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雪原腹地

时间:2023/11/9 作者: 骏马 热度: 11342
舒仁庆

  

  壬寅年冬,一次“去北国拍鸟”的邀约,不仅让我实现了去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愿望,还意外地领略了冬季呼伦贝尔的雄阔与极寒,邂逅了雪原腹地深处的自然之美,以及蒙古族人的豪放、温情与博爱。

  极寒体验

  飞机越过大兴安岭,雪山巍峨,雪原莽莽。呼伦贝尔大草原被白雪覆盖,草原上的湿地与河流冰冻如镜,偶尔看见一片片森林,在广阔而美丽的雪原上,如同一块块灰黄的油彩,点缀其间。

  下了飞机,来自南方的我,从未有过零下35℃的极寒体验,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身穿加厚的羽绒衣裤,戴着帽子和手套,足可以抵御严寒。不料,走出机场大厅的一刹那,冷气潇潇,好像进入一个“巨型冰箱”,一股强烈刺骨的冷风扑面而来,直入鼻腔和口腔,体温一会儿就降了下来。我打了一个寒颤,赶忙把羽绒服的拉链拉到位,在凛冽的寒风里等待。还好,不到几分钟司机就到了,进了车内,身体才开始舒缓过来。我们驱车直奔牙克石市的乌奴耳林区。从机场出来这几十分钟的“下马威”,让我对“极寒”有了初步印象。

  在乌奴耳的密林深处,皑皑白雪有一尺多厚。体型硕大的乌林鸮,躲在与自己羽毛颜色极为接近的针叶林树杈上。它是猛禽中的“大圆脸”,长相恐怖,擅长在冬季捕食。厚厚的灰褐色羽毛与周边森林的颜色几乎一样,要不是“鸟导”的指引根本不知道它在什么位置。严寒条件下食物短缺,雪地里的地鼠偶尔到此处的针阔叶混交林的雪地里觅食,我们抓住乌林鸮早晨猎食的习惯,早早地静候在雪地的不远处,如若雪地出现地鼠移动,听觉极好、视觉也不赖的乌林鸮,就会幽灵般飞近并无声无息抓住猎物。而我们,则在乌林鸮扑向猎物的一瞬间,拍下了那精彩而动感的一刻。

  朔风劲吹,冻得人脸颊通红,相机的电池没用几分钟就没电了,拍照时呼出的气,不但模糊对焦视线,而且时间稍长就在机身上结成了冰霜。我准备的羽绒衣裤、手套、鞋袜,在这里,似乎也不是那么保暖了。在雪地里待半小时或一小时还可以,几个小时后,四肢几乎冻得麻木而不听使唤了。这个时候的我,真想马上躲进车里去暖和暖和。可是又想,好不容易大老远来一趟,不就为了拍照吗?躲进车里,万一失去乌林鸮剑一般俯冲的瞬间或猎捕地鼠刹那间的精彩呢?于是,打消了那愚蠢的念头,与大家一起,安静地等待着最好的光线、最佳的瞬间。这一等再等,就到了中午时分。在冰天雪地的外面足足待了三个小时的我,快速跑回车里,麻木的四肢逐渐恢复。回放相机里一张或几张惊喜,又觉得这种挨冻、坚守,还是值了。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讲,过程有时比结果更享受。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每一次真实而难得的体验吗?

  呼伦湖畔

  呼伦湖,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部,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这里地下水源丰富,湿地遍布,一直以来都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各类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冬季的呼伦湖周边,虽然是封冻期,可生活在草原腹地的大鵟、金雕、草原雕、雕鸮、兔狲等野生动物,依然十分活跃。可要找到它们,必然要认识一位“高人”。

  80后蒙古族小伙儿双龙,是这里闻名遐迩的爱鳥护鸟者,也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那位“高人”。

  双龙从小生活在呼伦湖畔,他特别喜欢动物,上大学选择了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在当地博物馆工作。十多年来一直热衷于野生动物的监测、科普、救助工作。2016年自费成立“呼伦贝尔野生动物救助站”,每年坚持对呼伦湖畔周边的野生动物进行巡护,平均每月4~5次,行驶1500公里。2020年获得全国十佳“桃花源巡护员奖”。十年间成功救助二百四十多只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雕鸮、草原雕、大鵟、白琵鹭、雪鸮、黄羊等一百六十多只。呼伦湖畔的山山水水、道道河湾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双龙带我们去雪原腹地,绝对是个好主意。

  日出时分,瑰丽的朝阳退隐为东方一抹淡淡的色彩,双龙驾驶的越野车在呼伦湖畔飞驰。车窗外,一望无际的草原,辽阔广大。蓝色的天空,白色的雪原,星星点点的羊群、马群和牛群举目可见。在朝阳的映照下,那路边的树林,似羽似絮,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双龙这台写着“呼伦贝尔野生动物安全调查”标识的越野车,有些年头了。用他的话说“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地方都响”,不过跑起来还行。车穿过结冰的湖面,好像行驶在巨大的玻璃平面上。我有点担心:车会不会因冰裂而掉进去?零下30℃的低温,掉进冰窟窿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曾想,双龙脚踩油门急驶五十米左右,然后放入空挡,急打方向,车来了个360度旋转。我们几个人惊出一身冷汗。而双龙却调皮地笑着说:“冰面一米多厚,不会有事的!每年11月底湖面就会结冰,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会融化。你们南方人可能没有这样玩过吧?”

  进入雪原腹地,除了天空,就是留有残雪的草地,还有翱翔于空中的大鵟。双龙一会儿告诉我们,那个石头上有一只大鵟;一会儿又指,那条沟里有一群斑翅山鹑;一会儿又说,不远处石山中间有一只兔狲,再远处的沟壑山顶上有只金雕。我们顺着他的所指,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目标。我们带的可都是500以上的长焦镜头,而他用肉眼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足见他对野生动物的熟悉程度和眼力功夫。无愧于“呼伦湖畔野生动物守护者”的美名。

  天地相连的雪原腹地,人迹罕至。我们弄不清东南西北的方向,而双龙无论是山坡还是沟壑,哪里有个洞,洞中有什么;哪里有棵树,树上有什么鸟,他都能准确定位,并说出它们的习性,可以说是了然于心。双龙带着我们在沟壑里转,一会儿看纵纹腹小鸮,一会儿找兔狲栖息地,并检查他放置的红外相机情况,取回存储卡。

  拍摄间隙,双龙用手机给我们看了2020年他放飞的那只装有定位器的草原雕,从蒙古国—青海湖—拉萨—尼泊尔—非洲,再回到呼伦湖的飞行轨迹图,他说花三年时间救治养护的心血没有白费。我问双龙:“您安了多少红外相机?取回录像干啥用?”双龙回答:“先后购买了15台,现在除了丢失和坏的还剩9台。主要监视兔狲、狼、獾子、赤狐、金雕、沙狐等珍贵野生动物。通过监测,调查和研究兔狲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活动节律,进行栖息地分布数量预测等,以丰富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资料,为保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弥补国内关于兔狲的研究极少或无该物种野外生态与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的空缺。”

  我说:“你这么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图个啥?”双龙说:“主要是喜欢,所以我用工资和家里的钱做公益,不图别的,就想让受伤的野生动物能够重返蓝天,重新回到草原家乡幸福地生活。我媳妇的夏利车已经开9年了。冬天没有热风,夏天没有空调,想换一个二手的,但到现在还没能给她换上,她也没说啥。家里人对我很支持。”

  双龙平静而朴实的回答,让我沉默良久,我不好意思再问。生怕我的提问,搞得跟采访似的,弄得他不好意思。

  车内静下来。我知道大家都很钦佩他。我已然明白,双龙深入自然,救助无数珍稀动物,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更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自己美好家园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对这片土地深情而朴素的表达和实实在在的践行。

  双龙救马

  夕阳西下,双龙驾驶的越野车朝着落日偏西的方向驶去。从正面车窗眺望,两只大鵟落在牧民屋顶的烟囱边取暖。圆圆的落日,缕缕的炊烟,一群马儿在草地上吃草、追逐、嬉闹,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风景画。

  这时,我们车上的人,几乎同时看见牧民草场围栏边,一匹红棕马后腿被铁丝缠住,摔倒在地上。只见它口吐白沫,气息奄奄,四肢已不能动弹,前脚刨出一个大坑,整个头无力地歪倒一边,两眼流出白色分泌物。这表明这匹马已被困住相当长的时间,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四肢全被冻僵了。

  双龙把车停下,朝我们说:“可能被铁丝缠住了,我们救一下它!”大家一起下车协助。他从车里拿了老虎钳,剪断缠住马后蹄的铁丝。虽然被释放了后腿,但它只是叫了一声,依然不能动,更起不来身。双龙尝试用全身力气,抓住尾巴和马鬃让马站立起来,可由于被困时间太长,马后腿已完全麻木,根本动弹不得。反复几次下来,马虽嘶叫了几声,最后还是因体力不支,倒在地上。我们在一旁干着急,一脸的无奈。

  这会儿,夕阳已落入地平线,金黄的余晖逐渐暗淡。

  “站不起来,我们去找它的主人!”双龙边说边上车。

  越野车在雪原上狂奔,双龙心急如焚,四方张望,不断打电话询问。车开出几十公里,茫茫雪原,仍不见一户牧民。我们几个南方来的,首次碰到这种情况,焦虑而忐忑,可又帮不上更多的忙。我在心里琢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怎么找到马匹的主人呢?可双龙仿佛心里有底似的,依然驾车寻找着。

  天黑下来,车内的气温开始急速下降。正当我们有些失望与沮丧的时候,越野车在一个蒙古包前停下了。蒙古包前有台越野车,烟囱冒出浓浓的烟,这会儿该是牧民烧火做饭的当口。双龙连续按了按沙哑而微弱的车喇叭,许久,才看见一个穿着背心的小伙子走出来。双龙下车与小伙用蒙语交流起来,他们说了什么我听不懂,只见双龙轻松地回到车里,踏实地开车往回走,这会儿大家着急的心,才平稳过来。

  回到驻地,我留意了一下跑马表,大概四百多公里吧。这是我们当天在雪原腹地所行驶的公里数。不由得心里琢磨,在这样极寒的条件下,假如双龙不去救助,那这匹马必死无疑。出于爱心,现场施救了,可没能让马站起来,有谁会摸黑驱车几十公里寻找马的主人?可双龙就去做了。我无法走进双龙的内心,也不能揣测他具体的想法,或许从双龙平日里的言行和蒙古族兄弟的品性中就能找到答案。

  回赣之后,我还一直惦记着那匹红鬃马的情况:马的主人当天去把马拖回来了吗?它是落下残疾还是死了呢?可时间一长,这事也随之忘记。

  最近,我与双龙联系,他告诉我,马的主人当天晚上就按照双龙告知的位置,用車将冻伤的马运回。半个多月下来,那匹马已经能够站立、行走,尽管后脚还有些瘸。双龙还说,照这个恢复势头,过一段时间那匹马又可以驰骋草原。随后还发来一段那匹马在马房里行走的视频。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此时,《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首辽阔、悠远、动听的歌曲,仿佛在我耳边响起。

  一次短暂的雪原之旅,虽然没有看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全貌,却让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惟有呵护自然,才能保持生态环境的美好。

  责任编辑?丽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