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图书策划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2875
李颖 辛巧

  

  摘 要: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与社会肩负起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时代之所需,因此策划出版人工智能图书已成为当前出版社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首先以国内外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为抓手,概述了人工智能领域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并以课程群为基础,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出版社如何开展人工智能图书的策划建设工作。

  关键词:人工智能 学科发展 图书策划 课程群 “AI+X”

  出版工作要为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做好服务支撑。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业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深入贯彻“四个面向”,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创新,为高校与社会服务,挖掘满足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教材选题是出版社更好服务学科发展的基础。[1]教材出版,研究先行,实现策划的第一步是厘清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国内外概况。

  一、高校人工智能学科的建设概况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随着新工科建设工作的启动,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3月,教育部批准新设人工智能首批本科专业35个;2022年全国有95所高校新增备案人工智能专业。[2]客观来讲,虽然我国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强劲,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尚在摸索建设阶段,而发达国家在高校人工智能办学方面已取得了相对丰富的经验。

  笔者分别查阅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在内的四所较早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研究的英美高校。[3]在专业设置方面,英美人工智能领域出现早、发展快,人工智能专业已出现在本、硕、博各阶段,主要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联合培养。从笔者关心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考察,其基本模式是初期阶段选择若干宽领域课程,随后进阶学习特定领域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培养方案的专业性,也尽可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其间,特色课程“AI+X”的趋势明显,涉及计算机、机械、电子、机器人等基础课程,再扩展到众多工程、社科等领域。

  回望国内,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也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有共性,也有特色。比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的本科阶段培养工作起步较早,在本科低年级,通过设置数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宽广的基础;在本科高年级,通过交叉联合“AI+X”课程项目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前沿相结合,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二、人工智能领域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现状

  在了解了国内外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后,笔者接下来重点关注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高教类教材及教参出版现状,重点考察了以下三家有代表性的出版社,简要分析了该领域图书的出版现状。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基础类图书版本较多,基本都列入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还有不少是国家级规划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相比高教社中规中矩的教材加入了不少国外技术类新书,策划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丛书”,题材新颖,品种繁多,有《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游戏中的人工智能》《TensorFlow深度学习》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新书。

  笔者还比较学习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图书。相对来说,供高校可选用的教材、教参系列图书较完备,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系列”。此系列除导论以外,还囊括《自然语言处理与Java语言实现》《深度学习原理与TensorFlow实践》等核心专业教材。类似的还有“启智增慧精品教材——人工智能模块”丛书。上述每个系列都有8~10本书,此外还有一些单本教材、教参,相关图书近40余种,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为高校选取相应教材储备了较多资源。

  三家出版社策划的人工智能类图书各具特色,也都是从自身的优质资源出发。其中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方面的图书兼具了行业图书的深度与广度,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学习。

  三、出版社如何开展人工智能图书策划

  在确立策划思路之前,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方面,了解了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厘清了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另一方面,认真考察了三家各具特色的行业翘楚已出版的人工智能类图书,做到了有的放矢。

  早在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笔者利用地缘优势,走访了学校人工智能学院,依据人工智能学院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行业指导书[4],初步规划了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图书策划方案。

  策划案以人工智能八大课程群为导线开展特色教材建设,即围绕数学与统计课程群、科学与工程课程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认知与神经科学课程群、先进机器人技术课程群、人工智能与社会课程群、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课程群,具体开展教材和教参策划。上述八大课程群又可归结成三个模块,分别是人工智能专业的知识支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与核心专业课模块以及“AI+X”特色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模块之间层次清晰,既能全面满足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这些课程也可以供相关专业(如自动化、计算机、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向明晰,具有灵活的选择空间,课时机动、方便教学。从而相应的教材、教参策划方向也清晰可见,使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科相辅相成,内容立足当前,方向面向未来,尝试走出一条教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1.知识支撑基础课教材精准出版、稳中求变

  上述第一模塊,具体包括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归类为专业的支撑基础课,其知识结构体系已成熟多年,所以相关教材相对完备成熟,并不是人工智能类图书重点关注的策划领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人工智能数学基础》这类书,就非常适合选取作为数学与统计课程群的支撑教材,这也是出版工作以读者为中心,变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实现精准出版的具体体现。

  2.核心课教材重点突破

  第二模块即专业课模块,主要对应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重点集中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这是应重点研发、占领出版高地的突破点,也是本科教学的根基所在。

  可喜的是,笔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專业建设资格,已开始了系统化教学。比如,“强化学习与自然计算”课程,这是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西安交大该门课程大纲的具体组织架构是:郑南宁院士担任大纲指导者,学院的薛建儒教授、魏平副教授完成大纲制定工作。经历了数年本领域内的教学,任课教师已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多轮梳理,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收集到了许多学生的反馈。作为编辑,我们已经与授课老师取得联系,计划组织课程大纲建设团队与教学岗位团队积极座谈,及时发挥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甄选出优秀的作者,策划与“强化学习与自然计算”课程完全耦合的最新版优秀教材。

  此外,还可以借助专家推荐扩大作者团队,邀请某个或一些专业基础课或核心专业课的知名专家加入到具体的一本或几本教材编写工作中,强强联合。虽然一些课程已经有配套教材,但也迫切需要推陈出新,陆续推出坚持“四个面向”、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展现科学思维、富有时代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材。

  3.另辟蹊径,以版权引进促“AI+X”特色教材建设

  第三模块即“AI+X”特色课程模块,具体的包括认知与神经科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课程群。随着AI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特色课程也将加速迭代,这也是教材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例如,对于业界比较关注的先进机器人技术,其课程群涉及多种机器人技术,包括认知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人机混合智能等。笔者对这个方向的教材策划略有心得。移动是机器人的重要属性,运动状态估计对于掌握机器人的运动状态至关重要。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机器人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来的。近年来,波士顿动力公司推出的双足机器人也以其超强的运动能力惊艳了业内人士。客观地说,在移动机器人领域,还需要我国的科研人员努力追赶超越。所以策划这方面的教材,理想的方案是从国外引进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笔者当时经常访问机器人学习论坛,了解到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巴富特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本关于机器人运动状态估计的教材,遂邀请论坛里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博士联合翻译了《机器人学中的状态估计》这本AI领域的特色教材。由于图书定位准确,并且该书对于业界进行机器人运动功能开发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书一经推出广受好评,也成为西安交大出版社近几年科技类图书的爆款。所以,适时借助版权引进方式,第一时间将国外的最新教材、教参带给读者,尤其对于科技攻关及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补充辅助作用。

  四、结语

  策划人工智能图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关注国际层面的科技动态、研究热点,国家层面的教育指向、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及时调研同行的出版产品。在加大选题策划力度的同时,也应积极关注教材、教参的新形态建设,推进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有机融合,为读者学习提供更多便利途径。期待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图书策划为契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助力人工智能赋能现代产业,高校出版肩负起支撑和引领现代科技出版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李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辛巧,伊犁师范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