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村数以千万计,西柏坡,因它独特的历史地位,闪耀着神圣的光芒。在我心里,它和革命圣地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 、贵州遵义一样,在我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去年,我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有幸和学友们一起目睹了它的风采。其实在此之前,我已在这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了,只是因为学业紧张,一直没有成行。
一个心仪已久的地方,就像一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似的,终会有见面的一天。2014年10月的一个党团活动日,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我和学友们参观了心仪已久的西柏坡。那天,天气晴朗,大家的兴致很高,就连大客车也似乎理解了大家的心情,挣脱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门岗的羁绊,就匆匆挤入市内车流,很快,驶入高速公路撒欢儿地跑起来,像一把梭子插进巍巍太行山腹地。司机更是知趣,特意放出河北平山民歌,一首《走山梁》很快温热了车内的氛围。
你走你的那个山梁哎我走我的沟
望着那影子呀摆摆手
三十里的那个河沟哎四十里的水
五十里大堤呀你朝前走
……
这首歌,是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记谱并流传下来。
我曾无数次听过它,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坐在开往西柏坡的客车上,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感受比起以往更有不同。歌声淳朴、高亢和悠长,此时,置身在太行山麓的我一直在想,60多年前的那个初夏,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不是也听着这动人的歌儿亲近太行山怀抱的?我想,一定是。正因为伟人们富有浪漫情怀,西柏坡才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我的脑海里,竟浮现出当年伟人们进驻西柏坡时穿行在太行山中那一行长长的旌旗漫卷的行军队伍。
当年,伟人们是去谋划决胜方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此刻,我们是为了回眸历史、感受光辉岁月带来的精神洗礼。
那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是太行山深处众多村庄中的一个,因其背靠太行山东麓,足踏滹沱河北岸,地势易守难攻,被伟人们选为作战指挥部。此时的西柏坡村,葱茏翠绿,满目生机,像一颗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太行深处。如今,当地政府积极开发旅红色游业,使这里的一切焕然一新,散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来此之前,我对西柏坡的历史了解并不深,只知它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毛泽东在那里工作了1年10个月。那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7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它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我想,这正是它作为中国革命圣地之一的意义非凡之处吧。
西柏坡纪念馆其实就是个思想路线图,走完这个路线图,才明白,重温这段历史并不是为唱赞歌、摆实力,而是为了反思历史、镜鉴当下、把握未来,难怪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社会各界,都走近它、仰望它,就连国内外许多政客、名人,甚至国民党战犯也常来此探寻红色基因。据说,1975年秋天,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被特赦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到西柏坡查找失败的原因。当他看到作战指挥部只有10平方米,简陋的设施无法与豪华的南京总统府相比拟时,不禁仰天长叹,感慨万千。
在西柏坡,并非只有办公地儿简陋,其他生活场所也都像老百姓的民宅一样,虽然渺小、简单、朴实,却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胸怀。
流连驻足时,和所有来访者一样,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本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小山村,之所以能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重彩,除了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经久萦绕的红色记忆。
我在全国土地工作会议旧址——小稻场前驻足,回味着思考着我们党“土地改革、颁发大纲”的大智慧,深深地体会到,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发展奋斗的目标。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悟透了这一制胜机理,从红军时期起就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时减租减息,抗战胜利后又发动土地改革。在国民党撕破和平协定、发动内战之际,我们党及时召开土地改革会议,制定颁发《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改高潮,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当时全国80%的农民拥有20%土地的根本利益问题,使他们政治解放、经济翻身,真心支持和拥护共产党,从而推动和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我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旧址——小土房前参观,思考着我党我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战略,我想,这就是我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土房内极为简陋,墙上挂着几幅作战地图,地面摆放几张桌椅,桌上放着一部手摇式电话机。
据说,在西柏坡近10个月的时间里,以诗人著称的毛泽东没写过一首诗词。彼时,正值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因为战事连连,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毛泽东在西柏坡共拟写了300多封电文,指导全国军政工作,其中关于“三大战役”的即达190封。同时,毛泽东在西柏坡还写下了22篇著作。繁忙的工作使得毛泽东没有闲暇进行诗词创作,但他把诗情化作激情,以伟大革命家、伟大诗人的胸襟统揽全局,放眼神州,亲自指挥了三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用伟人的巨手颠覆了蒋家王朝宫殿,打造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毛泽东在西柏坡写下的经典著作和众多电文,恰似一道道革命的风景线,胜利的咏叹调,摄人心魄的交响音乐诗,彪炳日月的千古绝唱!西柏坡时期,成了毛泽东无诗的峥嵘岁月;而对于中国的伟大历史来说,“此时无诗胜有诗,惊天动地教后人”。
其实,这只是战役胜利的一方面因素,最关键的是党在谋划战争力量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放在最重要、最可靠、最基本的位置,坚信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能战胜一切敌人。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老百姓就送什么。三大战役期间,动员民工886万、担架363,000副、大小车辆1,010,000辆、牲畜2,067,000头、粮食85,476万斤。难怪陈毅元帅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小食堂前追忆,思考着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大胸怀。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离开西柏坡前,毛泽东用进京“赶考”强化忧患意识,教育党员干部要吸取李自成教训。如果不懂得敬畏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就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遥想当年,我们党从南湖红船出发,走过南昌、瑞金、遵义和延安,一路举步维艰,直到西柏坡奠定胜局阔步铿锵奔向前,整整走过了27个年头;看今朝,我们党用理论武装,更新思想观念,尽展改革开放春天,全民一致奔小康,成果令世界瞩目;展未来,“两个百年”目标在招手,实现中国梦并不遥远。
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我和学友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西柏坡,一个英雄的村,一座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丰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