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常见时间年代(年号)错误的编校应对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0848
张亮 陆发祥

  

  

  

  摘 要:古今中外,各国在不同时期,用来标记时间、日期和年代的方式和现在有着很大区别,加上涉及不同的历法,书稿中常会出现各种时间年代(年号)类的知识性错误。编辑校对人员应该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本文就编校工作中常见年代错误进行简单分析,以期为业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纪年 年代 年号 出版编校

  古今中外,各国在不同时期,用来标记时间、日期和年代的方式和现在有着很大区别,加上涉及不同的历法,书稿中常会出现各种时间年代(年号)类的知识性错误。本文就编校工作中常见年代错误进行简单分析,以期为业者提供些许参考。

  一、出版中的时间年代(年号)差错举例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计错表》中关于A类知识性差错的表述总共有6条,下面就较为常见的时间年代(年号)差错略作举例。

  1.因年号起讫时间产生的差错

  “2019年令和元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成为太上天皇。”

  这句话错在哪里呢?日本明仁天皇在2019年4月30日退位成为太上天皇,皇太子德仁在5月1日即位为新天皇,并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换句话说,以2019年5月1日为界,之前是平成,之后是令和。所以,虽然都在公元2019年,而且前后只相差一天,但前面是平成三十一年,后面是令和元年。所以,应将令和元年改为平成三十一年。

  同样的差错在古籍出版或引用古文獻的文稿中也很常见,见到这种在年号开始和结尾时间点发生的事件,需要多加注意。

  2.因年号更迭发生的差错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朱棣兵围南京城,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启用建文年号,1402年其实是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废除建文年号,把建文这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五年,但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下诏恢复了建文年号。

  也就是说,虽然年号有过更迭,但这里其实应该用建文年号。而且从时间顺序上说,朱棣围城的时候还没改年号,他是攻入南京城后才废建文改洪武的。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中国历史悠久,漫长的历史上有过几百个年号。特别是王朝更迭的时候,年号尤为混乱,改不改年号、怎么改、改什么都是皇帝拍拍脑门子的事情,编校人员如果不了解情况就很容易发生错误,尤其是分裂王朝时的年号,需要特别关注。

  3.历史上曾错用的年号

  明崇祯帝在位只有17年,但崇祯年号却陆陆续续使用了近300年,可谓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这是因为明朝灭亡之后,朝鲜仍在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如上图朝鲜古籍上的的“崇祯百七十七年”等。另外如台湾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等,都是历史上曾故意错用的年号。这种故意错用的年号,后人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往往需要单独括注进行解释。不然别说读者,就是审读和质检也很容易判错。

  除了故意错用,还有一种是因为战乱或地域隔绝导致的年号错用,比如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太清年号,前后只有3年,但有些地区沿用到了太清六年;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大宝年号只有两年,但也有地区一直用到大宝三年的。说句题外话,太清六年和大宝三年其实都是公元552年。

  4.因同时期多个年号发生的差错

  “太和三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大帝。”

  这种错例主要出现于我国历史上的分裂王朝时期,不同的政权使用不同的年号,但有些图书在出版时,因为换算比较麻烦,而直接全文使用了其中某一政权的年号。如公元229年,既是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也是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七年,还是东吴大帝孙权黄龙元年。例句中孙权称帝,却使用魏明帝曹叡的太和年号,是不是就感觉到了不妥。

  当然,历史上还有些皇帝自己不起年号,而主动使用其他政权年号的。如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始于936年)共9年,后改成开运元年(944年),但也在这一年,后晋被契丹所灭。3年后,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既没有自建年号,也没有沿用开运年号,而是直接改成天福十二年(947年)。但对于编校而言,不能因为这曾经是后晋石敬瑭的年号,而误改后汉刘知远的年号。

  5.因没有年号发生的差错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然后秦始皇27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

  年号纪年为汉武帝刘彻首创,汉武帝之前的皇帝都没有年号,都是按登基以后的年次纪年。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登基称帝之前,用的是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后面登基了,开始用秦始皇纪年(秦始皇27年),虽然名字变了,但年次是连续的。不要因为前后不统一就改,改了反而错了。

  到了汉朝前期,年次开始不连着了,比如公元前163年,汉文帝改元,在位的前面16年为前元,后面的7年称后元。汉景帝更是改了3次,先后用了前元、中元和后元。到汉武帝时,认为这种叫法实在是分不清,也很混乱,于是开始用年号纪年,历史上的这第一个年号就叫“建元”。

  那汉武帝以后的皇帝们就都有年号了吗?也未必。有些皇帝即位不想改年号就沿用了之前的年号。还有一些皇帝,不想用之前的年号,但又不知道改什么,索性就直接宣布没有年号,比如唐肃宗李亨,他在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宣布去年号只称元年,这一年剩下的这几个月就真的没有年号,编辑在校对时,很可能一查纪元表就给加上年号了,这样反而出错了。

  再如上文第4条,开运元年(944年),后晋被契丹所灭。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中间的这三年也没有年号,加上年号也会被计错。

  6.被重复使用的年号

  中国古代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数量也非常大,梁启超统计出316个年号,《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统计出500多个。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也有18个年号,这对夫妻就为中国历史贡献了32个年号。这么多的年号,自然会有重复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建兴”,这个年号在历史上曾经被不同朝代使用了11次。

  不过,不同朝代重复使用相同的年号,大多相隔时间久远,一般很少会出错。但确实也有相隔时间不远的,如三国吴景帝孙休的永安年号(258年)和西晋惠帝司马衷的永安年号(304年),涉及这段时间历史的古文献出版就有可能出错。

  除此之外,同一朝代甚至同一个皇帝也有前后反复使用同一年号的情况。如唐高宗李治和唐肃宗李亨都使用了“上元”年号。又如历史上被使用过9次的建平年号,汉哀帝刘欣于建平二年六月将年号改为太初元年,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①,太初年号历时仅仅3个月。这种反复改来改去的情况在出版时就非常容易出错。

  7.有不同名称的年号

  “光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因为避讳等原因,有一些年号还会改作其他名字,遇到时可能需要改回来或括注。如为避讳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的显庆年号也称为明庆或光庆;又如为避讳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的永隆年号也称为永崇。这种情况历史上还有不少,遇到时最好改回来。如是引用原文,可进行括注。

  8.不被承认的年号和纪年

  “洪宪元年(1916年),袁世凯准备复辟称帝,派人到景德镇秘密烧制洪宪瓷。”

  此稿原为民国初年,一校时校对员认为秘密烧制洪宪瓷有些突兀,于是改成“洪宪元年”,这就讲明了洪宪瓷和洪宪元年的联系。二校时又改了回来,因为袁世凯1915年复辟称帝,并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但仅仅83天后,他自己在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中,承认称帝失败,洪宪这个年号也没有被史书承认。

  又如溥仪在担任伪满洲国执政和傀儡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这两个年号也不被史书承认,用了应该肯定是要计错的。

  还如中华民国纪年,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结束。有些台湾引进版图书上会有民国三十八年之后的纪年,不改肯定是要计错的,而且还是政治错误。

  9.人为规定的岁首

  所谓纪年,是人们给年代命名的方法,记的是一年的头尾。但由于历法的不一样,一年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却有很大不同。如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夏历);殷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十一月为岁首;秦又将十月定为岁首;汉初短暂沿用十月为岁首,之后将岁首调整到了正月;到了武则天时,又改以十一月为岁首,如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即为载初元年(690年)正月。

  简简单单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这给公元纪年换算带来的麻烦吗?比如武后永昌元年(689年)只有10个月,十一月就是载初元年了,换句话说,那载初元年如果要括注公元纪年的话怎么办呢?

  载初元年(689年2个月+690年10个月)

  再深入想一想,如果有一些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多出来的两个月里,如:

  载初元年(689年),宗秦客献字,武后取“曌”自名,称武曌。

  这件事发生在689年十一月,确实是载初元年,但如果编辑一查中国历史纪元表,并按表改成永昌元年的话,就肯定是改错了。

  10.人为规定的“载”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使用了15年。天宝三年(载)正月初一,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认为自己的丰功伟绩超越了历代帝王,只有上古的圣君唐尧虞舜②才能与之相比,所以改“年”为“载”③。从天宝三载到至德三载的15年里,都不能叫“年”,要改用“载”。

  不过,这一般只限于古文献出版或引用古文原文。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得改“年”为“载”。

  11.人为规定的距今年代

  很多有责任心的编辑和校对在看到“距今年代”这4个字时,都会非常认真地算一下数字是否正确。但在考古学里,距今年代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概念,这个概念会经常用到,又随时在变动。如去年出版的书距今年代是1年,明年再提距今年代就变成了2年,可如果写进考古报告或者出版的考古类书籍里,这种每年都在变动的数字就很容易引起读者误解。所以,距今年代是一个人为规定的概念,为了将日期标准化,公元1950年被定为考古学上的“现在”。看到距今年代去计算的时候,不是以编辑看稿子时的年份为界限去计算,而是用固定的1950年这个数字去计算。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就很可能出错。

  12.容易算错的年代

  如上图所示,这种年纪、在位年代等的计算非常容易犯错,也很常见,建议编辑和校对人员在编校时不要简单粗暴地执行“相减再加一”,并非所有的年代都是“相减再加一”,上图两例便是如此。

  涉及公元前后的年代计算也非常容易出错,有些人误以为存在公元〇年,所以计算时要加上1年。如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总共持续多少年?

  有些人会算出211年,202+8+1=211年。

  事实上,公元〇年并不存在,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往前就是公元前1年。

  二、常见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历法

  对时间年代(年号)等内容的编校,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部分常用历法。

  1.纪年方式

  ⑴公元纪年: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常用,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⑵干支纪年:干支即天干和地支,把十干支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正好60个),周而复始,循环记年,每60年重新开始。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为岁首。如公元2020年的干支纪年为庚子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甲午表明这场战争发生在1894年。算不出来也没关系,但编校时应养成经常查一查的好习惯。

  ⑶年次纪年:即王公在位年次纪年法,常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也属于年次纪年),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⑷年号纪年:年号从汉武帝建元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新年號表示新的开始。古籍古文献中极为常见,不作赘述。

  ⑸年号干支纪年:即兼用年号和干支纪年,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纪年更加准确。如:

  《核舟记》: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1622年)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⑹岁星纪年:战国时期较常用,岁星即木星,绕日一周约12年,古人发现,每12年木星会出现在星空的同一位置,于是把星空12等分,每一份叫一星次,代表一年,每12年一个周期循环。这十二星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后人也可以根据星象规律来推算出对应的公元纪年,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即是。现在说一个人多少岁了,就是岁星纪年在文化中留下的痕迹。类似的纪年方式还有太岁纪年,在《吕览》《楚辞》中可以看到。

  ⑺生肖纪年:如2020年为生肖鼠年,常用,不作赘述。

  2.纪月方式

  ⑴数字纪月:常用,不赘述。

  ⑵地支纪月:根据古今所用历法不同,不同时期的地支纪月方式有较大区别(见前文错例介绍,商历是正月建丑,周历是正月建子,秦历是正月建亥,武则天也改过正月建子)。如:

  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⑶干支纪月:唐以后的五代历书开始用干支纪月。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月是和干支纪年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用。

  ⑷纪月别名:除了以上纪月方式,古人还给每个月起了种类繁多的各种别名。

  3.纪日方式

  ⑴数字纪日:常用,不赘述。

  ⑵天干纪日:即用10个天干纪日的方法,可能早在夏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计日单位“旬”应该就是天干纪日留下的痕迹,但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资料确证,不赘述。

  ⑶干支纪日:干支不但可以纪年、纪月,还可以纪日、纪时。所有时序都可以通过干支精确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伟大发明创造。干支纪日同样是60天为一循环,一个循环刚好两个月,从商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至今,2700多年来,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当然,干支纪日也有缺点,因为连续使用,每60天重复,所以表现具体日期没有数字纪日那么直观。

  ⑷月相纪日:这种纪日法常见于春秋及以前的古文献中,但具体纪日方法是怎样的还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可知每月初一叫朔日,初三叫朏日,月中叫望日,望后第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日。其余争议内容不赘述。

  ⑸干支月相纪日:即兼用干支和月相纪日,干支置前,月相列后,这在古籍中也较为常见。如: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十二月二十八日)晦(月底最后一天),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⑹韵目纪日:出现于清代后期,最初使用于中文电报。如:

  1927年5月21日,湖南长沙许克祥叛变革命,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21日的韵目纪日是“马”,史称“马日事变”。[1]

  4.纪时方式

  ⑴天色纪时:古人根据天色变化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

  《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⑵地支纪时:即以十二地支来纪时。如:

  《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⑶五更纪时:即把夜晚分成5个时段,每个时段更夫打更报时。如:

  《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5.各种历法简介

  ⑴现历:即公历、夏历、节气等,常用,不赘述。

  ⑵古历:即古六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授时历等,相对于现历,古历主要在古文献类图书出版时经常遇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极为发达,古今差异较小,编校时注意关注一下差异点就可以了,此处限于篇幅,不赘述。

  ⑶民族历:目前,很多少数民族的历法仍然在使用,如彝历(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傣历(月序比农历早3个月,如农历十月是傣历一月)、羌历(十月岁首)、藏历(即时轮历,与干支纪年类似,也是60年周而复始,但是以阴阳五行和十二生肖进行匹配,如2020年是藏历铁鼠年,纪月、纪日和纪时也有区别,此处不赘述)等,涉及少数民族文献的内容编校时,需要多加注意,文稿中的历法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历法,需要多和作者核实沟通,不要盲目修改。如:

  藏文文獻中用习惯的记“岁”方式记录了唐朝的重大事件……但显然可以看出,藏文习惯的记岁方法总是比公历记“岁”方法多几岁。[2]

  ⑷外历:即国外一些国家使用的特殊历法。如印度历(印度现用历法,以公元78年为元年,每年6季,每季2个月,以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为岁首,公元2020年应为印度历1942年)、犹太历(以色列现用历法,较为复杂,区别也很大,限于篇幅不赘述)、伊斯兰历(穆斯林现用历法,我国部分地区也有使用,因设元年且不置闰月,所以换算较复杂,此处不赘述)等,对引进版图书编校时,需要多加注意,文稿中使用的历法可能需要多和版权方或作者核实沟通,不要盲目修改。

  三、对纪年纪月纪日的勘误和校对

  如前文的载/年区别、距今年代、岁首等等,需要在平时增加知识积累,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查年号可以用《中国历史纪年表》,目前有很多版本。纪年表是好东西,但通过前文错例也可以发现,编校时不能过分拘泥,需要多方核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第1769页也有《我国历代纪元表》,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年号查询。其他如干支纪年法等前文已有提及,此处不赘述。

  历法,特别是古历,它也是随着时间和实践渐渐发展的,所以,不但不同的历法之间不一样,同一个历法在不同的时间点也不太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外国历法,不但不同的国家的历法不太一样,就是同一个国家也可能同时实行两种及以上不一样的历法,我国公历和农历就长期并行使用。这里面有大量的专业知识,除了查工具书、找作者,还可以多方求证,找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多方核实。

  善用括注。经过多方求证,其中确定错误的内容,编校时可以直接修改。有争议内容,编校时可以进行括注,把其中存在争议的内容摊开。而存疑但又不确定是否错误的内容,可以联系作者,商量是否进行模糊处理。

  四、结语

  时间年代(年号)差错是知识性错误中很常见的一项错误,但编辑和校对往往容易忽视它,我们需要对时间年代(年号)保持敏感,首先坚持特殊内容特殊对待原则,找合适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校,编校时不能盲目自信。其次,遇到时间年代(年号),建议都换算并括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容易发现错误。再次,遇到可能使用特殊历法的时间年代(年号)要始终保持警惕,如引进版图书、少数民族文献等。最后,遇到年限和时代的数字也要保持警惕,每一个都应该去算一算。

  编校是图书质量的生命线,时间年代(年号)差错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非常容易出错,希望本文可以给相关编校工作提供一点借鉴。

  注? ? 释:

  ①班固《汉书》卷十一《哀帝纪》: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诏曰:“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八月,诏曰:“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皆伏辜。

  ②《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③《唐大诏令集》: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叶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

  参考文献:

  [1]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拉毛吉,平措顿珠.汉藏民族记“岁”方法刍议[J].西藏研究,2019(5).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