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发展建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2661
包岩

  摘 要:颜色也是语言,是更为直观的语言。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颜色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志甚至可以部分地代替语言文字。色彩的文化寓意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颜色,其丰富的寓意变迁,往往折射了这个民族在精神与物质多个领域的变迁。因而,出版传媒领域应当及时关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在大量引进国外色彩图书的同时,精心组织策划本版原创选题,讲好中国色彩故事,做好关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出版规划。本文主要分析了关于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类论著情况、海外引进版色彩文化类图书出版现状、国内出版社原创本版图书的出版现状,并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类图书策划出版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色彩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

  近五年,中国出版界关于色彩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保持着小步增长的态势。出版业对色彩文化类选题的关注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先是出现了大量版权引进的色彩文化类图书,使外版书占据了近年色彩文化类出版物的主流;之后,由于国内高校或艺术从业者、爱好者开始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原创的色彩类图书陆续出现。出版社对这类选题的关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兼有大众普及与学术评价的出版过程。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类图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国内学界对中国色彩文化的研究和图书出版远远跟不上中国的发展步伐。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离不开在艺术创造中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中国色彩文化类的图书还没有批量输出,也没有走向世界进行广泛传播的迹象。归根结底,是对中国色彩文化的系统梳理、深入挖掘还不够。中国社会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没有认识到色彩符号与中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之间的重要关系,没有重视色彩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以及树立中国文化大国形象的关系。在世界流行色协会,话语权基本归属于英、法、德。在出版领域,以图书为载体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类图书没有深度挖掘,没有走向世界。因此,出版色彩文化类的书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出版中国传统色彩类图书具有文化宣传作用,有助于大众了解色彩被赋予的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的特殊含义,从而有利于引发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寻找颜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心理的重要关联,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其次,出版色彩文化类图书具有实际运用价值。这类图书必将利于广大艺术工作者对中华传统色彩的实际运用和含义把握。色彩的历史演变包含着富有人性的运行逻辑,具有俗世化、实用性的一面。研究色彩的文化寓意,有利于艺术创作者能更加精确地把握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的定位精准度,在中国的艺术创造和产品设计上可以展现中国元素的独特性。色彩是不需要文字的语言。色彩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既直观又抽象,就如同音乐一样,是可以超越国界而被人欣赏的。色彩还可以与任何领域结合,服装箱包、珠宝首饰、工业设计、标识制作、建筑设计、绘画作品、电影电视、剧场舞台等,无不以色彩作为其重要的展现元素。

  另外,中国色彩文化类图书的出版还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深度交流,增加中國的色彩话语权。与西方的色彩学说相比,中国的颜色学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而色彩在国际传播中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是最为直观的视觉呈现。比较中西方颜色的文化内涵,可以增强国际间的深入理解和深度沟通。例如,同样是青色,在法国和中国就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寓意变迁历程。艺术具有民族性,但是艺术语言却是无国界的,因此,色彩文化学的研究出版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色彩的丰富性与复合性,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给予理解和尊重。

  二、国内外色彩文化类图书出版现状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类典籍里,鲜有关于颜色的论述,只有零零散散见于一些画论,只言片语,未成系统。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方面的文献,俞剑华先生编辑完成于1956年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是收集得最为全面的。

  这两大本画论类编收藏了历代经传文集当中有关论画之作,囊括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画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画谱、画说等,而且对历史上相关文献去伪存真,省去了再去考辨伪书的烦恼。在这两本画论汇编中,《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苦瓜和尚画语录》《林泉高致》《芥子园画传》,以及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和苏轼、董其昌、石涛、陈老莲的各种画论亦被分类汇总,使读者能很容易地找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这套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关于色彩研究的概貌。

  在这些画论中,关于色彩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绘画艺术的设色提出方法上的指导,极少涉及色彩背后的文化寓意。因此,如果出版社的编辑想从古书中找出关于色彩文化方面的现成选题,几无可能,更多只能依赖于当代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西方的色彩文化类图书出版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际上,关于色彩文化的研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许多研究色彩的国际学者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关于中国的色彩部分,文字是非常少的,一般是短短的一节或者一篇文章,只有两三页,这一点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

  例如,米歇尔·帕斯图罗的《颜色的历史》(The History of Colour)、《色彩列传:蓝色》(Histoire dune couleur),卡西亚·圣克莱尔(Kassia St Clair)的《色彩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Colour),维多利亚·芬利的《颜色的故事:调色板上的自然史》(Colour,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alette),德国爱娃·海勒的《色彩的性格》,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戴维·斯科特·卡斯顿(David Scott Kastan)和英国的斯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院士共同编写的《论色彩》(On Color)。这些国外专著都是探求颜色的自然历史、文化历史的图书,有的在全世界发行量很大,多数也已经被中国的出版社引进并出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都做过关于世界色彩文化的引进版图书。但这些引进版图书都具有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留给中国色彩的页面实在是少的可怜。甚至连处于东亚的日本,在追溯色彩文化的时候,对来源于中国的色彩历史似乎也是躲躲闪闪,三缄其口。在日本人城一夫编写的《色的知识》一书中,对色彩的命名、文化寓意的探究极为丰富,但是关于中国色彩的部分也只区区两页草草了事。其中,关于中国的青色举例只有一种,那就是来自于景德镇青花瓷上的青色。关于红色的举例同样很少。在其书后附加的“色彩科学及其文化历史年表”里,作者从法国出土的三万五千年前的赭石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10年《阿凡达》3D电影的人物颜色,收集了欧洲人、埃及人、印度人、美国人直至南美洲的一些小国关于色彩材料、色彩理论、色彩科学、色彩文化研究及色彩的新应用。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份看似全面而丰满的记录世界色彩大事的纪年表里,只有区区一条与中国的色彩应用相关,那就是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应用。是作者故意忽视,还是因为手头资料太少、又没有实际调研交流的机会,从而难以深入了解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二)中国原创的色彩文化类图书日益增多

  近年来,关于色彩文化的研究著作公开出版的越来越多,关于颜色的文化特性越来越引起中国学者或者华裔学者的关注,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汪涛的《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含义探幽》,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殷墟的出土文物、考古发掘材料、文献资料、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商代颜色的象征性及其内涵,这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色彩文化类图书。中华书局出版的肖世孟的《中国色彩史十讲》是十篇学术随笔合集,对色彩文化研究很有启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是在绘画领域的色彩运用的探索。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大众普及类《中国历史的色相:织色入史笺》是对五种色彩的列举,附以相应的历史故事,为读者了解传统色彩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该书作者是公务员,但是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极具兴趣,也下了功夫。中信出版社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是由做过故宫项目的文化学者和故宫文创设计师共同编写的,印制精美,具有唯美的文化气息,并且附带24节气色卡,很有实用性,看了让人爱不释手;现代出版社的《青色极简史》,是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语言变迁对中国色彩文化寓意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本书,该书提出了“青色,是解密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的观点。

  这些面向大众的色彩泛论类的图书,图文并茂,文字也很有生机。从中可以看出两个趋势,一是本版原创出版物的总体数量在增加。这说明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研究者。二是人们研究的范围在细化,研究的深度也在增加。近几年的色彩文化类出版物从引进翻译全世界的色彩研究,到中国传统色研究,再到某一种颜色的色彩文化研究,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上种种图书,都为探究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但是,对于高校艺术院系来说,我们也发现有一些选题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比如,关于色彩的图书总体数量上仍是以教材居多,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勋的《色彩》以及近二十年来全国数十位作者陆续出版的多达百十种同名同类图书,大部分内容都比较陈旧,内容相互重复,很少有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艺术生教材。这些图书多由本校师生使用或者某一区域采购使用。

  三、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类图书策划出版的建议

  (一)细化并深化色彩文化类图书选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多种色彩全面研究的选题到对某一种色彩深入研究的选题;二是从色彩科学类选题到色彩文化类的选题;三是从贯通几千年人类史的色彩文化选题到聚焦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地域的色彩文化选题。总之是更深入、更细化,一本书能讲明白一个问题。

  泛泛而论的色彩类选题追求的是美好的形式感、阅读的轻松感,是大众阅读的入门书。品质好的大众读物是吸引大众了解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优良途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可能会更期待具有深度的,能够补充背景知识、专业知识的色彩文化类图书选题。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汪涛的《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含义探幽》,重点不是研究颜色的科学性或哲学性,而是搜集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和其他考古发掘资料。这本书的研究目的是阐述颜色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性和内涵。并且,该书的研究是带着三项基本任务的:一是对甲骨文当中的颜色词汇进行解构、分类;二是探索不同颜色在商代祭祀卜辞中的使用情况,探究这些颜色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含义;三是分析商代颜色体系的性质,探讨其对后世思想,尤其是对“五行说”的影响。[1]这本书不仅吸收了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吸收了人类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历史时期的颜色的象征性及其内涵,是一本特别专业,特别具有学术价值的色彩文化类图书。

  (二)要注重策划一些“有鲜明观点”的色彩文化类图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夫子留给后世的教诲之一。这句话既给学者们的内心埋下了“谦虚谨慎”的种子,但同时也对创新起到了些许阻碍作用。国内有些研究者做学问做得过于谨慎,不像欧美的汉学家那样放得开。因为担心材料的触及不够穷尽,有时难免画地为牢,不敢出圈,常常是只吃自己这碗饭,唯恐僭越。色彩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多,可能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色彩文化是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因此更少有学者敢于跨领域尝试。反倒是初生牛犊的圈外人士,本着一些兴趣和好奇心在做着一些类似于抛砖引玉的探究,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当然,有的还算不上是学术作品,但这也是非常好的尝试,或许可以“引诱”或鼓励真正的学者来做一番更为深入完备的研究。

  在色彩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上,编辑更要鼓励作者去提出鲜明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做资料的收集和陈列,避免写“完美的废话”。一本艺术类图书,是否完美并不重要。任何一本书的出版,都是在交由读者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读者见仁见智地发表意见来实现最终的出版评价的。

  歌德1810年出版《颜色论》的时候,提出过许多鲜明的观点,但对颜色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方面有较少涉及。作为一位诗人,该书的科技含量显然无法与同时期的其他颜色类书籍媲美,甚至引发了激烈的批评。同时,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也曾以回避或者沉默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该书的“轻蔑”。有评论认为,歌德应当以诗人的直觉优势去为颜色构建一个强大的人类学空间,而不是寄希望于完成学者的使命并被认可为学者。尽管如此,歌德《颜色论》的出版仍然是开了先河。这本书引发了一大批学者比如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颜色文化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或许这也是他出版《颜色论》的客观价值之一。

  伟大如歌德尚且遭到如此的争议,遑论当代作者的色彩研究观点,很可能是更为粗浅的,可能是有许多漏洞的,或者是以其他专业领域的视角去审视是不够专业的。但是,這何尝又不是一种抛砖引玉的出版尝试?出版人不是研究成果的最终评价者,而是研究成果的积极展示者。有时候,差异就是价值。

  又如,《青色极简史》的作者并非是专门从事色彩研究的专家,在写作过程中也曾经十分纠结是否能够达到学术研究的标准,很有思想包袱。但是,在其所撰写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和请教专家学者,初步梳理出青色文化寓意的变迁脉络,提出了“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华文化的色彩符号”的独立观点,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看色彩的视角。

  (三)对标国际同行,重点突出中国特色

  现代社会广泛而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不同民族对不同颜色的文化记忆。中国的出版社应努力在标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独特性上下足功夫。

  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属于人们的文化记忆是不同的,对颜色的文化记忆也自然千差万别。法国的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在他的色彩历史学著作《色彩列传:蓝色》里这样写道:“颜色的问题首先并永远是社会问题,因为人类并非离群索居,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陷入狭隘的神经生物学理论或是危险的唯科学主义,所有试图构建色彩史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2]

  米歇尔·帕斯图罗还说,历史学家研究色彩需要肩负两层任务:一是必须着力去探究在我们之前的社会里颜色所处的环境,以及组成这个环境的所有要素,包括命名的词汇与行为、颜料、染色技术、艺术作品、服饰体系及含义、官方法规、宗教影响等;二是历史学家还需要特别关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对语言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对所有在历史上可以观察到的对颜色各方面都产生影响的要素进行研究,包括颜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国内的出版社在不断引进外国的色彩文化图书之外,还要主动策划出版那些能够在上述维度反映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特色的,属于中国色彩文化的图书。只有多策划这样的本版选题,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的色彩故事。

  (四)整体策划,整体版权输出

  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立场。在现代国际环境下,色彩文化交流可能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一种轻松的、温暖的、容易接受的重要路径。

  艺术的语言是容易为中外大众所接受的语言,艺术所体现的真、善、美、仁爱、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是比较容易令东西方世界共享共通的。中国的出版界可以通过组织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选题策划,讲好中国色彩故事,做好图书设计与版权输出,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加深文化艺术交流,拉近认同感而做出努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色彩文化类图书作为交流的载体,解读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东方民族特性,尤其是解读色彩背后的东方哲学思想,对于加强东西方人民的相互理解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是不可忽视的璀璨星斗。颜色的文化寓意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颜色,其丰富的寓意和奇妙的含义变迁,往往折射了这个民族在精神与物质多个领域的变迁。策划出版一系列能够专门反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图书,可以说是出版社的一种眼界和担当。

  (作者单位系华文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