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拖后腿的周玉章(纪实)

时间:2023/11/9 作者: 荷城文艺 热度: 17807
董家成

  这几年,通过持续不断的发力攻坚,在姚安县脱贫摘帽的滚滚大潮中,全县农村正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一专多能的带头人,这些被扶贫点燃了发展激情的“新农民”,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面貌、新风采、新精神。精准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现状,更振奋了贫困户乃至更多农民的精气神。

  过去,“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在太平镇许多贫困山村根深蒂固。山区农村多少年来只能种点杂粮玉米,下再大功夫亩产都不高,即便种出好山货,沟壑纵横卖不出去,恶劣的自然条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设下一块块拦路石,也消磨着村民的斗志。更有甚者,曾有地方发母羊给贫困户养殖, 结果第二天便成了下酒菜。今天,这种甘于贫困的思想被改变了,贫困农户脑子里更多想着怎么摆脱落后、告别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变了,但贫困户的行列中,由于情况千差万别,扶持起来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这就是下面要讲的故事。

  在姚安县太平镇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周玉章户有些特殊,虽然家居绿水青山,但这里长期发展滞后,群众收入单一,一年到头勤扒苦做,连温饱都成问题。周玉章年轻时和村里其他农户也没有什么不同,从小生于斯长于斯,成年后娶妻生子,夫唱妇随外加喜得一双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家庭完整,虽然清苦也还其乐融融。可后来的人生变故,让这个原本温馨的小家失去了生机,周玉章两口子从此一蹶不振,仿佛一下子看不到了未来。

  周玉章的家,坐落在自古号称姚安县南大门的太平镇各苴村委会丫口村。在这个百分之百的彝族村落里,周玉章家很不起眼。祖祖辈辈守着金山讨饭吃,这话说起来并不夸张。农耕时代,山多地少意味着产不出多少粮食,气候冷凉只能生产些五谷杂粮,常年拉饥荒成为全村抹不去的阴影。现年 61 岁的周玉章和现年 58 岁的妻子起开香,也想和千千万万农村家庭一样,养儿防老延续香火, 却怎么也想不到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早早夭折,女儿十多年前嫁到太平镇白石地村委会,家里一下只剩老两口共同生活。失去了儿孙绕膝的希望,周玉章和老伴有苦无处诉,有泪只能朝肚里落。每天劳作回来,夫妻俩坐在空荡荡的屋里肝肠寸断。想着逐渐老去的自己,除了唉声叹气就是长时间的相对沉默发呆,虽然女儿偶尔也会抽空回家看看二老,但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毕竟她自己有了另外的家庭。所谓手长衣袖短,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

  周玉章夫妻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通过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及政府帮扶解决温饱问题。加之年纪逐年增大,女儿出嫁后也无法经常回来陪伴照顾他们,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感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得过且过,能活一天算一天,他们几乎没有了什么关于未来的打算。就在周玉章觉得这辈子再没有什么奔头,处于自暴自弃状态时, 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拉开了帷幕。2014 年6 月以来,党中央开展扶贫工作,通过村组评议镇政府层层审核把关后,将该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挂包太平镇的省委政策研究室委派了干部联系帮扶他们。挂包单位、挂包干部、镇村干部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集体发力,上门为周玉章户谋划脱贫产业发展计划。一开始他基本不怎么配合,心里嘀咕, 自己岁数越来越大,既无技术又没资金,精力体力也大不如前,脱贫怕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省州县镇村五级帮扶干部绝不放弃, 他们找准症结,发扬跑断腿磨破嘴的硬骨头精神,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首先让他找回信心,让他相信没有儿女养老,党和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关键是趁现在还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必须振作起来,以积极的心态改变眼前的困境。帮扶干部轮番上阵,摆事实讲道理,帮他分析自家的优势和困难,出主意想办法,规划今后的脱贫方向,讲解脱贫政策措施,扶贫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经过多方做工作,周玉章两口子慢慢转变了观念,精神面貌开始改变,人也乐观起来,对帮扶干部不再抗拒。他对帮扶干部说,你们都能抛弃城市生活,跑到山沟沟里真心扶持我们这些贫困户, 我要再不努力, 莫说对不起你们, 连我自己都对不起。放心,我不会再拖大家脱贫的后腿。

  从那以后,周玉章两口子像变了个人, 不仅积极配合帮扶人员落实脱贫规划,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利用各级扶贫资金,开始努力把自家的绿水青山转变金山银山。丫口村独特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林果和中草药种植,但是过去好多年村里乡亲们都是普遍嫁接本地果木,产量低口感差,没有形成规模不说,即便有了产品也没有市场竞争力。在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支持辅导下,周玉章结合自家特点,把过去的老品种果木全部更换成优质高产品种,共种植新品种紅梨 10亩,又在红梨下面套种魔芋 2 亩、中草药 2 亩。在他和老伴精心管护下,这些水果、经济作物和中草药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周玉章两口子心情逐渐开朗,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排解他们的寂寞,驻村工作队员还多次与他们的女儿联系沟通,提醒她带着家人常回家看看,共享天伦之乐。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挂包部门的贴心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加之各种脱贫优惠政策的坚强助力,周玉章两口子彻底告别了昔日在贫困线下愁眉不展的日子,有效解决了收入低及不稳定的问题。针对他们觉得老来无后的顾虑,帮扶干部多次登门做工作讲政策,特别是国家养老方面的相关举措,让他们看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现实,彻底打开了他们担心老来无靠的顾虑。生活一旦有了动力和希望,他们的日子随之一天天好了起来,2016 年底,周玉章户经过各级验收考核顺利脱贫出列。

  其实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生变化的岂止是周玉章一家。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农村发展的大格局下,各苴村全力以赴解决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饮水、电力、卫生环境等条件,道路从以前的泥巴小路修建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并硬化了组内入户路。自来水接通每家每户,在村里修建了公厕, 路边安装了路灯、栽种了绿化树,使各苴村委会包括丫口村村村变成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美丽村庄。每天行走在洁净的村庄硬化路面上,周玉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底气, 他常常说, 我从小到老, 这样的幸福日子, 可是做梦也没有梦到过啊。

  眼瞅着周围农户和自家的明显变化,周玉章心里有了更多的打算。通过精准帮扶, 周玉章户在 2016 年享受实施了农危改政策, 挂包干部和村组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从施工到质量全程监督把关,帮忙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顺利完成了对自家的老旧房屋进行的彻底改造,达到了窗明几净, 舒适卫生,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了改善。在衣食住行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家庭经济和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突破,他家种植的红梨开始产生效益, 果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山药、魔芋及黄牛养殖有了稳固可持续收入,2019 年家庭人均收入达 7200 元,老两口的日子像挂果的红梨一样红红火火。

  行走丫口村,远远可见周玉章家背后小山顶上,生长着几株千年的红栎树,多少年来历经风雨,如今依然枝繁叶茂。那是因为它们深扎土地,历经风雨不折不挠。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周玉章,他也像红栎树一样,不服老不服输,用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活出了走向老年的风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