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意见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是“中华影像医学”丛书中的一卷,丛书共包括头颈部卷、心血管系统卷、呼吸系统卷等12个分卷。“中华影像医学”丛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为推动我国学科发展、学术创新和卓越人才培养推出的中华系列学术经典巨著之一,是萃集国内影像医学一流专家和学科领袖倾心打造的学术经典代表作。丛书第1版和第2版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出版,都代表了当时我国影像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为国内医学影像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轮修订于2018年啟动。《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严格按照修订工作的整体部署,分别于2018年及2019年召开了全体编者的编写会和定稿会。《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书稿于2019年5月交付,包括交稿清单、编者信息表、书稿word文档、全部图稿文件夹及打印图稿。稿件的出版导向、科学性、内容质量均较优秀,文字质量良好,全书体例较统一,达到了“齐、清、定”的交稿要求。于2019年5月展开初审工作。
一、相关背景、出版价值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提升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支撑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像检查是医疗机构必备的检查方式之一,作为医学的“眼睛”,影像学的发展除了影像学专家经验的积累外,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影像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很多学科一样,影像医师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是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瓶颈之一,基层影像医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是该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业务水平提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为了更新内容、丰富形式、落实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影像医师诊疗水平,出版社启动了“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的修订工作,并同步启动中华临床影像库建设工作。本书为“中华影像医学”丛书中的一卷,所对应的子影像库也是中华临床影像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3版丛书启动前的调研情况并综合前两版销售情况分析,本书出版后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书稿内容简介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共包括三十五章,是在第2版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成果。第一章至第四章相当于总论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骨、关节及软组织等的组织学、影像解剖、影像学检查方法、基本病变及影像学表现。第五章至第三十四章相当于各论部分,分别从发育异常、创伤、感染、肿瘤等骨肌系统疾病,以及营养性、代谢性、内分泌性及地方性骨病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每种疾病都分别包括基本病理与临床、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小结等几方面。同时,根据目前发展现状,增加“第三十五章?骨关节疾病治疗后影像学”;并有选择性地新增了近年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能谱CT等内容。
第3版修订全面总结了国内外骨肌系统影像领域的现状与进展,并在纸书的基础上同步建立网络“中华临床影像库·骨肌系统疾病影像库”,使读者可以与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影像科曾经诊断过的骨肌系统方面的全部病种都能见上面,犹如进入大型医院的影像科工作站,且可以获得专家对每一种疾病的全面解读。
三、作者简介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的编者队伍汇聚了活跃在国内临床一线的22家医院的30位著名骨关节影像学专家。由徐文坚教授及袁慧书教授任主编。
徐文坚:青岛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医学影像学杂志》副主编。主编/副主编专著9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3部。
袁慧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主编专著3部,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骨肌栏目主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常务编委。
四、书稿初审发现和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修订要求落实情况的审核
1.对丛书总体修订指导思想的落实
“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第3版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做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创新融合的出版优势,突出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内容特色。初审重点审核了“六性”的落实情况。
在权威性上,由本书编写队伍可充分体现,编者主要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的主要专家担任,充分保障了内容的权威性。
在科学性上,从每个章节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本次修订增补了大量近期权威的文献,特别是所涉及的相关指南均为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内容。比如:在肿瘤这部分内容中,对原来第2版中散落在各个部分的肿瘤相关内容按照WHO?2013版骨肿瘤分类进行了更新,摒弃了旧名称。根据目前进展,单独增设“骨关节疾病治疗后影像学”一章;并全面吸纳相应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内容的科学性。
在系统性上,修订后的第3版以人体解剖结构为纲,详细介绍了骨骼、关节及软组织相关的影像学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充分将原有框架进行重排,使得目录划分更为合理,且更符合目前骨肌系统疾病分类。
在全面性上,与目前市面已出版的同类图书相比,本书囊括了更多的病种,基本包括了临床可见的与医学影像学诊疗相关的所有病种,并在纸书可容纳范围内插入大量典型图片。
在创新性上,为了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将纸书无法呈现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序列图和动图以增值服务的形式呈现在了中华临床影像库中,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进一步体现了本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性。
在实用性上,本书将编者的临床思路、想法及丰富的经验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出来,对培养读者影像学思维将会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2.对篇幅要求的落实
按照“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第3版修订要求,《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原拟定篇幅为80万字、1200幅图,所收稿件为88.3万字、1371幅图。相较于策划初期的拟定篇幅,实际字数和图数都有所增加,其原因在于,第一,“小结”的字数比原计划字数有所增加,但这部分内容写得都挺精彩,是编者团队思路的集中展现及临床专家经验的总结;第二,为了切实贯彻“全面性”这一指导思想,《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在编写过程中,发动了所有编者及其医院的力量,对需要编写的病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相较于初期策划的病种数,纳入了更多骨肌系统的相应疾病及图片。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在最后成稿时,篇幅相对于最初的策划有所突破,但结合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经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审核,同意并维持了目前的篇幅。
3.对样章要求的落实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样章是根据丛书总体框架结构并结合骨肌系统特点制定,要求编者在编写时遵守样章、统一风格。对于各论部分,应根据具体疾病,使用?“【基本病理与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小结】”作为标题。虽大部分已按此完成编写,但有些章节与样章的要求有所出入,初审过程中做了相应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将第三十一章“代谢性骨病”中“(二)临床特点”“(三)影像学检查技术与优选”“(三)影像学表现”“(五)诊断要点”“(六)鉴别诊断”按照内容依次纳入“【基本病理与临床】”“【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中。
(2)第十九章“骨坏死与骨软骨炎”包括11节内容,层次结构不清。初审时按照“【基本病理与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小结】”的层次结构进行调整,但需要请编者再次确认与完善。
(二)书稿整体框架的完善建议
(1)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及篇幅,建议将“代谢性骨病”一章中的“肾移植性骨病及透析性骨病”这一节合并入“肾性骨病”这一节。
(2)“骨与软骨发育异常”一章共分为30节,按照解剖位置,“颅-锁骨发育不全”这一节内容插在“肢根性发育异常”和“弯肢发育异常”这两节中间不妥,建议调整该节位置。
(3)根据本书目录总体设置,“脊柱疾病”这一章中的内容多已在其他章节有所涉及,如“躯干损伤”这章中有单独一节讲“脊柱损伤”;“椎间盘炎”“化脓性脊柱炎”在“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这章中涉及,“脊柱结核”可以合并至“骨与关节结核”一章内,“肿瘤”一节内容已经按照WHO?2013骨肿瘤分类进行重新归纳。因此,就“脊柱”一章,建议相关编者删除部分内容,尽可能做到合理交叉,避免重复。
(三)对书稿内容政治性方面的审读
对于科技类图书,常需要大量科学数据支持论点,医学专业类图书常会用到的数据包括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地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发病年龄、发病人数等信息,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数据一般来自国内外权威期刊,在查阅数据时,编者往往更关注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及其所能说明的问题,但忽略了对政治性方面的把握。尤其是国外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在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病例资料对比时,会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与其他一些国家进行平行对比,如果直接引用,不加注意,显然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初审过程中,对重点词(如“台湾”“香港”“澳门”)进行了全部书稿统搜,并在通读全稿时尤其注意对该项审读,未发现相关问题。
(四)对书稿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业标准、禁用词及慎用词等的审读
审读时未发现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差错。对于专业指南、专家共识及行业数据,初审时查阅相关专业文献,对能够进行修改的内容给予了修正和完善,具体总结如下:
(1)将文中表达“2015年版最新的目录修订中,将具有相同临床和影像表型的病种进行了合并,但所列的病种基因数量却大幅增加”修改为“2015年修订的目录将具有相同临床和影像表型的病种进行了合并,但所列的病种所涉及的基因数量却大幅增加”。
(2)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纤维结构不良”中“总结曹来宾与徐德永报告的55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查阅参考文献,此部分内容来自1992的文献,须更新。
(3)稿件中用到了“残废”一词。根据《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规定,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已将该词规范为“残疾人”。
(五)对书稿知识性内容的审读
知識性差错分为事实性差错和科学性差错,审读未发现事实性差错,但是书稿中存在科学性问题,比如:
(1)正文提到“CT表现:主要表现为椎体前角或后角不规则形骨质缺损,约占椎体边缘1/3,边缘硬化,其中有游离骨块位于缺损区,呈长条或节段状,即为侧位片上的三角形骨块影,密度不均,与椎体分离(图21-3-7A)。MRI表现:椎体前角或后角不规则游离骨块影,信号与椎体信号一致,邻近椎间盘多变扁,信号减低,可见椎间盘髓核疝入骨片与椎体之间的间隙(图21-3-7B)”。初审对此提出质疑,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不对应,图21-3-7B应该属于CT检查。
(2)图23-1-1图题为“顶骨骨瘤”,初审对此提出质疑,根据解剖结构,此图应为“额骨”。
(六)对书稿文字和词语进行了审读
修改书稿中文字差错和词语差错,包括错别字、不规范字、多字、漏字、倒字等。比如:进人?→?进入,增髋?→?增宽,纵膈?→?纵隔,咳血?→?咯血,反应?→?反映(该词需根据语境判断),临近?→?邻近(该词需根据语境判断),拇长屈肌腱鞘?→?长屈肌腱鞘,系统性红瘢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侧枝循环?→?侧支循环,疤痕?→?瘢痕,现像?→?现象,的的?→?的。
(七)对书稿科技名词进行了审读
科技名词差错包括基本性差错和专业性差错,初审时阅读全稿,逐一消除基本性差错,并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公布的名词对专业名词进行了规范。
1.通读全稿消除基本性差错
比如:粘液?→?黏液,粘膜?→?黏膜,综合症?→?综合征,禁忌症?→?禁忌证,适应症?→?适应证,适应征?→?适应证,征像?→?征象,骨髓像?→?骨髓象,机率?→?概率,分裂像?→?分裂象。
2.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的“术语在线”对专业术语进行了规范
比如:高血脂症?→?高脂血症,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杜纳综合征?→?特纳综合征,奴南综合征?→?努南综合征,肌肉注射?→?肌内注射,高雪病?→?戈谢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尤文肉瘤?→?尤因肉瘤,症候群?→?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克氏综合征?→?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紫绀?→?发绀,血循环?→?血液循环,塑型?→?塑形,死腔?→?无效腔,梗塞?→?梗死,大泡表皮松解癥?→?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血沉?→?红细胞沉降率,郎罕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鼻衄?→?鼻出血,视乳头?→?视盘,压脂?→?抑脂,食欲不振?→?食欲缺乏,几率?→?概率。
3.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对专业名词英文全称进行了审核
比如: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cartilaginous?exostoses)→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osteochondroma),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ilignant?fibrous?histiotoma,MFH)→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硬皮病(sclerodermia)→硬皮病(scleroderma),挫伤(bruise)→挫伤(contusion)。
4.规范了英文字母大小写的使用
除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外,英文专业名词全称的首字母都已改为小写,比如: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humerus?fracture)?→?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humerus?fracture),髌骨软化症(Patellar?Chondromalacia)→?髌骨软化症(patellar?chondromalacia)。
5.统一了影像专业相关英文缩写词的使用
作为影像类图书,本书存在多处“MR”和“MRI”混用及“T1WI”“T2WI”数字未使用下标的情况,初审时进行了逐一修改:①对于“MR”和“MRI”进行了统一与区分,除“MR血管成像(MR?angiography,MRA)”“MR脊髓造影(MR?myelography,?MRM)”等专业名词外,其余全部规范为“磁共振成像(MRI)”。②“T1WI”“T2WI”已经全部规范为“T1WI”“T2WI”。
(八)对书稿索引词进行审读
“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第3版修订要求规定,书籍设有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对于重点的专业词汇,其中文全称、英文全称、英文缩写(缩写可无)应加下划线以示提取索引,其形式为“中文全称(英文全称,英文缩写)”,并确保首次出现的专业名词有中文全称。初审时发现,有些编者选出的索引词过多,有些编者标注的索引词信息不全。初审过程中取消了一些与相应章节关系不大的词汇,如肌疝、关节囊血管、生理性老化、嗜酸性肉芽肿;为一些有下划线但无英文全称的重要专业名词补充了英文全称,比如: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干骺端(metaphysis)。
(九)对书稿语法进行审读
通读全稿,修正语法差错,修改语句,使其表达更为准确。
比如:“染色体形态结构上的改变很多,如缺失、倒位,染色体断裂,重新排列时位置颠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的一部分互换、重复、等臂染色体等。”这句话修改为:“染色体形态结构上的改变很多,如缺失、倒位(染色体断裂,重新排列时位置颠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的一部分互换)、重复、等臂染色体等。”
再如:“主张力与辅助张力合一”修改为“主张力与辅助张力组合”。
(十)对书稿标点符号进行审读
通读全稿,修改了标点符号差错,比如:
1.点号错误
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冒号套用”,另一种是“小包大”现象。对于这两种情况,已经逐一修改。
(1)冒号套用:如“肘关节周围主要有三个滑囊:①鹰嘴皮下滑囊:位于……②肱三头肌腱下滑囊:位于……③肱桡滑囊:位于……”三处冒号已经修改为“肘关节周围主要有三个滑囊:①鹰嘴皮下滑囊,位于……②肱三头肌腱下滑囊,位于……③肱桡滑囊,位于……”
(2)“小包大”现象: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可用分号或句号,并保持统一。但如有某一个分项文字中已经用了句号,那么在各分项结尾则不能使用分号,如:“急性感染分为三期:①骨髓炎性浸润期:发病2~3天内骨髓广泛炎性浸润,静脉窦被破坏,有少量脓血;②骨膜下脓肿期:发病3~4天,骨髓腔内形成较多……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被剥离,骨膜血管进入骨内的分支完全中断;③骨膜破裂期:在发病5~6天后,骨膜破裂,脓液蔓延。”几处分号已经修改为:“急性感染分为三期:①骨髓炎性浸润期,发病2~3天内骨髓广泛炎性浸润,静脉窦被破坏,有少量脓血。②骨膜下脓肿期,发病3~4天,骨髓腔内形成较多……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被剥离,骨膜血管进入骨内的分支完全中断。③骨膜破裂期,在发病5~6天后,骨膜破裂,脓液蔓延。”
2.标号错误
如“常见原因是骨缺损-软组织剥脱-骨折端旋转感染-牵引过度-固定不当等可造成骨折不愈合”?已经修改为“常见原因包括骨缺损、软组织剥脱、骨折端旋转感染、牵引过度、固定不当等”。
(十一)对书稿量和单位、数字用法进行审读
(1)单位使用不统一,比如“/天”“/小时”,已经统一为“/d”“/h”。
(2)量值范围表达不当,比如“80~90%”“300~500×109/L,已经分别修改为“80%~90%”“300×109/L?~500×109/L”。
(3)小数点后的取值范围不一致,如“单骨型301例(54.1%),多骨型255例(45.9%)。在多骨型中,半数以上(57.7%)为单侧发病,累及双侧者占42%”,修改为“单骨型301例(54.1%),多骨型255例(45.9%)。在多骨型中,半数以上(57.7%)為单侧发病,累及双侧者占42.3%”。
(4)数值的区间范围不闭合,如“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离正常应小于20mm,大于20mm认为是异常”,缺少“20mm”这个数值的意义,需请编者修改。
(十二)对书稿插图、表格及公式进行审读
(1)初审时补充图2-1-2中英文专业名词的中文释义,具体为:“hemocytoblast:成血细胞;BRC:红细胞;WBC:白细胞;smooth?muscle?cell:平滑肌细胞;adipose?cell:脂肪细胞;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chondrocyte:软骨细胞;macrophage:巨噬细胞;capillary:毛细血管。”
(2)缺少第十三章第二节、第四节,以及图14-1-1~图14-1-4、图28-1-3原图,插入word中的图片不能满足印刷要求。需重新提供。
(3)图20-2-4为引用图片,须获得授权才能使用。
(4)图13-1-7图片非常模糊,须替换。
(5)图号、表号、公式编号均统一为三级编号。第二十八章表号、图号错误,已经重新梳理,表(28-1)规范为“表28-1-1”,图28-1-1-1规范为“图28-1-1”。第三十二章公式编号有误,已经规范为“式32-1-1~式32-1-9”。
(十三)对书稿辅文进行审读
(1)审阅文前所有内容,并进行修改、完善,具体记录如下:①辅文顺序按丛书要求,依次调整为内封、主编简介及照片、副主编简介及照片、修订说明、丛书编委会名单、丛书目录、本书前言、本书目录。②缺少主编、副主编照片原图,需补充。③“前言”中提到了?“全书近90万字、3100余幅图”,须在出清样后再核对。④编者名单已经重新排序,编者单位信息已与其官网逐一核对并进行修改。⑤审阅全稿时,已经逐一核对内封页编者名单与文内署名,有不一致的情况已经加批注标出。
(2)“中华影像医学”丛书第3版修订要求规定,参考文献应更新并补充近五年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献,以保证正文引用数据的更新。初审时发现,第十九章、第三十七章文献过于陈旧,请编者修改。另外,对于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的情况,初审时已按照GB/T?7714—2015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
(十四)规范书稿的体例格式
正文标题的序号代表了本书内容的层次与逻辑,无序号(仅单独成行)或仅用黑体字表示题目,容易导致内容逻辑结构混乱。初审时,对标题层级进行了梳理,全部体例格式都按照出版社的规范进行了完善,比如:
(1)第一章第三节“关节”的节标题下再无下一级小标题。初审时根据逻辑关系,进一步将这一节梳理为六部分内容,分别为“一、关节内韧带与肌腱”“二、关节囊血管”“三、关节囊神经”“四、关节内滑膜”“五、关节软骨”“六、骨板”。
(2)将第一章第四节“骨与关节的血液供应”的内容(原稿中没有序号)梳理为两部分,即“一、骨的血液供应”“二、关节血液供应”,并对“一、骨的血液供应”中的内容编注了相应的序号。
(3)将第一章第五节“软组织”内容(原稿中没有序号)梳理为“一、肌肉”“二、肌腱”“三、腱鞘”三部分。
(4)将第三章第六节“骨与关节系统的比较影像学”(原稿中没有序号)梳理为“一、运动损伤”“二、肿瘤”“三、感染性骨关节炎和炎症性关节病”“四、畸形与发育异常”。
(5)第十一章第一节“腕关节骨折与脱位”无三级标题,层次区分不清,按照骨折不同类型进行重新梳理,依次为“Colles骨折”“腕舟骨骨折”“腕骨脱位”“Barton骨折”“腕掌关节脱位”“三角骨骨折”“钩骨骨折”共七个部分,并以“一、”这级序号进行了标注。
(6)第十二章第五节仅有“一、股骨干骨折”一个标题,后再无“二、”的内容。根据本节题目(第十二章第五节为“股骨干骨折”)判断,删除该级标题序号,直接叙述内容。
(7)书稿中标题出现的英文,初审中将标题中的英文均修改到正文中,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
(8)存在多处段内文字使用序号不规范的情况,已经将其序号都改为圈码。
五、排版注意事项
初审时,一并记录排版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1)版式与丛书一致。
(2)文前如出版说明、编委会名单、丛书目录等须与丛书一致。
(3)丛书是否统一补充“增值服务使用说明”,其放置位置及版式待丛书统一。
(4)主编、副主编照片背景一致。
(5)关于图稿,彩图随文排;分图之间留空隙,不能连在一起,全书统一。
六、待处理问题
(1)所有框架调整、层次调整的相关建议和意见,都需要请编者确定,复审再审核。
(2)第十九章多处存在小标题套大标题、无序号标题等问题,结构混乱,有些初审无法判断,层次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
(3)本书需统一章末或节末署名,补充第四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及第二十七章署名。
(4)第七章为“骨与软骨发育异常”,具体包括30节的内容,其中第“十三节?肢中段发育异常”“第十四节 肢根性发育异常”“第二十九节 骨溶解症”仅进行了概述描述,无影像学表现,建议补充。
(5)关于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纤维结构不良”中“总结曹来宾与徐德永报告的55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查阅参考文献,此部分内容来自1992年的文献,须更新。
(6)对于科学性问题的质疑,请逐一解决。
(7)图20-2-4为引用图片,须获得授权才能使用。
书稿内容贯彻了丛书修订的指导思想,对于篇幅和样章的落实情况良好,经过初审审读全稿,可初步达到出版的基本标准。书稿中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请编者先进行修改、完善,再送复审审核。
二审意见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前两版图书主编分别为我国著名骨关节影像学专家王云钊教授和梁碧玲教授,书籍内容丰富,格式独特,语句简练,图文并茂,尤其含有大量骨关节组织病理学图片和资料,以及作者们自己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经验积累,值得仔细研读。
第3版修订工作汇聚了活跃在国内临床一线的几十位知名骨关节影像学专家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和智慧,充分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病例资源优势,在第2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以突出本书的权威性、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特色,并以“互联网+”为指引,在常规纸质分卷图文结合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图片、视频等素材通过二维码关联的纸电融合形式及中华影像病例库呈现给读者。
稿件的出版导向、科学性、内容质量均较优秀,文字质量良好,全书体例较统一。初审质量优秀,初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审稿工作。
一、审阅编者修改情况
(1)就初审提出的关于整体框架、结构层次的调整,编者已经逐一进行了回答,复审就调整后的书稿再次进行审读,记录如下:
①已经将第三十一章“代谢性骨病”中的“肾移植性骨病及透析性骨病”这一节合并入“肾性骨病”这一节。
②已经将第七章“骨与软骨发育异常”中“颅-锁骨发育不全”这一节移至本章最后一节。
③已经将第二十一章“脊柱疾病”中与其他章节重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将“脊柱损伤”内容移至第十五章“躯干损伤”中的第二节中;“椎间盘炎”“化脓性脊柱炎”移至第十六章“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脊柱结核”移至第十七章“骨与关节结核”内,并适当精简“肿瘤”的内容。
④第十九章第二节重新梳理为五部分内容,第四节重新梳理为七部分内容,其中每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又分为X线表现、CT表现及MRI表现进行具体叙述。
⑤第七章?“第十三节?肢中段发育异常”和“第十四节 肢根性发育异常”由于分型时的描述即是其影像学表现,因此无需再重复补充。“第二十九节 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已经补充。
(2)已经补充第四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及第二十七章署名,复审已将姓名与内封页编者名单核对。
(3)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病率、症状及体征已经重新编写。
(4)对于图表修改,具体如下:
①图13-1-7及图20-2-4已换图。
②按照初审要求,对于不符合印刷要求的图片,已请初审联系编者重新发来新图,新图已通过审核。
(5)更新第十九章、第三十七章部分过于陈旧的参考文献。
(6)審阅全部文前内容。主编、副主编照片已补充,并插入相应位置。
二、复审小结
复审通读全稿,依次对政策法规、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插图、表格、公式及辅文进行了审稿。如下问题请注意:
(1)“前言”中提到的“全书近90万字、3100余幅图”的说法应尤其谨慎,须在出清样后再核对。
(2)替换图片须在清样时重点审阅。
(3)注意提醒版式设计人员文末“致谢”页版式与全套书保持统一。
可以直接发终审。
三审意见
三审过程中主要对稿件的整体结构、逻辑层次、初审和复审编辑的审改之处、内封、作者简介、前言、目录与正文的对应关系、图的质量、图表与正文的对应关系等进行了审核,并重点审读了其中的10%。
三审过程中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对书稿进行全面思考,对书稿的出版意义、学术价值进行了再次审核,对初审和复审提升书稿质量的举措进行了斟酌,对不同章节编者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
全书内容严谨,体例统一,书稿整体质量好,经过初审和复审的加工进一步提升了质量,经主编确认正文中目前的批注后可以发稿。
特别提示:
(1)注意套书的统一。
(2)正文中的批注有待主编进一步审核确认。
(3)付型阶段注意在书末增加登录中华临床影像库的链接。
(4)建议插图“分图的编号”统一用大写英文,并置于图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