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陇南石刻文献中有佚名《成州学记》,罗希道《阶州福津广严院记》,牛□□《灵源庙太祖山祈雨大应碑》,黄德裕所作王公仪夫人李氏、刘氏墓志铭,孙操《宋故祁君墓志铭》,佚名《王知彰妻李氏墓铭》等七篇北宋碑记铭文,不见于《全宋文》。这七篇碑文对研究宋代甘肃名宦王公仪以及陇南一带宗教情况等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今予以校录,供参考。
曾枣庄先生、刘琳先生主编的《全宋文》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断代文章总集,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曾指出“《全宋文》汇聚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间的所有文章,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基础文献工程,是一项功德无量、泽及久远的学术建设事业”,实为允当之论。这样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次全部到位,有所缺漏,在所难免。陇南石刻文献中有佚名《成州学记》,罗希道《阶州福津广严院记》,牛□□《灵源庙太祖山祈雨大应碑》,黄德裕所作王公仪夫人李氏、刘氏墓志铭,孙操《宋故祁君墓志铭》、佚名《王知彰妻李氏墓铭》等七篇北宋碑记铭文,不见于《全宋文》。今予以校录,以供《全宋文》增订和学者们研究时参考。本文按碑刻时间顺序排列;依《全宋文》收碑铭文之例,将碑首题署一律放于文后说明之中;同一作者有两篇者以括号加数字标示;“说明”之后附以“校记”,校记所涉及之文献仅于首次出现时注明作者及版本。有的缺字加以试补,用[]标出,以供参考。
一 佚名
成州学记皇帝二十三年,有诏州县立学馆,署讲员,以进乡彦。士不受业,无所就,弘[一]奖教育,必道成而官优。莘莘乎弦[二]诵万方,与邹[三]鲁俱。仓泉剧州,背山面池,且武圜观[四]几稀,斯民变风,良守是赖。于斯之时,长乐冯宗圣假节来舍,拜诏蹙頞,倡谋吏寀,曰:“天子尚文,书轨混并。豪英端居,翘企[五]望明。蔚为王国光华,犹病夫学不纯、教不明如是。兹邦华部羌,守岈之余,诗礼苹蘩,艺圃郊黉,晓以新书,亦缘餙之一术。”言飏令孚,下罔弗饬。乃审地胜,式规程,协辰僝工,救筑并兴[六]。前□鼓箧响臻,罗书笈于东序,盍宾簪于右庠。后筵[七]重庑,列为斋堂、驿迓。东西为经师硕生、善友博谕、切约藏修之所[八]。南端子亭有壁池、芹藻、锦鲤[九]、祥鳣、芳[一〇]葩、峭石,亦[一一]游息佳处矣[一二]。饎箸有庖,课禀有储,泛扫罗护,干隶肃给。肇谋考成,系冯君能,盖其制宏丽[一三]而不侈也。宗圣名彭阳苑,特起海峤而闻京师,赡辞大策,殿柱[一四]前选;材諝试边,障而不丑,氐憬勤勤,施为首善向[一五]方,资利长世。予[一六]故于记事宜实。执讯重趼,丐文示后,姑为捃摭[一七]构之,伐坚琢石[一八],咨西州君子上学逊敏,发舒翘英,思以称贤二千石心,以仰副圣天子寿考作人至意[一九]。
明年庆历[二〇]乙酉闰夏乙巳记。
[说明]
以张维《陇右金石录》(甘肃省文献征辑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校印本)为底本录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记。北宋仁宗下诏州县办学,以促进教育发展、培育人才,文中记载了成州兴建学馆的概况,对于了解北宋陇南教育有较重要的意义。
[校记]
[一]弘,同治《武阶备志》(吴鹏翱纂,同治十二年刻本)讳作“宏”。
[二]弦,乾隆《成县新志》(黄泳纂,乾隆六年刊本)作“弦”。
[三]邹,《成县新志》作“齐”。
[四]观,《成县新志》作“冠”。
[五]企,据《武阶备志》补。
[六]兴,《武阶备志》作“与”。
[七]筵,《武阶备志》作“延”。
[八]藏修之所,《成县新志》无。
[九]有壁池、芹藻、锦鲤,《成县新志》无。
[一〇]芳,《武阶备志》无。
[一一]亦,《成县新志》无。
[一二]矣,《成县新志》无。
[一三]盖其制宏丽,《成县新志》作“又佚”。
[一四]柱,《陇右金石录》无,据《武阶备志》补。
[一五]向,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清叶恩沛编,光绪十二年刊本)作“响”。[一六]予,《武阶备志》作“序”。
[一七]摭,《成县新志》作“经”。
[一八]伐坚琢石,《武阶备志》作“伐瑑坚石”。
[一九]以仰副圣天子寿考作人至意,《成县新志》作“毋忽”。
[二〇]明年庆历,《武阶备志》作“庆厤”。
二 罗希道
阶州福津广严院记若夫佛书之为教也,时归冰愽,功德□大,况有以何有,顺空而不空。前圣之真诠,大乘小乘之□□,流诸沙界,被乎海藏,非至人孰能拫其渊蕴哉?寺院之所建也,崇严佛事,居处僧宝及善之清境植因之。净土,汉明唐宗 搆;白马,开元之盛搆。诱化辟生,趋向无得,非宿德不可胜其清凉也。今上皇帝祗膺景运,恢隆永图,仰宗祖之威灵,以圣贤之扶佑,殊俗款塞,万国欢□。嘉祐八年十二月一日,敕降天下郡县名蓝胜刹,未有敕额,更赐名额。后于治平四年十二月,复诏天下郡国,佛寺僧舍可三十橺未有名者,特赐之名。山奇而水秀,人繋而俗阜。其惟江山迤逦,不三四舍,有镇曰福津,骈懹闤闠,难永日要据关右,当冲感化镇,“广严”为额,见僧顒秀修葺住持。噫,有宋开国垂百余年,寺之于院,不许创及徙。广严之兴,万口一声,得非千年会遇者哉!加以院主顒秀,性识悟□□□□圆通内典,汪洋外学,能守道以处己,能举善而谕人。左右居民,远近檀越,无不欣仰咸悦。随院旧基,乾德元年闰十二月二十一日起,置修造院主僧智光。自天圣元年重修造院主僧契澄,同修造僧延操。大佛殿三橺,文珠殿三橺,观音殿三橺,斋廰三橺,僧堂两橺,三门楼三橺。东至程行铢地为界,南至大河为界,西至干沟为界,北至院平为界。
□□非住持者多能,安能致隆盛若是哉?记日补故者,获二梵之功德,此不忝尔,后之□者,敢不存诚、戒行、绪焚修、上答天恩、永□帝祚者也?大宋元丰元年戊午岁八月十二日,修造院主僧顒秀,小师海普,小师海用。童行海□,海亮,德信。
本州管内都僧正赐紫僧昭隐,寄住僧意恭。
本州长马王□,本州长使杨闵,开勾端,助缘弟子黎端,助缘弟子程璋、王承用,文友蒋□顺。助缘弟子董扆。□□安□浦,孟德和,程文美,何侁,杨文吉,杨晟,勾绫,淡承景
保正程端,刘守吉,弟子边彦吉,男□□文昌,文胜
将仕郎、福津县尉李
将仕郎、守福津县主簿雷
给事郎、守福津县令张
[说明]
碑题下署“罗希道、男文显书兼刊字”。碑存甘肃陇南武都区三河乡之广严院。碑高134厘米,宽70厘米。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罗希道书。
三 牛□□
灵源庙太祖山祈雨大应碑云峰皆山也,在西和州治之东九镇之一祁山,而建太祖山灵源庙行祠,会遍诸方,系《禹贡》雍州之域,岷山壤地,接连秦凤路天水县。粤自二仪剖判,一气为根。化轻清之气,为星辰云霓,以成乎天;积重浊之气,为山岳河海,以成乎地。是以名山大川,灵源洞府,万灵为之主宰。神祠云峰,云烟开散,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阳明晦,变化之不同,则虽览之不厌焉。即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父老言曰:“若岁旱涝不均,阴阳失序,祷雨得雨,祈晴则晴,人之兴讼,曲直固结莫解者,屈者屈而伸者伸,未有尽获屈而不伸、伸而不屈者矣。至于求嗣息而痊愈痼疾,变凶岁以作丰年,靡不包罗而昭报之,此盖取其‘灵源’一祠。”池水涌渚,郡邑诚祈其神,无感不通,神应之至,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影响斯答,搏鼓相应。元丰三年,县祠碑铭。此因暵旱雨泽应祈,有司请焉。疏爵锡号,显扬神休,宜特封灵源庙。元丰四年,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罗拯勘。
余自秦以来,应以雨泽,遍历秦州管界祠宇,多方祈祷,终无显应,夏麦无望,民情不安。访闻天水太祖山,峰峦秀出,太石严有湫泉一所,满池盈溢,暵旱不枯涸,水流潺湲,涓涓不绝。及有风穴,透彻山顶,时有雾气。每遇天旱,远近之人,多来迎取,屡有感应。斋戒迎湫于四月二日,城州设位,致祭早晚,尚僚属祈祷,当日降雨,至七日方止,约深二尺,膏泽沾足,府州状申远近。虽薄夏麦,及今秋禾有望。元丰八年,权知秦州天水县事牛□□逢吉立石记。
[说明]
碑存甘肃陇南西和县兴隆乡象驼山四龙王庙内。碑高174厘米,宽86厘米。
此碑正文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太祖山灵源庙祈雨大应记》(据文意拟题),其中提到宋元丰四年(1081)罗拯勘庙之事。罗拯(1016—1081),字道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历知荣州、秀州,为江西转运判官、提点福建刑狱,迁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1070)为江淮发运使,六年(1073)为左司郎中,加天章阁待制,九年知永兴军。元丰元年(1078)知青州,二年知颍州,三年知秦州,次年卒。第二段为天水牛知县记祈雨之事。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天水县知事牛□□立。
四 黄德裕
(一)宋故赠金城郡君李氏墓志铭
夫人李氏,其先秦人,父曰士平,观察使讳士衡之犹女也,享年二十九,以皇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卒,迨今卜葬于白石之西原,实元祐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也。夫人自少婉淑,父母爱之,慎择所归,得今左中散大夫公仪而妻焉。中散公方举进士未第,安贫处约,而夫人知所以齐之之义,恬不以贵势累其心,恭俭孝爱,出于天性,顺事夫子,仁睦亲族,闺门之内穆如也。呜呼!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然内外之分虽殊,观其设施,见于有正,非成德莫能也。夫人之德,著于行事。若是其美,于葬有铭,又奚愧焉!子男嘉礼见□集庆军节度推官、知昌州昌元县,女适承议郎通判、兰州司马元,封永昌县君。孙曰介夫。孙女四人。中散公今知凤翔军府事,为国孝成,用是夫人以累封追赠金城郡君。铭曰:寿夭自天,莫或使然。终始一德,夫人之贤。云何淑懿,而不永年?刻铭幽石,以久其传。
[说明]
篆盖“宋故赠金城郡君李氏墓志铭”,题下署“凤翔府司录参军黄德裕撰,男集庆军节度推官、知昌州昌元县事、武骑尉王嘉礼书,奉议郎、武骑尉、赐绯鱼袋俞夷直篆盖”。
碑存甘肃陇南西和县汉源镇某个体收藏者家中。据西和县文化馆原馆长蒲立所提供之拓片录入。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黄德裕撰。
(二)宋故赠和义郡君刘氏墓志铭
和义郡君刘氏,冀人也,观察留后讳□□[一]长女,左中散大夫、知凤翔军府事王公仪之夫人。年三十六,以嘉祐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疾终[于家],越元祐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葬于白石之西原。其子曰嘉谋、嘉猷,今并右宣德郎。女,长适进士黄逵,次适□殿崇班姚宏。孙三人,曰□寿[二]、宗寿[三]。孙女五人。夫人禀性静专,操行纯懿,自父母家归于夫家,为妇为母,皆尽其道;内外宗族,一无间言。中散公始娶李氏,子六人,而二人李氏出也。然夫人同仁均育,无纤毫厚薄,人莫知其异也。盖懿行如此,亦天所有,虽寿不及永,将欲示来裔而托于不朽,可以无志乎?铭曰:
猗欤夫人,怀贞信兮。作配贤哲,室家宜兮。诸子诜诜,均爱育兮。
仰事俯睦,靡或缺兮。谓宜寿考,奄忽逝兮。论撰有铭,光不泯兮。
[说明]
篆盖“宋故赠和义郡君刘氏墓志铭”,题下署“凤翔府司录参军黄德裕撰,男右宣德郎、知陇州汧源县王嘉谋书,奉议郎、武骑尉、赐绯鱼袋俞夷直篆盖”。
碑存甘肃陇南西和县汉源镇某个体收藏者家中。据西和县文化馆蒲立所提供之拓片录入。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黄德裕撰。黄德裕(约1050前后—1115后),字仲益,邵武(今福建邵武市)人。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第,知福州闽县,历任凤翔府司录参军、朝奉郎户部员外郎(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四载)、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利州军州事等职。据其岳父邓景儁(1043—1075)墓表载:“嫁长女于邵武黄德裕,今为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利州军州事”(《宋故南安军大庾县尉赠朝奉大夫南城邓公墓表》,见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十二),可知黄德裕为邵武人,墓表作于政和五年(1115)前后,黄德裕时任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利州军州事。弘治《八闽通志》卷七十《人物》载:“黄德裕,字仲益,邵武人。登元丰二年进士第,知福州闽县,方劲有为。再知凤翔,卒。”
[校记]
[一]□□,原字漫漶难辨,据《王公仪墓志铭》《王公仪神道碑》“工部尚书涣之女”句,似当为“涣之”二字。
[二]□寿,据《王公仪墓志铭》《王公仪神道碑》,当或为“俦寿”,或为“焘寿”。
[三]此处云三人,下仅列二人,据《王公仪墓志铭》《王公仪神道碑》或当为“知常”,然王公仪尚有知古、知德、知彰等四个孙子,亦或为其他四孙之一。
五 孙操
宋故祁君墓志铭太原祁君讳赡,祖考世为秦州天水人。曾祖讳政,祖讳用明,考讳英,皆治生不仕,门阀赈富,善延宾客,施济悉能。以此,余力零替,无闻愧赧。逮君之生,性素刚毅,卓然有识。君当冠年,家力有所不给,或人语曰:“君之先门,赈富久矣;今何牢索,罕无仅存。”君曰:“丈夫生世,不在兹乎?异日复兴无难。”遂奋其志,挈家移居于长道。君又能书算,而典律颇通,故为县之人吏,其临事也谨厚,真所谓佐政之吏。历二十年,远迩推称有时。君念畴昔之语,惟恐不立,已而辞归。经斡资财,质物为库,不苟贪其厚息,周急于人。未踰一纪,聚缗继万,君之力也。君娶卤中李氏,而李氏与君同年,合髻为婚,宜其家室。君以治生之道,贻厥子孙。君乃燕居义所,以惠之博,殊好知己,日隆碁酒,美誉实腾,可以为嘉。绍圣三年四月十有九日,以寝疾卒于家;是年十月十日,李氏继卒,享年各六十有三。乡人见之,无乎不恸,屑涕而吊。男女五人:长男曰抃,先卒于君;次曰宗裕、宗玠,能毕其事。长女适茹永,次之张适,偕[一]丰富之辈。宗裕、宗玠送终之礼,能尚而已。次年正月十有一日,双窆于汉阳乡万家里。宗裕昆季属余乡閞,恳求为铭,自恨不才,奚足以当,辞之固难,以塞勤求尔。铭曰:
君性刚毅,始终无替。义缔于人,施不以细。利不苟贪,复兴家计。结髻之妻,同德同岁。双窆之棺,同年同逝。众皆焦然,呜呼屑涕。二子忼慨,宗裕宗玠。礼尚送终,不之有懈。福及子孙,勿翦勿败。贲于穷泉,永无有坏。
[说明]
题下署“上禄孙操撰,进士孙天成书,翟戬刊”。碑存甘肃陇南礼县博物馆,高50厘米,宽56厘米。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孙操撰。
[校记]
[一]偕,读为“皆”。
六 佚名
王知彰妻李氏墓铭[说明]
碑题作“故李氏墓铭”,为查检方便起见,据文意拟题。
碑存甘肃陇南西和县汉源镇某个体收藏者家中。据西和县文化馆蒲立所提供之抄件录入。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