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再版学术图书质量的提升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2392
方檀香

  摘 要:目前,图书再版已成为图书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图书再版过程中,图书选择是首要工作,初版图书的生命力是图书再版的重要考虑因素。为了提升再版图书质量,编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使学术著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性;二是根据当下的出版规范提升学术著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学术图书 再版 时代性 规范性

  学术著作作为学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再版这些图书,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广大读者把握学术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学术思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一、再版学术图书的选择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過《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这为图书出版工作提供了指针。图书再版自古以来就是传承和积淀学术成果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图书再版早已成为图书出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再版图书的质量成为编辑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毫无疑问,在图书再版的过程中,图书选择是首要工作。一般而言,初版图书的生命力是图书再版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是不值得再版的。对于学术图书而言,这种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图书的学术影响力上。不过,我们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案例,就是有些图书初版时影响力不大,再版时却声名鹊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图书的价值需要一个发现的过程。有些图书内容过于超前,超越了读者的认识,因而难以与读者形成共鸣。而一旦读者的认识发展起来,图书就会被接纳和认可。②有些图书质量不错,但是营销途径不畅通,不能抵达读者。随着营销思路的打开,图书自然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对再版图书的选择,考验着编辑的眼光和整体能力。

  除此之外,在图书再版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形成新的品牌和产品线。说到底,图书再版是出版单位盘活自身资源、让原有资源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自2015年以来,有意识地对原有学术出版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开发了两套图书,即“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和“中国教育思想文库”。前者汇集了近些年来教科社出版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引进版图书,包含了很多教育学者和教师耳能熟详的作品;后者主要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学者的代表性著作。这样有意识地打捞和整合,帮助很多新的读者认识了经典,了解了经典。有读者称,这两套丛书代表了教科社的学术品质。

  在确定好再版图书后,编辑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图书进行加工。由于不同时期学术图书的写作规范、语言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同时,学术图书也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出现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学术图书的再版过程中,为了提升图书质量,编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学术著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性;二是如何根据当下的出版规范提升学术著作的规范性。

  二、增强再版学术图书的时代性

  能够再版的学术图书大多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它们往往在刚出版时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学术思想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在当下也不断被研究者提及和引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术议题会发生改变,再版图书会面临与学术研究现状疏离的难题。因此,如何建立与当下学术研究的联结,是学术图书再版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内容的充实与调整

  虽然图书再版与新书出版有所不同,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图书再版的流程与新书出版非常接近。同时,一些时间较久的图书再版时还可能面临着比新书出版更为棘手的问题。在图书再版的各个环节,编辑都需要得到作者的支持,特别是出版高质量的再版图书,更需要作者的大力配合。

  为了提升图书质量,编辑需要与作者沟通,要对原版图书进行怎样的修订,尤其是内容上的修订。这样的修订可能涉及图书框架的调整、新内容的补充,以及细节内容的修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与时俱进,删除和修改部分今天看来已经陈旧和落后的内容,补充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使再版图书不仅具有历史资料价值,更具有现实的学术指导意义。

  2.辅文的处理

  从实际操作看,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图书再版时并不会对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例如,一些作者希望保持图书原有的风貌,客观真实地呈现特定时期的学术研究风貌。有时,一些图书再版时作者已经去世,他们自然无法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建立作品与现实学术研究的联系,使再版图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具体来说,编辑可以邀请作者或者相关专家,通过再版序的形式,追溯研究的缘起、研究的具体经过、研究的特色以及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同时,从学术研究的现实需要出发,说明研究的价值和需要完善之处。换言之,将再版图书放入学术研究的长河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客观剖析和呈现图书的学术价值。

  三、增强再版学术图书的规范性

  每部图书都是历史的作品,都带有历史的痕迹,学术图书也不例外。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语言表达习惯和编辑规范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学术图书具有特定时代的特点。在图书再版过程中,编辑需要根据当下的规范对图书进行编辑加工,以提升图书的质量。

  1.错讹之处的修改

  在图书再版过程中,编辑会发现,原版图书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错讹之处。其中有的错误在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也会被发现,例如事实错误、数据错误、翻译错误等;有的错误则与特定时期的写作和研究直接相关,在新书编辑加工过程中不易出现。相比之下,后者更加值得关注。

  (1)观点偏差和错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作者在图书中表达的观点已经不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存在着观点上的偏差或错误。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观点明显与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或者学术界的共识相对立的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些观点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学术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是学术争鸣的结果,虽然它们与当下学术界研究的成果不一致,但还是需要尊重的。

  (2)概念错误。一些学术图书往往体现着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概念得到澄清,因此需要在再版时加以修改和调整。例如,有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图书中,用“民族”这一概念来指代“族群”。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族群指代的范围更广,不仅涉及民族,也可能涉及性别、阶层等等,因此需要加以调整。

  (3)翻译错误。有的图书因为出版时间过早,外国人名、地名和机构名与今日通用译名不完全一致,需要加以调整。例如,有教育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译作中将古罗马的西塞罗、维吉尔和贺拉斯译成“杜理”“威吉尔”和“荷累斯”,这些译名与今日译名差距很大,读者往往不能理解,从而产生误读。解决这一问题,编辑可以根据原文,参考多种工具,例如外国人名和地名译名手册、外交部和新华社发布的相关信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等,对这些译名进行调整,确保这些内容不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

  2.语言文字的调整和修改

  每个时代的语言文字都带着特定时代的特征,同时每个时代的语言文字规范也是不一致的。在再版图书的过程中,笔者清晰地感觉到,只要经过二三十年,语言文字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图书再版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修改既需要尊重历史原貌,也需要依据现有的语言规范,考虑读者的需要。编辑需要秉持“改必有据”的原则,对语言文字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再版图书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加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有利于读者全面把握再版图书的内容和观点。当然,对语言文字的修改,需要尽可能得到作者或者相关版权人的认可。

  3.参考文献的调整

  对于学术图书来说,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参考文献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学术思想的渊源,不断拓展读者的知识边界。从总体上看,随着学术研究规范性不断提升,学术图书出版对参考文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术图书再版过程中,对参考文献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参考文献的要素和格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与这一标准要求相比,不少学术图书的参考文献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著錄格式不规范。②要素欠缺。很多初版图书存在着参考文献要素不健全的问题,如图书页码、报纸版面等都是很容易缺失的要素项。而图书出版时间较长,使得处理相关问题的难度变大。除了与标准要求不符外,不少学术图书的参考文献处理还存在着不严谨问题,如同一文献出现了多个版本。以某本学术图书为例,作者在不同章节中引用了《反杜林论》。后文标注的参考文献,既有《反杜林论》单行本,也有第一版和第二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总体感觉较为混乱。

  与参考文献相对应,图书引文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直接引文与原文出入较大;有些引文与参考文献内容不符,甚至参考文献中未见相关引文内容。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观点表达的流畅性,对引文有时难以顾及;二是有些作者对出版规范不够了解,对参考文献和引文的规范性不够重视。因此,在图书再版过程中,编辑需要与作者沟通,说明相关规范要求,协助作者对参考文献和引文进行细致核查。

  四、图书再版要求编辑不断提升素养

  图书再版是延长图书生命力,使图书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提升再版图书的质量,使之以更好的水准与读者见面,考验着编辑的素养,如学术素养、编辑加工素养、营销推广素养等。

  一是提升学术素养。出什么书,是编辑始终要考虑的问题。较之新书,再版图书因为已经在市场上受到检验,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撑,例如学术影响力、销售业绩等。这些都是编辑再版图书时需要考量的因素,但是仅仅依赖这些信息,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学术图书编辑需要具备较深的学术素养,从学术研究的脉络出发,准确了解原版图书的价值,做出是否再版的决策;同时,编辑需要把握当下学术研究的动态,呼应学术研究的需要,对图书再版的内容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保证再版图书确实是研究者所需,使再版图书不仅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收获较好的市场反应。

  二是提升编辑加工素养。再版图书的加工难度不比新书低,有时较新书更大。所以对于再版图书的编辑加工,编辑不可掉以轻心。例如,一些图书由于原版时时间仓促等原因,存在着较多的错讹之处;一些图书因为作者团队已经解散,再版时很难得到作者的大力支持;更有一些再版图书作者已经去世,无法就具体的修改进行沟通交流;等等。因此,再版图书时编辑需要更加负责、严谨、专业。编辑需要依据已有的出版规范,在细细揣摩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对图书进行认真的编辑加工。对于一些年代较久的图书,更需要把握尺度,以避免过度修改,失去了图书的原味。有时,编辑还需要发挥主动性,对原版图书中带有较深历史痕迹、今日读者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加注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以降低读者阅读的门槛,增加阅读的愉悦感。

  三是要加强营销推广素养。编辑是一项复杂的劳动,需要多方面素养。在现代社会,编辑的营销推广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编辑认为,再版图书已经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不需要宣传。这种想法无疑不利于再版图书的推广。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图书在不同出版社出版后,市场反应有很大不同,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宣传推广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再版图书来说,印制完成不是图书再版的结束,而往往是开始。编辑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再版图书,使再版图书为更多人知晓,触达更多的读者,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当下,出版业正在开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真正有需求、有效益的产品上,提高出版的精准度、有效性,是每一个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图书再版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编辑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再版图书的质量,使图书再版真正实现传承积累文化、激活出版资源、打造图书品牌的功能,为推动出版业的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农芳.图书再版修订须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N].中国新闻出版,2009-10-26.

  [2]姚贞.再版:能否制造“二版精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4-05.

  [3]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周益群.中国学术出版规范之浅见[J].中国图书评论,2014(4):120-124.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