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卫生类图书的文稿中有几个常见的问题需要编辑加以注意,如概念定义的偏颇、出现野生动物药材、在图文中植入软广告、剂量的合理性出现偏差、图片错误、专用名词混用误用、传统文化和封建迷信的甄别等,这些需要编辑切实加强审稿,采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医药卫生 图书编校 编校质量
书籍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和知识使用。医药卫生类图书又有许多细分学科,专业性强,关系人的生命,故其编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除了一般文字性差错和逻辑性错误等普遍性、规律性问题外,还应避免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问题,补充和完善书稿,将问题解决在图书出版前,以提升书稿编校质量,更好为读者服务。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工作中经常遇到却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定义的偏颇
在一些书稿中,有些作者对个别名称的概念下定义比较随意,甚至只是从网上直接拷贝下来,未经核实,直接使用,会造成以讹传讹。有一本书稿关于中医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医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中医的词条释义是这样的:“①中国固有的医学。②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可见,“中国固有的医学”不仅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的传统医学,还应包括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和医生。在中药方面,也存在名称定义偏颇的情况。有一部书稿这样介绍南药:“南药是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主产的地道药材有江枳壳、建泽泻、朱砂、石斛、雄黄、南沙参、栀子、白前等。”很显然,此说法是个别人的理解,还有一定的争议。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中均未发现“南药”这个词条。通常,在人们的思想认识里,南药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出产的药材,但这也只是狭义的说法,有中医药研究专家认为更广义的南药应该还包括海外热带、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出产的药材,我国古代就已从以上地区大量进口使用,如丁香、白豆寇、胖大海、肉桂等。因此将南药定义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所产就比较片面。
对于定义偏颇的问题,在中医中药类图书中尤为常见,在编校过程中,编辑不能迷信作者的权威性,还应该多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核实。
二、妥善处理书稿中出现的野生动物药材
一些野生动物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材料。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严格审批和检疫检验。”在药用领域,以往已列入《中国药典》野生動物保护目录的,如穿山甲、蛇类等动物,已经严格按批件、野生标志管理,现阶段影响有限。影响最大的是以往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录的动物类及其附属品的药材,如全蝎、蜈蚣、地龙、九香虫、土鳖虫、夜明砂、五灵脂等常用动物100多种。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与马兜铃、天仙藤、黄连羊肝丸等多个品种,均未被继续收载。可见,野生资源枯竭的品种基本从药典退出。对于会涉及野生动物药材的书稿,编辑就需要认真审读,科学评估,区别对待,妥善处理。有替代品的建议作者使用代替品,如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水牛角来代替,虎骨、豹骨可用一些草药代替,穿山甲可用猪蹄甲、王不留行等代替。没有代替品的,最好删掉,不能给读者以不良引导。
三、软广告植入的处理
植入式广告从电影、电视攻城略地后,现在也悄然渗入图书领域。在一些医药卫生类图书中,作者有意无意地反复展现一些商品的品牌名称或者其标志,提示对商品的关注。书稿中植入软广告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在文字上加入,二是在图片上表现。书稿中植入的软广告以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美容产品居多。下面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一本关于美容的书稿里的护肤产品广告植入,“做法:早晨上妆前敷××面膜一片,让肌肤喝饱水提升持妆力,晚上再敷××面膜一片,能更好地吸收面膜营养……”有些图书的广告植入就比较隐蔽,文字上没有将商品的品牌标出,但会在旁边配上一个精美的插图,能清楚地看到图中有商品的品牌,而这种情况在书稿中贯穿始终,作者则通过这种手段取得一定的赞助费。笔者接到的另一部稿件,作者居然介绍起“××养生研究院”,有宗旨、座右铭、背景、业务范围,并留下账户、联系方式,以此来宣传企业。有一部《健康,从养护好细胞开始》的书稿,前半部分讲一些基本论述,一大堆图表和专业术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是进入中段,内容慢慢延伸到××保健品的介绍和功效中来,并举了很多案例证明其功效的真实性……广告宣传的目的不言自明。
目前,变相的产品推销广告在书稿中偶有出现,特别是一些国外知名企业及其相关产品。虽然国家对图书植入广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作者将一些广告堂而皇之地植入理论专著中,降低了图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削弱了图书的纯洁性。针对书稿内容出现的软广告,编辑应与作者沟通,做删改处理,如作者不同意删改,建议不予出版。也可以通过封二、封三、封底、书签、勒口、插页、腰封等做公益性广告,为读者增加消费附加值,为出版单位提升两个效益。如果一定要体现商家的名称,也可在前言、后记、封二、封三等适当的地方对赞助商表示感谢。
四、剂量的合理性
一些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对文字的修改,而放松对数据的审核。医药卫生类图书的数据尤其重要,有时剂量不足,效果不佳,会贻误患者;但药量过大,轻则产生副作用,重则出现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如:一副小儿药含“柴胡30克,黄芩20克”,柴胡量太大了,但作者解释,该病变属急症发热,剂量下大些,服用出大汗后高烧就退了。经方或重投或轻取,都是根据病情而定,方证相应是基本原则。一个治疗风寒表证的处方:“麻黄6克,炮附子9克,细辛50克,人参叶9克,生姜9克,水煎温服。”由于细辛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于是向作者求证,确系作者电脑录入有误,实为“麻黄6克,炮附子9克,细辛5克,人参叶9克,生姜9克,水煎温服”。同一个药剂数据,前后或图文出现不一致的矛盾,造成信息错乱,等等。
面对书稿中频繁出现的各种数据,编校人员决不能想当然,认为数据的科学性有作者保障,作者应文责自负,审稿时就忽略。数据多一个零或少一个零,一个小数点的位置,不能因为看似“微不足道”的误差而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强化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学习,提高敏感度、辨识度;要做到有数必注意,有数必严审;要求作者有数据就要有依据,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虽说药的剂量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而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如果超出合理范围,应该大胆向作者提出质疑或向专家请教。
五、图片问题的处理
医药卫生类书稿中有许多图片,如骨骼、经络、穴位、脏腑、细胞等,它们的形状、位置、名称等极其相似,粗看不易识别,很容易张冠李戴、上下左右颠倒、秩序混乱。如果是作者直接提供图片,一般都是经过筛选或亲自拍摄绘制,都有过严格审核,不易出现问题。存在问题的主要是几个方面:①手绘插图(主要是经络、穴位、骨骼、肌肉等)。绘制人员可能是非专业医学人员,绘图时出现偏差,不能准确表达文字描述的内容。②排版出错。排版时粗心大意、疲倦麻木,对稿件不熟悉,导致图片的文字标注不一致、位置出错。③名称相近或相似导致出错。一些穴位名称非常相似,位置也很靠近,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出错的概率相当高,如小海、少海、少商、少阴、少阳、少府、少冲、少泽、尺泽、曲泽、曲池、曲泉、风池、风府、天府、天池、天泉、天井、天容、天窗、天柱、天宗、天突、天牖、天鼎等。
为减少出错,一方面应该将把关前移:在插画师的选择上,要请熟悉医药卫生知识的画师担任,以求科学准确;在排版时,要求排版人员做到认真细致,注意核对,不能颠倒或遗漏。另一方面,在编校时,更应该做到:核查图文是否对应相符;检查图片是否清晰可辨;核对图片中的文字是否正确,应仔细对照原图,找出细微的差别,避免出现错误;核对图标是否秩序混乱或错漏;如果使用文字就能清楚表达相应内容的,建议不用配图,因为配图不仅涉及科学性、规范性,还要核对图文的一致性、图注的正确性等,编校时容易出现盲点。
六、专用名词的误用
在编校过程中,我们还常常发现一些专用名词的混用、误用。举几个例子:过敏原和过敏源,实际上,在词典中没有“过敏源”一说。病死率和死亡率,“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患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或动物数量占患病人或动物总数的比例;“死亡率”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死亡个体数与同期平均种群数量的比值。不能混为一谈。发病率和患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规模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罹患该病新增加例数(发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种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总和,其实是不同的概念。症、征、证,“症”是指因生病而出现的异常现象,在西医类的书稿中多用作炎症、症状,在中医类的书稿中多用作症结。而“征”所包含的内容更广一些,如体征和其他异常征象。症状与体征不是一个概念,“症状”是指主观感觉的不适,“体征”是临床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表现,所以这两个词也不能混用,更不能代替。“证”,表示证明和证据,像“适应证”与“禁忌证”,“证”是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多见于中医类的书稿,如证见胃脘涨痛、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
因此,在书稿的编校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该字词在整句话中的含义,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另外,还有一些因作者的个人习惯还在使用已经废止的不规范词形(文中括号内的字词是规范词形),如心肌梗塞(心肌梗死)、致热源(致热原)、矽肺(硅肺)、芽胞(芽孢)、硷中毒(碱中毒)、石腊(石蜡)、影象(影像)、寒颤(寒战)、复盖(覆盖)、分枝(分支)、电介质(电解质)、脉率(脉搏)、冲剂(颗粒剂)、抗菌素(抗生素)、双氧水(过氧化氢)、扑尔敏(氯本那敏)、思密达(蒙脱石散)、阿斯匹林(阿司匹林)、潘林西林(青霉素)、维他命(维生素)、红药水(红汞)、紫药水(龙胆紫)、环磷酸腺苷 (环腺苷酸)等,应使其规范。
七、注意甄别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
中医传统疗法中,有一些比较特殊,如有些制药的方法就要求用火在瓦片上煅、炙、烤;也有许多采用头发、童子尿作为药引或直接作为药剂给人们治疗疾病;有些诊疗或用药时还要看时辰,让人难以理解。《本草备要(初刊本)》记载:“童便[平。泻火,散瘀血]醎,寒。能引肺火下行,从膀胱出,乃其旧路,降火滋阴甚速。润肺散瘀,治吐衂损伤,胞胎不下。凡产后血运,败血入肺,阴虗久嗽,火蒸如燎者,惟此可以治之。”“发[补阴]发者血之馀。味苦,微寒。入少阴厥阴。补阴消瘀。治诸血疾,烧灰吹鼻,止衂,合雞子黄煎为水,疗小儿惊热。合诸药熬膏,凉血去瘀、长肉。皂荚水洗净,入罐固煅存性用。胎发尤良,补衰涸。”虽然现在使用不普遍,但也是传统的中医药材,并非迷信。
传统中医是借用阴阳、五行等文化符号建立的,而阴阳五行通常也会外延至大量非医学甚至非科学或我们未知的领域,各种具有迷信色彩的事物也會随之渗入。有些人就是这样在传统文化上走偏了。有些作者还自我标榜、过分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成绩,什么“中华神针”“医界第一人”“华夏神医”等。有些甚至认为求神问仙,烧香磕头,吃点香灰喝点神水就能治病,这都是迷信。
因此,在审稿过程中,要注意甄别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的区别,特别是遇到借由中医之名涉及气功、祝由术等更为神秘的传统文化,更要慎之又慎。编辑人员对于自己研究不深、解释不清、把握不准的领域最好不要触碰,要大胆地将迷信和伪科学部分删除,甚至拒绝出版此类图书。
综上,在医药卫生类图书审读、编校过程中,特别是下笔修改书稿时,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既要“校异同”“校是非”,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也应侧重发现原稿疏漏并加以修正和完善,与作者交流协商,向专家请教,并将稿件交给专家核对一遍,请专家重点从专业的角度审核,切实把好出版前的质量关口,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参考文献:
[1]黎洪波,利来友,陈勇辉.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三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系海南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