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联网+” 考试类图书 产品赋能 渠道策略
由于强劲的刚需,考试类图书整体销量比较稳定且持续增长,因而一直是各大出版社关注的重要领域。面对巨大的增量空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考试类精品图书,确实值得分析研究。本文以“王一珉考研政治书系”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深入分析该套图书的策划思路及运营模式,以期探索“互联网+”时代考试类图书的运营规律。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人之后,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41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人数依旧会呈上升态势。这一数据让我们看到考研市场的红利,相关教辅铺天盖地,如何打造考研精品图书,形成强势品牌,在巨大的考研市场中分一杯羹,确实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一、产品赋能:依托名师,全力打造口碑之作
对于考生来讲,考试最大的目的在于通过,他们一般相信权威、相信名师。这些名师往往是一线考研辅导机构的辅导老师,他们长期深入研究考试,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能够精准把握考试规律和方向,因此是相对权威的撰稿人。他们最熟悉考试规律、最能准确把握考点,也能迅速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图书。如肖秀荣、徐涛、陆寓丰、王一珉等都是考研政治领域的大IP。他们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编撰教材有经验,且有大量的学员粉丝,因而争夺名师、抢占优质资源成为这类图书运营成败的关键。从广义上讲,名师可为产品无限赋能,为打造口碑之作带来可能。“王一珉考研政治书系”项目中已经拥有了优质的名师资源,然而如何打造爆品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控。
1.产品全面全能,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调研发现,市面上的考研政治辅导书多聚焦于辅导教材、历年真题解读、模拟题训练、考点背诵、专项训练、押题冲刺等,多而杂,品质参差不齐。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备考周期约一年,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辅导资料。为了尽可能多地占据市场份额,需要根据考试的时间节点和复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产品规划,这套产品应涵盖所有考研政治需求,因而策划一套全面全能的书系的想法应运而生。同时,产品系列化也是图书经销商推动图书、销售图书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图书销售方根据产品开展针对性、持续性的运营,才可获益。因而既要有精品,又要有规模。
2.产品特色鲜明,直击用户痛点
特色1:突出重点,精简图书内容
考研政治知识点繁多,记忆量巨大,因而需要在“官方文件(历年真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提炼重点,精简内容。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洋洋洒洒60万字,对于考生来讲阅读压力大,重点不明晰;而有的资料方向较偏,不能给予考生正确的指导。《王一珉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笔记》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这份权威资料为基础,以笔记体的形式对权威资料做了重点批注,语言通俗易懂,让考生应试时更快捷有效。由此可以看出,官方文件与老师个性化解读是优化的组合。
特色2:“雕刻”细节,强化产品特色
产品形态的要素包括开本、纸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特色设计等。对于考试教辅图书,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才可能在纷繁的教辅市场中脱颖而出。教辅的“相貌”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在已有内容积淀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内容、打磨产品,对“王一珉考研政治书系”做新的定位,并持续开发新产品。当整套图书以新的形态再次推向市场时,受到了市场的肯定和考生的认可。这套图书根据不同的考试内容做了分色设计、笔记体版式设计等,阅读体验更佳。封面配色选用了专黑色与荧光黄的配色方案,主色调的黑色更显可靠、稳重,而荧光黄色更鲜明突出,整体搭配更加立体活泼。
要深入考生内心,除了知识的传递,更需要符合考生的审美,夸张式的漫画人物更容易拉进老师与考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从而缓解考生焦虑,增强学习兴趣。
如何设计这款漫画式的名师形象更易被考研群体接受呢?首先,提炼老师群体的特点,如眼镜,挖掘老师的习惯性动作如指黑板,以及每位老师的个性化特点等,结合群体的特点元素、动作元素以及造型元素,打造一个高颜值的老师人物形象。其次,夸大老师面部特点,设计出一个鲜活的漫画人物。加之“‘老王带你驰骋考场,基础通关一套搞定”的宣传文案,打造一套考生真正看得懂、学得会的考研政治图书。这样萌萌的漫画人物形象更具符号化特征,容易辐射更多受众,触发购买。
特色3:丰富增值,打造口碑之作
“王一珉考研政治书系”增值服务部分围绕融媒体开发、电子资源赠送、在线答疑等模块展开。这些增值服务以二维码形式、微信公众号形式呈现,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满足考生的需求,解决考生复习中的疑问,提供考生需要的考试信息,帮助考生实时获取更多更新的资料。利用官方二维码,实现图书内容与数字化内容的完美结合,并将书面表达与多媒体展示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予考生更多元的体验。
二、渠道策略:精准布局,全方位立体化营销
1.了解渠道,寻找精准流量
渠道力是图书畅销的关键,渠道是完成收入和利润实现的最后一个动作,因而要了解渠道、选准渠道并配合渠道。在渠道策略方面,首先要了解渠道,寻找精准流量。针对考研群体的特殊性,首先考虑考研机构、考研社群等。考研机构读者更精确,结合作者个人的影响力,应该深耕此领域做定期团购更直接有效。在当前形势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垂直领域的社群读者也更鲜明,更应该精准攻破。
除此之外,编辑需要了解考生的购买习惯,结合全国考研政治学生基数巨大、用户年轻化、大部分是大学在校生、习惯在移动端進行学习和消费等特点,分配比例恰当的资源份额。从我国目前的图书发行体系来看,分为以新华书店为主的主渠道和民营出版的“二渠道”。民营发行公司在人力资源、运营策略上更灵活,更占优势,在经营上比“主渠道”更加市场化,在教育考试类图书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通过调研摸索,逐渐认识到“二渠道”热得快、主渠道持续长这样的特点,对主渠道和“二渠道”在发行时应有所侧重,“二渠道”应作为此类图书的重点渠道。
2.选准渠道,合理匹配资源
第一,结合读者特点,加强与考研机构合作。考研培训机构是重要的合作机构,与考生零距离接触,对考生的需求喜好掌握较准,读者对象精准稳定。可充分利用作者身后的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可减轻出版社的销售压力,同时考研辅导机构有较稳定的产品研发、宣传团队,对于图书的产品更新和后期宣传都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这种定制化的客户群体,匹配适当的电子资源、赠品资源,出版社和考研培训机构将会共赢。
第二,有效利用平台画像,对接考研网络书店。很多天猫考研图书专营店、京东平台、当当平台等都为各个店铺做了“人物画像”,将考研的流量直接送入各网络书店。对于这些考研流量较大的书店、平台,应通过网络书店考研流量、折扣置换页面资源、促销返点等形式在网络书店上对该书进行推广,重点关注重点省份的重点网店,尽量在其首页展示推广,并积极参与“直通车”等相关活动,争取及早进行该系列图书的预售。引导图书上传评论,有利于引导、刺激读者关注并购买图书。同时配合重点店铺,做针对性的话题直播,引导消费者。
第三,适应全媒体出版的趋势,充分利用考研社群。通过社群及相关考研类图书的微信公众号,以合作的方式相互增加彼此流量,也可通过付费合作的方式加强广告效应;深入学生密切关注的平台,开展免费赠书、赠课程等活动,提高图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刺激正面销售。随着拼多多、抖音、大v团购等新的流量聚集地的产生,需要新的渠道策略、营销方式与之相匹配,要强化部分新媒体渠道中的流量转化。同时通过微信小程序,加强图书增值服务,形成品牌效应。
第四,聚焦读者制造考研话题,举办考研公益讲座。此类图书读者精准,直接面向高校学生,在开学季可联系高校各院系、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做与考研相关的公益性讲座,如《聊聊考研那些事儿》《如何轻松玩转考研》等。邀请图书作者与其他一线名师共同做系列公益性讲座。制作海报,提前在自媒体平台上、官方平台上发布活动预告,持续发酵热点话题等。针对讲座活动做新浪微博话题,便于搜索与浏览。还可做新浪教育和腾讯教育微博考研话题的直播,增加曝光率。
选对出版节奏,把握上市时间是图书成功运营的前提。根据出版节奏设计具体的营销推广方案,让渠道商配合执行。一切宣传推广活动都要以渠道策略为依据,以渠道需求为导向,以“王一珉考研政治系列”图书为例,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措施。
线上渠道的深耕越来越考验精细化运作的能力,也倒逼着出版方各个环节流程跟得上这一发展。图书发行是一场配合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一切宣传推广活动都要以渠道策略为依据,以渠道需求为导向,出版社要尽力与渠道商打好配合。
在考试类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经过精心策划、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准化的渠道经营,才有可能打造考试图书的爆品。每种考试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产品卖点、立体化差异化营销,才是考试类图书的经营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kaoyan.eo1.cn/bao_kao/jin_yan_jiao_liu/201712/t20171223_1575410.shtml.
[2]张晶.建筑行业注册类考试图书创新营销新模式[J].科技资讯,2016(23):114-116.
[3]林玉蝶.浅析考试类图书的编辑策划[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7):64-65.
[4]马超.“互联网+”时代专业图书出版的市场化运营之路[J].科技与传播,2018(5):164-165.
[5]杨大康.概论考试类图书策划的集中思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6(3):66-68.
[6]杨挺扬.关于考试类图书策划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2(7):30-31.
[7]劉甜甜.“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8]张俊鹏.“互联网+”时代纸质书的出版与策划[J].编辑学刊,2016(4):31-34.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