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基本情况,分析了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机遇,提出树立以课程为核心的出版理念,形成智能出版的服务能力,打造全媒体的出版形态,构建“内容+服务”的产业布局,创新融合出版机制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新时代教育融合出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出版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出版企业作为教育内容服务提供商,必须紧随教育发展步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国“停课不停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新时代教育出版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國家教育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积极调整,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
一、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始终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教育管理层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教育管理精准化和教育决策科学化;在教学组织层面,国家将进一步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服务层面,国家将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
(二)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础条件是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基础,经过国家多年持续不断的教育经费投入,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远程教学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教学资源内容和支撑平台将产生较大需求。
(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优质教育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坚持“五育融合”发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1]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将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职业学校将更多地运用VR、AR等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在高等教育方面,将进一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更加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2020年起,“强基计划”开始替代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对基础学科课程成体系的学习资源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二、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机遇
(一)“停课不停学”带来的教育教学变化及其影响
1.校内课堂教学出现网络化趋势
“停课不停学”期间,大量教学活动在网络上进行,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教学已经非常适应,学校使用了钉钉等第三方技术平台开展教学工作,为教育出版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在教学主体适应教学信息化升级以后,课堂教学网络化趋势将在疫情之后的学校教学中得到延续。[2]
2.校内教学中翻转课堂将被更大范围运用
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虽然复学以后的学校课堂仍然以传统课堂教授为主,但是在线课堂的方式将部分得到有效保留。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成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积极推动者,翻转课堂将一定程度上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普及。
3.教学内容资源需求发生变化
教学的核心三要素是教师、学生、教科书。优质教学效果的达成,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资源产生了新的需求。首先,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学习资源质量的要求将更高,在教学资源内容中政治导向性错误、常识性错误的审核将越来越严格。其次,学习资源将更加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可以智能化地绘制个人学习计划和轨迹,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将大量涌现。再次,融合图文视频、覆盖教学全流程环节的课程资源,是教育教学尤为需要的资源内容,课程出版是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复制与公开传播,将成为今后教育融合出版的主流模式。
(二) 新兴技术带来教育出版发展新机遇
1.5G技术带来教育出版颠覆性变革
5G大潮对教育出版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内容、用户两个方面。内容方面,5G可以使内容更便捷、快速地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未来高度智能化的教室将为数字化教育内容提供更多的搭载空间;从用户角度看,5G技术能让我们与用户的沟通更加实时便捷,教育出版企业可以对用户使用产品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更加有效的分析、利用,形成精准的用户数据库,从而定制化生产更多优质精准的内容资源。
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融合出版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出版的影响,也体现在内容、用户两个方面。内容方面,未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与读者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将会成为重要的拓展方向,内容的定制化和形式的立体化将使产品更加智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教与学;从用户角度看,在教学中,教授者的繁杂压力被机器人分担,同时,人类学习者也能随时随地得到机器人的辅导,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支撑下的内容、服务将会产生更大变革,甚至实现对整个产业的重塑。[3]
(三)教育出版企业自身优势
教育出版企业开展融合出版,提供信息化教学产品和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教育出版企业有纸质教材的支撑。教育出版企业的传统核心产品纸质教材结构完整、内容严谨、表达规范,具有政策性、基础性、科学性、核心性、垄断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会变。以电子教材为核心,提供相关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是教育出版企业独一无二的服务模式。其次,教育出版企业有着丰富的作者资源,这些作者都是教育行业专家。教育出版企业充分发挥编写专家、教师的优势,与专业数字化编辑团队一起开发正规、权威、科学的在线教育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相比而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更注重提优升学考试等功利性教育。而教育出版企业长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为立德树人提供教学资源内容,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出版企业更关注教育的本质,贴近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更容易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大规模合作。
三、全面推进教育出版融合发展
(一)树立以课程出版为核心的出版理念
课程出版是依托教学云平台,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如教材、微视频、在线仿真软件、题库、作业等),形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复制、公开传播、实时更新的出版活动,是覆盖教学活动全流程的融合出版活动。
教育出版企业要树立以课程出版为核心的出版理念,注重课程产品的研发,面向学校和学习者提供课程服务。首先,树立课程出版的理念。教育出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提供教育教学内容服务课程教学,纸质教材教辅只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教育出版企业要注重基于先进课程理念整体设计包括纸质教材、教辅、线上课程在内的课程内容,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整体的课程教学解决方案。教育出版的重心应从单一教材教辅出版向课程出版转移。其次,不断加强课程产品研发。课程出版应加强课程教学理念的研究,需要开发者回归课程教学本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4]实现提升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强化教学管理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提升课程产品。再次,切实提高课程产品运营能力。教育出版企业要注重对课程出版产品的营销,可以组建专门的课程产品运营团队,团队成员要包括课程教学专家、教材出版编辑、专业技术人员。课程教学专家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确定课程资源内容,参与建设并持续更新课程产品内容。技术人员负责课程资源的制作、平台的技术保障,配合教育出版编辑做好课程产品的推广。编辑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上述活动。
(二)形成智能出版的服务能力
智能出版是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下一阶段,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MR等技术助力下的下一代出版形态。教育出版企业应紧盯5G等新兴技术发展动态,紧贴课堂教学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打造教育融合出版的业务运行服务能力,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应用,构建大数据支撑系统,持续优化、升级、完善现有系列产品的技术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服务。
首先,要广泛调研技术方案,立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真实需求,积极探索在教育出版企业、学校、第三方技术商之间实现内容资源、学习数据、技术支撑交互共享的有效途径,实现基于不同场景用户需求的满足和服务的流畅运行。其次,要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功能,提高产品运行和服务效率。将自适应学习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引入到智慧课堂、语音学习系统、在线评测系统等匹配的智能学习产品中,通过细化资源标签的颗粒度,提高智能推送的精准度,为其构建知识图谱、获取学习资料、开展沟通交流以及完成学习测评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最后,要深挖数据价值,及时跟进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会进一步加速教育系统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服务形态的形成。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偏好、所处环境等,可视化阅读将被嵌入更为广阔的学习场景中。在此基础之上,教育出版企业应深挖数据价值,借助数据分析系统和工具,更好地为平台运营、市场营销提供数据服务。[5]
(三)打造全媒体出版形态
全媒体出版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出版新型态。打造全媒体出版形态要综合运用新兴技术,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出版形态。
首先,在教育市场新型需求催生教育出版行业转型的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两者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出版企业独有的内容优势和运营特点。
其次,做好内容产品的线上线下融合,开发形成全媒体系列产品。在产品开发上,建立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数字教材为核心,配套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题库系统、考试评估系统、智慧教育管理平台、网络课程应用、青少年数字阅读等系列产品,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全媒体产品矩阵。
最后,深度优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运营机制。充分融合、优化内容审核加工、数据管理、销售管理、反馈管理、用户管理等运营环节。在生产组织上,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变化和数字教学产品运营特点进行组织设计和生产流程再造;在内容生产流程上,倡导、鼓励教育出版企业向融合出版机构转型,将教材的开发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统筹策划、同步实施,逐步形成全流程的数字化优质内容生产体系;在营销上,积极主动了解服务教育主管部门需求,做到教育出版企业、新华发行系统与各级各类学校多方联动,及时调整产品内容和形态,动态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需求;在数据管理上,要运用好大数据技术给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有针对性地精准推送投放相应产品,实现精准化营销。[6]
(四)构建“内容+服务”的产业布局
目前,教育出版企业正在进行融合出版转型,如果教育出版仅停留在为教学提供内容资源这个层面的服务,必然无法适应和充分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教育出版企业要树立为“大教育”服务的产业意识,丰富“内容+服务”的层次,构建独具特色的“内容+服务”产业布局。
首先,战略视野要宽阔。我们要从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慧教育产品+服务”着眼,围绕政府整体布局,与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对接,向在校学生、技术技能人员、社会人员提供相关内容、技术、培训等“智慧教育”服务。其次,重点战役要打好。我们要参与到区域(省级)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中,为政府提供经审核的严谨科学的入校内容资源、平台应用服务,如为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提供课程资源内容,提供“凤凰语音学习系统”等平台应用服务。再次,局部战术要有执行力。积极参与地方(设区市、县、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教育出版企业应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校建设需求,提供数字化教学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技术支持和教学服务等。最后,积极拓展多元业務。教育出版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
(五)不断创新融合出版机制
教育出版企业要立足于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融合出版机制,适应互联网行业、IT行业竞争,内活机制,外引活水。对内,通过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员工的活力,通过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探索股权、期权激励等方式,激发核心骨干员工在融合出版领域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性。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让创新者、探索者放开手脚,避免管理者、员工为规避风险而缩手缩脚、无所作为。要深度优化、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实行适合融合出版业务特点的更长周期的考核。对外,要借助外力,通过项目合作、并购参股、人才引进、学术咨询等方式,嫁接、吸收社会各方面资源。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开展必要的资本运作,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教育出版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服务力量,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出版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和读者需求而进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助力。作为教育出版人,我们必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加速推进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不负教育出版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人民教育,2019(5):7-10.
[2]宋吉述.盘点被疫情带火的在线教育:短期繁荣OR走势深远?[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03-20(07).
[3]韩玉浩,吴燕.从教育出版业供需双方看人工智能与教育出版的融合模式[J].出版广角,2019(3):33-36.
[4]王薇.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张忠月.全媒体时代出版单位开展数字教育出版业务的路径探析[J].出版参考,2019(9):46-49.
[6]唐学贵.智能化,引领出版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广角,2019(18):21-23.
(作者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