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书出版作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板块发展迅速,本文选取儿童本位论的视角,试着分析我国童书出版取得的成绩及发展现状,并探讨童书出版中存在的儿童本位缺失问题:重市场导向轻儿童需求;图书内容重教育功能轻儿童体验;市场竞争中被迫价格战,缺乏品牌意识等。本文从了解儿童、引导家长和打造品牌三个方面为童书编辑及出版机构提出了童书出版回归儿童本位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本位 童书出版 品牌意识
现代教育已经将儿童作为中心,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儿童为出发点,以服务儿童心灵、儿童生活和儿童世界,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为宗旨,这说明在现代教育中,儿童本位立场已经确立。这与我们国家倡导以人为本的政治原则是相契合的。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提出,儿童具有吸收力心智,同时儿童又极具模仿学习的天赋。我们要紧紧抓住儿童的特性,在他们成长路上最关键的时候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养分——更加优质的图书,帮助他们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给儿童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的图书出版人,了解儿童本位论的起源与重要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本位论的起源与重要观点
从童书出版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童书出版业是伴随“儿童的发现”这一观念的普及而慢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观”被引入中国,始于晚清至民国初年大约20年的时间内。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出版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儿童文学丛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孙毓修编写的《童话》。[1]后来随着一大批教育家、出版人和作家的加入,以儿童为中心、将儿童视为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童书出版发展迅速。饮水思源,作为新时代的童书出版人,我们有必要对儿童观尤其是儿童本位论进行深入了解。
儿童本位论是由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西方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的天性、尊严和權利,而该时期的教育思想集大成者夸美纽斯将这一时代精神反映到了教育领域,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2]这一学说对发现儿童观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大约一个世纪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3]这种发现儿童的新认识可以说是对以往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儿童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一次儿童观的飞跃。[4]杜威正是在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直接提出儿童本位论的。杜威提出的儿童本位论的重要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强调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儿童对某一客观存在的兴趣并不取决于使之产生兴趣的方式或是“先行者”,而是因为这一客观存在就是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本身。在图书出版中,并不是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儿童对原本不感兴趣的图书感兴趣,而是要让图书内容本身成为儿童感兴趣的一部分。
第二,注重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杜威所说的经验,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他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的。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明白真理,同时产生组织和引导心理发展所需要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理性思维无法取代实际经验,而实际经验是理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第三,聚焦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在杜威看来,儿童获取经验的最好办法就是活动。儿童获得有用的实用经验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自己去直接感知实际环境中的各种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以获得深刻的体验。活动能够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思考,并不断深入探索与创新。
二、儿童本位下我国童书出版的发展现状
笔者从儿童本位论的视角,对我国童书出版的发展现状归纳如下。
作家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有意识创作。我国虽然在晚清至民初期间就已经引入“儿童观”,并授予儿童“未来之国民”的身份,但儿童并未获得相应的待遇。“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推动了对“儿童”的发现,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童书——《童话》丛书 。这里的《童话》取“童子之话”的意思,是孙毓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为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专门为儿童编写的丛书。同时代郑振铎、茅盾、周作人、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专门为儿童创作明显区别于成人的图书。[5]
以儿童经验为中心,成立少年儿童出版社。1952年12月,第一家专业少儿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从此“南有上少,北有中少”,“二少”共同为中国童书出版主力,以儿童经验为中心,打造出了不少优秀的科普及思想教育类图书。例如,上海少儿出版社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基于儿童的视角,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创作的。该时期的童书出版将“童心说”作为主体理念,强调“有益”和“有味”两大标准。但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中国童书整体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线上线下出版连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童书飞跃发展。童书的种类细分,童书出版社、编辑、作家、作品都有了质的飞跃,还有不少中国童书走向国际、斩获大奖。秦文君、曹文轩、郑渊洁、张之路等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草房子》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文学奖。与此同时,民营机构及各类出版社纷纷加入童书出版,图画书、立体书、有声读物如雨后春笋,吸引儿童眼球,激发儿童兴趣的同时,倡导儿童进行互动性强的游戏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手机的普及,有些出版社尝试应用媒体融合技术,进行“互联网+童书出版”的探索,出现了“童书+非童书”线上线下连通出版新形态。[6]
三、童书出版中儿童本位的缺失问题
儿童本位论不但对教育界起着革命性的作用,也给童书出版界带来重要启示。多年来,童书出版一直保持10%的增长态势,2017年甚至增长37%。[7]童书出版占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总规模,从1999年的8.7%上升到2019年上半年的27.38%。[8]可见,童书出版在我国出版业所占分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但笔者研究发现,童书出版在选题策划、内容选取及营销推广中仍存在儿童本位缺失的现象。
(一)重市场导向,轻儿童需求
在现代出版生态圈中,选题策划的基本流程已经形成“读者—作者—出版人”这样的三者关系,一改以往“出版人—作者—读者”的格局。编辑在策划选题过程中,也开足马力深入调研,了解读者需求,寻找合适的作者进行创作,然后为图书出版保驾护航。但由于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读者无法清楚准确地表达其阅读需求,而不得不由其监护人代言。2016年全国首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表明,家长希望孩子阅读的读物类型与孩子自身的意愿是相违背的,孩子喜欢阅读故事类、动漫卡通类、益智类的图书,而家长更加希望孩子读教辅作文辅导类、名作名著类和科普类图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童书出版为实现图书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迎合的是购买者的需求,而非儿童的需求。
(二)重教育功能,轻儿童体验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了解儿童的心灵、生活和世界,为其提供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唤醒其情感体验,尊重其个性感悟,从而有效地引导他们心智和人格健康成长。图书作为教育儿童的重要载体,它为儿童的生存做准备无可厚非,但这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的内容不应该以灌输知识、技能为目的,而应将这作为手段。但目前童书市场更注重的是为儿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功能,而非唤醒儿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以0-6岁儿童的图书为例,市场上认知类、益智类以及习惯培养类的图书铺天盖地,无一不是在向儿童和家长传递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用儿童喜欢的故事、喜欢的语言,让儿童通过快乐阅读去体验生活与美。即使是儿童最喜欢的绘本,也有不少存在说教的痕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习惯与品格应该是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应该是儿童通过阅读自己感悟到的,而不是从生硬的说教文字中读取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儿童主动学习得来的,而非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注重儿童情感体验的图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
(三)被迫价格战,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门槛低,童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出版单位被迫卷入价格战。而残酷的价格战让很多出版单位与一级作家、一级作品失之交臂,甚至出现模仿畅销作品的现象,造成跟风和一书多版等市场乱象。大量出版资源集中在少数作者和少量作品当中,不少出版单位缺乏品牌意识和打造品牌的能力。而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儿童,他们无法阅读到更多优秀的作品,而是深陷于同质作品的混乱中,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未能投入到对其身心发展有效的活动当中。
四、童书出版回归儿童本位的策略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让童书出版回归儿童本位,显得紧迫而重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童书编辑和出版机构提出了几条策略以供参考。
(一)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儿童
冰心有句名言:“提笔时,请想想孩子。”这是对作者同行的警言,也是她自身的写照。这对童书编辑同样适用,“策划图书时,请想想孩子”。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应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阅读特点为前提,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目标,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为宗旨,以保护童心、保护民族创造力为己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
童书编辑除了要具备出版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以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水平都各不相同,其阅读心理和审美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年龄跨度过大,因此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少儿图书策划必须从读者出发、从特定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求出发,明确出版内容和受众群体。[9]
2.深入儿童群体研究其阅读兴趣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群体,其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也存在差异。比如,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无法理解饥荒,无法体会种子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无法接受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生活状态。所以,編辑在确定了读者对象群时,应该深入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生活和世界,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不断策划和出版他们喜欢阅读的童书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3.注重以活动唤醒儿童情感体验
传统童书以平面的、静止的纸质图书为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众多如AR、VR等技术运用,童书开始向立体化、有声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仅仅是对传统童书文字的一种外在形式的转化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利用这些高科技将童书中的内容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呈现,准确地说是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笔者认为只有让儿童在童书的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和操作,才能获得更加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坚定正确导向,引导家长
1.坚持传播主流文化和思想,传递正能量
市场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童书中,不乏过分迎合儿童猎奇心理的作品,曾经也出现过含有暴力倾向的图书游走在儿童的世界。很多家长在购买图书时并未阅读过其中内容,特别是习惯于网购的80后家长,更是在对图书的具体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将它们送到了自己的孩子面前。这就要求童书内容的把关者编辑和出版机构从选题策划到“三审三校”,全程严加管控,坚持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传递正能量,为儿童精选和出版优质作品,为家长挑选购买图书提供心理保障。
2.做好分级阅读指引,减轻家长焦虑
编辑在策划图书时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读者对象群,换句话说,在策划选题时就应该已经清楚这本书是做给谁看的。但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很多图书都未标明适读人群的年龄。这让家长在茫茫书海中苦苦寻找,最终也未必能如愿以尝。
如若编辑在图书的某个位置或是宣传推广语中做好分级阅读指引,对该书适读人群的年龄范围进行建议性的界定,则能引导有需要的家长准确查找,减轻其焦虑情绪。
3.与家长建立稳定联系,共同服务儿童
笔者认为,童书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出版机构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共同观察、研究儿童,共同为儿童的精神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出版机构通过官网或微信公众号搭建编辑与家长交流平台,定期分享教育资讯和精品图书,传递人文情怀,针对某个教育现象或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等。在交流和讨论中,家长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编辑也能从侧面对儿童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策划更适合儿童阅读的选题打下基础。
(三)找准市场需求,打造品牌
要使童书出版回归儿童本位,出版机构除了要从儿童和家长方面着手,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找准市场需求、打造品牌意识和服务,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定位出版领域,做精做细
畅销的图书固然是儿童所喜爱的,也是市场需求所在。但出版人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现象,盲目地进行模仿,而应该分析其深层原因,深挖具有出版前景的领域。从无到有的过程很艰难,从有到优的过程也不易,但出版切忌到处挖井。如果锁定一个确定的领域,精耕细作,将内容做精做细,才能慢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积腋成裘。
2.构建新锐作家库,始于儿童
图书出版,内容为王。而优质的内容来源于优秀的作者,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的感知、操作和体验。优秀作者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可遇不可求,而是需要编辑和出版机构与之共同成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感叹,现在有些编辑约谈书稿就如同在谈一笔买卖,一见面就开始拿出计算器估算造货码洋和稿酬,完全忘记了与作者分享书稿中的温情与感动的美好。殊不知,优秀作者正是在这种分享与陪伴中成长起来的,而这种成长应该始于儿童。作为服务于儿童的童书,最了解儿童的正是儿童自己。将儿童培养成作者,为儿童自己写作,那定会是最有说服力的。出版机构应该将儿童作为新锐作家进行培养,为其构建作家库。
3.线上线下服务结合,延伸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自媒体、各种社群纷纷参与到童书的营销推广当中,近年的开券数据显示,童书的线上购买力已有压倒线下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机构应该放弃线下的宣传和服务,相反应加强线下服务,以弥补线上服务给读者的空间虚拟感。出版社应将线上与线下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开展各种由童书延伸出来的活动,增强读者黏合度。
童书出版中儿童本位缺失的现象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內仍然存在,但只要编辑和出版机构时刻警醒,更好地了解幼儿、引导家长,从自身出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相信会为童书出版回归儿童本位添上绚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5]李勇.论少儿出版发端期重要出版物及其文化影响[J].出版参考,2020(4):44-47.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海飞.茁壮成长的新中国童书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9-30.
[7]张昀韬.童书出版的能力创新[J].出版参考,2019(6):68-71.
[8]王蕾,王泉根.中国儿童图画书的原创出版突围[J].出版发行研究,2019(10).
[9]胡雪燕.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策划研究[J].出版广角,2015(7):79.
(作者单位系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