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家里来了陌生人(创作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黄河 热度: 19244
陈克海

  记不清是哪一天看央视《焦点访谈》,沪昆高速上,大巴车一路向前,正规服务区不停,径直拐下高速,停进黑店。大门一关,吃饭收费不少,接杯开水,要先交费,上个厕所也得掏两元。恍惚间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武陵山区,高速未通,铁路少有,亲戚们开始南下,到福建,到广东,打工。过年回家闲聊,说得最多的,不是钱挣了多少,而是怎么把挣来的钱一分不少带回家里。回家路上,他们真是想尽办法,把钱藏在铺盖卷里,贴身给短裤缝一个口袋。可惜路上有的是牛人,他们成群结伙,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亲戚们下了车,等到被骗得脱卵精光,往往才回过神来。讲的人当作笑谈,听的人跟着叹气,说挣两个钱真是不容易。打工回家的经历,简直就像是沿着布鲁克斯河溯流而上的大西洋鲑鱼,不管棕熊如何猎杀,仍是拼尽全力回到产卵地。即便听起来很惨,亲戚们好像也并没有愁眉苦脸,甚至听见别人受过类似的苦,还暗暗庆幸,原来上当的不单是自己一人。等到年一过完,还是要东拼西借,凑够路费赶车。

  前两年,又正好有机会到山西各地采访扶贫,听了许多贫困乡民的遭遇,当时也只是照实纪录,可实际上对于他们的故事,拿不准该怎么重新去讲述,毕竟倾听得来的印象,和实际印证,和蹲点观察,还是有区别的。期间也在断续看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历史学家笔下的事件,和历史中人的具体经历,还有事后因为具体需要重塑的神话,似乎都指向同样一件事,却因为立场不同,故事往往变异走形。

  去年,家里请了位月嫂,身份与他们恰巧有些重合,而我也因此得以有机会与一个陌生人朝夕相处。她热情,也专业。在我们忙乱时候,总会给出合适意见。具体过程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当时焦头烂额,看得并不分明。好多故事也只是背后听人提及。本来还想等到机会合适,好好听她讲一讲她的生活,临到头来,却又生怕越界,冒犯到人。

  那天不知怎么翻开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照样对着头几句话愣了半天神:“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 并不是人人都有你那样的条件。”便有了把她和自以为是的“我”对比着写的念头。信手在空白文档上写下了三个字:遇素琴。素琴当然不是有名无实的琴。可能和《陋室铭》里的“可以调素琴,可以阅金经”气息相通。或者更像是对混沌自我的某种校正。写的过程当中,又正好在翻读刘洁的《戏里乾坤》,索性又给她找了个唱戏的爱好。写着,改着,好像一切突然清晰起来。过往的事情似乎都能逐渐还原。总是会想起,好些夜晚,她半跪在床上哄陪孩子,暗影中看不清人的表情,总是那么认真,专注。

  这些,大概就是起初写《遇素琴》的背景。

  感谢《黄河》,感谢黄风老师多次鼓励和宝贵的修改建议,让这么一篇文字终于成形,有了个样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