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创作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西藏文学 热度: 13555
黄怒波

  面对《珠峰海螺》这样一部虚构叙事题材,我的概念是非常敏感的。

  美国的叙事理论研究学者布莱恩·理查森将现实主义的小说表述形式称为“模仿的”。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叙事理论都是基于模仿的假设,并从模仿的立场出发,认为叙述者用人的口吻讲述故事,具有人的特征,叙事作品中的场景和事件也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似。读者基本上是用他们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方式来对待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这种模仿的方法是有用的,所有作者都力图追求写实或自然逼真的效果,自然而然地试图重现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情形。……这就是为什么‘忠实于生活’‘逼真’‘忠实’‘现实’这些说法及其他同义词一样,一直是给予许多虚构作品的高度赞扬。”①但是,《珠峰海螺》这部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现实读者的生活场景和阅读经验是存有很大差距的。主人公英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的“新人——企业家”,故事中的商战和高山极限挑战都是读者所不熟悉的生活场景。因而,读者极有可能把这部虚构作品放在非虚构作品的作者自传的祭台上来评判,致使以虚构的模仿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来对作者所依靠的时代背景和人性审美的愿望和功能丧失。怎么办?在创作中,我采取了“隐含作者”的写法。使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实现讲述的功能。在许多商战场景和山难场景中,相对立的人物的对话既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事件,也成为一种“故事动力”的叙事模式。因此,力图让人物说话,让作者“死去”。读者由此沉浸于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冲突中,故事就成为了故事,而不是被认为是某人的自传。由此,也形成了一种“读者动力”。

  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是中国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把主人公英甫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置于凶险极限的商战和山难场景中,有助于表现出时代的英雄气质。所以,商场冲突的多角度以及参与冲突的人物的多类型,体现了在利益之中人性的莫测。在山难中,生与死的考验作为一种隐喻衬托出主人公的英雄末路或者说是绝地恐狼的悲壮。这是一个大时代,大场景,大事件的人类历史阶段。所以,我们也需要一种大英雄。如此,故事的空间结构被建构于京城——珠峰、商场——山难之中。故事的时间构成框限于三天之中。这是因为在珠峰的山难中还没有能活过三天的人。经过陈晓明先生的提示,我借鉴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倒叙、回忆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英甫的回忆,形成了山上和山下的事件重现,把虚构的故事讲圆了。也就是说,通过结构主义的构图,小说的结构力图形成诗学的对称审美。以山上与山下、商战与山难、过去与现在的三重版块完成了模仿叙事。

  总之,虚构的故事一定不是后现代主义的反模仿,一定是具备真实的活生生的现实主义生活因素。在这个意义上,《珠峰海螺》是对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的审美。它具有的故事稀缺性和神秘性,满足了读者的探秘心理,也从而塑造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新人”的形象。这个“新人”,是时代的“宠儿”,但是,在经过商战的洗礼和山难的心灵净化发问后,这个“新人”的灵魂如何安置呢?亲爱的读者在掩卷之时,会将这个“新人”看成是“始胎的”,因而是免罪的,还是不过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代表“野蛮人”?由此,《珠峰海螺》中的主人公就擁有了一种其他小说中人物所不具备的特权——在人类的顶峰受难并昂首悲问。

  问题是,谁在上面呢?

  也就是说,谁能劝谕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