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乌龙叠翠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20785
金坛小南门外数里处,有座形如隆起的拳头的小山丘,茂林修竹,郁郁苍苍。夕阳西下,山中百鸟齐鸣,四周波光潋滟。古人有诗曰“青绫绕水色,翠羽叠山容”,它就是有着“乌龙叠翠”美誉的乌龙山(又名顾龙山)。

  从金坛市中心出发,驱车大约十分钟,乌龙山便矗立眼前了。

  穿过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圆拱形山门,顿时被苍翠遒劲的老松与娓娓动听的鸟鸣声所感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始建于元代的龙山宝塔。远远看去,形如春笋,瘦削挺拔。塔身色如乌铁,塔顶如翘起的华盖,塔刹如鎏金的宝瓶,金灿灿的,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龙山塔经历战乱,曾是破旧不堪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多次修缮。塔刹的宝瓶就是后来修缮时补上去的。原先的那只,在日本侵华时被侵略者掠夺走了。

  在许多不知名的花草的夾道迎接中,我来到了这座巍峨建筑的底层。此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共七层,高约40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呈锥形。隔一面有一圆形拱门,上下交错。外壁各层有四廊腰檐,塔内则呈正方形,第五层正中的横梁之上,竖着一根十几米的塔心木,依靠第六层的楼梁和塔顶层架固定位置,突出塔顶,以承受整个塔刹。

  我自下而上,沿着狭窄、陡峭的木制楼梯拾级而上,耳畔不时传来塔角那清脆的铃铛声。待爬到第五层时,额头已沁出微微的汗珠。“终于到达第七层了……”我长吁了一口气。

  走出拱门,一缕清风顿时拂面而来,一丝凉爽顷刻从肌肤传递到了心头。凭栏远眺,绿色的田野、翱翔的飞鸟、绵延起伏的山丘、树叶般的渔舟尽收眼底。看着远处鳞次栉比的房屋,还有那川流不息的街市,感觉那些离我那么遥远,心中顿时有种释怀后的舒畅。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被它的秀丽风光折服,不惜笔墨,寄情于此。南宋监察御史张岩游顾龙山时留有“顾龙山色郁苍苍,此日登临忆上皇”的优美诗句。明代诗人更有“一春今日好,与客泛新晴。野水绿于染……谷鸟巧呼名。归线渔舟晚,吉扉敝月明”的墨迹流传后世。

  遥想当年,那些文人雅士或淡出红尘、竹杖芒鞋游览于此,或是酒足饭饱到此怡情小憩。不管他们持何种心态而来,乌龙山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如果说文人墨客的墨迹还不足以显示它的灵与名,那么“治隆唐宋”的朱元璋在此留下的诗词与足迹,恐怕就更能彰显出它的魅力了。

  我沿着宝塔旁一条幽静的小径往山的制高点走去。快到山顶时,一座古老的建筑呈现在我的眼前。门前那棵需几人合抱的银杏树,还有那被岁月磨洗得乌青锃亮的石龟,无不在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与沧桑。

  它就是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圆通寺。相传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攻集庆路,在金坛地区同高五郎作战时曾驻营于此,夜宿禅房,即兴写下了“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的诗词。

  明正德年间,敕石造亭置护,名日御碑亭。只可惜后来突遭雷击,所幸亭损碑存。那斑驳的石碑,发亮的石龟,还有那苍老而又茂密的银杏树,无不透露出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历史不过一瞬间,人间已是几重天。历经沧桑的乌龙山,几经修葺,现已成为金坛著名的旅游景点。每逢假日,乌龙山人声鼎沸,好一派太平、繁华的景象。

  作者简介:

  徐志俊,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洮湖》《翠苑》《散文百家》《鸭绿江》《西部散文选刊》《文学少年》《唐山文学》《参花》《苏州日报》等报刊。散文《南门坛上》被评为北京丰台区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文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