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考核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文章针对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考评中存在的虚化、窄化、异化等现存问题,提出以评价促发展,建构学术期刊“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型。并从“加强选题策划,坚守出版导向”“增强学术品质,提升内容质量”“强化受众意识,促进媒介融合,提升传播质量”“树立运营理念,增强编辑学术素养,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制度体系,建立联动机制,提升管理质量”等维度提出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术期刊 社会效益 评价考核 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时代主题,是新时期各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亦不例外。2021年6月,《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与重要保障。但目前有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指标体系尚未建构,如何落地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直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根本原则。2018年12月,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图书、期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从以往模糊的“软性约束”转向清晰的“硬核指标”。而在实践场域,考评虚化、窄化、异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基于现实之困,如何正确认识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价值?如何以社会效益考评为抓手,以评价促发展,让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位学术期刊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现实之困
对学术期刊进行社会效益评价是学术期刊自检与他检的重要方式之一。自《办法》实施以来,学术期刊单位大多积极主动适应这一新制度、新体系,但仍有许多不同程度的认识误解与实践误区。
(一)虚化: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相较于直观显性、可量化、易评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直缺乏具有普适性和可行性的考评体系,流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办法》是评定期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准绳,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之流弊,以及现有评价体系过度地以所谓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改革“指挥棒”,以“进核心”“保核心”“返核心”为学术期刊发展导向的一种纠偏,是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助力。然而不少期刊工作者缺乏对社会效益考评价值的科学认知,将重点放在摆样子、做材料上,把精力放在如何简单快速提分上,不在实际工作中下真功夫、深功夫。同时,还有部分期刊工作者认为,社会效益考评只是某一个填表人、打分人或负责人的事,与他人无关,致使考评工作虚化,流于浅表。
(二)窄化:局限在量化数据里
期刊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体系与系统工程,需兼顾多主体参与、多元化内容与多样化形式,并非能用一个分数、一张表格、一次评估来统摄。譬如,在指标设置方面,影响期刊社会效益的变量多种多样,有的方面可量化,如市场占有率、编校差错率、转载率、新媒体平台关注用户数等;有的方面无法简单量化,如作者认可度、读者满意度、社会美誉度、市场影响力等。然而,部分期刊工作者仍以评价期刊经济效益的传统思维,或像遴选、评定核心期刊一样的选拔性思维来开展期刊社会效益评价,只重视量化数据,只重视权重大、分数值高的指标项,而非以系统性思维来看待和实施,削弱了考评实效。
(三)异化:纠结在世俗利益中
期刊社会效益考评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评选轻发展两个方面。譬如,在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的结果成了荣誉、资源和奖励分配的依据,利益相关者对荣誉、资源和奖励的追逐,导致对考评结果的极端重视,而忽略了考评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因此,也由于过于看重结果、看重分数,陷入“以分评刊”“以分评人”的局面,导致参与者之间纠结在世俗利益里,陷入恶性竞争中,形成不健康的发展生态,失去评价的本真要义。
二、以评价促发展,建构学术期刊“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型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申了学术期刊社会效益的价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实现,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实现的根本是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期刊社会效益考评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也有着共同的归宿点。二者都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都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共同指向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未来之境。
关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及构成要素,目前已有研究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刘朝霞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永恒的生命线和发展主题,其实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2]廖文婷等提出,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特色栏目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编辑队伍建设等。[3]肖宏基于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的质量规范、质量发展理念、发展措施等维度的对比分析,指出科技期刊质量主要由“内容质量、编辑质量、出版传播质量、管理质量”等四个方面构成。[4]田伟指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党和国家根本战略方向,把牢内容质量这一生命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5]综合来看,学术期刊的质量是一个多方融合的质量要素体系,主要包括导向、内容、传播、服务、管理等部分。
而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出台的《办法》,对期刊的社会效益状况也架构了一个分级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分别指向“导向正确性”“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出版与管理”“规模与效果”“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19个二级指标涵盖刊物的意识形态、选题策划、内容质量、编校印刷质量、文稿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專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社会服务力、采编行为、经营行为、公益行为、多媒体开发、荣誉奖项、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多个维度。对比分析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五个质量要素与期刊社会效益考评的指标体系,可知二者在要素构成上存在多维重合。可以说,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考评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原则性的确保与操作维度的定性。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学术期刊“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型(图1),落实以评价促发展。
“五位一体”模型中的“五位”分别代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关键要素,即出版导向、内容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其中,出版导向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内容质量是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传播质量是创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服务质量是融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管理质量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型中的五个部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互通互融,很好地促进了人、刊、技术、平台、制度等因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达到学术期刊的整体高质量提升。
三、学术期刊“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实施策略
(一)加强选题策划,坚守出版导向
选题是期刊观照自身特色性、学术时代性、国家政策性的重要显在表征。[6]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着力。
一是要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发展、社会变革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进行选题策划。譬如,对于教育学术期刊而言,就是要站在教育的立场和视角思考、回应“振兴战略”“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等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更好地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7]。
二是要回应社会时政要点。联系国情、党情、世情问题进行选题策划。譬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在历史经验之中读懂“从哪里来”的成功密码,才能赢得“往哪里去”的历史主动。回顾、学习、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和百年教育历程的经验,对于今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新课程评论》杂志特别策划“庆祝中國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该专题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教、学、研、评多维度,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
三是要服务学科体系建设。围绕学科领域内的重大关键问题或社会关注热点进行选题策划。譬如,“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现状所作的重要战略决策。“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现实瓶颈,广大家长的焦虑、教师的不适应、学生的课后服务等问题亟须学术期刊从哲思、学理、实践等层面给予回应和引领。
(二)增强学术品质,提升内容质量
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体现在其内蕴的导向性、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及呈现形式的规范性与丰富性上。需要学术期刊把好“审稿”和“编校”两道关。
审稿方面,一是要细化审稿维度。笔者所在的《新课程评论》主要从导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专业性五个维度进行审稿。一方面杜绝带有敏感政治倾向,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涉及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另一方面,通过判别一篇文章的选题是否新颖、问题是否聚焦、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周严、形式是否规范等来确保进入编辑流程的文章已过“政治关”“学术关”“知识关”和“文字关”。二是要提升审稿质量。学术期刊可通过召开审稿专家交流会、青年学者审稿人招募项目以及开发智能审稿专家系统等途径来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编校方面,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在常规“三审三校”基础上,还增加了“议稿”与“通读”环节。“议稿”分为初议、复议和同行评议,设置于“三审”之前。“通读”环节设置于“三校”之后,由此形成“三议、三审、三校、一通读、终定稿”的编校制度。
(三)强化受众意识,促进媒介融合,提升传播质量
面对不断演进的新时代、新业态,学术期刊需主动适应、积极探索传统网络的立体化、分众化。
一是转变思维模式,改造传统“征稿组稿——编辑加工——文章发布”出版流程,对于部分定稿后的文章可先以数字化呈现,最快速度单篇发表,同时在新媒介上同步传播,再出版纸刊,促进学术成果快速传播、交流。
二是改善传播方式,从单一媒介到多媒介,从多种媒介简单相加到相融共生。学术期刊可通过自建媒体生态,或与权威第三方平台合作来实现立体化传播,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传播范围。如《教育研究》期刊就邀请作者围绕所刊载的文章,以视频的方式重点讲述选题缘由、分析框架、核心观点、知识贡献等。
三是探索个性定制,促进学术资源关联共享。其一,可将读者想了解的关键信息以文后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二,可将这些信息生成二维码,借助信息手段,分享给读者。其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在电子化传播时,融合音频、视频、图片、文本于一体,将这些信息予以补充。其四,结合特定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类知识服务。如教师教科研写作、学校课程建构、学校文化建设、家校社协同共育等都是当前读者关切的问题,教育类学术期刊可在纸刊出版以外,探索提供电子文献、设计网络课程、组织专题培训、创设学术会议等服务,从内容发布者转向知识服务者,提升传播的精度与效度。
(四)树立运营理念,增强编辑学术素养,提升服务质量
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置身一个开放的出版生态系统,各种学术自媒体、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有利于学术研究者、期刊、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在各种新媒体上进行信息发布、扩大影响,但也给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运营理念,让期刊的精品力作、品牌栏目以及自身得以有效传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自有新媒体平台或联动其他传播渠道,扩大期刊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凸显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学术影响力。二是主动关注、搜集、整理、汇编来自权威奖项评定、重要课题立项、学术评价机构、高校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平台、智库、大型数据库等各类信息、报告,及时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影响力的学者。三是积极发起、组织、参与期刊作者及期刊关注领域的学术对谈、学术专题讲座、学术思想交流研讨会、学术著作读书会等活动,发现有学术潜力的作者,挖掘有学术价值的选题。四是借助期刊单位的学术声誉与积淀,依托学术沙龙、专业联盟、共同体等,建立起与学者、学界之间较为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要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素养,做好学术研究与学习服务工作。学术期刊编辑是作者、读者、期刊、学界之间的沟通中介与连接桥梁,是作者在学术研究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业务伙伴。一般而言,当前许多学术期刊编辑都受过系统的编辑出版专业训练,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但在专业研究素养上显得不足,难以胜任学术助理、学术经纪人的角色。作为身处学术理论研究前沿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通过扎实的阅读、真实的研究,从理论功底、学术视野、研究方法等多维度提升自身学术研究素养。
(五)完善制度体系,建立联动机制,提升管理质量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部门的聯动与协同,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之要。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学术期刊面临经费不足、设备有限、编校队伍不稳定、薪酬结构不合理等困境。
在制度体系完善上,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一要坚持党建统领,加强对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的研判和处置,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二要完善主管主办单位责任制度体系。对于学术期刊正常运营所需的办公场地、办刊经费、人员支持等责任,必须严格落实。三要结合《办法》,从导向管理、流程管理、选题管理、审稿管理、编校管理、传播管理、员工培训及成长发展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向管理要成效。
在联动机制建立上,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组织谋划,在经营管理、编辑加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起政策措施与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譬如,有出版单位为促进编辑、校对、质检、印制、融合发展、物流储运等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互动协同,在考核指标中就设计了一些关联指标,以发挥督促之效。
四、结语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之要、人民之需。评价是路径,发展是目标。基于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视角,直面问题、辨析内涵、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出版实践都存在盲点与误区,问题不少、挑战重重。我们应努力适应,响应国家对期刊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潮流,自觉践行“努力做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的美好初心,承担己责,助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