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过年食谱中,从历史渊源和民间影响看,饺子无疑占据头把交椅。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中,穷困潦倒的杨白劳在过年的最大奢望,就是用卖豆腐挣下的几个钱称回二斤白面,悄悄地“带回家来包饺子”,与女儿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年”。可悲的是,他连这样的愿望也未能实现,就被逼债丧失了性命,这顿饺子的分量可真是沉重呢!
新中国成立后,穷苦人翻了身,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吃饺子就比较容易些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吃不上饺子那肯定是没有过好年。即便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团聚,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也是要设法吃顿饺子的。除夕之夜,阖家欢聚,庭院中飘逸着煎炒烹炸的香味,父母忙忙碌碌,孩子欢声笑语。厨房中准备做的、正在做的、已经做好的各种食材、菜肴摆得到处都是,红红旺旺的炭火灶上满锅的开水打着滚,冒着腾腾热气。包得精致、摆得齐整的一大箅饺子,被妈妈小心地端在锅前,一边吹开热气,一边拨拉到滚水锅里,再用铲子轻轻搅动,不使墩了底。估摸着煮熟了,用筷子夹出一个放在笊篱中,嘴唇凑近轻轻咬开,慢慢咂摸,看看馅儿是否熟透,看看饺子皮儿是否有生茬。确认完全煮熟了,先捞出一小碗,那是贡献祖宗牌位的;然后再把捞得满边满沿冒着热气的盘中饺子端到餐桌上,再在每个人碗中倒一点蒜醋,除夕之夜最惦记、最钟情的饺子这就吃上了,老少团聚、合家欢乐的过年时光就正式开启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也许那时我常因吸不出奶水而饿得哇哇哭闹,也许我依靠稀糊糊勉强吃饱终于长大,自从认识了饺子,就渐渐知道了她在饭食中的至尊位置。稍微懂事了,也知道了我家住的小窑洞是租着别人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遇上端午、中秋等节日时,才可能吃顿饺子。妈妈总是先捞出一碗送给房东,再捞出一碗送给住在同村的姥爷,让每天起早贪黑上工的爸爸先吃,然后我们兄妹三人才能开吃,才能狠狠地解馋。自从有一次发现最后吃饭的妈妈已经没有几个饺子可吃之后,我们兄妹再遇上吃饺子时,就留心节制食欲了。等到了过年,就可放开胃口吃个饱,天天可以吃。除夕晚上吃饺子,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初三早上是油茶泡饺子,初五中午是“破五”饺子,到了元宵还可以吃饺子,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顿饺子,过年才算彻底结束,饺子口福算告一段落。那个年月,吃不饱是常态,玉米面是主粮,还要添加谷糠、酸菜、土豆等掺杂着吃。过年能痛快地吃饺子,那也是父母硬撑着,让我们兄妹过个好年,也是忍受“过个年穷半年”的压力,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呢。
1980年以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效果显现,农村乡镇企业大发展,我们村集体开着小煤矿、耐火砖厂、电石厂等企业,年底工分兑现时,家家都是一沓一沓地数钱。我们兄妹也都长大成人,也都能够为家里挣钱了,家里的光景正应了那句老话“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家还率先成为全村的“万元户”呢。白面早已成为绝对的主粮,而且是整袋整袋往回买,把原来的玉米面顶替得成了配角。蔬菜副食也异常丰盛,把酸菜白菜、萝卜土豆的位置顶替得成了稀罕,缺吃少穿的日子终于成为过往。不仅仅是过年,平时也是想吃啥就吃啥,以前很少吃到的鸡、鱼、海鲜都上了餐桌。日子变好了,过年当然也过得痛快了。当然,无论吃得多么丰盛,饺子的突出地位始终无可替代。
又过了几年,我们兄妹都成家了,各自有了儿女。过年时,我们都聚集在父母身边,老少三辈挤了满满一桌子,过年的主角儿已经悄然变成了孩子。过年前仍旧是忙碌,买新衣,买鲜菜,买礼品,大都是为了孩子。还要准备崭新的纸币,给孩子压岁钱。当然,饺子馅材料要高档些,调得要香一些,饺子也要包得小一些,最好是孩子能一口吃一个。到了没有孩子的亲戚家拜年,我才发现,他们的过年尽管清静,却是少了气氛,他们家的饺子也不如我家的吃着有意思。没有孩子的过年,真是差了很多氛围呢。这才发现我们小时候盼望着过年,那是因为父母的用心操持。特别是在日子穷苦的条件下,父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妹过好年,费了多少辛苦啊。不说别的,仅仅是我们对饺子的记忆和情感,就非同寻常。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我们把父母的这份情感,自然而然延续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上,也把过年的繁忙操持接了过来,不能再让父母辛苦了。特别是每年的包饺子,那就是一项大工程。
年三十中午吃过妈妈蒸的黄米面枣介糕以后,仓促收拾了碗筷,便开启了迎接过年最紧张的阶段。弟弟负责其他菜肴准备及庭院装饰,我负责对联、柴火,还有院子内外的整理、清扫,孩子们则张罗着帮倒忙。厨房内,饺子工程已经动工,主力是我的妻子、弟媳,有时住的不远的妹妹也来帮忙。她们先把白菜、红萝卜以及大葱等剥开、洗净,还有猪肉、豆腐、粉条、鸡蛋、韭菜等食材的处理,剁馅的当当声迅即响起,如火车开行不绝于耳。大葱的辛辣味儿直冲鼻孔,呛得涕泗横流。本来宽敞的厨房被整得摆满了锅碗瓢盆和食品材料,地下被洗菜洗锅水弄得湿漉漉的。经过一两个小时忙碌,饺子馅儿调好了,满满几个瓷盆。有肉的、有素的,还有不吃肉、不吃鸡蛋、不喝牛奶、不吃葱韭蒜的妈妈的专用馅儿——“纯素馅”。还有用七八斤白面和好的一大瓷盆包饺子的面团儿。
材料备好,眼看日头西斜,已经听到外面有了零星的爆竹声,心里便莫名地兴奋,抓紧时间开始包饺子。战场移至父母住的正窑内,四五个人围着床边,揉面的、擀皮的、包馅的,忙得不亦乐乎。比锅口大的圆箅子上,包好的饺子一圈圈绕着延伸,不一会儿就摆满了。孩子们来凑热闹,撵也撵不走。大家一边包一边聊天儿,摆满的箅子有人端到外面阴凉处,一般要包四五箅子呢,计划吃好几顿,因为正月里要尽量少干活儿的讲究。有邻居过来串门儿,多是请爸爸为他们写天地爷、灶君、神主对联,写起后高兴地回去忙碌了。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还惦记着晚上八点钟央视的春晚直播。包饺子的任务终于大功告成。如果活儿没有赶出来,则一边看电视一边包饺子,一心二用,心不在焉,不耽误节目,那体验真是鱼和熊掌都要兼得呢。
我们这个年龄段儿之前的人,对饺子有特殊的情感,怎么吃也不会厌烦。有一年春节,我家的饺子包得太多了,连续吃了几顿,几个孩子吃得发了愁,怨声一片,只好按照他们提出的食谱重新烹饪。妈妈感叹“扁食也不吃?这会儿的人真是吃白了肚皮”。
我们这里称饺子是“扁食”,很形象的叫法。好像北方多数地方,还有福建等地都是这样叫法。查阅资料得知,饺子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此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自然是魅力永恒,永远不会吃得腻烦。你看她有粮有菜,营养均衡丰富,容易消化,当初还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呢;再看她状如元宝,寓意着财富、丰盛,寄托着幸福美好;三看她连着冬至、春节等重要节日,包含着吉庆有余。当然,我以为饺子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做的过程,调馅有讲究,擀皮儿有技巧,包馅儿有艺术。一想到饺子,就觉得香气扑来,就感到亲情浓浓,就将要进入重要节日。在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全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说话聊天,其乐融融,好不惬意,没有什么比这种光景更令人甜美和神往的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