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驰神往向西藏(散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藏文学 热度: 13678
杨永磊

  说到西藏,不得不提到我与西藏的四次“完美”错过,而这四次,每一次的机会都是那么的宝贵。第一次是2015年春夏之交,老乡小强邀请我参加“骑行去西藏”的活动。小强是旅游达人,此前已经完成了环台湾岛骑行、环青海湖骑行等壮举,这次邀我前往,我心里实在痒痒,奈何我当时正在北京一家单位实习,实习结束还要回东北准备研究生论文答辩,最终只能忍痛放弃。第二次是2020年夏天,我筹划已久的西藏之行终于到了实质性阶段,请假已经得到领导批准,可就在我准备订往返机票和住宿酒店的那几天,北京新发地突然暴发疫情,而我住的地方距离新发地只有两公里多……无奈之下,只能取消所有订单。还是在那一年,单位有一个到西藏挂职的名额,入选者可以到西藏日报社交流任职一年。我想,这是一个亲近西藏、感受西藏的大好机会,火速报了名,最终却落选了。第四次是在去年,单位组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尽管我已经多次表达过想去西藏的想法,但因为我缺乏高原采访的经验,大家怕我到时候高反严重完不成任务,最终派我去了重庆。这样,我再一次与心心念念的西藏擦肩而过。

  西藏在我心中,一直是神秘、圣洁、雄壮、辽阔、高远的象征,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未能踏上西藏的土地,好好感受一番西藏的壮美风光、灿烂文化和淳朴民情。小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到过西藏,长大后尤其是读大学后,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西藏几乎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工作之后,渐渐有了积蓄,这两年多次跟朋友们商量着要去西藏,不想又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好在我2015年正式入职《光明日报》社,在平时的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来自西藏的鲜活报道,使我得以近距离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西藏这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西藏人民安居乐业、甜蜜美满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中央党报的编辑,我刚入职不久,就迎来了一场重头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宣传报道。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是大事,全国上下都很关注。《光明日报》派出了大报各部门、光明网和融媒体中心组成的多路记者,与西藏记者站的同志们一道,深入西藏各地采访调研。《光明日报》从2015年9月初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来自西藏第一线的见闻和报道,有很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白天记者采访、写稿,晚上我跟着版面主编、副主编编辑稿件、校对、审核。因为《光明日报》较为关注思想文化领域,所以这方面的稿件也比较多。我记得有一篇我经手的稿件写的是一位藏戏表演艺术家、西藏首位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班典旺久。班典旺久来自西藏山南地区,中学时代就与藏戏结缘,后来考入自治区藏戏班,在著名藏戏艺人次仁平措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传统藏戏。毕业后,班典旺久来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传统藏戏《白玛文巴》《卓瓦桑姆》《苏吉尼玛》,大型新编藏戏《阿吉拉姆》《朵雄的春天》和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等重要演出中担任主角,为藏戏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在群众中间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典旺久还与京剧名家邓敏、王艳合作了大型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京剧与藏戏,两个不同地方的剧种,在此实现了完美交融,演绎的还是流传千年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因而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想,看到这篇报道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看一场汉藏文化水乳交融、展现全国各民族一家亲的奇妙瑰丽、意境深远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吧!

  2015年9月8日,《光明日报》更是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推出了展现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报道——《雪域文化放异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特色文化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旅游实现深度融合,非遗保护绽放出灿烂光华,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旅游高峰期平均每天要接待8500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西藏阿里地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古格王朝遗址,每天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其中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他们天刚亮就来到这里,只为拍下最美瞬间。为了保护珍贵的遗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里地区共投入数千万元,对古格王朝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让这些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壁画、泥塑和雕刻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西藏全区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有着这样厚重文化底蕴的西藏,有着用这么大的力度来保护传统文化的西藏,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项项富有说服力的数据面前,在一篇篇来自一线的采访报道中,在一张张西藏各族群众灿烂的笑脸前,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变化和成就。20世纪中叶,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西藏的人口骤降至80万左右,到2021年,西藏的总人口已经超过360万。经济方面,旧西藏十分落后,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农业、少量手工业,到2021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80.17亿元。教育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而到了2020年,西藏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中学143所,小学827所,幼儿园2199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93%。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藏区面貌、西藏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刻变化。

  西藏曾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2015年底,西藏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32%,高出全国19.62个百分点。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下,在藏区各族儿女的艰苦奋斗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到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脫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在《光明日报》推出的一篇篇报道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西藏各族群众摆脱贫困后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以及溢于言表的喜悦心情。

  今年35岁的格桑曲珍是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共康村人,在县城与丈夫经营着一家粮油加工店。搬到共康村之前,她与很多贫困户一样,生活无着,一家人挤在低矮漏雨的小房子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思路,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格桑曲珍一家终于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搬到了一幢宽敞、明亮、周边交通便利的二层小楼里。如今,格桑曲珍一家不仅住进了楼房,还开上了小轿车,依靠种地和经营县城的粮油加工店,全家每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生活甜如蜜。

  据共康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次旦扎西介绍,2017年12月28日,由369户搬迁户组成的共康村正式成立。“共康”,顾名思义,就是“共同奔小康”,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如今在共康村,幼儿园、邮局、卫生所、电商服务平台、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村民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发展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产业,电商直播带货也火了起来,村民自己加工的木碗和藏香,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了广阔的市场。仅2020年一年,共康村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就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万元,共康村的乡亲们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共康村的发展是西藏7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西藏,壮美的自然风光依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样美丽、美好、美妙的西藏,怎能不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地前往?

  之前与西藏的几次错过已经成为过去式,我想,今年或明年,只要疫情形势允许,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西藏吧!如果一趟不够,那就两趟,不仅如此,以后还要多去,常去,去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用心地去感受大美、厚重、幸福的西藏!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