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可供探究的不外两条。浩如烟海的典籍,遗留下来的古迹。讲到光禄,一样概莫能外。只不过相对于史书记录,保存至今的遗迹相对寥寥。唯一能让今人勾起千百年回忆的,就是这里仅存的老街老宅。而这一切,都得从高氏府衙引申过来。
许多年来眼中的这座破败建筑,年龄稍长者只知道它曾被粮食部门用来当作粮仓。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这里也是人来人往,但人们来此兴趣并不在房屋本身,而是买回救命的口粮。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后来的市场经济发展,粮食计划供应退出历史舞台,从此这里不但门前冷落车马稀,到了本世纪头几年,几乎是房倒屋塌,衰草遍地,俨然一片不毛景象。不要说一般人,即便这座房主人的后代,恐怕除了哀叹今不如昔之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其朽烂成泥再无他法了。
待到谜底解开,细究这座古屋的前世今生,你才知道这座元代建筑可是当时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所在。要知道在古代路府州县的行政级别中,姚安路是比今天的州还要大一点的行政建制。那是元文宗天历年间,世居当地的豪门望族高氏39世高均明入觐朝廷,文宗皇帝嘉其世代忠孝,将州升格为路,颁诏高氏后人高钧明任总管,并授武德将军,直属云南行省,以后子孙承袭此职。据最新发现的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始祖高翔祖籍江西吉安府,后随诸葛亮南征入云南,此后世代繁衍,传至第28世高方时,正是南诏末期。公元973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讨伐杨干贞,高方鼎力助段得国称帝,国号大理,封高氏为岳侯,高家领地遍及云南大部地区。段氏王国到了12世段廉义时段被权臣杀害,又是高氏后人帮段家平定内乱夺回了江山。为表谢意,段家还曾将帝位让给高氏后人高升泰,死后复还位于段氏段正淳。千百年间,高氏一脉纵横捭阖,始终伴随大理国的兴衰,续写了无数传奇。而高氏的命运,与这座衰败的军民总管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约从唐代起,高氏家族就开始在这里行使统治,在大理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掌控姚安政局的700多年中,曾出过“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候”。虽然名称各异,但府治都在原地修建,并且在世袭过程中,其无数子孙中也不乏忠君报国的仁人志士,对于稳定国家统治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还有誓死效忠明朝被斩于大理五华楼的高泰祥,以及后来的大学者高雪君等等。高氏家族在云南前后历经54世,这在中国的家族史中也堪称罕见。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被劾迁移江南。自此,在这座军民总管府沿袭了26世、时间达700余年的高氏家族的辉煌方才宣告结束。多少豪奢富贵,多少血雨腥风,全都随之灰飞烟灭,唯有这座摇摇欲坠的老屋,还在见证着道不完说不尽的千古沧桑。在云南,不少人都知道有个说法叫做“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恰恰在这其中,高氏家族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能代表高氏家族以及光禄古镇兴衰成败的历史遗迹,则非这座老宅莫属。如果任由其被风雨侵蚀毁于一旦,后人若想要凭吊追思,找寻留存的踪迹,岂不是望天兴叹,空对史海却莫可奈何。
好在历史终究没给人们留下更多遗憾,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老宅迎来了它起死回生的机遇。老宅和周围的建筑群经过彻底修旧如旧,现已得到全面保护,开始对外开放。走进里面,你大可放开思维,回望其际遇浮沉,生发几多感慨。大堂之上,笑看房主昔日威仪,你仿佛就回到了当时。尤其那些高氏列祖列宗的后辈,更是保住了他们的寻根之地。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一物质的存在,则是保住了这段维系千年的鲜活记忆,让今人不再愧对后来。作为光禄古镇的一个缩影,它犹如蒙尘已久的一颗明珠,历经数百年的沉寂与落寞之后,在旅游大潮中再次展现出她的风采和光芒。
光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迹。开建原光禄中学时,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附近还出土了铜鼓、编钟。可见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姚州的先民就已经在蜻蛉河畔耕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弄栋县,就在这里的高陀山筑建弄栋城,县城就设在光禄的旧城村。唐、宋时期,城镇规模多次扩建。隋开皇17年(公元597年),在这里设弄栋总管府。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设姚州都督府,节制今滇西、滇东、黔南及川南大片土地。南诏时设弄栋节度,元设年民总管府。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其治所均在光禄。是从四川进入云南后,东进昆明西下大理的必经之地,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在古代,光禄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云南的战略门户,起着军供输转的枢纽作用。唐朝天宝之战,光禄作为唐军攻打大理国的运输线和后勤基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地区的咽喉要道,史称“三川之门户,南诏之中枢,滇中之锁钥”。
兴建于唐天祐年间的龙华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精巧,集寺、观、庵、堂于一地,蔚为奇观。宋末元初,元世祖平定云南,大理国灭。大理国王段兴智奔往昆明,相国高泰祥逃回姚安,调集三十七部兵马抵御元兵,不幸战败被俘,被执送回大理,泰祥临死不屈,斩于五华楼下。泰祥的儿女被迫东逃西散,七女菩提逃回光禄,隐匿于寺内。她悲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亲身将印度僧人赠给的九粒菩提树籽种植于龙华寺后,以占兄弟九人之聚散和高氏之兴衰。结果,菩提树籽九种皆出,还长得很健壮,株株枝繁叶茂、开花结籽,后坐化于寺中,被后人尊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逗留寺中,并在《徐霞客游记》中记下了所游经历。
光禄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北部12公里处,座落于光禄山麓的缓坡上,座西北面东南。背靠光禄山,左面有小邑后山,右面有高陀山。在光禄山和高陀山之间,有大康郎菁,溪水常年不断,经古镇流入蜻岭河。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以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的小镇。一年四季,田园景色轮回变化,展示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画卷,形成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南永公路穿境而过,缩短了光禄与昆明、攀枝花、大理、楚雄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光禄古镇的历史建筑,整体布局呈“回”字形结构,其形式较为罕见。身入其间,任意从每条窄小的街道都可以穿越全镇。长期以来一直是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这里可以看到土主信仰、道教、佛教并存,这是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地方文化包容性的体现。由于为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历史上的光禄八景“佛寺寻春、凤岫雪梨、小桥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镜棚夜月、登瀛晚眺、西来赏桂”令人神往。光禄古镇布局独特,从龙华寺连文昌宫至军民总管府接东关城门形成一条建筑主轴线,东、南、西、北四关连接四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布局。
现今光禄地名源于官名,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明因对国家有功,曾被褒奖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高明末从黔国公沐天波讨土酋沙定洲之乱,之后又忠心辅佐永历帝,后被升为光禄寺少卿。后人将其官衔与地名相通,历代相传,得光禄之名。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定西南夷设益州郡领二十四县,弄栋县城就建在镇前高陀山麓。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率大军“五月渡泸”平定南中,据说首擒孟获之战就在今栋川镇的龙岗村委会,因此在古镇相邻的地方出现了“诸葛垒”、“ 孟获寨”这些历史遗迹。公元1131年,宋徽宗宣和五年,大理国段正严保天三年封相国高泰明之子高明清为姚府演习(大将军),这里便成为高氏世袭领地,而今的光禄古镇也基本保持着当年高氏家族及其他5个在光禄影响较大的家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
光禄镇是姚安县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除县城外的第二大商贸集散镇。主要有呈“回”字型的旧街道四条,共长1020米,面积7568平方米。民居分布在街道两旁,一般是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两进或三进,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也有一些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大户民居。古镇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春季的油菜花、蚕豆花。夏秋季节的荷花、稻花,好一幅田园风光,龙华寺周围名木古树众多,光禄山生态植被良好。古镇背后,龙华山山形若游龙,峡深崖陡,流水潺潺,海拔1942米。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宗风大盛时,各地名僧盘龙、古庭、振续、宗风云集此地,寺中僧徒曾达700多人,是川滇乃至缅甸、印度的一大佛教圣地。历尽沧桑的龙华寺,如今一年一度的二月初八“龙华盛会”,会期云集四方宾客近10余万人,热闹非凡,令人神往。
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古镇因历史久远,文化积淀丰厚,现存文物古迹数量多、等级高,历史名人众多,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势突出诸多特点,在姚安县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经过深度开发,按5平方公里的规划分为旅游产业核心开发区、商贸文化区、经济开发区3个片区来规划建设。围绕打造省内知名旅游景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光禄镇的一大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姚安旅游的一张名片这一目标。在姚安县镇两级政府和各界志士仁人的努力下,古镇已开始重现盛时美景。伴随旅游开发,古镇千亩荷塘、千亩玫瑰花园、百亩蓝莓园、百亩蔬菜观光园相继建成,春赏玫瑰夏看荷,秋游美景冬品食,令游人流连忘返。清人赵鹤清诗所述“游人万万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的繁华已重回现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