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教材体系建设,印发各级各类教材管理办法,推出全国教材建设规划,以全面推进新时代我国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对广大教材编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新时代教材编辑必须要分析形势和发展趋势,立足本职工作做好五项“修炼”,以符合新时代新要求:政治站位要高;教育情怀要深;专业功底要硬;创新能力要强;协同意识要足。
教材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全局。“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这是立足当今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总结我国教材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做出的重大创新。”[1]201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2020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2020年9月,教育部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下一阶段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这些政策的出台以及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全面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本文认为,做好如下“五项”修炼,已经成为教材编辑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当务之急。
一、政治站位要高:深刻思考新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坚守育人育才的使命初心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因此,教材编辑的第一项修炼就是立足本职工作,深入思考如何在教材建设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育才的使命初心。
一是要站稳政治立场。教材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用什么内容”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回答紧密相关。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是对优秀教材编辑的首要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材编辑要坚持党的领导,把促进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材建设工作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二是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教材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从国际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从国内看,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不时出现,变得更为隐蔽、活跃和复杂。”[3]因此,增强政治鉴别力,保持政治敏感性,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也是对优秀教材编辑的重要要求。
三是要熟悉国家教材规划和政策。教材出版是国家教材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伴随着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当前我国教材管理机构更加健全,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教材建设督查不断增强。教材编辑必须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法纪意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教材规划和政策,做到心中有法、工作有据、行为有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最早指定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之一,在中职德育课建设中,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与时俱进原则,及时根据教育部要求将十九大报告、党章修订等更新到教材中;在学前教育、英语等专业教材建设中,根据新发展更新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内容。此外,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组织各类学习研讨活动,如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同时结合支部所在部门业务特点,组织学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举办“重温习近平‘四有好老师讲话,畅谈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主题党日活动等,以提升编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策意识。
二、教育情懷要深:深刻思考新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三教”改革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4]当前,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会日益增强,“有学上”的要求会逐渐被“上好学”的愿望替代,教育质量提升的任务也日益紧迫。因此,服务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战略部署,也要求教材编辑深谙教育规律,认真研究我国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涌现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服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一是要更好地服务教师。“三教”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态度、评价和使用方式,决定着教材是否可真正发挥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材编辑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教学现场,了解教师的问题、困惑、需要和建议,不断收集、积累、整理编写和修订教材的实践依据,及时修订、更新、完善教材,满足教师所需。
二是要更好地服务教材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教材体系初步建立,教材门类较为齐全,种类丰富多样,基本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大中小学的教材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完善[5],2019年四大教材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2020年《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的印发,揭开了新时代教材改革的新篇章,对未来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代的教材编辑心中必须有教材改革的“方位图”“效果图”“施工图”,积极主动对标对表国家对教材编审队伍、研发方式、教材内容、教材形式等的新要求,找差距,补短板,以“高标准、深开发、广视角、新样态”原则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三是要更好地服务教法改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时空条件不尽相同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推进教法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永恒议题。新时代的教材编辑必须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变革对教法带来的冲击,密切关注教学实践创新,主动了解各类教法改革的新动态(例如翻转课堂、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混合式教学、实训实践类教学、产教融合等),站在课程、教材和教法一体化改革的高度,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在服务“三教”改革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板块为例,我们先后在河南、安徽、黑龙江、陕西等省市开展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等主题培训,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国家政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开展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的服务模式。此外,编辑团队还走访基层院校、举办定向书展,调研一线教师关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的建议,建立了不同省份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微信群,畅通了与教师直接交流的渠道。近年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以及基层学校的使用反馈,我们启动修订教材立项标准,以纸质教材为基础,研发课件、微课等配套资源,同时尝试建设融媒体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案例式教材,初步形成了配套数字资源和数字课程并进的教材品种格局。
三、专业功底要硬:深刻思考新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6]这次重要讲话犹如醍醐灌顶,发人深省,也使广大教材编辑深感责任重大。编辑活动是以传播为目的,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的生产活动,文化成果经由编辑的选择优化向社会传播,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源远流长。[7]因此,教材编辑必须坚定职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反思,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一是坚定职业理想信念。由于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大,编辑工作并非我国职业声望很高的工作,同时相关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编辑的职业态度表现为信心不足且干劲不足[8],因此提升专业情感、强化职业认同是当前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也要求教材编辑要从更高的站位看待自己的职业价值,深刻认识到教材建设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树立“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匠心”,做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
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尽管编辑工作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丰富,但“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9]是其基本要义,也是编辑传播优秀文化的基本方式。首先,教材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包括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过硬的文稿甄选能力、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编辑加工能力等。其次,教材编辑还应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教材编写规律,拥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实践动向、教学改革趋势等。
三是加强专业反思。“文化选择是教科书编辑活动的灵魂,教科书编辑必然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10]新时代的教材编辑还必须拥有强烈的专业反思精神,既要在教材选题方向、“去中国化”等大问题上坚持底线思维,慎独慎微,又要增强研究意识、抓好教材研究,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以优质教材助力优质教育。
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在编辑团队建设上,除了总署、社内常规培训外,特别强调基层党支部和业务部门的联合,比如,建立导师制,在支部以及部门内部以资深编辑带新编辑形式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读书活动,请资深编辑、新编辑从不同视角分享编辑业务图书;邀请退休资深编辑、营销经理做专业分享,加深员工对出版行业特别是编辑工作的理解,增强职业认同感;组织支部内部的策划编辑开展策划编辑的工作规范、教师教育图书研发等分享等。多样化、接地气的学习培训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编辑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四、创新能力要强:深刻思考新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全球矚目的教育大国和出版大国。特别是伴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精神需求在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上升,拉动了人们对各类文化知识的需求,成为推动出版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当前,教育行业与出版行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对优质教材的需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助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也是优秀教材编辑必须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是要把握好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既要兼容并包,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教材出版理念和编辑经验,又要认真研究类似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等在英国出版的经验[11],促进教材出版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对外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能力,努力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做出贡献。
二是要把握好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我国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在家上学的现状,也迫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在线教育。优秀教材编辑必须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聚焦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在线教育的实践需求,加强“互联网+教育”知识和能力学习,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改革教材呈现方式。
三是要把握好教育终身化的挑战与机遇。从面向学龄人口的学校教育体系向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趋势。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也要求优秀教材编辑更加关注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通常被忽视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领域,积极研发相关教材,为构建人人学習、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职教20条”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等,我社及时抓住这一政策热点和市场需求,调研基层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学生就业情况、教材需求情况等,启动了早期教育、幼儿保育、特殊教育、老年护理等教材建设。为了适应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大趋势,我们还依托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立项40个融媒体课程资源建设课题,研发学前教育专业数字课程。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也尝试利用新平台、新技术,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职公共课新课标解读等直播培训活动,组建了20余个相关的专业读者。
五、协同意识要足:深刻思考新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共同发展
教材建设是系统工程,从外部而言,教材编辑必须与政府主管部门、教材审查机构、教材研究机构、教材编写团队、教材使用单位和使用者、媒体、社会公众积极沟通;从内部而言,教材建设也会涉及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数字编辑、美术编辑等的相互配合以及校对、印制、质检、营销等环节工作人员的积极协同。因此,增强协同合作意识,不断提高传承创新能力也是新时代优秀教材编辑必须做好的“修炼”。
一是树立价值共同体意识。“尺寸教材,悠悠国事”,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教材编辑要通过持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自己和团队的理论水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新闻出版观,在教材的功能属性、地位作用、评价标准、建设思路等方面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二是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全面加强教材政治建设、质量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也是当前我国教材建设的总体部署。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教材编辑既要做好内部团队建设,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人人负责、处处把关,以高品质的选题思路、内容把控、编校质量为教材建设添砖加瓦,又要重视做好外部协同,积极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教材审查机构、教材编写团队、教材使用单位和使用者、媒体等沟通配合,做到同向发力,步调一致,共同为建设优质教材提供保障。
三是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要根据时代、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因此教材建设团队应重视历代传承,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造诣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化团队,“造就一批教材编审名家大家,培养一批教材编审骨干,集聚一批青年后备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团队”[12],以生命共同体形式发挥历代编辑、历代编写团队的作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集结智慧,打造精品。
以我社职业教育板块为例,对外部而言,注重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基层院校的联系,积极参与教材调研活动、学科建设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术研讨活动,注重强沟通、挖潜力、树品牌。在内部,强调每个策划编辑要有主负责的重点产品线,同时适度开展项目组、研究组建设,申报立项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和北师大产业的科研项目,以促进研究、出版与团队建设齐头并进;就某个产品线而言,强调继承创新,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是北师大社的优势发展领域,凝聚了三代编辑团队的心血,依据学科发展趋势,现有编辑团队除了做好继承、修订和深度开发工作外,还积极开拓早期教育等延伸专业教材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专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纸书与融媒体一体化的产品格局。
新时代、新挑战,优秀教材编辑必须认清形势、更新理念、勇于创新,做好五项“修炼”,为研发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优质教材贡献智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3).
[2].教育部教材局党支部.加强教材建设 奠基教育强国[N].中国教育报,2017-11-2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4].贾玉梅.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N].人民日报,2019-11-07(13).
[5].顾明远.揭开新时代教材改革的新篇章[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02/202001/t20200108_414671.html,2020-01-08.
[6].郭俊奎.习近平“‘去中国化很悲哀”说于谁听[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910/c241220-25635910.html,2014-09-10.
[7].刘千秋、董小玉.新时代教科书编辑的文化选择路径:传承、优化、融合[J].中国编辑,2019(3).
[8].姚贵平.编辑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建议[J].中国编辑,2019(3).
[9].耿银平、姚跃林、杨国营.教辅“出国”值不值得喝彩[N].中国教育报,2015-03-20.
[10].刘千秋、董小玉.新时代教科书编辑的文化选择路径:传承、优化、融合[J].中国编辑,2019(3).
[11].耿银平、姚跃林、杨国营.教辅“出国”值不值得喝彩[N].中国教育报,2015-03-20.
[12].教育部教材局党支部.加强教材建设 奠基教育强国[N].中国教育报,2017-11-29(1).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