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溪花村人物故事二则

时间:2023/11/9 作者: 荷城文艺 热度: 18443
周庆荣

  溪花村是滇中腹地一个四面环山,零零散散居住着50多户人家的不起眼的小山村。村子前面遍布阡陌纵横的梯田,梯田的旁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直通金沙江的小河,村子后面是密密麻麻的旱地。

  溪花村因小河和村前村后遍布的桃树、李花、杏花而得名。村里上点年纪的老人讲,溪花村的先人是明朝后期为躲避战乱,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徙而来的。

  我为了写《溪花村人物故事》,曾考证过溪花村。那时,我曾经有一个疑问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我说:“这个村子应该叫河花村才准确,怎么叫溪花村呢?”老人沉默了一下,回答我说:“先人定居时,现在的河还只是一跨腿就可越过的小溪。后来,小溪历经沧海桑田,才流成了现在的河。”

  溪花村虽闭塞,可村里各色人物却不少。今天,就给读者诸君说上两则。

  李队长

  李队长姓李,单名一个立。他是村里唯一参加过越战的伤残(李立的左眼被越军的弹片击中,手术后摘除了左眼球)军人。李立眼伤治愈后,听从医生的建议,戴起了墨镜。此后,墨镜就成了李立脸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村里消息灵通人士讲,部队本打算保送他去军校学习,毕业后给他提干。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李立却死活不干。他说:“我现在已是半个废人,留在部队只会是累赘,还是回乡当农民比较适合。”

  在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惋惜声中,李立毅然脱下军装,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李立回村后,大家背地里都称他“李瞎子”。由于他戴着墨镜,村里的小孩子都怕他。谁家小孩哭了一时哄不乖,大人只要说一句:“你再哭,李瞎子来把你背走!”就这一句话,正哭着的小孩子立马就吓得不敢再哭了。

  李立回村参加劳动两年后,老队长退了下来,推荐李立接了他的班。那一年,溪花村包产到户刚开始。李立22岁。

  李立新官上任,眼前最棘手的一件事就是把村集体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村里50多户人家,世代生活在这里,哪些田地好,产量高;哪些田地差,产量低,村里的3岁娃娃都知道。田地要分到人人满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搞不好还会引起民怨。李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最后在村民大会上宣布:群众先抓阄选田地,队干部和共产党员最后选。一些队干部和党员不服,和李立理论:为什么队干部和党员要在最后选田地。队干部和党员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需一日三餐。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李立总是把眼一瞪,大声说:“哪位党员要是觉得吃亏了,可以退党!哪位队干部要是觉得当干部委屈了,也可以写辞职信!”

  一些队干部和党员虽然心里仍然有怨气,但最终还是顾全了大局,田地总算是顺顺利利,让绝大部分人满意地分下去了。

  李立打胜了上任后的第一战,在此期间,也意外收获了爱情。在分田地过程中,村里一个叫庄花的,人如其名的漂亮姑娘,被李立的正直敢担当的作风俘获了芳心,向李立抛出了爱情橄榄枝。分田地工作结束后,两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年,李立23岁,庄花20岁。

  李立上任后为村人做的第二件大事是修路。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乡村队三级多年的努力争取下,20世纪中期,溪花村修路的事情县里终于批了下来。当万事俱备时,却在路线规划上卡了壳。原因是按路线规划,一部分村民需要搬迁,但他们不同意搬。需搬迁村民的理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先人留下的地方,搬了就不吉利了。搬迁户建议把公路重新规划到村子对面的山上,那样他们就不用搬迁了。李立毕竟见过世面,反复开群众会做工作,说大家不能目光狭隘,今后社会发展了,各家各户都会拥有农用车,说不定将来还会拥有私家车。公路远离村子,修通了路作用就不大,就失去了修路的价值。对于搬迁户,队里保证在乡里补贴的情况下,队里发动各家各户户投工投劳让大家很快住上新房。李立虽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工期逼得紧,耗不起。这天,李立再次召开群众会,但群众工作依然做不通。李立急了,嚯地从凳子上站起来,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摘下墨镜说:“请大家相信我‘李瞎子,如让群众搬迁这件事情我做错了,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戳我的脊梁骨,挖我家的祖坟。”

  在李立的坚持下,最终路按规划路线修通了。后来经时间证明,李立当时的坚持是正确的。

  李立曾经有一次吃公家饭的机会。那是乡镇派出所要招一名退伍兵去所里工作,选来选去就选中了李立。可那时李立正和村民们肩背马驮热火朝天地修路。他对乡镇派出所所长老马笑笑说:“你看我这灰头土脸的样子,就是当泥腿子的命。干警察的事,你还是另找他人吧。”

  老马惋惜而无奈地走了。

  村里人也为李立感到惋惜,纷纷劝他:队上的事情让别人干吧,去派出所工作才是你明智的选择。

  庄花更是三天两头和李立闹,逼着李立去派出所报到。

  李立被逼恼了,冲媳妇说:“我这生就是当生产队长的命,你要是觉得嫁给我后悔,现在我就和你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

  庄花见李立动真格的,不敢再多言了。

  如今,李立已年過花甲,可依然把溪花村的生产队长干得风生水起。

  梦放映

  梦姓在溪花村就梦放映一家。梦放映真名梦发明,因为他曾经从事广场电影放映工作,人们就梦放映、梦放映地叫,真名反到逐渐不为人知了。

  梦放映记事后看过的第一场广场电影是1972年上映的《龙江颂》。他被影片情节吸引的同时,鬼使神差般对电影放映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学后,一次老师叫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当老师点到梦放映的名字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我长大后的理想是当一名电影放映员。”

  1985年,梦放映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回到了村里。那时候的高中生在他们那里凤毛麟角。刚好,一个机会让梦放映遇到了——乡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正缺老师。张校长亲自登门,说想请梦发明去学校里代课。又说,现在老师正紧缺,用不了几年,有了指标就能把他转成正式老师。

  梦放映的父母早就笑得合不拢嘴,不断地给张校长的茶杯里添水,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可出乎意料的是,梦放映当场拒绝了张校长的邀请。梦放映说:“张校长,感谢你的好意。可我的理想不是当老师,而是当一名电影放映员。”

  梦放映的母亲赶忙捂住儿子的嘴,着急地说:“张校长,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孩子小,不懂事,尽说胡话呢。回头我和他爹再好好劝劝。”

  可无论梦放映的父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梦放映都一根筋地要去学放电影。他对父母说,当电影放映员是他从小就立下的志向。现在,是该他去实现梦想的时候了。

  梦放映的父亲知道,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他和老伴手里牵着的风筝了。梦放映的父亲无奈地对梦放映的母亲说:“娃他娘,孩子大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梦放映果然去寻他的梦想了。他准备了见面礼,找到以前上高中时就听说过的,住在县城边上一个姓严的,很有名气的电影放映师傅家,开门见山地说要跟严师傅学放电影。

  谁知他的热心却换来了严师傅的冷屁股。严师傅说:“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各行有各行的规矩,电影放映技术是不能随便传授的。”

  梦放映也很坚持,说:“严师傅,我是慕名而来。你如果不收我为徒,教我放电影,我就一直站在您家门口,直到你答应为止。”

  严师傅瞪了梦放映一眼,说:“我看你能站多久。”说着“啪”的一声把大门关了。

  那时正值寒冬,严师傅在睡觉前偷偷往门缝里一看,发现梦放映还站在门外。严师傅心里想:这小子看不出来还很执着呢。

  第二天一早,严师傅洗漱完毕,吃过早点,准备到街上溜达溜达。当他打开大门时,发现梦放映被冻得脸色发白、嘴唇发青、全身发抖,但依然像一个冰雕一样,站在原地。

  严师傅怒道:“你这人怎么这么傻呀,就不怕被冻死吗?快跟我到屋里暖暖身子吧!”

  梦放映知道,严师傅让他进屋,就是默许收他为徒了。于是,赶忙一个劲地说:“谢谢严师傅。”

  此后,梦放映白天帮严师傅家做家务,晚上每逢星期三、星期六就和严师傅到县电影院放电影。

  三个月后,梦放映出师了。在严师傅的帮助下,他在县电影公司顺利租到了一套电影放映设备;同时,他央求父母东挪西借,凑钱卖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由于要经常往返县城拿电影胶片)。从此,梦放映开始了广场电影放映工作。

  八十年代中后期,乡村的精神生活还很困乏。每天劳作之余,看上一场广场电影是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梦放映看准了商机。他让父母帮他卖电影票,附近几十个村子,各村轮流放起了广场电影。尽管那时每张电影票也就一两角钱,但积少成多,半年下来,梦放映就还清了所有的借款,开始盈利了。

  在梦放映放广场电影的第三个年头,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村里一个叫刘菊的漂亮姑娘,看中了梦放映的商业头脑,主动投怀送抱嫁给了他,并担负起电影售票员的职责。每放一场电影,小两口的存款数额就不断增加,那段时间,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好景不长,转眼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时,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梦放映的广场电影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观众变得越来越少。除去租赁成本,梦放映夫妻俩的收入就变得入不敷出。

  刘菊终于忍不住了,说:“发明,我们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呀!这电影怕是不能再放了,我们想想其他门路吧。”

  可梦放映却很坚持,他郑重地对刘菊说:“菊,放电影是我平生最大的爱好,我不能对不起观众,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我都不会放弃。”

  刘菊生气了,一赌气,带着女儿回了娘家,把儿子留给了梦放映。刘菊此去就再也沒有回到梦放映身边。半年后,刘菊带着女儿和一个生意人去了深圳。此后,再无消息。

  梦放映最终也没能坚持下去,当没有一个人再意愿看他放的广场电影时,他不得不放弃了他心爱的电影放映事业。

  梦放映后来学了修理技术,在乡街子上租了个铺面,修起了自行车、摩托车。他的日子勉勉强强过得去,只是,没有再婚,一门心思只扶持儿子念书。后来,儿子大学毕业考取了公务员,在县城买房娶妻生子。儿子几次打来电话,叫梦放映去城里带孙子,顺便享受下生活。谁知梦放映一口回绝了:“我在乡下住习惯了,城里住着别扭。再说,修车铺的那些回头客也离不开我呀!”

  如今,在乡街子上,依然能看到,年近花甲的梦放映忙碌的身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