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曾是中华文明引以为豪的传统之一,当下我国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阅读已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尤其值得关注。
一、不容乐观的我国国民阅读现状
2013年7月,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投书媒体,对中国人不读书的现象深表忧虑。孟莎美回忆说,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夜航班上,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都是中国人,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候机时,德国乘客多在安静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在穿梭购物或大声谈笑、比较价格。一位初来中国的法国朋友曾问她:“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在孟莎美看来,“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无独有偶,日本知名学者大前研一也曾说过,他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逆耳忠言,振聋发聩。
“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已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几年前的这段批评曾引起热议,同样发人深省。
2013年4月,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这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显著高于2005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低谷48.7%,却与1999年60.4%的峰值表现有不小差距。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基本持平。这个数据,与早前网上盛传的发达国家数据(韩国10本,俄罗斯20本,以色列60本)有很大差距,也远低于现在韩国11本、法国8.4本、日本8.5本、美国7本的实际人均年度阅读量。
这说明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农家书屋”等全民阅读工程已经发挥作用,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状况有所好转;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提升国民阅读步履维艰,进展缓慢。
二、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
许多人对于犹太民族群星灿烂、英杰辈出印象深刻,其中的关键就是他们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爱因斯坦就是犹太民族的精英,1952年,他在《纽约时报》撰文,倡导通过阅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和谐发展的人。”
德国是全球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1万人就有一家书店。给德国人送礼的话,送书总是最妥当的。
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讲述了一位置身于废纸堆中的老打包工与纸质书的故事:“我们可以拥有安静的环境、明亮的灯光、醇厚的咖啡,而时间却已被一系列琐事分割完毕……只有真正可以沉下心来的人,才可以借着窗口领略到那片自由辽阔的土地上无与伦比、令人震慑的美丽,也带来心灵的自由、平和、富足、谦卑。”这就是阅读的美好。
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在英国牛津访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一天,他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冷意,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他好奇地上前问乞丐看什么书,原来是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叶先生非常感慨:在伦敦,需要阅读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
作家王安忆说,阅读是一种奢侈的消遣,有时候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她回忆自己在斯洛伐克首府参访的经历。在那里,王安忆看到贫瘠荒凉的景色,遇到了“敲竹杠”的出租车司机,“种种社会转型期的毛病非常粗暴地表现出来,让人忍不住为其担心。但那里遍地都是小书店和图书馆,让人感到,不可小视这个国家,它可能有一种力量。有那么多的书店在生存,你会觉得它是有希望的。”她说,她非常喜欢阅读,“我不知道怎么样向你们来传达阅读的愉快,这只能靠自己去体验。”
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也是热爱阅读的人。近年来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通过刻苦攻读,曾经在10年间完成了从大队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到“学术狂人”再到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的转变。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胜利乡陆坊八队村民陆梦蝶,7岁时看到了一本《西游记》中册,从此书本为她打开了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陆梦蝶经历了很多病痛坎坷,但最终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她说:“15岁,医生说我得截肢,18岁说我会失明,25岁说我红斑狼疮,也曾因药物反应命系一线。”“通过读书,我萌生了丛丛梦想;通过读书,我一次次与疾病抗争;通过读书,我拥有了写作设计剪纸等技能;通过读书,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涅槃……我的经历就是不断读书的过程。所以,我写书,出版了《梦随蝶舞》《偶是农民》《水晶绿》3部作品。所以,我在村子里开办了‘田野书舍,服务周边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希望读书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倘若没有好书中‘热爱生命的精神浇灌,我绝不可能如此奇迹般的幸运!感谢书!”
三、推动全民阅读,助力实现中国梦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建设“走向阅读社会”;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即“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能读书”。
无独有偶,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推动国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立法规划或斥资推动阅读。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法律确定当年为美国“读书年”;1997年,美国政府发起“阅读挑战行动”;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议案,加大阅读改革。2006年,俄罗斯制订《民族阅读大纲》,“培养读者兴趣、鼓励年轻人读书”。1989年,法国创办国家读书节,倡导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法语阅读活动。2001年,日本制订《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2006年,葡萄牙推出“国家阅读计划”……英国、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无一例外都制订了自己的全民阅读计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壮大软实力,真正成为一个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促进全民阅读就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撰文呼吁“用阅读点亮中国梦”:“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有人阅读的力量,决定国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推动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列入未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2013年两会期间,邬书林、郝振省、聂震宁、葛剑雄、白岩松等1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提案,建议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很大反响。
其次,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举办读书节,推进全民阅读;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分级阅读、海量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包括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在内的公共图书馆,也都通过举办公益讲座汇聚阅读力量。
再次,推动全面阅读需要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爱好读书,他在今年2月初接受俄罗斯记者专访时坦承:“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聘请知名人士担任读书形象大使引领阅读,这些榜样的力量大大带动了阅读的风尚。
最后,推动全民阅读需要从孩子抓起。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那么他很可能终生远离阅读。书香充溢的家庭和学校培养的孩子,更容易亲近阅读。“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先生晚年撰写的这副对联,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肩负着提供优质阅读产品和服务神圣使命的新闻出版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