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编辑内部培训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0800
佟英磊

  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以学时为导向零散的培训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面对外部客观要求(获得学时)与内部发展驱动(能力建设)的双重压力,构建符合出版社实际、有利于编辑个人成长的内部培训体系至关重要。社科文献出版社经过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凝练,形成了科学分类、因人施配的以续展学时培训、专业能力培训、政治导向培训、实践经验培训、系列品牌培训为主体的编辑培训体系,为编辑向资源整合型复合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

  關键词:编辑培训 培训体系 分类施策 复合型发展

  编辑作为兼具知识积累型与开拓创新型特征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拓展知识能力建设,不仅是编辑续展的外部要求,更是编辑成长进度的内在需求。出版单位作为编辑的主要承载单元,对编辑培训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2021年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也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为本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更明确,出版单位需要统筹规划编辑发展的长期目标与近期需求、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长远发展需要、社会的时代热点转向与行业新业态转型等诸多方面,以便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本文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下简称“社科文献社”)培训体系不断成形的实践说起,联系《规定》内容,结合编辑培训需求与现实特点,呈现鲜活的编辑培训体系建设案例,旨在为如何推动出版行业培训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抛砖引玉,提供借鉴。

  培训体系因出版单位选题类型特点、所处发展阶段、编辑结构特征等可有多种建立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实际,统筹考虑,分类施策,要以能真正促进编辑出版人才成长、推动出版单位长远发展为根本遵循。笔者从多年来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实践出发,结合时代特征与社科文献培训体系打造案例,拟从续展学时培训、专业能力培训、政治导向培训、实践经验培训、系列品牌培训几个方面来透析编辑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续展学时培训

  按照《规定》要求,从2021年起,编辑在考取出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完成责任编辑注册后,应每年接受不少于90小时的继续教育。因其必要性,出版社应优先安排,同时为发挥实效,要根据出版单位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利用。

  首先,要开拓渠道,积极争取主办、承办有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多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都有自己参与主办或是承办的有学时的培训,能为集团的编辑解决大部分的培训需求。而单体出版社或是规模较小的出版社个体能力、资源有限,可采取联合主办或是承办某些专项培训的方式,寻求主动。2016年、2017年,社科文献社则联合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开展了北京地区学术出版社五社联合培训。如社科文献社就于2019年申报并成功承办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知识更新工程,就此组织了全国学术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这些培训既为编辑获取学时提供了渠道,又为编辑开拓视野、加强交流提供了平台,是培训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其次,保持信息畅通,了解掌握最新培训资讯、动态。出版单位作为组织方参与的培训是少数,学时类培训的主体依然是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各地市新闻出版协会等机构组织的专题培训,出版社应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了解各类资讯,确保继续教育学时培训得到最有力的保障。

  最后,因人施策,匹配最切合编辑特点的培训课程。学时类培训,在漫长的发展与转变路径中,出现了唯学时的一些不良现象,为了学时而培训成了部分编辑的目标。为破除唯学时的魔咒,一方面出版单位应掌握每个编辑的专长与兴趣点,结合其特点,安排编辑参加既喜欢又对其业务工作有实际作用的课程,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要分析课程结构与特点,适当安排虽不需要学时但确需学习的编辑参加,从以学时为导向转变为以学习为导向,从目的上扭转培训的真正意义。

  此外,《规定》还指出:“参加所在单位或相关专业机构组织的与本单位出版范围相关的专业类培训,每年最多折算为30学时。”可见,高水准专业化的内部培训已纳入继续教育的管理范畴,除向外争取,向内健全机制,落实内部培训也成为一种选择。

  二、以编辑能力建设为根本,打造专业能力培训架构

  编辑的专业能力是编辑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出版单位发展的驱动力所在,出版社须根据历史与未来的实际,构建具有出版社特色的、符合出版社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的能力培训架构。如社科文献社就依据打造一支思想活跃、学术功底扎实、观念创新、时刻把握学术出版前沿,具有较强组稿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营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骨干编辑队伍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包括图书审读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数字出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国际出版能力等在内的编辑专业能力培训架构。

  1.图书审读能力培训

  图书审读能力毋庸置疑是编辑能力的基础,对此的培训是长期的、常态的,可从社内外寻找培训资源,邀请社外专家及社内资深编辑开展专项能力建设培训,并分类施策,分清三审、二审、责编、外编、校对以及新入行人员等培训对象,开展不同深度、类型、方式的培训。不能杂糅在一起,以免有些人不愿听,有些人听不懂。同时,在从上到下的灌输式培训之外,要建立内部经验总结与交流分享机制,定期召开不同范围的编辑经验分享、知识差错交流等沙龙式的互动培训,以经验促业务,以交流提能力,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审读能力提升培训架构。如社科文献社的“近期印前质检常见差错汇总”交流培训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0期,已成为总结质检差错的长效交流平台。

  2.市场营销能力培训

  市场营销能力是除埋头文字的编辑外,找准图书定位、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相关培训不可或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培养及营销知识传导等有利于夯实营销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结合当下时事与热点,开展市场营销成功案例分享培训,特别要重视新营销方式、手段等的分享与交流,因为最新的营销方式往往能带来奇效。不过,新营销方式的相关研究与经验总结多半还在进行中,往往没有成体系的培训,此时从典型案例入手,系统分享经验,就成为打开编辑人员视野、提高营销人员格局的不二选择。如社科文献社在疫情期间,面对销售受挫的局面,为文献主播提供了多次参加有关直播培训的课程,并在内部开展了“短视频直播业务分享沙龙”,在短时间内,使直播营销方式深入人心,开启了直播营销新动能。

  3.数字出版能力培训

  在数字变革的浪潮中,传统出版人亟须走出纸质出版的禁锢,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各类技术融入传统出版,通过数字出版能力提升编辑融合发展能力,此类培训也成为编辑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从宏观上,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培训,将数字出版意识贯穿编辑、策划、审校、出版全过程。不是出版后如何数字化,而是面对不同资源如何共同推动纸电同行。其次,要着力数据使用及管理分析培训,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运用能力必将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遍能力,远之便会被时代抛弃。再次,要落实各类新技术、新业态的通识培训。信息化时代,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把握能促进出版业态的各类技术,及时分享与介绍,如对编辑工具、机器人写作工具等要加强了解,提前培训、使用。最后,要根据出版社实际落实各类数据库、数据平台建设规划培训,引导编辑将图书出版与数据库开发、数据平台建设同谋划、同落实,实现图书多形态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4.生产运营管理培训

  图书出版环节中,除了核心环节选题策划、审读编校,申领书号与CIP、发排发印、合同版权等生产流程的管理也是编辑不可或缺的能力,为了让编辑能更顺畅地管理好与图书生产运营相关的流程,开展有关培训不可缺少。一方面要开展针对书号申领、CIP申请等图书流程管理的专题介绍,并汇总相关经验与技巧;另一方面要针对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题出版物等奖项或是基金的申报进行专题培训,以便编辑可以熟悉相关内容,更好地与作者开展交流沟通,拓宽资源整合的渠道。比如每年5月有关“编辑如何推荐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培训不仅在社科文献社受到编辑欢迎,在业界、学界也备受瞩目,常有大量编辑、作者前来取经。

  5.产品设计能力培训

  近年来图书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优美、轻巧、个性化的设计已成为图书审美、出版、发行等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一方面需要针对专业设计师、专职技术编辑开展美术设计、排版设计等专业产品设计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组稿、营销编辑等开展设计理念、审美观念及相关基础培训,拓展编辑视野,使其更好地成为设计师与作者之间的桥梁,用尽可能高效的时间设计出作者、设计师均满意的产品,为优质内容赋能。

  笔者认为,上面五个方面是编辑在当今情境下,普遍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除此之外,因出版社定位不同、所处阶段各异,所涉及的编辑专业能力培训可能会有多样的扩展与变化。如社科文献社还专门有国际出版能力方向的培训,国际出版能力是准备迈步走出去的出版社不可缺少的,对国际出版趋势与潮流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出版社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都至关重要。再如有关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责编注册续展、职称评审等专题培训,是不同时期编辑要专项关注的内容,也成为某些编辑在某一时间急需的培训课程,相关培训当然也要列入出版单位培训体系中。

  三、严守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政治导向培训

  每个出版人都对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把好政治导向关再熟悉不过,这条红线是出版人的底线,必须坚守,牢不可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其列入编辑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一类,但近年来,特别是新闻出版管理职能划归中宣部后,我们更多地将其在培训体系中单独列为一类,以便突出其守底线、尽责任的重要地位。

  有关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的内容,其实是贯穿于各种类型培训始终的。一般大型的专题学时类培训,第一讲都会是与此相关的内容,专业能力建设培训也多有相关内容穿插其中。即使是编辑差错类知识培训,最开始基本上也是围绕政治差错展开,所以此类培训很重要的就是自始至终、融会贯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与党建党务相结合。无论是不是党员,从事出版行业,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均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党建党务培训,既是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的结合点,也是助力编辑了解最新政策解读、尺度底线、方向问题的根本。二是要与专项传达部署相结合。每年度中宣部等主管部门都会组织几次重要会议,很多会议都是需要逐层传达给每一位编辑的,在传达部署过程中,应逐渐有规划、有扩展、有目的地将其与培训结合起来,确保传达更有效果,培训更有宽度。

  四、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扩展实践经验培训

  编辑归根结底是一项经验性的工作,再高精尖的培训,不转化为编辑笔头的行云流水和不假思索都是徒劳的,当然这里的实践也不全然是对书稿审校的实操,虽然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还包括诸多交流学习、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1.新编辑实操培训

  对于新编辑,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从编辑基础学起,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一个段落地去将所学慢慢落实到笔头上、融入书稿中,为此可通过“集训+集中锻炼+导师制”的模式推动新编辑的成长。

  ⑴新编辑集训,即在新编辑入社后不久,邀请社内老编辑从编辑意识、生产管理、文字差错、资源整合等各方面对其开展一定时间的集中培训,可采取专项讲座、共同审稿等多种形式,以使其对编辑有初步的认识、对编校有初浅的把握、对工作有整体的了解。

  ⑵稿件处理中心集中锻炼,即编辑初入社后,首先要到图书编辑加工部门经过核红、校对、质检等多个环节的集中锻炼,从实践锻炼中循序渐进掌握编辑基础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审读编辑经验。

  ⑶导师制培养,即部门指定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作为新编辑的导师,对其日常稿件审读编校情况、生产流程管理情况、选题资源整合情况等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与帮助,确保实现“传帮带”。

  2.內部轮岗培训

  在数字融合发展时代,编辑越来越成为从深耕某一方面出发融汇多个角度的杂家,编辑也需要懂得营销、了解技术,发行人员也需要知晓图书动态、作者情况,管理人员也需要知晓业务、通识编校,所以建立必要的内部轮岗培训机制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为员工拓宽视野、找准方向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社科文献社就鼓励员工从通识业务、锻炼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为期3—6个月的轮岗,以便更了解业务、熟悉工作。

  3.实地考察培训

  有很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更容易了解与掌握。比如在当下印厂和库房都远离城市的环境里,很多编辑对此的理解都是概念性的,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编辑前往现场,触摸感受,对其了解纸张特色、印制过程、库房管理等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再比如馆配会不应只是发行人员的工作场所,还应成为编辑与发行人员交流拓展业务的平台。社科文献社形成了每一次馆配会均邀请编辑参加的专项培训模式,在实践中发行人员通过与编辑互动对所售卖的图书更加了解,编辑也通过与图书馆人员的交流更加了解市场动向,有利于推动策划转型。在现实情况下,实地考察类培训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

  4.交流学习培训

  与行业开展专项交流是扩宽编辑视野、打开编辑思路的不错选择,建立相关培训机制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要积极了解国内各类出版协会的交流论坛资讯,制订适合出版社实际的国内行业交流计划,定期组织编辑参加出版社之间、新闻出版行业之间的跨领域交流;另一方面,要根据出版业务领域,掌握国际上知名书展的信息,有规划地组织骨干编辑参加国际书展,了解国际出版态势,并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合作,推动走出去、引进来。如社科文献社就形成了每年组织骨干编辑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书展等制度模式,并形成了规范的选派机制,为编辑培养国际视野奠定了基础。

  内部培训已成为学时类培训的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为此,出版单位更应不断总结归纳,勇于推动实践,组织好内部培训。当然更重要的是将内部培训梳理归纳,形成体系,去粗取精,将能持续较长时间、得到编辑认可的培训做深、做细,形成品牌,不断延续完善下去。社科文献社在长时间的改革发展中,形成了社长/总编下午茶、名编辑大讲堂、新编辑集训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等一系列品牌培训项目,搭建起编辑与社“首席编辑”“名编辑”的交流平台及青年自主交流平台,以职业发展规划、学术资源整合、“编而优则研”等为重点,落实“传帮带”的分享文化,促进编辑的成长与发展。

  五、小结

  不同类型的培训,看上去可以清楚地分门别类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予以呈现,但事实上不同体系之间的培训是相互交织的,每一场培训都渗透着编辑成长所需的不同能力,都是融合培训本身,只有统筹兼顾,结合实际,才能形成具有本出版单位特色的培训体系。所以出版单位做培训,不能就某一需求而开展,而要从上到下、横纵交错,形成有助于编辑了解多方面知识与技能、切合出版社实际与发展要求的编辑培训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时与学习同谋划、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统筹规划、国内经验与国外视野共同考虑的全方位培训架构。如此才能透过培训,推动出版社在变革的浪潮中实现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姚贵平.编辑职业培训的现状调研与对策建议[J].中国编辑,2019(11).

  [2]田雪平.新时代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8(6).

  [3]梁超.論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J].编辑之友,2017(1).

  [4]接雅俐,唐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12).

  (作者单位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