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以来,在广袤的姚安大地上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脱贫攻坚硬仗。从县委政府到各部门各乡镇和各村,从各级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各界,都全力投入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战役之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动人的脱贫攻坚凯歌。官屯镇山坡村委会也和全县各乡镇各村一样,牢牢锁定2017年末全村脱贫出列,贫困户脱贫摘帽的时间节点,紧紧扭住“强基础、扶产业、建安居,抓保障”几个关键的要素 “对标对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强力攻坚,稳步推进。用真心、真情和汗水,在满是荆棘的贫困山乡,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又精彩的脱贫解困之路……
山坡:贫困才是必须翻越的坡
不远,西出姚安县城沿县乡公路姚弥线前行。车行只需十来分钟,翻越县城西面并不太高大的古山寺山顶,便可看到又一个宽阔的平坝。这就是姚安县的第二大平坝——官屯坝子。这是一个高原盆地,旧时也叫洋派坝子,官屯街。同时,也就进入了山坡村委会的地界。继续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向前行走,一边是郁郁葱葱,满目青翠的黛青色群山;一边是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洋派水库;眼前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庄,生机盎然的阡陌田畴;景色十分美丽迷人。这就是山坡村委会的辖区,全村分布在官屯坝子南端洋派水库之滨,从与栋川镇交界的古山寺山顶到与连厂村和巴拉鲊村交界的龙门口这段缓坡地带上的山麓和山冲小箐之中。国土面积19.89 平方公里,林地25991亩。辖山后、王家坡、山脚、金三村、毛家冲、叶家冲、当波院等12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26 户,有乡村人口3412人。村委会驻地官屯小集镇海拔1960米,距县城仅10公里。年平均气温14.9 ℃,年降水量760毫米。全村有耕地面積3687 亩,人均耕地1.1亩;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397.4亩,有效灌溉率为80%,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254.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7亩。适合种植粮食、烤烟、蔬菜,林果等农林作物生长。特产主要有山药在全县比较出名。经济支柱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务工经济。
山坡村离县城较近,又是镇小集镇所在地,交通区位优越,水利化程度高,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各村中总体比较高。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很多群众凭借着当地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勤劳致富,已经跨入了小康生活行列。行走在穿越全村的姚弥公路上,你看到的是村庄中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农家小院;官屯集镇上栉比鳞次的楼房,绿荫匝地的街道,书声琅琅的学校,宽敞明亮的镇卫生院,还有不远处的打鹰山山顶上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天文观测站等等……你也许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在光鲜亮丽的美景下面,在幢幢漂亮小洋楼的背后,在绿树掩映的角落,在山冲深处的旮旯里,也还隐藏着一些你想像不到的贫困。还有极少部分群众因智力能力、身体残疾、天灾、大病等各式各样的原因至今仍未脱贫,仍苦苦挣扎和生活在贫困之中。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识别,到这次扶贫攻坚大会战打响之前,全村仍尚有133户374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4.4%和10.96%。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山坡,不知这村名从何而来。其实,这里的山不算高也并不太陡,自然的坡并不大。而解决少数群众的贫困问题才是这里必须必须全力攻坚翻越的一座大陡坡。
识别:精准精准再精准
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已经实施40多年,经过这段时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已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大部分群众已过上了美满幸福生活。山坡村委会也和各地一样,多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帮扶一直就没停止过。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帮扶,很多过去的贫困群众已经远离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有哲人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时下所剩的贫困群众大多是因各种自身难以抗拒的不同原因而导致的贫困,他们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个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贫困程度较深,情况十分复杂,各家的贫困原因又千差万别。是扶贫的堡垒户,攻坚的硬骨头。继续用过去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扶贫,对这一部分群众来说,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必须下绣花的功夫因户施策,点对点,人盯人,一对一地进行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才有可能收到实效。
既然要绣花,那这朵花绣在哪儿呢?这就是这次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贫困群众的识别确定!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县委政府确定了县环境保护局、县文联和县电信公司三家县级单位挂钩帮扶山坡村委会;镇党委政府也安排了镇市场管理所、土地管理所、统计站、农经站等部门挂钩帮扶山坡村。县镇挂钩单位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挂钩联系到了具体的农户,并及时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家中,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同时,挂钩单位都抽调了人员组成县镇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与村委会干部一道工作。在村委会党支部的具体领导下,把县、镇工作队员与村委会干部一道,混编成上片,中片,下片三个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12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走村串寨,一家一家地进行摸底排查。对每一户群众的人口情况、家庭结构、房屋结构类型、面积、家庭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来源、支出情况、老人子女情况等都进行了认真摸排。因病致贫的,了解清楚生什么病,生病时间,治病支出;因灾致贫的,了解清楚受什么灾,灾害发生时间,造成的损失,后续影响;因学致贫的,了解清楚子女就读什么学校,家庭负担情况等等,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村926 户农户34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完整的档案资料。做到了每一户农户的情况详实具体,每一名群众的情况清楚明白。在充分调查摸底,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召开支部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会,群众大会和广播,黑板报,墙报,标语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准确完整地认真宣传了党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确定贫困户的相关标准要求等。统一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环境,打牢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然后,按“三评四定”的程序要求组织召开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的群众大会,对贫困户进行内部评议,评选推荐出本自然村组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初步人选名单,公示后,提交党员会进行再议再审;结果再公示后,再提交村民大会进行最后评议。最终评议结果确定后,严格按照“六个一律不纳入”的原则(即直系亲属有领取财政工资的一律不纳入;村委会干部一律不纳入;县城购买有商品房的一律不纳入;辖区集镇内购买有商铺的一律不纳入;家庭中开有小商店的一律不纳入;家庭中有私家车的一律不纳入。),由县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镇挂村领导参与的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逐户逐人进行核实初定,再次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议定,形成本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正式名单报镇党委政府进行审定,最后报县级进行最终确定。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识别确定过程中,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和标准要求,严格评定产生程序,严格按原则办事,坚决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接受上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程全方位监督。工作实施中,坚持认真,认真,再认真;精准,精准,再精准。努力不让符合条件的每一户贫困户、每一名贫困人口漏评确定,也坚决不让不符合条件的进入。在识别评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报上级部门审核确定后,及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家庭成员结构情况、身份信息、住房情况、产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受教育情况、子女就学情况、致贫原因、脱贫计划、帮扶措施以及结对帮扶干部情况、帮扶日志等全面信息建立档案,制作联系卡。并将信息档案和工作推进程度等录入国家和省州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大数据平台,接受上级和社会的管理监督。认真扎实的精准识别,为后面的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克难:全力建房保安居
俗话说:安居乐业。只有安居方能乐业,身居危所,连居所都不安全还何谈小康!经调查识别和确定,在山坡村委会的贫困户中,有53户142人是因住房困难而致贫的,分别占全村贫困户总数和贫困总人口的39.85%和37.97%;这些贫困户的住房一方面是面积狭小,居住生活的环境条件极差,无法满足群众生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这些房屋普遍是危险等级较高的危房,安全隐患突出,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或就地拆除重建。但贫困户建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上级政策已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的每户有6万元的建房补助资金,还可以给予6万元的贷款支持。有了这12万元的资金保障,对大多数群众大部分家庭来说,建盖个房子已不是什么问题,可以轻轻松松地把房子建起来。但对于贫困户来说,实施过程中依然是困难重重,矛盾不断。首当其充是土地难落实,项目难落地。目前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已大多数到组到户到人,都已名花有主。很多群众建房要么是在自己的宅基地上拆除重建,要么用自己拥有使用权的自留地、宅基地等与其他群众自行商量调换后建设。但对贫困户来说,情况就比较特殊,有的仅有一格或半格老房屋,而且大多与其他群众的房屋同梁合柱,紧紧相连或有牵涉,就地拆除重建根本无法实施;加之条件好的群众早已搬出原居址,另选地点新建居住了。就地拆除重建好多地方空间十分有限,交通,给排水,环境卫生等都无法满足要求,也不利于貧困户今后的发展;异地搬迁新建设呢,又因村组集体没有闲置的土地,贫困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鳏寡孤独,也拿不出更多的土地或其它资源去与别人商量调换。上沈组的贫困户沈某某,男, 60多岁,独人。县镇驻村工作队、镇挂村领导与村委会一道,反复多次研究,想尽办法,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建房用地,最后很无奈,只得在本小组的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中划出一点面积,才使得该户的项目落了地;王家坡组的贫困户黄某某,女, 60多岁,独自生活。因找不到建房用地,项目迟迟无法开建;村委会领导与驻村工作队经多次与村民小组和其他群众协商,想尽办法,才从其他群众手中为她解决落实了建房所需的土地,使项目得以实施;叶家冲村民小组的张某某,男, 40多岁,智力残疾人。在本村民小组内实在无法落实解决的情况下,也是经过多次与邻组艰难协商,才为他从邻组的土地中解决落实了建房用地。第二难是组织施工难。虽然建房经费上级已经解决,钱不是问题。但对于部分贫困户来说,因社会接触不多,人缘关系少,信息较封闭等各种原因,既便钱摆在那里,要把房子盖起来也确实并非易事,有的甚至找一找施工队都难以找到。山后村民小组的张某某,女,已经70多岁,家里仅有自己和儿子两个人。儿子又正在楚雄监狱里服刑,刑期要到2017年9月才能服满。老人自己身体又不好,长期生病在床。连日常生活和最基本的一日两餐都只能由本组村民小组长和党员轮流送饭照顾。这样的家庭要她把房子盖起来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不建,错过此次国家政策帮扶的机遇,这户群众将有可能永远的贫困下去。等儿子刑满释放回家后再动工,政策时限要求又不允许。怎么办?县镇驻村工作队、镇挂村领导与村委会研究商量后决定,决不落下任何一户贫困户和任何一名贫困群众!由村委会出面组织,帮助该户就地拆除重建。但这也有难度,房屋必竟是当事人的私有合法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权衡思考再三,终于想出了办法。请镇县司法部门出具证明,在楚雄监狱的配合下,驻村工作队、镇挂村领导和村委会领导一起,到楚雄监狱与当事人对建房的设计要求、建设标准、费用管理使用等相关细节进行了沟通商量,并由当事人写出了由村委会出面对自家老房子进行拆除重建的委托书。回村后,又在县镇驻村工作队、镇挂村领导、村委会班子、村民小组各方共同见证,请相关部门对当事人的老房屋原貌,屋内物品清理封存和拆除过程全程录相的情况下,才启动了该户的房屋重建。有的人对村委会书记主任陈华同志开玩笑说:“陈书记,你们的扶贫攻坚,工作都做到监狱里去了,真是不容易!”金三村村民小组的金某某,50多岁,是个独人,智力有些问题,无能力自己组织施工队施工,只得由村委会出面帮助找施工队来建盖。但在施工中,他的亲戚又左次右次地来给施工队找麻烦,提不合理要求,说这里没整合,那儿没做对。施工队觉得工程本来就太小,没什么赚头,又遇这种情况,干脆撤,不干了。工程停下后,村委会领导和工作队只得多次到县城找到施工队老板反复做工作,又多次做了那个亲戚的工作,才使得工程重新复工。像这类只能由村委会从头包到脚的贫困建房户全村就有10余户。第三难是施工管理难。全村50多户建房户分布在近20平方公里的12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中。施工放线要跑到,基础开挖检查,圈梁浇筑要验收,墙体支砌要监督,房屋封顶要验收,整体完工了还要全面验收。施工过程中,没有施工用水要协调,道路不畅材料运不进去要协调,砍动竹子树木要协调。每一户建房户从开工到完工需到现场不下10趟。而村委会加驻工作队总共就那么几个人,一下要跑工地,一下要拨款,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尽管有着千般的苦,万般的难,但面对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与嘱托,面对这场决不能打输的扶贫攻坚硬仗,面对广大贫困群众企盼的双眼,在困难面前始终没有一个人退缩。就是这样,县、乡、村各级干部始终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到户。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解决,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去攻坚,一户一户地去落实。想尽了能够想到和采取的各种办法,全力攻坚克难,以确保贫困群众能如期住进安居房,最终迎来了全面胜利的曙光,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自己和贫困群众都满意的答卷:全村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贫困户53户,贫困人口142人中,2016年已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搬迁5户20人;2017年的48户已全部开建或已建设完毕,年内122名贫困人口可以全部搬迁入住。
重点:打牢基础断“穷根”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得好,“能够帮你一时,难以帮你一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来说,要确保他们如期脱贫摘帽,达到上级提出的“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同时,在脱贫摘帽后能够持续发展,控制住返贫率的发生,基础在产业,重点也在产业,关键还是在于产业。产业是如期实现脱贫必须突破的“瓶颈”,也是确保贫困户未来持续增收的动力源泉和源头活水。山坡村委会从入户调查开始,就始终把培植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和各户的劳力、特长等不同情况,或养殖,或烤烟,或山药,或蔬菜,或务工。每个贫困户至少确定两项以上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制定出各户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列入结对挂钩帮扶干部的帮扶计划之中,对推进实施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一一加以落实,不断打牢产业基础,全力斩断导致贫困的“穷根”。
还在2015年下半年扶贫工作开展之初,村委会就抓住县委政府肉牛养殖作为全县重点产业来培植的政策机遇和发展环境,认真分析了本村的资源条件和优势,把肉牛养殖产业作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完成脱贫任务的一项重点产业来抓。组织全村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为期15天的肉牛养殖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系统掌握了肉牛养殖、防疫等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采取扶持农户各自饲养,培育肉牛养殖大户,建设村集体肉牛养殖场“三管齐下”的办法,全力培育肉牛养殖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实效。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存栏肉牛181头,培育了养殖10头以上大户7户,其中,20头以上的养殖4户。争取落实了上级项目资金110万元,建设了牛舍面积3800平方米,可养殖肉牛80头的养殖场一个,项目正在实施之中,预计到2017年底,全村肉牛存栏数可达350头以上;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建设了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一个,发展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巩固和发展本村的优势产业烤烟,尽量把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任务和收购合同指标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充分利用本村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山药生长,山坡优质山药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利条件,大力组织群众发展山药生产;引进了外地白酒生产企业一家作为龙头,组织群众利用坡地,雷响田和雷响地等种植本地品种效益不高的土地,大力发展烤酒原料优质高粱生产,全村已种植高粱300多亩;利用本村离县城较近,村内又有镇的小集镇,有农贸交易市场,蔬菜销售交易较为方便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组织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大力发展芥菜、折耳根、山药等特色蔬菜品种种植。
目前,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肉牛一头以上,养殖生猪两头以上,种植烤烟2亩以上,种植山药0.5亩以上,种植商品蔬菜1亩以上的任务目标已初步得以落实。为全村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要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和后续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关情:从点滴做起
清代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地方官员尚且能有如此胸怀,更何况是今天共产党的干部。坚信我们今天党的各级干部,人民的勤务员一定会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的封建官吏都做得更好。在这次全县大规模的扶贫攻坚战役中,各级干部就用实际行动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山坡村委会为例,在整个扶贫攻坚战役推进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县镇干部还是村委会的同志,无论上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还是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干部职工,都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竭尽自己所能,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一点一滴地送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记得是2015年9月中旬的一天,老天下着蒙蒙细雨,整个姚安大地都笼罩在了浓浓的雨雾之中,飒飒的冷风不时袭来,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打起一个个寒颤。一大早上班,县文联就接到了山坡驻村工作队长通知,要求当天下午5点以前要将各自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情况收集齐后报镇县扶贫部门。随即,县文联的4名同志就立即冒雨赶到了山坡村委会所联系贫困户的自然村开展工作。深秋的冷雨裹挟着从洋派水库水面上吹来的海风,带来了透彻心扉寒意。群众早已关门闭户,一家家围座在一起烤火了。4名同志走在洋派水库之滨的泥泞的田埂路上,一脚水一脚泥,走村串户,进行走访调查。打着的雨伞不时被凛冽的寒风吹翻。从上沈组到金三村,再到王家坡,一户一户地开展工作。又是给房屋拍照,又是了解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致贫原因。直到下午4点多点,全部调查走访工作才算完成。这时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脚上的皮鞋也已变成水鞋了。一些群众惊讶地问:“这样的天气你们不在家烤火,还来?”事后,大家风趣地说,今天这种天气搞走访调查,苦是苦一些,但也好,大家都在家不出门,群众好找,工作开展起来顺利!这就是第一次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时的情景。
其实,当天冒雨进行走访调查的又何止县文联的4名同志。县镇挂村领导、村委会干部,同时挂该村的县环境保护局、县电信公司、镇市场管理所等单位的全体干部也都一样冒雨开展了工作,并按时完成了各自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调查走访任务。
把贫困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样去办,再难也要努力办好。王家坡村民小组的贫困户黄某某,男, 50多岁,是个独人。家里仅有一小间破烂不堪的小屋经常锁着。本人以拾荒为业,常年游走在山坡、官屯、连厂、巴拉鲊等村的乡间和县城的废品收购站等地。经常不回家,偶尔回家也是很晚才回,天麻麻亮就走。他既无手机又无电话,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每找他一次,往往都要问很多人,弄清他的去向,沿途找好多村子才能找到。有时在乡间的路上,有时在村子中的巷道阴沟里,有时在废品收购站。就是这样的特殊群众也没有让他落下。曾多次亲自找到他本人进行走访调查,商量帮助他建房等相关脱贫事宜。最终使得他家的脱贫攻坚工作得以与其它贫困户一样同步推进。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都关情。山坡村始终把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至少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人口素质作为切断贫困户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来抓,无论任何原因和情况,绝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任何一个孩子辍学。上沈组的孙某某户,女儿16岁,正上初一。因厌学逃离了学校到昆明一家小餐馆打工。村委会知道后,镇政府挂山坡村的领导副镇长陈文玉、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华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先后5次深入该户做工作,给该户讲明了只有让孩子读好书,多掌握点知识,才能永远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道理;又多次与昆明的餐馆老板取得联系,向他讲明政策和使用童工的危害;多次与这个孩子取得联系,进行说服教育劝导。最后孩子终于同意回来继续读书。但又提出,已离校一个多月,怕学校不再接收,怕班主任歧视。陈文玉副镇长和陈华书记又亲自与县大成中學的领导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协调,才最终使这个已经失学的贫困家庭少年重新返回了美丽的校园;同村的另一名女同学孙某某已读到初三下学期了,还有几个月就可以初中毕业,因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决定不再读了,回家四处游荡。也是经过多次与父母沟通交流,反复进行劝导才又重新回到校园的。2017年4月上旬的一天,有群众到村委会反映,说是因洋派水库从红梅水库调水,一是山后组正在生长的水稻小秧既将被淹;二是因引水沟过水量太大溢出,淹了晾晒在镇农贸市场广场上的蚕豆。接报后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会领导一道,第一时间及时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经调查了解得知,既将被淹的小秧是因为群众将小秧撒到了洋派水库划定的水线以下,广场上晾晒蚕豆是群众自己的行为。按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均无责任。但考虑到小秧关系到群众一年的生产生活,已经成熟的蚕豆被淹给群众造成损失确实可惜;挂村领导和村委会还是及时与水务部门进行了汇报沟通协调,调整了调水方量,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在山坡村委会的扶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6985”标准对标对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在认真抓好贫困群众产业扶持发展,住房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工作。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一道,对全村贫困群众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符合条件的已全部纳入,做到应保尽保,进行兜底。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剔除,决不通融;对全村群众孩子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有困难解决困难,是什么问题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坚决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经各级多方努力,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已经得到全面保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100%;对全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合情况进行逐户逐人核对落实,积极组织动员未参加人员100%参加,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目前,全村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已有了新农合,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项措施的保障;符合政策的部分医疗费用报销率已达100%。
汗水:在扶贫攻坚路上流
有人说,这次的扶贫工作是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既然是攻坚碰硬,就必须有攻坚碰硬的付出。不流一身汗,不脱一层皮,堡垒是攻克不下来的。的确,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在这条扶贫攻坚的道路上,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流汗付出,把汗水洒在了山坡这片秀丽的红土地,流在山乡崎岖的扶贫攻坚之路,书写出了一段绚丽多彩,终身难忘的人生篇章……
李勇,县人大副主任,挂山坡村委会的县级领导。一个虽年过半百,但身材魁梧,农村情况非常熟悉,工作特别认真的人。他不仅是挂村的县级领导,而且还直接挂到了冯以康等5户贫困户。作为领导,单位上的工作虽说不上是日理万机,但要处理的事务还是蛮多的。尽管工作繁忙,他还是坚持每月都要到山坡村委会调研了解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记得,第二次入户走访调查时,他脚上的痛风正在发作,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看起来十分疼痛。同志们见他这样,都劝他不要去了,大家帮他去走访,把情况带回来。他却说,既然是结了对帮扶的贫困户,就是自己的亲戚。亲戚自己都不去走一下怎么行,自己这点病痛算不了什么。硬是拖着疼痛的脚,把自己结对的5户全部走访完。
陈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一个40多岁的精干汉子。他头脑灵活,办法主意比较多,家庭里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示范户,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一手抓产业发展,多方奔走协调,启动实施了肉牛养殖场,药材种植基地等一批项目。组织群众加快发展了烤烟,蔬菜,山药等特色产业;一手抓贫困群众建房。群众没有建房用地要想办法解决,与周围群众纠纷房子盖不下去他要协调,就连好多户贫困户建房的施工队都是他帮助群众落实的。他自始至终奋斗在工作的最前沿,为全村扶贫攻坚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戈红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县环境保护局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一个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的女同志。她孩子仅有3岁多,为了完成下乡驻村任务,她不得不把婆婆从老家请来带孩子。白天她带领工作队员与各级干部一道跑田间地头,走访群众,查看房屋建设情况;晚上还要组织大家开展档案整理,材料录入等。下乡驻村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她说时间长了,孩子与自己都生分了,但无悔!
周义新,村委会副主任。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作为副主任很多日常工作要事无巨细地去做,扶贫的各项工作要一一去落实,工作既麻烦又琐碎,但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去做。
沈兆坚,乡村的同志都喜欢叫他的外号“老九”。村土地管理员。他话不多,做事很实在。全村53户建房户他都要一一到现场放线,每一户还要绘制出图来,施工过程中还有每道工序的督促检查,可见工作量之大。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时,预整地,组织农家肥做底肥,他在施工现场一坚守就是两个多星期。
张治国,村林管员。既管理着全村19.89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5991亩林地,每天都要巡山护林,也参与着扶贫攻坚工作,有自己的结对联系户,但各项工作他一项也没落下。孙娅,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晓华,村计划生育宣传员;李晓芬,大学生村官。几位都是女同志,她们都有非常具体的业务工作要完成。同时,还有自己的扶贫联系户,要定期联系,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还要负责全村扶贫材料的收集上报,扶贫资金的管理。建房补助资金的按进度拨付,产业扶持资金的拨付和产业发展项目的验收等。特别是大学生村官李晓芬,丈夫远在禄丰县工作,有一个还未断奶的小孩,老家就在本村的叶家冲自然村,虽离村委会只有4公里多。但为了工作,孩子只能交给自己的母亲帮忙带着,自己早出晚归。工作忙起来,天亮出来要到晚上很晚才能回去,中间无法给孩子喂奶,只能叫母亲用米汤,奶粉之类应付一下,就是可怜了那孩子。还值得一提的是镇政府派驻山坡村委会的王志平和胡昌两位老同志,尽管都已临近退休,但他们依然和年轻人一道,风里来,雨里去地奔走在扶贫攻坚第一线。胡昌是镇统计站工作人员。王志平是镇土地管理所工作人员,副处职级干部,现年59岁,曾在县内太平等乡镇任过主要领导,2018年可以退休。有人曾半开玩笔地跟王志平讲:“老王,副处职级只是一种待遇,又不是领导,你这把年纪即将退休,凭你的资历资格,就是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报,那个又敢说你?混几个月退休了,还何必这样卖力地苦?”王志平同志却说:“自己在实职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也曾想好好地为贫困群众办些实事,也曾努力过,但由于当时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好多事还没办到,没办好。现在赶上国家扶贫攻坚的好政策,自己临退休了,还能有幸参加到这项自己追求了多年的工作中来,很荣幸。参加完这项工作自己退休,无遗憾了,安心!”
奋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的又何止上面点到的这些。各级各部门领导,镇挂点单位镇市场管理所、镇文化服务中心、镇农技中心的全体干部职工等,都为山坡村委会的扶贫攻坚工作出过力,流过汗。
不是尾声
山坡村委会的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它只是全县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大会战滚滚前行洪流中泛起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在党惠民富民政策阳光的普照下,它依然是那样的耀眼,那樣的美丽晶莹!一路风雨,一路真情!这一段扶贫攻坚之路,犹如在崎岖的山道上前行。趟过了一条条河,翻越了一座座坡。如今,这个美丽的山乡已经变成了盛开着扶贫攻坚胜利之花的小花园!在这里,一朵又朵的扶贫攻坚成效收获之花,有的已经绽放,有的正含苞待放!各种设施不断配套完善,发展基础切实得到加强;产业发展生机勃勃,蓄势待发;异地搬迁安居工程井井有条,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应保尽保,已经覆盖全面!然而,这肯定不是我们工作的尾声,而是新一轮更大发展的新起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少。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扶贫攻坚,发展基础已进一步夯实,造血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对那些极少数即将掉队的贫困群众搭把手,扶一下,送一程。给予他们的不仅仅只是资金物质上的帮助支持,更重要的是重新拾回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个美丽的山乡发展一定会更好,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一定会走得更加的坚实,稳健!大家一定会手牵手,心连心,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