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光书:一条路的编年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骏马 热度: 11252
杨冬胜(土家族)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到了2022年,我回到了故乡。三年不在故乡行走,如今,我却惊异于这种改变:眼底的这条村道,已经修建成黧黑的炒砂路面,路面四米宽左右,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光,散发着沥青味道,干净整洁,蜿蜒着伸向大山深处。道路靠沟坎、悬崖边的位置是灰白色的不锈钢的围栏,高矮适中。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挺立着。

  空气中散发着草木的馨香。无名的小花寂寞地开着,花朵或大或小,或素淡或鲜艳,无人打扰。远处的青山绵亘,云朵飘浮。所谓“青山相待,白云相爱”,便是如此。路面平整,我走在炒砂铺成的路面上,脚步轻盈,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正是午后,偶有行走的人,更多的是见到小汽车和摩托车从身边疾驰而过。

  是时,我的心里很是感慨。于浓荫下小憩,忽然,时空仿佛逆转,我一下子沉入记忆之中,回到了少年时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90年,这条路的路线始终没有改变,它只是一条土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像一条遍体鳞伤的蟒蛇,气若游丝地爬行着。

  阳光晴好,事实上,只不过使心情略微变好而已,而走在这一条路上,却使人十分难堪。灰尘遍布,周遭的草木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行走,你不可避免地受到灰尘的袭击。炎阳直射,热气腾腾,你满心希望有风,但有风也并不会使你变得凉爽。手上、腿上、面颊上流淌着的汗水与灰尘混合在一起,阻挡了汗水从毛孔沁出来。这时,你暴露在空气里的皮肤变得又黏又痒。大人们因为劳作,学生因为走读,所以不能拒绝在这条路上行走,你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暗示自己,习惯这种际遇,并不断去战胜它。一开始,你不断地用手去挠,有时候竟变得瘙痒不止。你的头上也落满了灰尘。有些注重形象的妇人戴着草帽,有的老妇人不喜欢戴草帽,头上缠着或黑或白的手巾。但她们不悲不喜,脸上如湖面一般平静,面对不好走的路,并不破口大骂。或许这时,有的人会在路旁的小溪里洗一下,洗过之后手、脸、脚便得到了暂时的洁净。但继续行走,受累的仍然是脚,灰尘附着在残留的水分上,让人变得更加难受。

  一辆手扶拖拉机载着沉重的货物,“突突”地喘着粗气,冒着黑烟,吃力地从下面爬了上来。本来干燥的土路,又被激起一阵灰尘。黑烟与灰尘扑面而来,你只好选择躲避或者遮掩,但都不可能与之隔绝。

  于是,你的心里满是腹诽,甚至期待一场雨的降落,改变这种不堪的境遇。一场雨落下来,地面立即变得湿润。灰尘不再扬起,但你接受洗礼的却是无情的泥水。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到处积满了雨水,貌似一个小水潭,泥水遍布。无论你穿着筒靴,脚踏凉鞋,还是穿着解放鞋,都不可能改变被泥水袭击的惨状。遇到积水的洼地,你可以选择性地从干净的地方走,而洼地较多的地方,你只能像小兔子一样跳跃,样子滑稽可笑。而年纪大了的人只好涉水前行。一辆车子驶过,溅起泥水不可避免,溅得满身都是黄色泥点。无论你愤怒已极,还是咒骂不止,都于事无补。其实,走在没有水洼的路面上,并不比走在水洼里体面。晴好日子里留存的灰尘与雨水混合,使刚下雨不久的路面,变得黏稠,你的脚一踩上去,泥巴就立即粘在你的鞋子上,你必须负重前行,鞋子上的泥巴越粘越厚。

  这时,可能你幻想着有一辆车驶来,能载你一程。但事实上,这只是徒增烦恼。彼时,最常见的车子是拖货的手扶拖拉机,还有人货混装的微型车。车子在雨后的土路上行驶,特别是在上坡的时候,轮胎不断打滑,冒着黑烟,恍若有倒退之状,吓得司机面如土色。若不是老司机,根本就不敢在此造次。若车子开到深浅不一的水洼之地,车子倾斜,车轮不是打滑,就是陷在水坑里,不断旋转但不得前行,若不是本地人生性坚韧,恐怕只能仰天长叹。

  接连下了几天雨,村道还不时有塌方、塌陷的危险发生,本来路就不好走,但是你没有任何办法不走这条路。

  那时,我是一个十一岁的少年,每天走在这条通往乡村小学的路上,不断接受灰尘与泥水的洗礼。在这条村道上,留下了我少年时代所走过的一串又一串长长的脚印。我从十一岁走到十五岁,不管天晴落雨,我都一往无前。下雨天,当我带着一身泥水来到学校的时候,我会学着其他学生的样子,用脚在台阶上刮干净鞋子上的泥巴。到台阶上刮泥巴的学生很多,老师们也无可奈何。如果你不刮去鞋子上的泥巴,泥巴就被带到教室里,把教室变得脏兮兮的。

  在我的记忆里,灰尘与泥水还不是使道路变得最为具有挑战性的因素。冬天到来,一场大雪就使得道路覆盖上了厚厚的积雪。这种土路上的积雪与泥土混合在一起,經过行人踩踏,车辆碾轧之后,就变得泥泞不堪。

  时间之河流淌不息,人们从未放弃过追求与探索,虽然习惯了一路走来的安时处顺与悲欢离合,却也在不断为创新一条路的形式与内容而做不竭奋斗。

  时间指向2007年的时候,“村村通”的春风已然吹拂到了我那困顿已久的家乡。这条通往山里的路,被打成了水泥路。水泥路历经两个月时间打好,水泥与粗砂的比例配置恰到好处。路面的厚度足有二十厘米。凝固,达到保养期之后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好像一个人从此挺起了坚硬的脊梁。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整个路面无灰尘、无积水,行人行走一概无碍。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连连直说,这是国家政策好。通车之时,故乡的人们是欣喜的,而我也不无感慨。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圭臬。当水泥路修成之后,开发投资的人来了,户外骑行的人来了。他们给古老的山村带来无限生机。山里的木材,时令水果、蔬菜,也源源不断地运出了山外。于是,人们开始发展各种产业,兴办农家乐。

  洁净的水泥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环境。略有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当时经费不足的原因,靠着沟坎、悬崖的一面并未设置坚固的栏杆。而这一迟滞的设置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时间指向2009年10月,连续三天下雨,让美丽的乡间有了些寒意。有一户操办婚事的人家,开着送亲车在看似宽阔,但有悬崖的水泥路上倒车,可能由于雨水浸润道路变得松软,没有护栏等原因,车子直接栽倒在悬崖下面的河里,新娘的四个至亲当场殒命。

  2016年,这条水泥路因为发展的需要,承担了黔张常高铁玉溪段隧道运送材料的重任。各种重型工程车来来往往,历时三年的碾轧,使得这条水泥路不堪重负,最终变得坑坑洼洼,极不利于人们的出行。

  在玉溪段隧道完成之后,这条破烂不堪的水泥路就铺上了炒砂,变成了炒砂路。现在,村里还专门安排了卫生专干,每天巡视、打扫卫生,使得整个村子都变得整洁干净。

  往事倏忽,一幕幕情景从记忆之海闪过,这里面有人们的悲欢,有社会的发展,有时代的印记。从记忆中回想过来,行走在整洁的炒砂路上,我感到无限欣慰。

  现在,乡民们的口袋已经厚了起来。乡民们的富裕,一方面表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变。游目骋怀,一幢幢洋房伫立,彰显着城市一般的富足。另一方面是以小汽车代步,使得寂静已久的乡村重新变得喧哗,富有生机。

  路,名义上还是那条路。只不过,它已然历经了三种形式的改变。在一条路的变迁史上,我看到了时代发展的不同侧面。如今,乘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相信不久,乡村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为精彩,人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丽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