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李贽的衣胞之地;云南姚安, 李贽的客居之所。因为李贽,让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从此多了一道思想的光芒。
——题记
2020 年冬,组织安排我到厦门大学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专程前往泉州探访李贽故居。无奈时间太赶,行程太紧,抵达泉州时,这座闽南重镇早已灯火辉煌。
在车站打探李贽故居的位置,所有人都只知道祖籍泉州的周杰伦,根本没听说过这里历史上还有一个叫李贽的名人。无奈只好叫了个网约车,辗转大约六七里,终于到达位于鲤城区万寿路一个偏僻的小巷,李贽故居就可怜兮兮地藏在这里。
此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里早已关门谢客,只能借助手机的闪光灯,拍了一张不是很清晰的照片,权当了却自己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站在故居紧闭的门前,我感到非常失落。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简陋了,简陋到与姚安东街列入棚户区改造的民居绝无二致。我不敢相信,一个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五百年前居然就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小屋里……但我也更加心安,一个所谓的“穷酸”文人,其居所,大概也必须是这个模样。
因为吃了“闭门羹”,不知道大门里面是什么状况,上网“百度”了一下,记载如是: “李贽故居,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普通民房……现按 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
这就对了,摒弃了之前的主观臆断,眼前看到的,就是这一座真真切切的普通的民房。民房普通,居住在这里的人可一点都不普通。公元 1527 年,李贄就降生在这座小屋里。从此,这世上便多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主, 传统的思想文化,开始迎来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
说他“离经叛道”,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始终都在违反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五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说出这个词语的时 候,或许我们的内心是平静的,最多附带一些微不足道的赞许,但就五百年前的李贽而 言, 他的勇气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当然, 真正做到“离经叛道”,敢于向当朝正统说 “不”,单靠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如若肚子里没有大量“干货”,最多也只能是匹夫之勇。
所以,李贽能够名满天下,成就一段传奇人生,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物形象。
李贽是一个有实力的思想家。从现在的视觉看,李贽一生最具价值的就是他的思想。从12 岁以非凡才华写出《老农老圃论》,到 76 岁狱中自刎,他的一生始终都与千百年来的所谓传统、经典进行不屈的斗争。什么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统统都入不了他的法眼。面对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他居然敢大胆提出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商贾功绩,殊不知,这一主张,竟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发展趋势完全契合,不能不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时代创举。由于他的思想自带光芒,所以他的演讲也对世人充满无穷的吸引力。只要他一开坛讲学,和尚就不念经了, 樵夫也不打柴了,农民都不种地了,甚至藏在深闺的女子,也会偷偷溜出家门,跑到李贽身边,听他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别有一番快意恩仇的享受。那场面,绝不亚于当代歌坛巨星在大陆开办个人演唱会。
李贽是一个有情怀的文学家。“文学即人学”,其核心在于“本真”,离开本真,所有生造出来的文字都是矫情。李贽主张“童心”、“性灵”,其要义就是像孩子一样,尊重客观存在,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啥说啥,童言无忌,童叟无欺。所以说,李贽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跟一切无病呻吟的做派都不可同日而语。李贽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这一论断,当时觉得是奇谈怪论,而就现代人来说,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朴素思想。正如柴米油盐、诗和远方, 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李贽所著《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实乃破冰之举,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最大限度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说的都是真话、有良心的话,至今读来仍觉清新扑面。
李贽是一个有担当的好领导。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想要削弱各地土司的力量,继续实施“改土归流”,意在斩断各地土司长期经营起来的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由于李贽的“异端邪说”,让那些程朱理学派们瑟瑟发抖,遂有人向神宗皇帝谏言,将他放逐西南蛮荒之地。于是,李贽不幸又成为从中央派往姚安任职的一名异地交流干部。李贽到姚安做官,心中愤恨难平,甚至中途就想辞官了之。尽管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在任三年却从未做过一天慵懒官、太平官。“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这是李贽亲手写在姚安府衙柱子上 的对联。面对战乱后的民不聊生,能做到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十分柔软的。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水,如此纯净的一个人,让我深感敬佩。
连厂河上的李贽桥,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见证。当年,由于连厂河雨季洪水猛涨,各路客商和过往行人只能望河兴叹。李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头捐资建造石桥, 终于解决了两岸出行难题,由此,打通了古西南丝绸之路由姚安通达洱海的瓶颈,李贽桥也便成为了历经 400 余年而不朽的文物。
李贽更是一个清廉的人,“悬鱼示警”的故事,让姚安后人大呼“痛快”。试想,能把别人送给他的鱼挂在衙门上以警示他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如若不是彻头彻尾的廉洁, 又怎会有这种非同寻常的举动?
李贽天生有一副“宽肩膀”,担任姚安知府期间,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感化着百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临别时, 本想悄然离开, 却被闻讯赶来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士民攀卧道间,哭声震天,车不得发”。看到此情此景,李贽的真性情又流露出来了,他仰天长叹,动情地说:“李某不才,未能带领姚安人民过上好日子,深感有愧;大家对我的一片真情,我永记在心,没齿难忘。”由此可以看出,李贽在姚三年,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事,成功地收拾了世道人心。
当今史学界、文学界普遍认为,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开化较早。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正是由于周秦以来中原文化向姚安不断渗透,汉唐时代南方丝绸之路又给姚安注入了新鲜血液,加之像李贽这样的思想巨人对百姓的长期教化,才使得姚安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和自觉的能动创造精神,形成了历久弥坚的文化根基。
所以,李贽对姚安的贡献,绝不止于为官三年所做的那些为民谋利之事,恰恰是他为开启民智、教化民风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使得姚安百姓知书达礼, 如沐春风。当然, 更离不开他那闪烁了五百年的思想之光。
2006 年,姚安有识之士倡议社会各界人士捐资筹建李贽铜像,先后有 30 多个单位、4700 多人捐款。至今,李贽铜像神态安详, 巍然屹立在姚安县城梅葛广场,算是这座小城的一个地标。
曾经,我写过几句关于李贽铜像的诗: “这是醍醐灌顶的荷城 \ 给李贽腾出的一席之地 \ 这个始终凝视远方 \ 永远低调和冷峻的画面 \ 就是李贽 \ 面对荷城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值此,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这些零零星星的文字,以纪念这位曾经为姚安作出过卓越贡献,并让姚安为之永载史册的英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