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专家
点评
这部面向少年儿童读者、宣传女科学家屠呦呦的图文书,由于文字少,原创绘图多,因此编辑的审读对象主要是绘图,其次才是与图相配的文字;审读的重点是图画表现的内容与时代背景、工作场景及原文的吻合程度。往届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中,绘本、童书的审读报告入选较少,与古籍、科技、社科类图书编辑相比,绘本、童书的审读报告也简单了许多。但是看了这份参评的儿童读物审读报告,我发现儿童读物编辑也可以写出高质量的审读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当代科学家成长成才的童书,时间跨度达八九十年,工作又是非常专业的医学研究,因此,年轻的插画师要绘制的内容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与自己经历、知识有差距,出现偏差是难免的,可喜的是责任编辑的科学精神,弥补了绘画者的不足。比如,反映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市景象的绘画稿中出现了红绿灯、简体字匾牌,绘画者也许无意识,因为这是现实生活司空见惯的,但是责任编辑(包括原文作者)没有放过历史的细节,而是仔细查阅了多种资料都不能證实当年宁波有红绿灯,所以把画面上的红绿灯去掉。简体字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在此之前无论是图书还是匾牌等只能是繁体字,并且繁体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这些也被责任编辑提了出来,还原了传主当年生活的真实场景;又比如,图画中有一组带小抽屉的放草药的柜子,上面标有各种草药的名称,编辑不仅一一核对草药的名称,而且在请教学中医的资深专业人员以后,对一个抽屉里四味药应该如何摆放提出了绘画建议;再如书中绘制的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却露出了鼻子,编辑认为这不符合实验室工作要求,由此提出修改建议……二十多个这样的细小问题,没有逃过编辑的法眼。我为编辑的认真精神所感动,为他们的科学精神所折服,这样做既是对科学家的尊敬,也是对科学的尊重。
出版单位?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书?名?第191号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
责编姓名?于蕊?唐靖
责编证号?于蕊?200911113355
一审姓名:于蕊
职务/职称:编辑
日期:2019年6月17日
一审意见
一、书稿概况
本书为“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之一,该丛书由北京出版集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依托于由国务院责成中国科协牵头、会商中组部等11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采集工程”从2010年启动至今,已采集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被誉为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积累了大量的各类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本套丛书以“采集工程”的丰硕成果为基础,致力于用绘本这种新颖且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阅读形式,来展示中国科学家的成长成就和精神风貌,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目前,丛书已入选2019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本书还入选了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重点项目及2019年北京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二、出版价值
作为一套用绘本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的少儿主题出版作品,丛书由“采集工程”提供学术指导,历时两年精心打造,兼具科学性、故事性、艺术性。在内容上,丛书由“正文+人物小传+年谱+词汇园地+导读手册+音频故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资料库”的模式构成,能让读者对科学家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从多个维度为读者刻画出8个立体丰满的科学家形象。丛书正文以故事化的形式推进少儿主题出版的通俗化表达,切合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用儿童语言去思考和重构图书的主题思想,故事真实、温暖、有趣,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感觉亲切,没有距离感。文字表达有温度,画面真实,有代入感,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儿童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从而成为儿童开启科学圣殿大门的钥匙,通向科学圣殿的第一扇门。
三、出版意义
1.符合国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号召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上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科学家作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他们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弘扬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既可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之一。
2.是将少儿主题出版与绘本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少儿主题出版承担着向少儿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绘本作为图文并茂的阅读载体,深受广大儿童青睐,“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用绘本为儿童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儿童易于接受,既符合新时代主题出版的要求,又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将少儿主题出版与绘本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3.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科学家作为科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践行者,其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富有感染力;绘本是儿童容易接受的童书体裁,也是儿童语言进行学习、养成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工具。好的传记绘本就像是一扇窗,能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窥见榜样的力量,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四、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之一为“采集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藜,其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技人物研究已近30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另一位主编是任福君院长,他是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也是科普作家。文字作者均为“采集工程”团队研究人员或儿童文学作家。绘者均为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毕业的专业绘者,是国内新锐插画家,具有丰富的绘本创作经验。
本书的作者温非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在读博士生。本书的绘者是插画师刘莎媛和顾萍,刘莎媛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有丰富的绘本创作经验。
五、书稿简介
《第191号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科学研究故事。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该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在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屠呦呦的名字。这位科学家非常低调。其实屠呦呦跟医药学的渊源颇深。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十几岁的时候,得了肺炎,那个年代这是治不好的病,但父亲给她吃了两年中药,慢慢调理好了。这段经历让屠呦呦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少年志。很多年后,当屠呦呦参与到抗击疟疾的工作中时,她从中药典籍中得到启发,选择了青蒿为研究对象,她充当“小白鼠”亲自接受人体试验的情节最让人动容,而她获得诺贝尔奖后表示“科研成果是团队的成绩”,这一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女科学家的朴实与伟大。本书以屠呦呦带领团队研制青蒿素为重点,用非常写实细腻的画风展现出了那段历史,表现出了屠呦呦的朴实与伟大。本书文稿前期经过数次修改和打磨,责任编辑参与了深度的修改过程,反复和作者推敲人物,数度重写。目前的书稿已经过审稿专家北京大学黎润红老师的多次审核修改,对文字和图片都提出了很关键的修改意见。本书绘图采用铅笔素描+电脑上色的方法,绘者画功深厚,牢牢抓住了屠呦呦的形象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力丰富,翻页的节奏感把控得恰当,绘本的语言运用得十分熟练。
六、审稿意见
本书内容涉及很多中草药的名称和图片,初审都一一对照参考资料进行了核对,并综合了审稿专家的意见,做了梳理和编辑加工。本书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页码顺序如下。
(1)P4—5,文字作者指出这个时期宁波不太可能出现红绿灯。检索了相关资料,并未查到确切资料,但红绿灯出现时间的确较晚,宁波作为一个当时并不算发达的城市,当时很有可能没有红绿灯。谨慎起见,删除红绿灯和交警,将其改为一个小绿化带。本页描绘的是1930年的中国,那時候文字应该是繁体字,所以画面上简体字统一改为繁体。有些字需要注意,如布、酒、油等简繁体字相同,横牌匾的字序改为从右往左的顺序。
(2)P6—7这幅跨页图实景复原了宁波当时普通人家的室内陈设,从桌椅板凳、洗脸架、家具到墙上挂着的画,十分真实。但要注意圆桌上的《本草纲目》一书封面字的“纲”字改为繁体“綱”,与P8统一,需要绘者修改。墙上的对联,其他几个字无误,但“尽”字的繁体为“盡”,需要绘者修改。需要特别注意的常识性问题是:新手妈妈怀抱婴儿的姿势不对,应该改为右手上移拖住婴儿的后脑勺,左手不动。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头部还不能直立,必须拖住,否则头就歪了。还有,妈妈的衣服样式过于现代,翻领、波点花纹,屠呦呦出生在冬天,刚生完孩子妈妈应该穿得很多,坐月子怕受风。那个年代应该穿棉袄吧,需再查查相关图片。小婴儿的头发太茂密了,刚出生婴儿的头发普遍较少,可改为用布裹着小孩的头,或者戴一顶小帽子。床头墙上的结婚照,看着服装比较西式,查了一下那个年代的结婚照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中式,谨慎起见,建议还是删掉这幅画。
(3)P8桌上的《本草纲目》一书封面字的“纲”字改为繁体“綱”,与P6统一,需要绘者修改。墙上挂的对联,露出一个字,但是看不清是什么字,谨慎起见换成其它清晰的字。
(4)P9、P32建议给画面中的草药加名称标签的形式,可以增加中草药科普知识的拓展。标签的形式可以做成印章的样式,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符合时代气息,也有艺术性。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印章,供绘者参考。
(5)P10—11,这页文字较多,需要简化。目前画面中没有画屠呦呦,建议补充,可以画她在阁楼上往下看妈妈在熬药,形单影只的孤独感。房顶上目前停了两只喜鹊,可以再加只猫,猫在抓喜鹊,这样画面就增加了动感,爸爸在院外和路人说话,妈妈在院中熬药,猫在抓喜鹊,唯独呦呦一动不动地站在阁楼上,也透露出她的无助感,她也渴望自由。
(6)P13画的是学校的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一些文字,注意要改为繁体字,顺序要从右往左。窗外,再加一只喜鹊,让喜鹊贯穿整本绘本,形成一个线索。
(7)P22药柜子上贴着的草药名都一一核对了,有些字看不清,有些查不到,不知道绘者是根据什么画的,目前同一个抽屉里4味药材治疗病症的功能不同,经过向学中医的编辑请教,应该改成治疗同一种病的药材放在同一个抽屉里,抽屉里是分隔层的,4味药隔开,并有标记。已把修改的文字标在稿件中了。桌子上装药的瓷罐上有文字“中草药”,建议删掉,因为中药房肯定都是中草药,没必要写。桌子上的一片绿色的叶子颜色太鲜艳了,是新鲜的叶片,中药房卖的都是经过晾晒的干草药,所以需要重画。P23本页的小图3棵草药换成P24的古代医典《肘后备急方》,因为文字中提到翻阅历代医籍,而且这本书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提取方法非常有用。这张图可参考资料照片。上面还有屠呦呦的手迹。
(8)P25《肘后备急方》一书,我查了网上的图片,发现绘者抄写的文字不全,有的还有错误,需要补全。见下图。
(9)P28-29,P28文字“买来7个大水缸”,建议删掉具体的数字,万一不准确呢。P29最下面的几个瓶子上面的化学分子式不对,注意下角标。最下面的棕色瓶子上面的分子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需要和绘者核实,她是照着什么画的,建议研究一下屠呦呦在进行实验时都需要用到什么溶液再画,不要画错。审稿专家提出:水缸上应该有龙头和开关,这样青蒿经过泡制后可以从龙头里留出。专家还指出,水缸应该盖上盖,因为乙醚易挥发,而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必须盖盖。这几个问题提得都非常到位,这是实验细节,必须确保准确,修改图画,建议窗台上加一只停着的喜鹊,好像在张望着。
(10)P32青蒿素的分子式最下面的“OH”,是否应是“O”,数字“12345”有重复,不知道什么意思。我翻阅了好几本写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书,都不太统一。需要再咨询审稿专家,一定确保正确,否则就删掉。
相关修改内容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已经标注在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还请二审、三审定夺。本书内容不涉及重大选题申报,本书内文插图无地图。建议改后发稿。
二审意见
“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是由北京出版集团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的一套原创科普绘本,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学术团队与国内新锐画家联合创作,原创价值高。丛书立意高远,是非常用心、用情的精品原创图书,以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为己任,传递科学精神,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本书是“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之一,《第191号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通过绘本,我们能感受到屠呦呦作为一名科学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她那毫不气馁、坚持到底、朴素低调的作风,将为孩子们树立优秀榜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何为科学精神。一审已经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加工。通观全书,并不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也不涉及地图相关内容,建议改后发稿。
在二审中主要发现的问题如下:
(1)编委会名单仍旧暂缺,需要进一步与主编和科协领导协商。
(2)审稿专家提了充分的意见,一审已经根据稿件的实际需求部分吸收,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审稿专家黎润红老师提出的意见都很关键,需要仔细研究并跟绘者沟通,让绘者参照黎老师提供的图片重新绘制。
(3)P26页有未加盖的水槽泡着新鲜青蒿,这不妥当,需要改成干青蒿,因为用来做提取实验的青蒿只能是晒干后的干青蒿,新鲜青蒿在一些与实验无关的地方可以当装饰用,但与实验有关的地方則需要全部换成干青蒿。另外,P26—27页的构图有些凌乱,需要删除一些不必要的零碎,或者调整到其他地方。建议把主体画面拉大,背景中多飘一些纸稿。仅供绘者参考。
(4)P31页中间的膏状物“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不能确保完全正确,将其改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更加妥当;相比小黑鼠,小白鼠更常用于实验,将小黑鼠再参照着小白鼠改换下肤色。
具体修改内容已在书稿上标注,不妥之处,请三审定夺。
三审意见
“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已入选2019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第191号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讲述了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本书画风写实,重点讲述了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发中担任组长、潜心研究的过程,绘者独具匠心在书中多处穿插植物青蒿的图画,点明了主题。目前初审、复审已经做了非常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针对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也做了合理的修改,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意初审、复审意见,后期绘者修改完图片,务必对照审读意见逐条核对修改,不可遗漏。
通览全书,内容不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也不涉及地图相关内容,具备发稿标准,请改后发稿。
二审姓名:刘久平
职务/职称:编审
日期:2019年6月27日
三审姓名:袁海
职务/职称:副编审
日期:2019年7月8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