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产业不断融合、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版单位更加重视商业模式和选题形式的创新,各种新的出版业态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手段和流程也在不断更新。编务工作要顺势而为,面对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本文在梳理编务工作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编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工作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编务工作 定位 质量提升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加快[1],出版单位的管理方式、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这给总编室工作既创造了更大空间,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有些出版社“总编室”名称也几经变换,但是作为出版单位业务工作的中枢环节,“总编室”的主要工作性质与范围基本未变。虽然其岗位设置、分工范围基于所在单位的员工人数、出版规模和管理思路各有不同,但其中的编务工作岗位始终如一地存在,而且影响着出版单位各工作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出版单位各业务流程的工作水平和效益,甚至影响着出版单位整体经营的效果和水平[2]。
编务这个传统(甚至“古老”)的岗位的职责主要有选题管理、合同管理、发稿管理、书号的申请与分配、稿酬审核、稿档文件管理,还有各种数据统计分析、选题规划统筹、项目和评奖申报等等,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看似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其实每天都要对不同的出版项目认真细致地进行处理,绝不能含糊。因为小我关联大局,它涉及出版企业业务规划和领导意图的实施效果,决定着每一个出版产品的快与慢、好与坏,影响到每一个出版产品的“前世今生”。假如将总编室比喻为出版机构的发动机,那么,编务工作就是这发动机内部一颗关键的螺丝钉,看似微不足道,作用却至关重要。
在出版產业不断融合、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单位更加重视商业模式和选题形式的创新,各种新的出版业态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手段和流程也在不断更新。编务工作要顺势而为,面对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一、新时代编务工作的定位
编务管理岗位是对内、对外的一个服务窗口,是图书出版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编务管理工作具体繁琐,条条框框把关要求严格,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服务性、时效性。单从时效性上看,需一到就办,立到立办,这对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图书的出版进度、抢占市场先机都起着重要作用,编辑们的不同个性化要求和同时催办的各种业务事项,常常鞭策编务人员不能丝豪懈怠,必须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并做好下述三个角色。
(一)当好“把关人”
出版工作是国家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单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管理要求,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编务作为直接接触各个出版产品的枢纽人员,肩负协助总编辑和各级领导把好出版物的导向关和内容关,使出版物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选题论证、合同签订、图书发稿、书号申领等具体工作中,编务须时刻注意选题和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著作权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出版物内容中是否有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地图、民族宗教、保密等方面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协调帮助责任编辑避免书稿中可能涉及的政治性问题和违反国家政策的重大问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窗口意识”,凝神定气地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当好领导的助手,做好领导的参谋,服务好编辑人员,管理好出版流程。
(二)做好“服务员”
从出版物流程上讲,每一种出版物从选题论证到财务结算,在编务环节上要经过七八次的留痕。在这多次的接触当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疏漏,如因编辑人员对管理流程和文件的理解不到位、选题报告或出版合同细节的疏忽和欠缺、各种出版费用的计算错漏等造成进度反复,或是编辑人员为了出版物早日面世或履行合同的需要不断催促等。面对这些,编务的职责就是要耐心细致把好流程关,提高服务水平,在遵守制度、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急编辑之所急,想编辑之所想,做编辑的益友,助力出版项目的尽快顺利完成。
(三)当好“协调员”
一方面,编务工作接触到的层级很多,从上级机关层面的行政管理部门,到本单位的各级领导,乃至一线的刚入职编辑,编务岗位面对的是出版行业的各道工序和人员,几乎每天都在上传下达、左联右通。既要与上级机关、同行兄弟单位、合作单位及时沟通联系,做好汇报和信息传达,又要在本单位各部门间疏通信息不畅,解决流程障碍,化解业务瓶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做好编辑们的咨询员和办事员。同时,编务的工作面几乎涉及或延伸到本出版单位的各个环节,如生产部门、发行部门及财务部门等。编务只有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内部管理的多层面要求的同时,统筹全局、工作到位,才能使出版物顺利面世,才能使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优质高效、科学顺畅。另一方面,编务工作负责多项编辑业务事宜,工作量大且涉及面广,需要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协调统筹工作进展,总结工作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既分清轻重缓急,又确保面面俱到。
二、新时代编务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出版行业的多元发展,各种新的出版业态日新月异。在“十三五”的出版实践中,我国出版业相关政策指导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标准的建设也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出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产品形态百花齐放;出版单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众多出版单位借助技术进步,积极探索转型增效的新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传播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方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业务需求。
(一)提高政治素养
出版产品独特的文化属性,决定了需要在出版全流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编务首先必备的素质就是政治素养。它关系到对出版业务的全流程进行把关,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深刻把握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职责和使命,深刻把握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让出版物秉持拥有正能量的出版导向。编务的政治素养主要指的是编务人员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编辑过程中保证政治导向正确、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在出版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出版物符合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因此,编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要懂政治、讲政治,熟知出版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清醒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丰富知识储备
编务人员若想适应新时代对岗位工作提出的有关要求,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编辑基本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知识、文字知识、编辑技法等,以保证编辑出版工作的合法、规范,同时还要保证出版物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顺畅、无错别字,达到国家规定的出版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出版行业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各出版单位都在立足传统出版的同时,充分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推进深度融合。新的出版业态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需求,编务人员更不能例外。要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新的出版形态,如全息成像、AR、VR等新型出版产品给传统出版流程带来的新变化,熟悉数字出版、融媒体等对出版流程管理的新要求。对新知识、新技术要主动学习、博闻强记,为本单位的出版管理工作出谋划策。
(三)锻炼创新能力
出版单位要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需要创新思路去破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创新不仅包含出版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还涉及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创新,以及工作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编务人员必须了解新的出版业态,同时需要熟悉各种数字化管理手段,努力成为使用各种出版管理平台的行家里手,学会用新技术跟踪、统计、分析各类数据,勤于分析各种选题数据、生产数据,研判市场信息、行业技术动态,及时主动为领导的规划决策提供必要的基本信息支撑,为一线编辑人员提供优质的建议和对策,帮助开拓选题思路。还要利用掌握本单位各种统计数据的优势,帮助编辑人员挖掘、开发原有产品的内容价值,扩大新产品的未来价值预期。如在编辑申报选题时帮助提出多形态的出版思路,在签订合同时提醒多种出版权利的获得,在决定出版规模时给予科学的数据参考,等等。
三、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并以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出版人要投身到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编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编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这个认识贯穿日常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对方针政策把握到位、对领导指示执行到位、对新技术新业态了解到位、对流程管理把关到位、对编辑工作服务到位,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有新的作为,为出版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两个效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桂小玲.论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趋势及战略选择[C]//中国科协,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市人民政府.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57-63.
[2]马爱梅.总编室工作的“五个到位”[J].科技与出版,2013(12):64-66.
[3]閆翔.融合出版时代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分析[C]//中国编辑学会.提升编辑素质 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编辑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2017.
(作者单位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