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效使用权威工具消除术语差错浅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2906
孟红

  

  

  

  摘 要:术语不规范或由术语误用造成的其他差错常见于图书质量检查中,消除术语差错是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捷径之一。使用权威有效的查证工具如术语在线等,掌握其特点和使用方法,多方查证,科学选用规范术语,可消除书稿中的术语差错。从出版流程来看,严把原稿质量关,指导作者消除术语差错,对提升图书编校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名词 权威工具 術语差错 编校质量

  术语差错是各类图书质检中的一大扣分点,许多书稿中存在术语不规范或误用的问题。通过对质检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消除术语差错,是有力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捷径之一。在编辑工作、作者写作中,借助权威工具如术语在线等,科学选择规范术语,再兼用多种工具连带查证,可有效提高对术语问题的把关水平,进而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一、消除术语差错是提升编校质量的捷径之一

  在笔者近年图书质检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5%的印前质检不合格书稿不同程度地存在术语问题。主要包括术语使用不规范、不统一,以及由术语误用导致的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图表差错、计算差错等,甚至书名、封面中也出现明显的术语差错。如果能消除这些术语及其连带差错,差错率会显著降低。可见,消除术语差错是有力提升编校质量的捷径之一。

  笔者在质检工作中发现的部分高频术语不规范用法如表1所示。

  根据日常工作中的交流和差错分析,发现术语不规范或误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①遇到不熟悉或不确定的术语,不知道或不愿意查证,轻易放过。②只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进行查证,不知道应使用权威工具。因网络知识来源五花八门,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无从考究,有时会出现与正确术语相悖的结果。③手边可用的权威工具有限,除《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外,其他专用词典、辞书等大部头工具书难以备齐。④使用不同的权威工具查询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不知道以哪些标准来判断选择切合书稿内容的术语。

  对于第一种情况,解决方法是主观上引起重视,提高敏感度,勤于核查;对于后三种情况,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找到好工具、好方法,并加以善用。

  二、使用权威工具,科学选用正确术语

  1.选择权威有效的查证工具

  中宣部出版产品质检中心组编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一书列示了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主要依据的重要工具书[1],其中《现汉》《辞海》《大百科全书》《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等是查证术语的常用权威工具。针对笔者在图书质检中经常遇到的术语问题,还推荐使用《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等查证外国人名,使用《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查证外国地名。

  除这类传统工具外,常用的还有各种检索智能化、效率高的电子工具。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各种工具后发现,“术语在线”在查找多学科的规范术语方面有诸多优势,兼具权威性和易用性,联合使用其他权威工具,可极大提升对术语问题的把关水平。

  术语在线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涵盖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历年来公布的规范名词、发布的科技新词、出版的海峡两岸对照名词和工具书等全部审定成果,又融入了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国务院新闻办、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等机构发布的规范成果。其总数据量近百万条,覆盖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领域学科。同时每年补充更新部分术语,包括科技领域的专业新词和热点名词等。比如,最新的冠状病毒、民法典、内卷等术语都可以直接查询,获取权威的解读。

  平台有网站(www.termonline.cn)、App、微信小程序共三个版本,最常用的查询功能相同,可视自身情况选择。

  2.结合实际,取舍异名

  查询结果中,词条下可能出现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等,很多人难以辨别其用法和区别。事实上,为贯彻单义性原则,无论一个概念对应的名词有多少同义词,经过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之后,只给出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也就是正名。与之对应,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为异名。[2]

  全称、简称是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属于同义词,都是规范用词。例如“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者是简称,由AIDS音译而来;后者是全称,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意译而来。两者所指概念相同,都是规范用词。

  又称是比正名低一个层次的非推荐名。特殊情况下允许定一个又称,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它代表的是目前仍在广泛使用且已约定俗成、暂时不能取消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推荐的词,如果不可避免地使用,应保持前后一致性。

  俗称是非学术用语,可以理解为百姓用词,虽是正名的同义词,但不属于规范科学技术名词范畴。列出俗称,是为了给使用者搭建找到正名的桥梁,有利于对正名的理解和使用。

  曾称是已淘汰的旧名称,也就是说,通过科学技术名词审定,这类词在相关学科中将不再使用。比如,过去将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称为“通讯”,而现在表达此概念的规范用词是“通信”,且学科名也相应为“通信科学”(见图1)。

  3.看学科,看定义,看版本

  由于同一个术语可能会有多种定义,可以在查询结果界面的左栏,从来源数据库、学科分类、公布年度等维度进行筛选,更精确地定位到想要搜索的术语。

  观察查询结果,常会发现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采用的术语不一致,甚至在同一学科中也存在多个术语。这源于全国科技名词委定名的首要原则是“副科尊重主科”;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术语的,作为特殊情况分别定名,互为又称。

  基于此,选择术语时,首先要考虑应用的学科。比如,“节点”“结点”常出现在不同门类的书稿中。使用术语在线搜索“node”,结果显示:在通信科学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中,以“节点”为规范用词;在数学、力学、电子学、铁道科学技术等学科中,以“结点”为规范用词;某些学科中还有“节”“波节”“交点”等名称。此外,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同时有“节点”“结点”两个规范用词,且互为又称,但其细分学科和定义不同。在学科一致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术语的定义,找出差别,再结合书稿内容具体分析使用哪个术语。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学科,可找相近学科,或按“副科尊重主科”原则判断。

  同一术语有时会有多个发布年份、见载版本。选择术语时,在相同应用条件下应以最新版为准。以“云计算”为例,有两个版本:2014年收入第一批科技新词,并给出定义;2018年收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其定义也在前者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上述是对输入词查到词条后的主要判断方法,还有一些因素或多或少也会影响术语的取舍判断,如区分英文大小写、[]内的字可省略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输入关键词后查不到词条,不代表一定没有相应的规范术语,可能是因为一开始输入的词与其规范术语的相关性太弱而未被收入系统。此时,可借助搜索引擎等查询是否有其他中文名,或找到其英文,再以新的中文名或英文通过术语在线查询。

  使用术语在線实践总结出的查找规范术语流程如图2所示。

  4.兼用多种权威工具,连带查证

  使用术语在线可查询不同学科下的术语名称,但这也不是万能的,其术语定义往往言简意赅,只描述概念的本质特征或外延,未给出其他说明性、知识性的解说。

  通常,在编辑工作中对术语使用的要求不止于此,还要衡量术语的使用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切合书稿内容等。比如错句“时间是XX光年”,误将距离单位“光年”用作时间单位。要想判断术语在书稿中使用正确与否,就要对术语的内涵有明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时单靠一种工具难以实现,可兼用其他权威工具进行综合的查证分析。

  不同工具有独特的优势,知道各自的特点和用法,可取长补短,相互印证,但它们也并非尽善尽美,有时会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思考、总结,并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三、发动作者,提升原稿质量

  审视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术语差错往往始于原稿,尤其是有些作者不了解出版标准,不熟悉术语使用要求等。从作者写作开始,如果编辑尽可能地向作者宣传解释为何及如何使用规范术语,取得其配合与支持,提高原稿质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编辑在收到样章进行审读时,如果发现术语方面的问题后及时反馈给作者,也便于其在后续写稿中及时纠正。通过双方的不断沟通,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质量,还能体现出编辑过硬的专业能力、扎实的职业素养,更能赢得作者的尊重和信任,利于长期合作。在尽量保证原稿质量的前提下,对于作者疏漏的术语问题,后续各环节严把关口,一一改正,能有效地提升编校质量。

  中科院院士严济慈先生曾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3]要深入理解、正确使用规范术语,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下功夫。最重要的是把掌握术语看成必备的一项基本功。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如权威工具书、公众号、业务培训等,坚持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其次,对图书内容精雕细琢,遇到术语问题能花精力认真查证,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经常总结易错易混的术语,能记的尽量记住,一时记不住的至少有个印象,在书稿中遇到时有足够的敏感度想到去查证。最后,熟悉各种工具的特点,并能熟练运用;手头最好备有常用的权威资料,便于随手查阅。总之,发扬工匠精神,重视每个细节,利于消除术语差错,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进而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