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前新开了一家古琴店,不时有清脆悦耳、宛若天籁的古典名曲从店内飘出。这琴声,时而宽阔苍凉,如临深山;时而凄然悲切,如感秋意;时而深邃低沉,如观江河;时而清新流畅,如处静夜;时而余音袅袅,如鸟鸣脆,引人入胜。每天上下班时,我都会不由地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含蓄深沉、悠扬委婉、典雅舒缓的意境之中,仿佛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了一处安心的净土。
一直喜欢古琴的优美,也欣赏它的古典。儿时,没有电视,缺乏课外书籍,只有在上海工作的舅舅赠送的一部单放机和两盘《中国古琴十大名曲》磁带成了我的至爱,闲暇之余,不厌其烦,醉于其中,反复播放,倾心聆听,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那时,不懂音乐,却能感觉到古琴的音色清晰纯美,音韵悠长,沙哑中略带几分清脆,生涩中夹带几分铿锵,低沉中缠绵着悠远,缥缈中徘徊着迷离,仿佛回旋在天边,又似乎缭绕在梦里,既能让人从中听到“潇湘水云东流去,山河万里恨悠悠”的国乐之灵魂,也能听到“一剑冲天气贯虹,士为知己意从容”的天地之精神,更能听到“高山峨峨流水悠,知音寥寥弦声渺”的圣人之呼唤。对我来说,生活中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不仅悦耳悦心,还丰富了文化内涵,提升了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
古琴位列中國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一种乐器,古琴独特而神奇,本身有一些颇为耐人寻味之处。如琴面呈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面,代表着地,合乎传统“天圆地方”之说,琴身整体长三尺六寸余,代表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个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古琴最初为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悼念亡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添了一根弦。故古琴又被称为“文武七弦琴”。《诗经》的第一首诗描写的就是以琴瑟钟鼓讨好一位年轻女子。在另一首诗《小雅·鹿鸣》中则是一群人带着满篮的野餐食物去野外郊游。就像现在的人带着吉他那样,古时的中国人带的是古琴和瑟。据蔡邕的《琴操》讲,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他周游列国徒劳无获,心情沉重地返回鲁国。途经一幽暗的山谷,见到一株兰花,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停车抚琴,成就了《幽兰》这一古琴名曲。《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惊险故事《空城计》,古琴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魏晋时期嵇康所书的《琴赋》,可谓古琴艺术的“圣经”。以诗一般的短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的结构、各种音色和旋律,从审美的角度将该乐器上升到一个近乎神秘的高度。嵇康虽说深受道家的影响,但就古琴而言,他却与儒家为伍,在《琴赋》中清楚地表明,听琴如修禅,有静心之效。也就是说,一首高雅的古琴名曲可以起到“静心”的效果,使人心境开阔,进入一个清澈平和的意境,从而达到如哲学家列子所说的“可以如落叶随风飘来飘去”,但不知究竟是“风随我而行还是我乘风而去”的境界。或许,道家用其入静,儒家用其正声礼教,也正是缘于此。
古琴乐曲往往开始时有一段带泛音的前奏,接着进入一种意境,让人沉浸于一种和雅高贵、悠远沉静的音律之中,脑海中不知不觉想起一些缥缈遥远的事物,一段记忆、一次机遇、一个梦境,一座海市蜃楼、一幅蓬莱仙境、一种“行山野,钻林莽”的江湖情怀,一切是平平的、淡淡的,却慢慢浸润着人心,让人远离浮躁和喧嚣,回归无上自然。那声音,有时像一只仙鹤舞蹈时的鸣叫,有时像挂在一根细线上的小铃,随风摇曳,叮当作响;有时像一只啄木鸟在冬日里执着地敲打着树桩觅食,时高时低,断断续续。有的声音听上去像僧人敲着大铜钟,有的像哗哗的流水声,有的则像被鸟儿叼在嘴边的无助的蝉的嘶鸣。那音韵,听着听着,时而能激起人闯荡江湖的念头,时而能勾起人归隐山林的心思。在古琴优美的旋律里,进则是天下,退则是田园,而更多的时候,却能使人静下心来,幽幽低思,轻轻抚摸自己历尽坎坷的一生。就像我当年最喜欢听的《春晓吟》那部曲子,它描写的是冬去春来自然界的变化,开始的时候很沉重,正如冬天,但远远地就能听见春天轻快的旋律,潺潺溪水开始流淌,渐渐打破了那黑暗沉重之感,万物包括声音都在转换,转换成明快的情绪,大自然在一个冬天的沉寂之后复苏时发出的那些明亮的声音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开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有一首描写纤柔的梅花不畏严冬在风中舞蹈的《梅花三弄》亦是如此。
古人云:“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琴是古代文人生活中陶冶身心、修习自我必不可少的部分,换句话说,琴不是弹给别人听,而是弹给自己听的。所以,对于古琴来说,这种乐器的品性可谓独一无二,它发出的音能让人类与大自然沟通,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如果能够把它在恰当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弹出来的话,一个音也就够了。但完美地弹出一个音绝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弹琴者通过音乐达到对人生的领悟。古代读书人以文抒己怀,以琴弹己心,为自娱自乐。置身幽篁,据案兀坐,燃香一炷,抚琴清夜。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奇异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曲调,音乐存于自己的内心,或许就足够。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据说陶渊明时常静坐着,膝上是一张无弦的琴,轻声低吟。让人联想到贝多芬虽然耳聋,却写出了最令人震撼的音乐作品。
弹古琴是古人十分重视的活动,或仕女抚琴于花前月下,或隐士抚琴于山崖古泉,或名妓抚琴于庭宴之间,悬崖飞瀑、茂林修竹、山间茅舍、高楼亭台,都是古人抚琴之处,赋予抚琴文化丰富内涵。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一面出自唐代的铜镜,饰图描绘一身着古装的男人坐在竹林间,膝上置一张古琴,在他面前有张摆着香炉的矮桌。最上面,可见太阳(代表阳性的),半掩在神奇吉祥的云霞(代表阴性的)之后。正中是镜钮,呈乌龟状,在荷叶上探身水池中,前面起伏着几座奇山异峰。镜的右边,在几棵树下,可见一只凤凰,伸爪展翅,仿佛为古琴声所动,停驻在那怪岩上。这幅充满了表达有关古琴理念的象征性图画,使人联想到一种和谐超脱的宁静生活。清澈的琴声净化了抚琴者的精神,大自然的奇迹呈现于他面前。
上师范后,我选修了古典音乐,终于与古琴有了亲密的接触和基本的了解,也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记得,第一次看古琴的减字谱的时候,感觉像看天书。学新曲子时最喜欢听老师讲曲子的历史故事。看到大师们边抚琴边唱词常常会被感动。比如:弹《鸥鹭忘机》时,就会联想到那个渔夫和一群海鸥的故事,就能感觉到宽阔的大海;弹《欸乃》时,如果联想到那些在长江边上的船夫和纤夫,拖着沉重的船逆流而上,走过迷雾笼罩的竹林险滩所付出的艰辛,才能从那有力的和弦中听到桨橹的吱呀声;弹《流水》时,每当曲子由跳动瀑布般接连不断的音调组合而成,让人不由联想到山谷中瀑布飞流直下和溪石间潺潺的流水声,心情随之不断起伏。由此看来,弹古琴不只是操练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纯净精神、排除私欲杂念,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方法。在弹琴的过程中通过修炼自己的呼吸,调匀自己整个气息的流转,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
明代祝枝山写有一对联:“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古琴是一种安静的乐器,它音域宽广,既醇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音乐无论是描写高山大川,还是描写鸿雁高飞,或是描写离别哀婉之情,节奏大都比较缓慢。“静”可以说是古琴声音的最大特点,这里的“静”包含了安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境两层含义。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认为古琴“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是孤独的。说它孤独,是因为它回旋往复的音色,是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其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又似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留白处蔓延悠远。
古琴在古时的岁月里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对于他们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而对于疲惫的官宦、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或者贫寒的诗人们来说,弹琴又能帮助他们逃避冷酷的现实,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實质。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自古以来,古琴便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用以修身养性、增长智慧的首选。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琴道便成了其生活里平和心态,排解郁闷的独特手段。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8月22日,美国宇宙飞船“旅行者”号发射的时候,随船有张代表地球的金碟唱片,二十七首曲目中的一首便是中国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弹奏的《流水》。
“知音”对于弹古琴的人来说至今仍是个寓意深刻的词,尤其是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亲密的朋友。著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列子》中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是关于琴师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友谊的。子期与出游在外,正在河畔弹《高山流水》的伯牙邂逅。他坐下来聆听。伯牙一边弹,一边想象着冲天而起的高山。这时,子期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而后伯牙继续弹奏,想象着山间的溪流,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从未遇见过如此深解其琴声和音乐的人,俩人很快成为知己。后来,伯牙奔忙于众多公务,当他再次路过初识子期的地方,方得知子期已过世。伯牙痛失唯一懂得他音乐的知己,挑断琴弦,伤悲之至,从此不复鼓琴,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懂得他的音乐。欧阳修在《三琴记》中,描写了他同古琴的关系:“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音,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怒发冲冠”的岳将军更是在“知音”难遇,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态下用他弯过大弓降过烈马的手,在《小重山》里发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惊天一问。
“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著名的琴曲《鸥鹭忘机》,讲的是一个长期出海的渔夫的故事。海鸥总是围着渔夫盘旋,而且对渔夫很依顺,渔夫可以抚摸它们,而他从不滥用它们的信赖。渔夫的父亲听说此事,让他带几只海鸥回家玩。当渔夫下次再划船出海时,海鸥都飞在高空,不再像平日那样降落下来了。这个故事源自《列子》,说的是唯有无二心、不功利的人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著名思想家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琴的音色,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婉转缠绵;不如古筝响亮欢快,却见平和沉稳;不像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接了然,而更加细腻含蓄。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我们不妨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舒畅优雅的小空间,听一曲恬淡、平和的古琴音乐,既可静心又可养生,人事间的一切烦忧,或许瞬间就会化为乌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古琴,除了作为乐器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承载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精神。今人已多不弹古调,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变迁,其“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的音乐魅力至今丝毫未减,给人精神上带来的享受依旧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 丽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