基地,亩产花椒200 多斤,每斤能销售40 元,花椒给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村主任马小平介绍道。

  作为中国花椒之都的韩城, 引来黄河水,现在种植的花椒达55 万亩,今年花椒的总产量达2600 万公斤,花椒及加工花椒系列产品的销售总收入达25 亿元。 并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韩城国际花椒大会。其目标就是推动韩城的花椒产业转型升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花椒增收致富。

  河水悠悠蜿蜒流淌在城乡的河道上,河边的树木、湿地点缀着韩城的景观。由于韩城境内的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近年来,韩城充分发挥地处黄河岸边的优势,利用黄河资源,引黄入城,推出百年水系建设项目,打造了南湖、北湖、中湖、司马湖等人工水面,极大地改善了韩城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风景。

  韩城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中谱写了光辉的乐章。

  我来到韩城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的芝川渡口,站在由三片高大、雄浑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型基座组成的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纪念碑前,缅怀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丰功伟绩。这是一段不应该被人们忘记,永远震憾中华儿女心灵的历史。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从中得到教益与启迪, 只有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富强谱写更加宏伟、壮丽的篇章。

  河南洛阳,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有着5000 多年文明史,4000 多年的城市史,1500 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出现过150 个皇帝。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因有“五河”“五渠”而被人们称为水上城市。而在“五河”中伊河、洛河是黄河洛阳段境内最大的两条支流。两条河穿城而过,至偃师汇合成伊洛河。

  洛河,古称洛水,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最大支流,发源于东秦岭华山东南麓陕西省蓝田木岔沟,在河南巩义市洛口北入黄河,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传说在周代就有水利灌溉,东汉开阳渠引洛为槽,隋建通津渠,明修大明渠,清代继续有发展,至新中国成立时,灌溉面积有30 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对原有水利灌渠进行改善,同时,新建大中型水库14 座,小型水库200多座,万亩以上灌区46 处。 有效灌溉面积300 万亩。

  洛河作为洛阳的母亲河,见证了洛阳城兴衰交替的辉煌和落寞。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 ”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光明。

  伊河, 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著名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以南13 公里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山崖上。

  白居易在《秋游》中写道:“下马闲在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

  尽管是在12 月的仲冬时节,我漫步在穿越洛河城区的开放式滨河公园,河中水能够清澈见底,园内有许多市民在休闲散步、健身娱乐。站在伊河、涧河交汇处的塔楼上,眺望洛阳老城, 远处河面上的白鹭时而飞起,时而静漂河面上。可谓是“寒风凛冽观景色,只为来年春更美”。

  近十年来,洛阳市按照“提高防汛能力、美化市容市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总体思路,加快了城市河渠综合治理及水系建设的步伐,先后对洛河、伊河、中州渠等城市河渠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建成了25 公里的长的洛浦公园和80 公里长的新区景观水系,完成了伊河市区段18.5 公里防洪治理工程, 在城市区内形成景观水面2.8 万多亩,洛阳水城风貌初步显现。目前洛阳市人均水面达到10 平方米。 洛阳市水利局张洪恩如是说。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黄河之行,让我对母亲河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黄河东流入大海是自然规律,治理和保护黄河,就是要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黄河两岸、流域生态环境,使其不发生生态方面的问题,确保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相一致,进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解决黄河及流域的问题,不是一朝半时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冷静深入地思考,了解和掌握黄河及流域的规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黄河的水资源是十分稀缺的,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存在总量不稳定和逐渐减少的趋势。

  由于黄河每年要经历四个汛期, 即桃汛、伏汛、秋汛、凌汛,由于季节的不同,水量也不均衡,丰年、枯年的降水量差别大,这就导致不同的汛期、不同的河段、流域的防洪蓄水、水量调度、开闸放水、提闸引水的时机、手段、方式是有区别的。这就给科学管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时空分布不均,且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需要从全流域的生态环境的修复发力。

  因此,针对以上特征,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重在保护、节水优先、科学调控、以水定需,合理分配水资源使用量, 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在保护方面,通过加强黄河全流域生态修复,增加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量,提高水质标准。

  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中,其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修复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自《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规划》一期工程实施以来,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呈增加趋势。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在增加,而同时,黄河流域河流的径流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生态修复要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上发力,将全流域的湿地保护、中游的退耕还林还草有机有效地结合,综合治理。

  2020 年5 月22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化纲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形成黄河上、中、下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链,与全流域的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机结合,统一部署,统筹联动。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流域各省区的省级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存在的突出问题。

  “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

  黄河之行让我们看到,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沿河两岸、流域的各级党委政府负责人、资源管理责任部门负责人、与黄河打交道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农田秋灌现场的老百姓,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他们都十分振奋。

  黄河自1999 年8 月11 日发生过断流后,至今有20 年没有出现断流,20 年来,黄河向沿岸及流域供水达6000 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供水安全,保障了粮食、能源安全,而且增加了生态用水量,及时为下游湿地补水。这让我们十分欣喜。

  一个画面呈现在眼前,那是《诗经》中对黄河的赞美:“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而现在的黄河入海口也正如《诗经》里描述的那样:“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渔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悠长。 ”

  也有一首歌萦绕在耳畔:“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