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机缘巧合,出乎意料地让我踏上了文学写作之路。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并不会写什么文章,也不知道什么是写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老罗的办公室里抽烟,闲聊之中,他问我喜不喜欢写作,我吞吞吐吐地说,以前读书时候喜爱文学,写过一些散文随笔之类的,声若蚊蝇。他微笑着说,你有时间可以写点自己喜欢的文章,我帮你看看。或许是天意,就这样无意间和老罗闲聊中,唤醒了我的文学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脑海里生根发芽,却不经意间,敲开了我写作的大门。老罗便是我写作路上结识的第一位良师益友。从那以后,我忙里偷闲,一有空就动笔写作。
写作二字看似简简单单,却可以写成一段段文字记录包罗万象的世界。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在写作之旅中尽情地探索,写下生活世事,写下历史文化,写下山川河流,寫下万物变化,写下人生百态……甚至是写出超乎现实、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写作中可以放飞自我,不断丰盈自己的人生。
如果说写作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表达思想、成为自己的基础桩,那么文学创作培训就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助推器,让自己插上文学梦想的翅膀展翅高飞。
的确如此,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有体会,备受启发。
由于以前上学的时候,喜欢阅读一些文学书籍汲取知识营养和动笔写下一点心灵随笔的缘故,自己尝试写的第一篇作品《深夜的思绪》在老罗的帮助下和《荷城文艺》饶老师的指点下,得以发表了。这让我欣喜若狂,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如今还记忆犹新。这个小小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我文学写作的信念。往后的日子里,我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写作。
直到现在工作几年了,写作与我的工作生活始终密不可分。然而,文学写作水平几乎是原地踏步,很长一段时间不见起色。虽然老罗那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勉励的话语还言犹在耳,但自己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逐渐明白了,写作是一个苦差,尤其搞文学创作不像在工厂里打工,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做了就会有工钱。有很多时候,即便是你努力写了,也不一定会有收获。自认为文笔不错的我,几年来陆陆续续向大报大刊投出了几十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一无所获。我怎么说也是在一些刊物发表过一些作品啊,怎么在大报大刊上就一篇都发不出来了呢?面对屡次投稿不中的挫折,感觉碰了一鼻子灰。时间久了,我犹豫了,彷徨了,甚至怀疑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不再适合走文学之路了,心情十分沮丧。
面对这无情的打击,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再坚定的意志,都难免会有所动摇,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心思动笔写东西。
正当我心灰意冷,百感交集想要放弃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遇到了一位担任文学编辑多年的老前辈,他从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问题、作品整体感观上存在的短板弱项、投稿的方式方法及技巧等方面为我答疑解惑,给我分享了一些经验之谈。勤能补拙。文学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对于没有天赋的人,可以通过参加文学创作培训、增强阅读积累知识等方面来弥补。尤其创作培训能够帮助自身弥补“信息差”,通过与编辑面对面交流,能够更加透彻地认识自己作品的问题,清楚刊物用稿角度,了解投稿方向,等等。最重要的是编辑会有针对性地教你如何避开写作误区,如何解决好写作中的问题,如何改进提高作品的方式方法……这是对提升文学创作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老前辈深有体会地说,你笔耕不辍,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写下去,在文学路上会有收获的。
老前辈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男子汉做事,岂能半途而废?老前辈的指点迷津,是我前进的动力。一篇篇稿子都石沉大海,说明了我的写作水平有待提升,达不到刊物的用稿要求,还需要继续努力。想到这些,我的内心不再纠结,压抑许久的困惑也慢慢解开了,走出“舒适圈”,再次充满自信地写了起来。也是从这一天起,我暗下决心和勇气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文学创作,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心中地文学梦。
功夫不负苦心人。就这样在老前辈的指教和鼓励下,我的文学创作从未间断过,一直坚持写了下来。通过积极参加县文联老师组织的各种文学创作培训和自己日积月累的大量阅读后,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有了一些提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时间流逝,我的一些作品终于在省、州报刊上发表了。
好事多磨。前不久,我接到了县文联老师的电话,叫我参加“名刊名家楚雄行”文学创作改稿培训班。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激动不已。参加文学创作改稿培训对于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算得上是赴一场梦寐以求的文学“盛宴”。
记得培训那天,时值五月中旬,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没有一丝杂质,云彩消失得无影无踪,悬着火辣辣的太阳,酷暑难耐,闷热无风。故乡的气候和往年相差无几,气温比此刻略低而雨水却比此刻要多些。和往常一样,劳动节前后照例是会下几场雨的。一阵滂沱大雨过后,金秀谷的天空更加明净,周围的群山和湿地公园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了,到处绿荫如海,星星点点的花朵吐露着芬芳,柔和的夏风迎面吹来,携带着一丝水汽,给人带来凉爽怡人的感受,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盎然。独自漫步在金秀谷中,有种“偷得浮生半自闲”的惬意和欢畅,我的心情也如这五月天一样爽朗明快。
随着培训时间越来越近,来自四面八方的培训学员也如约而至,为了共同的爱好一起相会在这场文学盛宴里。在培训课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湖南文学》《时代文学》《红豆》等国内重要文学期刊的七位资深编辑采取面对面、一对一分组的方式授课,分类指导参训作者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作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学员热情洋溢地进行交流、改稿、指导,让学员“零距离”的与编辑对话,既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也为学员们写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答疑解惑。
“编辑老师们对文学创作中如何挖掘更为生动的素材、如何展现更为深沉的情感、如何创作更为优秀的作品等方面进行了倾情传授和点拨,不仅指明了创作导向、用稿方向,而且拓宽了学员们的文学创作视野,让其沉浸在写作知识的盛宴里,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了指导一个、带动一片、引导一方的效果。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参训结束后,大家深有感触地说道。
汗珠在明媚的阳光下犹如舞动的精灵,跳动在劳动者的额头,不仅增添了夏日炎炎的气息,而且擦亮了故乡人民勤劳淳朴厚重的底色。这是学员们与编辑老师一起到花卉企业、龙华寺等地进行实地采风看到的场景,也是农民头顶烈日辛勤劳作的一个缩影。花卉基地里成片的玫瑰竞相绽放,盛开着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玫瑰千娇百媚,尽收眼底,让你美不胜收,喜不自胜。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令人不酒而醉。放眼望去,工人们正在采摘鲜切花,弥漫着缕缕香气的花海中闪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却似乎早已忘记了劳累,渐行渐远,只留下了美丽的倩影。看到此景此情,大家早已陶醉在眼前诱人的花海里,脚踏这块文学创作沃土,令无数学员和编辑们寄情吟唱,纷纷就怎样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及产业发展等鲜活的创作题材进行交流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移步换景,生产车间里,智能分拣设备传来阵阵机械声响,正在通过高速成像识别技术来对鲜切花进行精准分拣,实现了鲜花采后快速处理,确保鲜切花在分拣、定级、包装后达到最优品质。工人们有的包装鲜花、有的定级装箱、有的分类运送,你来我往,个个春风满面,忙得不亦乐乎。既在赏花愉悦心情的同时,又增加了务工收入,到处充满喜颜欢笑声,犹如一幅产业富民促振兴的乡村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今生注定与文字为舞,与写作为伴,我将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状态,一如既往地奋斗姿态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记录家乡的时代变化,抒写人民的奋斗情怀,展现美好的幸福生活,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