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吕韵清生平及小说作品考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14985
杨 萍 许文伯

  内容提要:吕韵清是20世纪初女性小说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她与南社著名女诗人徐自华有总角之交,她的生年是略晚还是略早于徐自华,她的小说作品数量是七八篇还是十几篇,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解读比对史料,推断吕韵清的生年应晚于徐自华,在1874年至1875年左右;她在1914年至1924年间,相继在《申报》《女子世界》《七襄》《春声》《浙江道路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了16部短篇小说,并出版了《石姻缘》和《返生香》2部单行本的长篇小说,小说作品总数为18部。吕韵清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高产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近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 生平考

吕韵清是浙江石门(今桐乡市崇福镇)人,确切生卒年不详。名逸,又名无逸,字韵清、筠青、筠清,又字逸初,号友芳旧主,她发表作品的署名有:韵清女史、筠青女史、韵清女士、石门女士吕逸、石门吕无逸、石门女士吕逸初、吕逸女士等。她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既从事文学创作,又熟谙昆曲,还是个丹青高手。1904年春,韩靖盦等人创办浙江石门公立文明女塾,招收女学生二十余人,吕韵清接受韩靖盦的聘请来此任教,教授修身、识字、文理、算学、手工、卫生等六科,并在《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发表了《文明女塾偶作并呈经理韩君》:“问字齐褰绛帐纱,吾乡女学喜萌芽。从今大地春风里,栽遍文明自在花。楼台近水书难成,东望郊原得气清。夜半推窗仰天象,文光正映女星明。”欣然赞美崇福大兴女学,积极倡导女权思想和女性解放。1906年春,吕韵清受徐自华之邀出任浔溪女学的国文兼图画教员,适逢鉴湖女侠秋瑾也来浔溪女学执教,她与秋瑾同事两月,意气相投,遂成为知心朋友,1927年杭州举行秋瑾殉国20周年纪念活动,吕韵清赋诗六首回顾与秋瑾的深厚友谊,表达对秋瑾的怀念之情。

  关于吕韵清的生年,史料记载不详。她与南社著名女诗人徐自华同乡,情同姐妹,相交甚深。徐自华在《寒谷生春记》中曾谈及与吕韵清有总角之交:“会友芳旧主(指韵清)亦翩翩来集。友芳余总角之交也。三十年前,嘘寒问暖、伴读聊吟,几无片刻之离。先君视同犹女,暇辄教之度曲,自以碧玉箫倚声属之。月明凉露,往往夜午不休。余《忏慧词》中,《意难忘》一阕即感此事而作也。今忽忽十数年矣,美人迟暮,业已洗尽其铅华,赁庑萧骚,终难忘夫结习,盖顷正与倦鹤、小凤、朴安诸子,有《七襄》杂志之刊,兼与病倩相倡和,故兹特来访也。”徐自华也曾在回忆堂姐的文章《兰湘姊传》中提及韵清:“朝夕苦吟,互相酬唱……香暖挥毫,霞舒写韵,与余及韵清女史诗筒邮寄,络绎不绝。”兰湘是徐自华的堂姐,名徐蕙贞,字兰湘,红颜薄命,21岁就病故了,只留下一部《度针楼诗稿》,收集了其三十余首诗歌。兰湘比徐自华年长一岁,徐自华、吕韵清、徐兰湘三人年龄相仿,常在一起切磋诗艺,互相酬唱。徐自华创作的《意难忘·秋宵忆韵清女史》:“卸却残妆。听梧桐疏雨,洒上纱窗。银缸频剔焰,宝鸭烬余香。愁万种,未能降。独自倚吟床。因甚的、秋声淅沥,今夜偏长。惹人触起愁肠。忆当年旧事,多少思量。晚妆怜妩媚,花压鬓云傍。明月下,按霓裳。此景最难忘。更夜静、殷勤细雨,露冷风凉。”深情地回忆与吕韵清共同赏月谱曲的往事。徐自华在1908年也写过一首《满江红》词,词中有小序云:“中秋夜,独坐月到楼,回忆二十年前,韵清相伴同居斯楼,每逢月明,则家君擫笛,余与韵清合谱《赏秋》等阕,丝竹达旦,不亚霓裳风景。后韵清去,余归南林,意常怅怅。”这些词作叙写了她与韵清年少时情同姐妹,感情笃厚,经常一起吟诗作赋、抚笛度曲的往事。

  据郭延礼先生考证,吕韵清年龄略长于徐自华(1873—1935);台湾中正大学黄锦珠女士考证,吕韵清很可能生于1870年左右;马勤勤在她的著作《遮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中采纳了黄锦珠的观点;据秋瑾之弟秋宗章的《记徐寄尘女士》:“其(指徐寄尘)尊人杏伯先生,风流蕴藉,有名士气。尝于所居月到楼中,授女士以昆曲,杏伯先生挟笛,女士与义妹吕韵清合谱‘赏秋’等阕,丝竹达旦,不亚霓裳风景。”徐自华字寄尘,号忏慧,按照秋瑾之弟秋宗章文中所写,徐自华是吕韵清的义姊。另外,杜珣在他选编的《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中也认为徐自华是吕韵清的义姊,沈燕的硕士论文《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中采纳了杜珣先生的说法。

  笔者最近翻阅近代期刊,在《浙江商品陈列馆季刊》1921年第2期赫然发现署名“韵清女史吕逸”的两首诗。第一首《丁巳二月外子自常熟暑假归适嵊邑令件公函招临行赋此赠别》:“海虞山色越江云,千里书回意更殷。已感延平能望气(指常熟张明府),重劳幕府辟参军。论年屈计当强仕(外子时年四十),传世由来不在文。异日名山同入剡,不须劳燕怅离群。”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丈夫的依依惜别之情,希望早日结束劳燕分飞的两地生活,长相厮守相伴终生。丁巳年是公元1917年,按诗中吕韵清所注,她的丈夫时年四十岁,生年当为1877年,如果按郭延礼先生的说法,吕韵清年龄略长于徐自华,那吕韵清的生年当在1873前,她比丈夫至少要大四岁以上;如按黄锦珠教授的说法,吕韵清比丈夫要大七岁,笔者认为这有悖常理,在清末民初也实属罕见,故而笔者不赞同郭延礼先生和黄锦珠教授的说法,赞同徐自华是吕韵清的义姊,并推断吕韵清的生年晚于1873年,应在1874年至1875年左右。

  “吕韵清少年丧父,事母至孝,直到母亲故世后才嫁与杭县人王艺为妻,定居杭州。王艺字兰仲,别号无愁、毋仇等,年龄比韵清小几岁,供职浙江省水利局,居往在杭州旧藩署内东公廨24号。”根据沈惠金的说法,吕韵清的丈夫王艺在浙江省水利局供事。吕韵清发表在《浙江商品陈列馆季刊》1921年第2期上的第二首诗《途次曹江与外子登临江楼同作》:“楼馆迎仙佩,茶烟飏午风。大江开粉本,中道惜桥工(时对德宣战,德工程师归国,桥工中辍)。指点临川句,摩崖勒尚红(山壁有汤公蛰仙题句)。行行多旧雨,吾道轨原同(站员章吴诸君皆外子浙路同学也)。”这首诗叙写了作者在为丈夫送行途中,与丈夫同登临江楼所看到的美好景象:岸边茶馆林立,迎来送往,生意兴隆;江面开阔,一望无际,崖壁上隐约可见汤显祖的题诗,令人惋惜的是江中架起的长桥因故停工搁置,不知何时才能竣工。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国宣战。诗中注明此时中国对德宣战,德国工程师撤离回国,大桥建设工程中断,在此遇见的章吴诸君都是作者丈夫在浙江省道路局的同学,交代了她丈夫此时并非供职于浙江省水利局,而是在浙江省道路局供事,这也与下文中要论及的她在《浙江道路杂志》期刊上发表多篇诗歌和小说作品相吻合。

  吕韵清婚后久寓杭州,一直与徐自华、徐蕴华姐妹保持着联系。徐蕴华的女儿林北丽1929年至1935年先后就读杭州省立女中和省立高级中学,经常受到韵清的照顾,韵清常常送点心和小菜到学校,林北丽也常去吕家做客。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兵荒马乱,吕韵清竟不知所终。抗战初期,徐蕴华曾写过《春暮怀人》一组诗,其中有一首是怀念吕韵清的,诗云:“绝妙风华笔一枝,又工词曲又工诗。梅花零落孤山后,断肠难寻老画师。”并有注云:“君工诗词,兼擅丹青,久寓西湖,以文墨自遣,浙江沦陷后,竟不知君之行踪。”

二 小说作品考

从现存的资料看,吕韵清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作品应是1904年在《女子世界》第7期上发表的组诗《忧国吟》五首,诗中写道:诗人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感念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奋起报国,爱国忧时,激情澎湃,诗风豪迈奔放、雄健浑厚,真实完整地展现了晚清女子从文弱到刚强的人格改塑,塑造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英雌”形象,表现出时代新女性的刚强性格和理想风范。

  沉忧日抱杞人思,怕见江山破碎时。叹息蛾眉难用武,临风空读木兰词。

  休言红粉喜谈兵,为感时艰也不平。屡欲奋提双剑起,桃花马上请长缨。

  鸣不能平每放吟,忍看西力渐东侵。闺中尚洒伤时泪,谁说人无爱国心!

  千秋女杰有秦梁,不信军中气不扬。我愤时艰无死所,拼教马革裹沙场。

  横流沧海奈时何,拔剑空吟砍地歌。热血一腔无洒处,为民我愿溅强俄!

  这一时期她与徐蕴华、张竹君、韩靖盦、勇人、华相众生等许多思想激进、救亡图强的诗人皆有唱和。她的《感事次蕴华妹原韵》曰:

  卜筑女儿泪,梅花香到闺。诗名谁继起?往事忍重提!

  家国无奇策,江山多旧题。横流慨沧海,我欲一燃犀。

  《寄张竹君女士》写道:

  博爱为怀群已忘,养生有论异嵇康。从今入室诸都讲,弱质何愁不自强。

  心原似佛术如仙,一滴杨枝洒大千。从古良医比良相,谁知医国有婵娟。

  十字旗开万国迎,上书慷慨赋东征。由来奇女羞依傍,独立江天度余生。

  大陆沉沉几变更,相期世界进文明。女权此后无旁落,我为同胞酹一觥。

  韩靖盦作唱和之诗《和筠青女士志别原韵》:“无限深情系柳丝,骊歌同唱酒盈巵。神州风雨前途恶,故国河山累卵危。衰鬓自怜难语学,壮怀空复胜吟诗。他年知己天涯在,飞辔中原看疾驰。”又有百字令《柬候筠青女士卧疾用龚定盦题归佩珊集原韵》:“黄花开遍,正霜凄风紧。愁侵草树,报道维摩今示病。心似辘轳不住,如此清才,这般身世恨海。沦今古,玉钩斜处,伤心多少黄土。休夸廿纪文明,坤零间气,海内才堪数,曲曲语溪环卅里,只此偏师一旅,忧国危吟,写生妙笔,胸次时来去,药炉无恙,清词君幸披睹。”《赠吕逸初女士》:“沉沉女学千年晦,解擅才华便轶群。愿君脱离文字海,国民肩担与平分”。勇人则有《和筠清女士题女界钟》:“自由钟锢四千年,革命须从女界先。爱色心肠移爱国,争妍手段换争权。警醒公母强黄种,唤起观音弃白莲。鸣我世间不平事,当头棒喝有机缘。”还有华相众生的《和筠青女士忧国吟之三》:“懵懵众生不一思,主权尽失国亡时。堪嗟几辈痴儿女,犹赋陌头肠断词。落日湖山放棹吟,欧风美雨苦相侵。感怀祖国遭沦陷,遍地腥膻泣素心。破碎山河可奈何,宫中犹自宴笙歌。偿金割地邦交固,战祸浑忘日与俄。”

  这些诗篇都表现了以吕韵清为代表的进步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感时忧世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辛亥革命以后,吕韵清移居上海,在竞雄女校短暂任教,与陈世宜(倦鹤)、叶楚伧(小凤)、胡韫玉(朴安)、陈巢南(去病)等南社诗人常在一起诗酒唱酬,共同编辑小说杂志《七襄》。西学东渐,西方女权思想的蓬勃发展,男女平等意识的普及,使她开始自觉意识到应当和男性作家一样用小说文体来反映现实,书写人生,并陆续在《女子世界》《七襄》《春声》《繁华杂志》《香艳杂志》《女子丛报》《浙江道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小说作品。

  “真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一个女性小说家群则是在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据初步考查,这个女性小说家群有60余人。其代表作家有王妙如、邵振华、黄翠凝、吕逸、幻影女士、黄静英、杨令茀、秀英女士、徐赋灵、曾兰、陈翠娜、刘韵琴等。”吕韵清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作家,从目前学术界对吕韵清的小说研究来看,专家学者们统计吕韵清发表的小说数量在7篇至15篇之间:如沈惠金统计为7篇或8篇,沈燕统计为10篇,马勤勤统计为13篇,郭延礼统计有“著有长篇小说《石姻缘》和《返生香》2部,短篇小说《彩云来》、《狸奴感遇》、《花镜》等15篇”。

  笔者根据查阅资料统计她以“韵清女史”“韵清女士”“韵清女史吕逸”“吕韵清女史”“吕逸女士”

  “筠青女史”等署名发表的小说作品总数为18篇。具体篇目统计如下:以“韵清女史”署名发表的小说有12篇:

  《凌波阁》(《七襄》杂志第 2期)

  《狸奴感遇》(《七襄》杂志第3期)

  《白罗衫》(《七襄》第 5、6 期)

  《金夫梦》(《春声》第 2 期)

  《红叶三生》(《春声》第5期)

  《蘼芜怨》(《繁华杂志》第 5期)

  《彩云来》(《女子丛报》第 10期)

  《情殉》(《香艳杂志》第 11期)

  《债台勿语》(《申报》第 15090期)

  《新年进步》(《申报》第 15102、15103 期)

  《我之新年》(《申报》第 15436~15439期)

  《石姻缘》

  以“韵清女士”署名发表的小说有3篇:

  《露天教育》(《申报》第 15271期)

  《花镜》(《小说大观》第 4期)

  《路史》(续)(《浙江道路杂志》1924 年第 7~12 期)

  以“韵清女史吕逸”署名发表的小说有2篇:

  《秋窗夜啸》(《女子世界》第3期)

  《返生香》

  以“吕韵清女史”署名发表的小说有1篇:

  《血绣》(《香艳杂志》第 10期)

  以“吕逸女士”为笔名发表的小说有2篇:

  《车轮谈话会》(《浙江道路杂志》1923年第3期)

  《探亲相话》(《浙江道路杂志》1924年第4期)

  以“筠青女史”发表的有1篇:其中,《血绣》与《白罗衫》,《情殉》与《凌波阁》实为异名的同篇,故合计18篇。《石姻缘》和《返生香》分别是由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和上海竟智图书馆(1929年版)发行的单行本长篇小说,其余均为短篇小说。

  《路史》(《浙江道路杂志》1924年第5期)

  吕韵清的16部短篇小说主要发表在各类小说期刊和报纸上,笔者统计了一下:《新年进步》《我之新年》《债台勿语》《露天教育》4篇发表在报纸《申报》上,其中《我之新年》在1916年2月《申报》“自由谈”栏目发起的“我之新年”悬赏征文活动中荣获第三名,并获得八元酬赠;其余12部都发表在各种小说期刊上。题材上以言情为主,也涉及有社会、纪事、家庭、滑稽和游戏等,内容丰富,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创作时间集中在1914年至1924年间。

  本文特别要指出三篇小说——《车轮谈话会》、《探亲相话》和《路史》。它们是目前出版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中均无人提及的吕韵清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23年至1924年间,均刊载于《浙江道路杂志》上。《探亲相话》和《路史》是纪事小说。三篇小说均记叙了一些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故事,与《浙江道路杂志》的办刊宗旨非常吻合。

  《车轮谈话会》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独轮车、人力运货车和邮差脚踏车三者的对话,向读者讲述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往落后的交通工具终将被先进发达的汽车、电车所取代,历史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也必将带来道路的拓宽和扩建,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救火车和洒水车等也相继出现在上海街头,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探亲相话》则讲述了居住在城市里的程太太去乡下探望女儿的婆婆——亲家母关太太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揭示了由于城市与乡村道路梗塞,交通阻隔而酿成的悲剧:病人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而医生却因乡路泥泞崎岖,行走不便而拒绝出诊,病人得不到医治而死;另外,由于交通不便,乡间盗匪猖獗,兵来贼去,兵去贼来,守望不便,官府也无能为力,无法根治匪患,亲家母一家的悲剧和乡间的种种弊端都是因道路不通达造成的,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必须筑路,“省道开通,乡间城里顷刻往来真与一家无异”。

  《路史》由47则小故事连缀在一起,每一则都独立成篇,讲述的故事主题都是修桥布路,喜修路者功德浩大,福寿延年,子孙科甲绵延不绝,而与之相反的悭吝不修路者或暴毙而亡或失足溺水而死,不得善终。作者在序言中也明确指出自己创作此篇小说的主旨:“先谋公众之幸福,修桥布路诚乃社会最切要之公德,古人提倡路政之苦心,爰汇而录之,更参以旧日闻见续成数则于后,名曰路史。”

结语

从吕韵清的社会交游和文学创作来看,她是20世纪初一位交游广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是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群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是中国女性作家创作小说的先锋者,高产的创作数量和格调不俗的风格使她成为这一群体中值得关注的作家。20世纪初这个女性小说家群的出现不仅彻底打破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无小说的记录,而且为“五四”之后第一代女性小说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文体样板,奠定了文学基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