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时代 创新出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指导和部署,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任务。出版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社会使命,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具有新时代内涵,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20年4月,在一位老作者的推荐下,笔者结识了在新疆做科学考察工作的牛忠泽老师。第一次在办公室见面,他说想写一本中国古典诗词和植物科普的书,问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有没有兴趣。笔者是做过几本动植物科普图书的,对科普类图书也一直比较关注,对于从古典诗词中挖掘植物进行科普的做法,觉得挺新鲜。可是想法虽好,也只是想法,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笔者心里没底,也不能做任何承诺,于是鼓励牛忠泽老师先写一两个章节看看。几天后,当看到《清平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等几篇,笔者认定牛忠泽老师和李璀老师是有能力写这本书的。于是,笔者给牛老师收集了一些植物科普类图书,如潘富俊编写的《唐诗植物图鉴》《诗经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做参考,提出我们要做的也应该是内容通俗、准确、轻松有趣的图书。随着交流的深入,选题从一本书拓展为一套系列书,从诗词简释变为唐诗宋词和古代名画的文化讲述,从植物科普变为动物、植物、生态学的科学普及,从面向古典诗词和植物爱好者的读物变为全球中文使用者的、将中国古典文化与科普相结合的作品。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要求高度契合。经过出版社选题论证,“妙造自然”系列被确定为新疆青少社“十四五”重点图书。 “妙造自然”系列包括三本图书:《唐诗中的植物》《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动物》《宋词中的科学与生活》。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并放大创新点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唐诗、宋词、中国古代名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也是全球范围内,以中文传播最广、认知最多、接受度最高的中国文化代表。之前,图书产品出版了很多,但大多是呈现作品或者文学评述那种比较单纯的出版方式。近些年,随着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任务的提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选题层出不穷,《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经典美术作品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电视节目的播出,让经典和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在大眾中掀起了观看热潮,传统文化不断升温。“妙造自然”系列与这些创意同出一辙,原来读唐诗、宋词,我们主要会将注意力放在诗人描述的情景和抒发的感情上,对其中的植物、动物世界及历史事实、社会环境却忽略了。同样的,欣赏古代绘画作品时,很多人只是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很少有人会发掘每幅画中出现的人物、山水、花鸟等背后隐藏的故事。改变通常的视角,用科普的眼光再看它们,会发现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反映了大量的动植物和生态学现象。原来古人与自然如此贴近,如果让科学知识扮演中介角色,即用科学视角解读唐诗、宋词和古画,一定是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从这个创新点出发,我们将独特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与全球相同的科普内容结合到一起,既有鲜明的中国味道,又有普世的广泛认同,不仅弥补和扩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传世之作的了解,提升读者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认知度,而且也可以扩充知识量,树立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和谐的意识。
二、秉承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厚植文化自信的理念
“妙造自然”文化科普书系将人文和科学有机贯通,使文化与科普充分融合,是一部兼具普及文化、艺术经典和科学知识功能的图书。《唐诗中的植物》一书在细节上秉承坚守经典中优秀文化内核,厚植文化自信的理念。“万取一收”“妙造自然”两个栏目名均取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万取”,取一于万,广采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一收”,收万于一,塑造形象富有个性。“妙造自然”意谓诗歌创作生气勃勃,精神涌流,不假人力而臻于自然之妙境。简简单单四个字,简单凝练,充满传统文化意味,而且又将主题阐发到位。“万取一收”作为文化讲述,客观呈现了历史背景、作者境遇、文化常识等丰富的内容,传递着家国、理想、爱情、友情、豁达、包容、坚强、乐观等价值观,折射出古代诗人的才情、豪情和生活智慧,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基因、特有的细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内核,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李白的《长干行二首》中,作者引入了埃兹拉·庞德翻译的英文版,自然流露出“中国诗境,跨越时间,尚可领悟。跨越空间,百口难言。可翻译的是文字之华彩、韵律之扬抑、思想之跃动,不可译的是文字之隐喻、诗意之境象,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溢彩流光”的感叹,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寻陆鸿渐不遇》中,引入了作者皎然的“茶道”。“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静心凝神,烹茶养德,一物一器,皆有初心。其指出千年后的我们,还在向前人学习着生活的智慧,依旧在氤氲茶香里体会着古人的美学精神。在王昌龄《送柴侍御》中,提到了千古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千年之后,王昌龄的温暖豁达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寓意。书中,这样的精彩比比皆是,处处展现了唐诗经典中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三、采用大众化的方式、时代化的表达,让传统文化彰显时代魅力
每一次继承,都是一段创新的旅程。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照搬,“承百带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我们的继承,需要让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代相结合,在新时代迸发出无限活力。《唐诗中的植物》虽然跨越古典诗词爱好者和植物爱好者两个群体,如何写得有新意、有趣味、有故事,吸引更多大众读者,作者们还是花费了很多工夫。100首诗的文化部分,要有不同的视角、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侧重,这着实让李璀老师花费了很大精力,好在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精彩的文字表达优势成就了她,让“万取一收”文质兼美,营养丰富。100首诗的科普部分,不是百度的词条,而要科学准确、饶有趣味,这也是对科普工作者的挑战。好在有平日的积累、认真的态度,牛忠泽老师也胜利地完成了。可以说两个部分都采用了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但又闪着新时代的光亮。出版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各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更新了传统图书的做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数字产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也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进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既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又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唐诗中的植物》一书,在策划之初,就考虑配套音频产品。一是因为唐诗本身具有适宜吟诵传播的特点;二是因为作者本身就具备很好的音质条件,他们最熟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录制不用走弯路,非常便捷;三是因为听书已经成为现代读书人普遍接受的方式。
现在,制作精良的《唐诗中的植物》音频产品已与喜马拉雅平台签约,定期免费播出。作为新秀产品,点击量日益升高,听众的点赞是对这个题材和产品品质的最大认可。我们还围绕这些音频资源酝酿“唐诗课”“科普课”的数字产品,期待着“文化+科学+技术”让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焕发更大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是一个大命题,如何找准落脚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出版人的日常功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持久深入思考、潜心努力挖掘。
(作者单位系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