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决策。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重要意义。图书编辑作为出版的中心环节和核心资源,在承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使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要求是什么?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职业,图书编辑在时代大潮中如何肩负文化使命?本文着重分析探讨图书编辑意识形态素质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和提高图书编辑意识形态素质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 意识形态素质 编辑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部署安排,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生就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和核心资源的图书编辑,在承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使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要求是什么?图书编辑这个历经千年的传统职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要求是什么?需要每一名图书编辑认真思考,用行动给予回答。
一、新时代的图书编辑要具备意识形态素质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图书编辑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却决定出版物的方向。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尤为重要。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第一条任务提出来的。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维系特定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3],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更加凸显,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争取人心、团结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思想意志,才能将全体人民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同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维护心中的一方净土。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出版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文化实践。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溯源可知,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社会革命和历史变迁中,出版从来都是啟蒙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4]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中曾把出版的技术手段——印刷术的发明看成是“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传承文明、引领思想的核心作用。[5]1940年9月,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把一个印厂的建设看得比建设一万几万军队还重要”“要把运输文化食粮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作为“精神炮弹的兵工厂”,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寻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也要求更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迫切需要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提供重要支撑;迫切需要出版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营养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迫切需要出版业通过源源不断的好作品、好书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社会注入知识的力量和创新的能力,助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作品能否经得起时代检验关键在于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作品既是作者处世的立身之本,又是时代在历史中的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6]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以规划、设计、组织精神文化产品为内容,以鉴别、选择、优化精神文化成果为手段,以传播、积累、发展精神文化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图书编辑链接着作者和读者、思想和社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生产内容产品,影响读者和大众的思想、认识和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图书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社会活动,更是政治工作。能否把好内容产品的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内容题材关、出版质量关、品位格调关,关键在于图书编辑。图书编辑能否当好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钢铁战士,关键要看是否有足够牢固的意识形态素质。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出版人,图书编辑的第一身份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其首要政治任务。面对这样的形势任务,意识形态素质日渐成为图书编辑的关键素质,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二、图书编辑需具备的意识形态素质
关于图书编辑的业务素质,古今中外的论述多之又多。关于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却不多见,笔者简而言之,就是图书编辑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对图书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市场导向进行把关的能力,特别是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下,有着新的内涵、新的要求。
(一)明辨是非的政治眼光
图书是典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具有政治属性的商品。[7]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人,对于一部书稿蕴含的思想观点如何判断、怎样认识,是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面临的首要政治问题。如果分不清政治是非,一旦出了问题,小则谬误流传、误人子弟,大则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危害党和国家利益。
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图书编辑必须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应当具有敏锐犀利的政治眼光、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规章制度融入编辑实践当中,融入选题、组稿、审稿、营销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审读稿件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讲政治的高度判断是非、决定取舍,判断一个选题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判断一部书稿是否存在政治缺陷、判断相关表述是否符合政治要求。在确定宣传方案、开展营销活动时,还需要妥善选择嘉宾、场地、时间节点,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二)服务群众的人民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人民的需要是文化作品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图书编辑必须始终恪守为人民出好书的理念,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站稳人民立场,要摒弃三种错误做派。一是摒弃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精英主义做派,注重从群众需求、思维理念和心理特点出发来策划选题、调整格调、打造产品,真正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诚心诚意做读者的小学生。二是要摒弃简单迎合、搞形式主义的做派,注重把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发挥好优秀图书引领风尚、服务读者、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三是要摒弃博取流量、赚人眼球的投机主义做派,注重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图书编辑要推出优质图书作为指路明灯,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三)清醒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出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作用独特、影响深远。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靠典籍来记录和传承的,一代代中国人通过阅读典籍感知历史、感悟文化,基因中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
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图书编辑的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素质的直接体现。图书编辑要自觉把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思想、时代精神、时代风貌、优秀文化,用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使之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不断滋养和激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同时,面对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渗透日益加剧、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的现实情况,图书编辑只有保持清醒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字内容把握书稿内容的本质,用作者、编辑的文化自信引导读者增强文化自信。
(四)坚守底线的斗争意识
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图书编辑守住阵地、敢于斗争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意识形态是所有出版物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图书编辑安身立命的红线。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就体现在用好图书这个武器,将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壮举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现出来、记录下来,反映亮点时理直气壮,解析难点时直面问题,引导热点时客观理性,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引导人,通过推出更多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
(五)融合发展的能力水平
当前,出版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图书供给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问题,而是传统出版模式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无法满足差异化、个性化读者需求的问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图书编辑要适应互联互通、自媒体和分众化传播兴起的时代需要,主动将图书生产者的传统角色定位,拓展到知识供给者、阅读服务者的新角色。善于在纸质书与音频、视频、移动阅读、影视等的融合上下功夫,适应读者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变化,创新内容载体和表达形式,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有针对性地策划、编辑、出版图书,把党的出版工作优良传统和新媒体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学会小切口见大道理,小题材见大境界,努力做到通俗时尚、喜闻乐见、润物无声,不断增强优秀出版物的传播广泛性、有效性。
三、如何提高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
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与业务素质一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与书共舞、与文搏斗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和提高的。在出版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高校、出版社等组织的培训之外,作为图书编辑的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素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夯实理论根基,练就一双政治慧眼
敏锐的政治观察力、辨别力、判断力,是图书编辑意识形态素质的基本内容。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在策划选题、审读内容等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辨别問题、判断问题,是图书编辑意识形态素质的具体体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是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二是要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用发展、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在审读书稿内容时,重点关注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评价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是否与中央最新精神、最新表述对标对表,防止借学术之名主观臆断、随意评论,防止借研究之名标新立异、信口开河。三是要关注细节内容,用政治的“望远镜”登高望远,用政治的“显微镜”见微知著,把图书编辑的一切工作置于政治的角度下审视,把讲政治的要求体现在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每一条注释中,对重要史实和评价要一一核对、落实出处,让作品经得起人民检验、历史检验。
(二)善于调查研究,真正走进读者内心
读者是选题策划的直接源头,市场是读者喜好的直观呈现。靠优秀的作品走进读者、征服读者,不能凭臆断,只能从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百年来革命建设、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也是图书编辑培养和提高意识形态素质的必经之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大数据时代,培养和提高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要求图书编辑必须将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以贯之。最基本的是要经常梳理关注各种各样的图书评价排行榜、图书销量统计表、读者评论等基础信息数据,从表格和线条之中分析趋势和特点。但一组组的数据和曲线,并不是一个个鲜活的读者。图书编辑还要迈开双脚,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市场中去,置身读者之中才能发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选题,置身市场之中才能从书店摆放位置的选择、读者挑选取舍的过程对图书有更立体的认知。首届“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获得者黄一九曾说:“脚底板下没有泥,是不可能为农民写出好书来的。”他在编辑“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时,就经常把书稿带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自己决定内容的添减取舍。
(三)增加知识积累,拓宽出版视野和心胸
阅读是读者了解社会、增长智慧的重要手段。作为阅读资源的提供者、推荐者,编辑的过程,就是我们以有限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过程,知识储备厚度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决定着我们应对变化的底气和实力。图书编辑必须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版视野,才能将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资源挖掘出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说的就是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看待世界的重要性。在社会进入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要求图书编辑应该是“杂家”。虽无须做到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应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转动思考问题的头脑。图书编辑应该及时关注和掌握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前沿信息、作者资源,从中找出选题策划的突破口和结合点。在这方面,图书编辑既要善于从读者群体的生产生活实际、所思所想所盼出发,从生活逻辑中提炼理论逻辑,从大众话语中发现关注焦点,又要善于了解掌握熟悉在某一领域、在思维层次和理论高度上与作者处在同一界面,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发掘作者思想通向读者大众的合理路径,策划出既有市场竞争力又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好选题。
(四)顺应时代发展,坚定自觉的守正创新
当今时代,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微信、听书、直播、短视频等媒体平台纷至沓来,与图书争夺读者有限的精神文化时间。据统计,2012年我国的数字化阅读率为40.3%,到2021年,数字化阅读率已经增长近一倍,达到79.6%,阅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和提高图书编辑的意识形态素质,也要求图书编辑必须多想,来提高守正的定力和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从内容的角度多想,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坚持用导向正确、健康向上、科学规范的精神文化产品陶冶人们情操、启迪心智。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方式的角度多想,正视数字革命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升知识的快速鉴别、准确应用和有效整合能力,把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融入选题策划、作者选择、版式设计、宣传推广全过程,灵活回应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读者需求,积极创新出版形式、运营模式、传播方式,实现立体、多媒介出版,做好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五)坚守出版初心,把冷板凳坐热
没有理想的图书编辑,缺乏文化传承的使命,最多只能是“信息的搬运工”;不接地气的图书编辑,缺少历经坎坷的风骨,也无法做出传世精品。
出版因为有编辑而成为出版。虽然有不少图书编辑在出版业态调整的冲击和转型压力下,采取跳槽、转型、换行的应对方式。但不得不承认,能否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既是图书编辑传承千年的职业操守,又是新时代图书编辑坚守初心的现实考验。一是理性对待业态转型。图书编辑的重要作用不会因任何技术和工具的革新而有所改变。在信息不足的时代需要编辑,在资讯过量且真假難辨的当下更需要编辑。二是耐得住时间打磨。编辑的悟性、眼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熬”出来的。没有充分的实践历练、时间积累,新编辑是无法成为老编辑、资深编辑的。三是发扬工匠精神。图书编辑和文字打交道,一部书稿,少则十来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审读稿件,来不得半点浮躁和应付,少不得半点专注专心。
四、结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出版物的质量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抓住增强和提高图书编辑意识形态素养这个龙头,就能带动图书编辑整体素养的提升,进而促进精品力作的生产,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新时代出版人、出版业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东方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