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因其对外文化传播的特殊性质,极受关注。国际汉语教材出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出版领域,编辑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提升图书品质,以专业素养尊重作者创意。
编辑是出版事业发展的基础。好编辑造就好产品,好产品成就好出版社。而好产品离不开编辑的精雕细琢,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汉语教育)因其对外文化传播的特殊性质,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每年国际汉语教材、国际汉语文化读物的实物出口和版权输出,连续十几年蝉联全国单体出版社第一。出版社这份成绩背后,离不开精品力作的支撑;精品力作背后,又离不开编辑的劳动。
一、有所为:以专业知识提升图书品质
国际汉语教材出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出版领域。教材不同于文学作品,有其科学性、严谨性;汉语教材又不同于科学著作,有其人文关怀、文化底蕴;国际汉语教材还不同于母语教材,有其全球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融合。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编辑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编辑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提升图书品质,打造出版精品。
(一)对教材架构提出建设性意见
好编辑的工作不仅仅停留在消灭知识性、文字性差错上,而是能够高屋建瓴地从专业的视角在顶层设计和全局架构上给出宏观的建设性意见,帮助作者提升教材品种。
有的教材无法体现课型特点,如口语课教材编得跟综合课教材一样(听说读写面面俱到,语法讲解严谨详细),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型分工。编辑要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突出本课型特点,以期更好地实现课型之间的互补和搭配。
有的以语法为纲的初级汉语教材,语法分布不科学,或重复,或遗漏,或先难后易,或多少不一。编辑要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语法大纲,再根据语言教学规律去调整语法点分布,做到先易后难、急学先用、循环复现、螺旋上升。
有的教材课文篇幅太长、难度太大,远超出现阶段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编辑要根据本册课本定位的学习对象,去调整课文篇幅大小、难易程度等。还有的教材每课生词量不均衡,少则不到十个,多则二三十个,编辑要将全书的生词量调整到一个比较平均的水平。
有的教材题型设计不均衡,如读写比例太重、听说比例太轻,编辑要根据教材希望培养学生听、说、读、寫四项语言技能的目标,去调整每种题型的分配比重。还有的教材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操练枯燥乏味,会影响教学效果,编辑要根据最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练习形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有的教材语音教学不系统、不完整、训练没有针对性,编辑要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查漏补缺,并根据教学对象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语音训练。比如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语言中都没有声调,对母语中没有声调的学生来说,汉语声调训练是个重点。再如对日本学生来说,后鼻韵母“eng、ueng、uang”是难点,可在日语版教材中进行重点训练。
(二)甄别选材、用例、措辞的优劣
在编辑工作中,能够做到“辨正误”的编辑是合格编辑,而能够做到“甄优劣”的编辑才是好编辑。国际汉语教材中,会隐藏很多“优劣”问题,要培养编辑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大胆的怀疑精神,善于发现诸如课文选材、专项教学、外文翻译等各方面的问题。
以课文选材为例,作者囿于身份、地域、兴趣、知识面等因素,所编选的课文或局限于家庭琐事、校园生活等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或局限于励志类、情感类素材……编辑要引导作者跳出自己的生活圈,让眼界更开阔一些:除了校园生活,还可以介绍不同场合的社交活动;场景设置可以尽可能广泛地覆盖全国(来华留学汉语教材)、甚至全球(海外通用汉语教材)多个地域,这会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有亲切感;选材范围不仅包括日常生活、情感励志,还可以涉猎科学、经济、传媒、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只有让学生觉得汉语有用,可以用汉语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中国、甚至世界的很多新资讯、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汉字教学为例,作者会根据本课所学生字提炼偏旁教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偏旁意义以及造字原理。如生字“放”中,“方字旁”和“反文旁”都可以做偏旁,作者初稿提炼的是“方字旁”。经查证,“方字旁”可组的汉字有“放、於、施、旅、族、旋、旗……”,“反文旁”可组的汉字有“放、改、收、故、政、攻、致、敌、教、救、敢、敏、散、数……”。相比之下,“反文旁”所组汉字更常用,构字能力更强,而“方字旁”所组汉字使用频率略低,构字能力也较弱。因此,编辑将本课生字“放”宜提炼“反文旁”教给学生,让学生尽早掌握构字能力更强的偏旁,有助于尽早尽快认读更多汉字。
以词语翻译为例,英文“peach sauce”译者初稿翻译成“黄桃沙司”。“沙司”是个音译词,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编辑将此处改为意译,翻译成“黄桃酱汁”更好,这样能让词语充分发挥有效传递信息的功能,也便于读者第一眼能理解食物的性质。
以上所举例子,都不是正误的问题,而是优劣的问题。如果编辑没有发现,没有修改,也谈不上有错。但如果编辑发现并修改了,则更能体现出教材质量的精益求精。
(三)对国别化教材的语言、文化进行本土化设计
近年来,不仅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海外本土汉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情况不一,因此国别型汉语教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来华留学汉语教材使用环境是中国,即目的语环境,而海外汉语教材使用环境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即母语环境。语言教材使用环境的不同,对教材的场景设计、文化习俗等的要求也不一样。只有内容设计本土化才能使汉语教材在海外顺利落地。
1.入乡随俗
在出版国别型汉语教材时,切记不能触犯本土文化禁忌。入乡随俗,才能保证教材安全落地、推广,既要向学生介绍目的语文化(即中国文化),又要教学生学会用汉语介绍本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文化视野。以泰语版汉语教材为例,有课文提到喝啤酒。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全国95%的人信仰佛教,佛教五戒之一是“戒酒”,因此泰国对酒类严格控制,泰语版教材不宜设计喝酒类场景。如果一定要学“酒”这个词,可以在表示“禁止”的场景中出现。再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时,不仅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还要介绍本土的传统节日(如泰国的泼水节等),让泰国学生学会用汉语向中国人介绍泰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真正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2.人设本土化
来华留学汉语教材设置的场景在中国,一般是混班教学,一个班级里同时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因此课文设计的主要人物通常包含好几个国家的学生,当学到“你是哪国人”时,会教“我是中国人”“我是法国人”“我是韩国人”等。如果是国别型汉语教材,同样是问国籍,就要针对该国别进行本土化设计,如泰语版汉语教材,课文设计的场景应该在泰国,一定要教“我是泰国人”。
3.词汇本土化
来华留学汉语教材场景设置在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在教水果类词汇时,首选教一些温带水果,如苹果、橘子、西瓜、梨、桃等。国别型汉语教材,我们以泰语版为例,泰语版教材的场景设置在泰国,泰国地处热带,在教水果类词汇时,首选教一些热带水果,如椰子、菠萝、芒果、山竹等。在学习职业词汇时,除了教常规职业词汇外(如老师、医生等),还可以补充在泰国非常热门的职业——导游。在学习专业词汇时,除了教常规专业外(如经济、法律、历史等),还可以补充泰国最具特色、最热门的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四)积极传播正能量
国际汉语教材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会对汉语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积极传播正能量,不卑不亢,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妄自尊大,以外国友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以文化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客观、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以文化为例,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人时,有这样的表述“传统的中国人勤劳勇敢,强调服从团队,易于管理,很谦虚……”。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各有差异,中国人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服从团队”是美德,而欧美国家则更强调个人权益和个性特点,他们并不认为“服从团队”是美德。我们建议改为“传统的中国人勤劳勇敢,团结谦虚”。“团结”从另一个角度概括“服从团队”,而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公认的美德。我们只有以世界普适价值观去审视、提炼中国人的美德,才会获得外国友人的认同与尊重。
还是以文化为例,在介绍中国茶文化时,有这样的表述“我更喜欢喝茶,因为我听说喝咖啡对身体不是很好。我很注重养生,保温杯里泡茶是我现在的标配……”。一味褒扬茶健康、养生而贬低咖啡不健康,这在外向型国际汉语教材中是大忌,看到这本书的外国友人中爱喝咖啡的远比爱喝茶的多得多,过分褒扬中国文化而贬低其他国家文化的做法只会引起外国友人的反感和排斥。我们建议删除这段论述,在讲完越来越多的混血儿喜欢喝茶后,下面直接讲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喜欢喝咖啡。这样既能够客观地陈述现状,又能够更好地体现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真正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能够做到以上四点的编辑无疑是好编辑,但好编辑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二、有所不为:以专业素养尊重作者创意
国际汉语教材出版领域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所有的出版成果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比如好教材都是出自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之手,好教材都要经过好几轮课堂试用。尽管该细分领域的编辑绝大多数都有过国际汉语教育从教经验,但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设计远没有编辑想象的那么简单。编辑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勤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设计意图,尊重作者合理创意。
(一)看似“不合理”,背后暗藏深意
在国际汉语教材出版过程中,编辑会从书稿中发现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地方是真不合理,需要编辑凭借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去修改、提升;有的地方看似“不合理”,实际是因教学实践需要而特殊设计,需要编辑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善于发现其背后暗藏的深意,而不是擅改、乱改。
以教材中的教学节奏设计为例,在某儿童汉语教材中,课文、拼音、汉字、练习、童谣等板块分布比较分散,乍一看显得杂乱无章,不如成人汉语教材中板块设计那么整齐、集中。经过与作者的沟通,了解到作者如此设计是别有用心,因为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所以课堂上必须不断地调整教学节奏,不能整堂课都是读课文或者练汉字,而是念会儿课文、学会儿拼音、做会儿游戏、练会儿汉字、唱会儿童谣……用不断转换的互动性较强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保留了原始设计。
再以教材中的数字练习为例,在数字主题下的听力练习中,所列选项都是阿拉伯数字。在汉语教材中,有一种惯用的处理方式是将所有数字写成汉字,不断让学生熟悉汉字的字形。经与作者沟通,了解到作者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实现从看到阿拉伯数字到用汉语说出数字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比学生直接看到汉字数字读出来要多一个步骤——在脑海中把阿拉伯数字转化为汉字数字,这个训练更复杂,对学生的挑战更大。因此,我们保留了原始设计。
(二)看似“偷懒”,实则别有用心
在国际汉语教材出版过程中,编辑会参考大量工具书和权威资料,这也是通过专业知识把关、提升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时候,编辑发现作者的表述与权威资料不符,以为是作者“偷懒”了,而好编辑会凭借专业素养对此进行鉴别,保留那些真正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别有用心的创意。
以教材中的语法教学为例,“这里的医生不但水平高,而且很热情,就是这里的菜我不爱吃”中的“就是”,作者解释为“表示转折”。因为“就是”的这个用法不常见,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没有提及,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解释为表示“确定范围,排除其他”。国际汉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并不要求深入研究汉语的语言现象。此处作者没有生硬地把工具书上的解释照搬下来,而仅提示大意,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大大简化了对这个语法现象的解释,对二语教学而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我们保留了原始解释。
以上三个编辑“无为”的例子,看似“无为”胜“有为”。这些教材出现中的“异常现象”,不是编辑没有发现,而是发现后,经过沟通和反思,理解并认同作者的设计意图,尊重并保留了作者的原始设计。
编辑的成长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不敢改,到敢改,再到慎改。新手入门,什么都不懂,对作品心怀敬畏之心,不敢随意改动。等到编辑有了一点经验之后,胆子便大起来了,会误以为自己很厉害,没有什么不敢改的。真正的老编辑,反而胆子又变小了,每次改动之前,总要三思,反复揣测作者的意图,直到找到确凿的证据之后才敢提笔修改。
真正的好编辑不仅要有格局、有高度、有胆识,凭借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把关、提升作品的质量,还要谨慎、三思,凭借专业素养理解、包容作者的创意,在没有正误和优劣之分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作者的设计原意,即便要改动也要反复求证。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好编辑也”。
(作者单位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