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播学视角下《射雕英雄传》的英译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0537
刘晓连 王 妙 张亚文

引言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五种分析也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传播学视角下《射雕英雄传》的英译研究

1.文学作品的传播的控制分析——译者

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本质是传播语言,传播思想和文化。如果说作者是第一传播者,那么译者就是第二传播者。在英译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家是否优秀也直接影响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射雕英雄传》的译者为英国译者Anna Holmwood(中文名郝玉青)。Anna Holmwood 不仅为优秀的英语母语译者,还热爱中国文化,是研究汉语的学者,曾在牛津大学学习中文并取得中文系硕士学位,之后旅居中国多年。她文学翻译经验丰富,曾多次与中国作家合作,翻译过艾米的《山楂树之恋》(Love under the Hawthorn Tree)、阿乙的《下面我该干些什么》(A Perfect Crime),以及其他作家的短篇小说。一个精通中英文的好译者是英译文学作品流畅性、艺术性的保障。此外,郝玉青除了是译者,还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经纪人。这双重身份使她了解出版市场的需求,有助于她能成功地向英国出版商推介《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出版市场以及作品的市场定位采取相应的策略去推销译本。集译者和文学经纪人于一身的郝玉青在《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海外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学作品的传播的控制分析——可译性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中文世界早已享有盛誉,凭借惊人的销售量,金庸也成为最畅销的作者之一。金庸多部成名作,包括《射雕英雄传》多发表于19世纪50年代。多年来其作品鲜有英译。究其原因,其一,武侠小说是中国非常独特的文化,故事情节又以历史朝代为背景,虚实相间。很难想象西方人怎么理解中国的“江湖”。其二,小说中各种武功招式神乎其神,且又涉及阴、阳、乾、坤等易经、道家概念和文化,更是译文无法言传的。因此,翻译武侠小说可谓难上加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译的。郝玉青认为,一个作品的文化特质不会在翻译过程中真正成为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反而有可能让翻译后的作品更加突出,体现出一种“可控”的“独特”。(王杨,2018)郝玉青也坦言,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可见,流畅性是翻译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3.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分析

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形式, 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影等。首先,中国武侠电影走出世界为西方观众接触和了解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也为武侠小说走进西方世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众所周知,金庸的作品在亚洲早就享有盛誉,销量超过3亿册,此外,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也在中国家喻户晓。因此,金庸也成为跻身全球最畅销前五的作家。正是因为如此,《射雕英雄传》被一个专注于文化版权代理的人版权经济人 Peter Buckman“几乎是很随意”地发现了,并买下了版权,出售给了英国一家商业出版商(MacLehose Press)。

  其次,商业出版商的成功推销为译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中西文化的契合点是吸引西方读者关注中国独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也是这家商业出版商一个成功的推销策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出版商在推销时,将这部译作称为“中国的《魔戒》”,将金庸比喻为“中国的托尔金”。在西方出版社看来,金庸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像托尔斯泰之于俄国,是平民文化的一部分,一代读者满怀热忱地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读者。托尔金的魔幻世界吸引了西方和东方无数读者,因此,出版商吸引眼球的推销无疑激起无数西方读者的好奇心和热情。此外,英译本《射雕英雄传》定价亲民,薄利多销也是出版商的另一种重要营销手段。其实,《射雕英雄传》并非金庸第一部翻译成英文的作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金庸已有三部作品被译成英文并发行。分别为:1996年Olivia Mok翻译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至2002年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分三卷出版;最后是2002年Granham Earnshaw翻译的《书剑恩仇录》(The Book &The Sword),也是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比一下译者和发行商,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部作品的英译本虽然翻译质量得到认可,但都是出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目的,由学者翻译后经由高校的出版机构出版,且定价偏高,致使译本在大众市场上的流通量也不是很大。

  因此,《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推出,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华语武侠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因为这是金庸作品的英译本第一次被商业出版社选中出版,并成功营销的结果。

4.文学作品的受众分析——译介效果分析

文学作品的受众是海外的读者,他们也决定着译作的接受情况。《射雕英雄传》的英译引起了英国主流媒体包括《经济学人》《卫报》《泰晤士报》《爱尔兰时报》等的广泛评论。媒体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类比,向读者介绍了东方的武侠。如,《爱尔兰时报》将《射雕英雄传》比作“中国的《魔戒》”,《卫报》将金庸称为“中国的托尔金”。这些类比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武侠世界充满了向往。再加上这些主流纸质媒体的受众读者众多,对于推介此译本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在英国发行后,第一个月就重新印刷了七次,而且本书的销售量不仅仅来自英语地区,在德国、葡萄牙、芬兰、西班牙,甚至是巴西等地都有大批读者选购。可见,《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在海外很受读者欢迎。

结论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色的武侠小说能走出国门,也为西方了解中国独特的“江湖”开了一扇窗。好作品的成功译介能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显然,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传播学的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国门,还需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挖掘国内外优秀的译者,同时还要不断拓宽发行渠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和读者的审美要求,在提高外译作品数量的同时使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