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府文库”是一套研究广府的大型地域文化丛书,探索了一种出版社和社会团体组织合作出版的模式,在选题策划、质量保障、媒体融合等方面也有创新性尝试。本文从“广府文库”的形成、合作模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质量保障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地方文化丛书品牌塑造的一种路径。
关键词:地方文化丛书 广府文库 合作出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对于地方出版社而言,地方文化是擘画出版蓝图、塑造出版品牌的重要依托。早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便提到:“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要把出版具有本地特点的图书,满足本地读者特别是农村读者的需要,作为经常性的重要任务。”[1]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地方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方出版社结合本地文化,推出一系列介绍地方文化的图书。
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文化类图书面临着受众有限、创新难、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需求脱节等问题,地方文化选题资源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度开掘,精品图书走出去战略有待加强。[2]在出版成本日益提升、图书销量日见下滑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类图书的出版还面临着成本高、同质化等困境。如何走出一条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地方文化图书出版道路,是地方出版社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作为广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在深耕地方文化、出版地方文化图书尤其是大型地方文化丛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199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率先策划出版了全国第一套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岭南文库”,开全国出版地方文库先河。202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又一套地方文化丛书——“广府文库”。这套丛书的出版,较好地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对“广府文库”的选题策划、合作模式、编校质量保障等进行介绍,希望对探索地方文化精品图书打造能有所助益。
一、强调原创性的选题定位
广府文化是广东四种主要的地方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另有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是以粤语为通行语,覆盖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乃至海外地区。在“广府文库”之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众多关于广府文化的图书,题材涉及广府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规划和整合,以往的同类图书成规模、成系统的较少。相较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分别推出潮汕文库、全球客家文库,广府文化图书“小打小闹”“随机散打”的现象比较突出。为形成规模效应,扩大广府文化图书的影响力,出版“广府文库”丛书于2019年被提上议事日程。
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开始推出的“岭南文库”,主要出版研究岭南的学术著作。出版三十多年来,“岭南文库”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充分肯定,先后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广东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荣誉。丛书走向全国,乃至走向海外,成为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库、资料库。[3]在出版“岭南文库”的三十多年里,广东人民出版社积累了丰富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支,如果将“岭南文库”的出版模式复制到“广府文库”,并非不可。事实上,这也是最省事的做法。但这样的模式容易将广府文化的研究局限于学术范围内,受众群体相对有限,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见效也较慢。
经过前期调研、社内反复论证,广泛吸收、征集地方文化研究者、高校与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读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广府文库”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岭南文库”,但同样有难度的道路:选取广府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名片,创作出有故事性的作品。当然,这里的有故事性,并不只是单纯搜集若干小故事了事,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之上。之所以这样设定,主要是考虑到很多生活在广府地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对广府文化了解较少,而故事性读物对这一群体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2022年推出的第一辑里,《车陂龙舟》《西樵四书院》《水乡漳澎》分别对应广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龙舟、书院、古村落。广府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而车陂村是广州市一个典型的广府村落,有着久远的扒龙船历史和独特的宗祠文化。明朝是广东地方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的时期,珠三角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士大夫,改变了时人对岭南的“蛮荒”印象。其中,西樵山(位于今佛山南海地区)的大科、云谷、石泉、四峰四大书院影响深远,享有“理学名山”的美誉,更成为广东的学术中心。漳澎从一个杳无人迹的沙洲演变为东莞人口第一大村,见证了广府地区先民共济包容、艰辛开拓、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历史,粤曲文化、龙船景等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出版社分别向对这三个领域素有研究的作者约稿,经过作者近半年时间的创作,又经过编辑与作者反复沟通、打磨,三本书终于在2022年6月面世。
“广府文库”的选题定位强调原创性,既要求作者对地方文化有深入的研究,还要求作者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要两者兼顾,难度甚高。此外,原创性的稿子通常都有一个创作的过程,图书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如果作者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必然影响整体进度。而要求作者实现从少到多,相对于从无到有,显然是要容易许多。这就要求编辑在组稿时,优先考虑已有一定创作基础的书稿和作者。同时,须向作者清楚表明稿件所要達到的标准,对作者提交的提纲、目录、样稿及时予以反馈。为预防意外情况出现,编辑应有意识地在原有选题的基础上,多储备一两个选题。为保证此类图书出版的可持续性,编辑在加强与原有作者联系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多培养新作者,尤其是年轻一辈的作者。
“广府文库”第一辑已出版的四本书,便较好地兼顾了老作者和新作者的平衡:其中《车陂龙舟》《水乡漳澎》两本书的作者是广州本地人,年龄在六十左右,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但研究广府民俗文化近三十载,对地方文化的建设、推广很有热情。《西樵四书院》与《广府百问》的作者多数来自外地,相对年轻,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对广府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两种类型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切入点、风格、深度等都会有所区别,但只要整体符合丛书的规划要求,不同类型作者的加入,反而让作品有了层次性。
二、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地方文化出版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要将之打造成品牌,必然对内容创作、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出版社单打独斗,不仅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和压力,也容易沦为出版业的自娱自乐。因此,出版社要思考如何将更多同道中人吸引进来,成为项目的助力者,共同为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资金投入是出版社开发资源、出版图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较多出版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助解决这一难题。事实上,社会上很多社会公益组织也非常关注地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出版社可以考虑与社会组织达成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出版社独自开发资源的难度,还能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4]
广府文库的出版,即得益于与社会组织广府人联谊总会、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以下简称“广府人联谊会”)的合作。广府人联谊会是由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创立的社会团体组织。联结海内外广府人的力量,筹集资金开展文化、教育、慈善公益活动,传承和弘扬广府文化是广府人联谊会的重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府人联谊会汇聚了众多广府地区的政界、商界知名人士,在国内外广府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广府人联谊会传承和弘扬广府文化的宗旨,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府文化类图书的目标相类。这也为两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020年,双方达成合作出版“广府文库”的协议:由广府人联谊会出资,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具体完成编辑、出版工作。规划从2021年起用10年時间完成广府文库出版工程,每年至少出版一辑,每辑包含若干本。
为更好地沟通协调,双方成立“广府文库”编纂委员会,就选题的推进、存在的困难、出版计划等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图书出版后,广府人联谊会节选部分图书内容刊登在联谊会创办的杂志上,由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和广府人联谊会主办的、持续五个月之久的2022青少年广府话大赛也选用了图书部分内容。藉由广府人联谊会的平台,“广府文库”在解决出版的资金投入问题的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三、组建经验丰富的编校团队
地方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是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要使其真正成为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事业,保证出版质量是所有工作的核心。[5]
从图书的定位出发,严格挑选作者和书稿,是“广府文库”保证质量的重要一步,但并不意味着编校工作可以放松。完善的“三审三校”仍是保证图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保障“广府文库”图书的编校质量,广东人民出版社以高标准遴选进入“广府文库”编辑部的编辑,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编校经验、专业的职业素养,还要求编辑之间能互相协作,以团队的力量克服个人能力的有限,最终形成一支小而精的专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具有副编审资质,主持过多项国家或省级重要出版项目;项目编辑长期跟进岭南文库系列图书,业务水平得到部门和社里的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化类图书的作者中有相当部分是出于对地方文化的爱好而半路加入的,他们熟稔当地的习俗、传说等,但由于多方面因素,他们往往没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在史料辨别、推理论证等方面往往力有不逮。如有地方上的作者将地方志中出现的“方伯”解读为知府。实际上,明代的方伯是布政使的别称。出于现实的需要,地方将传说中的人物当作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加以宣传,家族后人将先人的事迹夸大,类似情况在地方文化研究中可谓屡见不鲜,在介绍地方历史、文化的书稿中也常可见到。此外,本土的作者习惯于用粤语思维写作,书稿中经常出现一些粤语地区固有的表达方式,如“一条村”“一间学校”“人潮涌涌”。这些表达在出版物上都是不规范的,但在广府地区成长的编辑可能因平时习惯此类表述而未发觉。为更好地识别这类差错,“广府文库”在遴选编辑时,加重了对史料辨别、古籍阅读等方面能力的考察,同时引进较少受粤语思维影响的编辑,避免编辑工作中的盲区。
除做好编校工作,为进一步保障书稿质量,“广府文库”专门组建了学术委员会,聘请地方文化方面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如早在1993年便主编《岭南文化》一书的李权时,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2007年出版《广府文化》的陈泽泓,是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们的参与,除了可以为书稿质量多重保障,还可为选题出谋划策,为丛书框架的完善提供意见建议。
四、打造多元化的出版形式
地方文化出版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图书出版一定程度上可促成目标,但在融媒体阅读时代,纸质书阅读逐渐式微,电子书、听书等阅读形式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6%。[6]地方文化类图书要想抓住读者,也应与时俱进,在媒体呈现上追求多元化。
广东人民出版社设有专门处理数字阅读的版权和数字出版中心,在数字出版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众多电子书阅读、听书平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计划出版广府文库系列图书时,数字出版部门的同事及时介入,与广府文库编辑部沟通如何多样化呈现广府文化,最终决定采用图书附二维码,加载图片、音像、视频、VR等多媒体元素的形式。因每本书的内容、作者能够提供的素材和地方特色不同,具体操作也有所不同。
《广府百问》是第一辑中提纲挈领的重要作品,选取100多个与广府文化、广府地区、广府人相关的问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予以解答。编辑部邀请广州知名电台节目主持人从中精心挑选30个问答题加以改编,同时将原来以普通话呈现的文字切换为粤语讲解。《车陂龙舟》搜集了12个关于当地宗祠、龙舟的VR场景和视频,读者扫码即可在纸上畅游广府宗祠,感受扒龙舟的热情。漳澎是东莞人口第一大村,汇聚了公共凉棚、娘仔房、粤剧班、扒龙舟等富有广府特色的建筑、艺术、民俗。《水乡漳澎》一书收录了多幅反映农耕场景、旧村落民俗风情、村民守望相助等内容的图片,另有当地龙舟队在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夺冠的视频。这些图片由当地农民画家手绘,视频来自比赛现场,读者扫码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
五、结语
地方文化丛书乃至品牌的打造,没有一定之规。近年来,各地在打造大型地方文化丛书方面探索了不同的道路。“广府文库”重点挖掘、出版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著作,无论是编纂还是出版,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之故,需要凝聚更多协同力量。而要打造地方出版精品,除了加强出版管理、提升出版质量外,出版形式的创新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广府文库”在与民间社团合作、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出版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初步取得良好成效,对国内其他地区探索打造地方文化精品图书当有所助益。
(作者单位系广东人民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