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车的三部曲

时间:2023/11/9 作者: 娘子关 热度: 12844
◇李荣福

自行车

小时候,最羡慕大人们骑自行车,有机会蹲在支着的自行车跟前,搅动几圈脚蹬看看车轮飞转也是好的。高中毕业回到家,很快便学会了骑自行车。参加工作挣上工资后,先买了一辆自行车,爱惜得很,铃上系根红布条,过河扛在肩上,雨天苫上塑料布,晚上都要搬回我的房间,怕雨雪淋着,天天擦洗,形影不离。进县城看电影、买用品、过物资交流会、培训学习、领教材、监考阅卷、参加比赛、邻村看戏、过年走亲戚,都是一辆单车伴我行,淌下一路车铃声。农忙季节下地干活,能骑车时必骑车,载上一袋粮食轻松往返。父亲说我不像个农人的架势,暗地里却也对自行车很有好感。

  我在中学教书,妻在乡政府任职,中学和政府隔着一条马路,我俩基本上在一个点钟上下班。婚后,她骑一辆二六女式自行车,我骑一辆二八大梁自行车,每日相伴而行。她的车铮明闪亮轻便好骑,我的车特能负重,每每路不空行。我们老院的大门有几个台阶,旧门槛又高,自行车搬进搬出概由我负责,平时的充气、维修、擦洗,都是我的专责。有时她不待骑了,或不方便了,便有车搭车,没车我驮她。女人们坐后架,都是偏坐,一手揽腰一手扶着后架圈,这样上下车比较麻利。我们把上班时间卡到分秒,多快的速度、几点几分到什么地方,已是“约定俗成”。离单位约四百米,有个桥,拐弯很急,又是下坡,车要右拐,车体倾斜,自然要适当减速一下。有一次,一直到了政府门前,我停住车,咦?怎么不见妻子下车?扭头一看没人影,心里正诧异,随后有几个老师也赶到了,其中一位笑我:“你看你,老婆丢了都不知道!”原来,拐弯时我把妻给“丢”了,被后面的同事“捡到”——后来这成了我的“轶事”——事后我问妻:“你咋掉下去的?我怎么没感觉?”妻说:“你拐弯急,车一斜,我一紧张就跳下来了。”我说:“你怎么不喊我?”妻说:“你蹬得快,我又不好意思喊,唉,我还没说你呢,这么大个人下了车,你就没感觉?”天地良心,那是真的没感觉!上班赶时间,心无旁骛啊。

  从十九岁开始到三十二岁,前后骑了十四年吧,新车骑成了旧车,车胎换过好几条,闸皮用废不知多少,但车子的主架基本完好。自备了补胎工具、润滑油、充气筒、螺丝帽,随时进行小型维修。那时候,学校一到中午,总有好几个人补胎,土路上,钉子铁丝,石子煤渣,水一股泥一股,防不胜防。有个女老师半路扎破胎,只好推到了学校,迟到了十来分钟,校长就站在门口查岗,见这种情况也没说什么,隔几天该老师又迟到了,又被校长堵上了,校长直接说:“别解释了,又是车胎破了吧。”我们在一旁听见,都止不住笑了。

  但最后,我这辆自行车却没能有个好的结局。车放在单位的房檐底下偏僻之处,本以为一辆老破车了,不会被人惦记上,再加上当时已骑不着了,估计两条胎也瘪了,推走都嫌费力。某一日想起,准备挪个地方,以免影响校容,谁知,到跟前一看,车已不翼而飞。跟别人打听,都说没理会,也只能罢了,多少留下点遗憾。从此,与自行车断了往来,一次也没再骑过,但心里,一直给自行车留着位置。

摩托车

1995 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好多了,顾得上考虑“交通工具”的改善了,再者,就像大伙说的,两个人同路上下班,也是“刚需”的,且划算,一咬牙,花了五千元,买下一辆“雅西”牌100型号的摩托车,从此,我和妻不用再费劲巴力地蹬自行车了,徜徉在风和日丽的乡村公路上,两旁的杨柳向身后一闪而过,那种感觉太惬意了。摩托车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节省时间,办事方便,当然要产生一定的消耗,而且让妻子也多担上一份心,摩托车毕竟是机动车,有时安全保证不了,遇上也骑摩托车的,不是与别人的车碰撞,就是自己栽了跟头,要不就是撞了行人,所以骑摩托车一定要加强自律,谨慎小心。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夜,早上雪停了,路上积雪有半尺多厚,一路很小心了,刚拐弯上桥,习惯性地一踩刹车,摩托车打滑了,根本把控不住,一下就摔倒了,我和妻人仰车翻,平躺在地的摩托车从视线里溜出一长截,车轮还转个不停,幸亏骑得慢,两个人年轻,穿得厚,一点儿也没摔着。倒是摩托车,好像被摔得生了气,我往起扶,雪地滑得扶立不住,亏有别人伸手帮忙。

  摩托车改变了生活节奏。一到星期六或星期日,我们一家三口,或去县城里逛街购物,或去岳父家蹭吃蹭喝,说走就走,风驰电掣。老院离我们新家没多远,母亲给我们带儿子,下班后,一溜烟照直就去了老院,一分钟都不浪费。母亲爱坐在大门外面的石凳上和邻居们聊天,一见到我的摩托车,立即起身回家。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儿子上小学后,为培养他阅读的兴趣,星期六或星期天,抽半天时间,我带上他到县城里的书店去读书,用不了二十分钟就到了。坐在书店里,我选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他挑自己喜爱的少儿读物,互不打搅,安安静静,足足能读两个小时,回家的路上,父子俩还在车上一路交流。摩托车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一年四季不闲,为我们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冬天一级防护,车上装有挡风板,车把上套着厚棉筒,头盔、棉鞋、皮衣皮裤,全副武装,风雪不侵。但夏天太放肆,当时只图浑身凉爽,穿得越少越好,油门一踩飞快,结果被风吹伤了膝盖,年轻时不觉甚,岁数大了,经常疼痛,下楼一颠一颠的,专门针对膝盖保养了好几年,才恢复了七八成。2005年,在城里买下楼房,从购房到装修,我和妻都是下班后才顾得上去收拾,一两个小时后再从县城启程回村,已是漆黑一片,车头一束灯光分外明亮,十几里的路程全凭摩托车奋力前行。奋斗的岁月里,摩托车的贡献不可磨灭,叫我怎能忘了它!

  后来,我们俩调回县城,摩托车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舞台。由于保养得好,没碰撞过,发动机很正常,大冬天发动都不怎么费劲。到2008 年,在地下室闲置了两年,越发破旧,推到维修点处理掉吧,店里的师傅说,卖是不值几个钱了,对付着还可以骑,这机器还行,没啥问题。但实在是用不着了,再放就成了一堆废铁,只能忍痛割爱,便“仨瓜俩枣”处理了。卖了后,心里着实疙疙瘩瘩了好久,终究是十余年的伙伴,有了很深的感情啊。

小轿车

若说开汽车,说实话,那是大部分人的梦想。小时候觉得这个梦很遥远,但吸引人呀,于是在作文《我的理想》中,会写将来想当一名驾驶员,驾着汽车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飞驰。我也不例外。当年,骑自行车进城逛商店,柜台前很随意地把白手套一丢,年轻的女售货员不问买什么,而是一脸灿烂地问:“你是开车的?”听我回答是骑自行车来的,就不客气了:“拿起你的手套!”那年代,女孩子找对象,“方向盘”可是列首位的。不过,我年轻时,根本没有机会挨汽车的边儿,也就不盘算吃那份天鹅肉。四十年前的一天夜里,年幼的大妹得了急病,急需送医院,当时,村里还没有小车,只有一辆依发自卸卡车,村领导接到我们的求援,二话不说,立马派车,大妹坐在驾驶室,我和二哥站在车厢上,一人一只胳膊扶定母亲,平时坐小平车都晕的母亲,一路上不敢睁开眼。那时,村里有辆卡车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家还能拥有汽车。

  2016 年10 月,儿子大学毕业,也有临时工作了,当代年轻人的天性掩饰不住,天天给我做工作想买汽车,当时购房的借贷刚还完,手头略有节余,以我的传统观念和治家思想,还想继续收紧银根,因为花大钱的日子不远了,经不住儿子的苦劝、妻子的默许,以及亲朋好友的撺掇,花了十三万元,买回一辆大众牌白色小轿车,从此成为“有车”一族。我是在快五十岁时,大脑开窍考出来的驾照,正好单位忙的时候用上,磕磕绊绊有了几年的驾车经验。大侄子买下新车,把替换下的“QQ”借给我练手,开了有两年,光后保险杠换了两次,擦擦抹抹常有发生,把车弄得五彩斑斓,不过,总算有了长进,具备了开新车的资质。儿子是大学期间拿到的车本,属于初出茅庐,我俩对新车的钟爱不言而喻,内装饰全套,擦的洗的外加车衣,车后厢配置成小仓库。自家有了车就是好,逢假日来个全家游,朝辞白帝彩云间,一日看尽长安花,不误回家吃晚饭,“其喜洋洋者也”。不但我们一家三口出入便捷,年迈的老母亲也赶上了人生“末班车”,自家的车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地坐在后座,让她的老儿子拉上,在城郊近处逛逛,回老家过年过庙,既让老母亲享受了一下现代生活的美好,还让我赚到了“孝顺”的美名,哈哈。儿子在省城就了业,寒暑假上去跑一趟,不用拼车,不用坐大巴,自己开上车,轻轻松松,来去自由。虽说一年的保险油钱维修,也得一万块钱,但带来的享受,绝不是这个数字所能体现的。有人把当今生活必备技能描述为:会说话(懂外语)、会写字(用电脑)、会走路(开车),老李这把子岁数了,外语嘛,可以不考虑,电脑是离不开,至于开车,还是蛮认同的,尤其自己买下车后,切身感受受益多多,所以爱劝别人一句:别说老了,学个驾照,有用!

  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生活奔小康的又一显著标志。小轿车启动了新生活,带来了大飞跃。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还能买得起车、开得上车,不是梦想成真,而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儿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