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保矿运动有杜氏

时间:2023/11/9 作者: 娘子关 热度: 15794
◇葛燕红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淘气,大人们总会说‘再不听话,就叫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鬼子来抓你!’”“那时候,只当是大人们吓唬我们,哪里知道,一百年前,那些个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当真漂洋过海来过我们这片土地。通过口口相传,那些在我们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洋人,在老百姓眼里就成了恶鬼的化身。”

  杜富科常常回想起小时候的这段往事,他说,这个细节恰恰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祖辈们曾与洋人有过交集。

  我母亲姓杜,按辈分算起来,杜富科是我母亲的一个远亲侄子,这亲戚关系是在杜富科编撰《杜氏族谱》之后才知道的。

  2010年春节过后,忙着编撰《杜氏族谱》的杜富科大哥拿着一大摞资料找到了我,听得出这个平日里从不喜形于色的大哥言语中透着的那份兴奋。许多熟悉杜富科的人都知道,对于他这个收藏爱好者来说,能让他高兴的事不是升官不是发财,而是又捡到了什么古董宝贝,或者寻到了一块记录着沧桑历史的古碑。这一次的收获与他编撰的《杜氏族谱》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家族荣誉,杜富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

  杜大哥拿给我看的资料有出版发行的书,有复印的影印文本,《山西争矿运动史料与研究》《保矿运动中的平潭》和《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复印件、《山西保矿运动历史研讨会会议资料》复印件等等,整整一大包。

  原来,收藏圈子里有朋友告诉杜富科,有人找到了当年保矿运动时的原始资料,那份文物里有杜氏家族参与保矿运动的记载。杜富科一听就心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原平定县志办主任刘春生那里看到了《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无断句、无翻译的原稿复印件。

  在杜大哥让我看的《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复印件、《保矿运动中的平潭》中,他用笔划出了这样一段话:“壬午,平潭沈、翟二君聚众捌佰有余。油糕旦着恩赐黄马褂携班赛剧,蔡氏、史氏皆附耳。东关杜氏着恩赠黄旗,携族人晋、升、恒、元善、和、仲主灶。藿食间以臛,昼夜无间。民众日资廿文,以偿费也。”

  这就是杜富科所要告诉我的那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平定杜氏家族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保矿运动。

  研究保矿运动的专家们对原文做出了解释:

  九月十二(1905年10月10日壬午),平潭村长沈简堂、村君翟培源二位先生聚焦村民、窑工八百余人,平潭剧社骨干葛氏戏班班主“油糕旦”葛熙贤,身穿慈禧太后赐给的黄马褂,领着戏班在平潭赛剧,蔡氏春成、史氏凤存(燕龛旦)也都跟着来唱戏。平定城东关的杜(谦)氏族人举着皇上恩赐的黄旗,带领本氏族人杜晋、杜昇、杜恒、杜元善、杜元和、杜元仲到平潭主灶做饭,豆叶菜、粗粮夹带浑汤,白天黑夜不间断舍饭于聚会众民,给聚会民众每日每人发二十文钱补偿费。

  杜大哥很认真地告诉我:“文中提到的杜元善是我的亲爷爷!”

  他说,保矿研究专家们在最初翻译《保矿纪闻》时,经常遇到一些人物关系理不清的情况,无法下手,于是想到了从《纪闻》中找提到的各姓氏族人后代帮忙理清头绪。当他第一次看到《保矿纪闻》时,县志办刘春生就指着文中的杜氏那几句问过他。那时候有人翻译“携族人晋、升、恒、元善、和、仲主灶”这句时,以为是杜晋、杜升、杜恒、杜元善、杜和、杜仲这几个人,压根想不到这几个人竟然是父辈哥仨加上子辈哥仨,更不知道“元善、和、仲”竟然是“元善、元和、元仲”的简写,正是杜富科的参与,帮助专家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多年来一直研究杜氏族谱的杜大哥一眼就看到了几位曾祖父、祖父的名字,他感到了无比的骄傲、自豪。他知道,保矿运动对阳泉市、山西省,甚至对全中国的意义,他想着,这段历史应该写进《杜氏族谱》,这是杜氏家族的荣耀,应该让杜氏后人了解、铭记这段伟大的历史。于是,他开始了对《保矿纪闻》和祖辈们那段从未对小辈们提及的尘封的往事的研究。

  杜谦,东关双戏楼人,清光绪年间被选入清宫御膳房供职,侍膳时将平定名菜传入宫廷,返里后又将宫廷烹饪技术传入民间,烹饪技术盛名于世,最拿手的菜是全羊席和海菜席。(摘自《东关村志》)

  杜谦(1864——1933)清末名厨,被选入宫,供职于“御膳房”,曾主司慈禧太后的膳食。讲究传统,勇于创新,将古州家常饭食、独特风味、菜谱、汤类带传宫廷。(摘自《杜氏族谱》)

  杜大哥给我讲,以前,平定人在外面做大厨的不少,但说起来,还是以杜氏十四世孙杜谦为首,老人们曾传下来一句老话,“古州饮食有杜谦”,《保矿纪闻》中的“恩赐黄旗”有可能是慈禧或者皇上吃着什么好菜一高兴赐的。为了查找有力证据,杜富科找到了杜谦长孙杜昌富。杜昌富今年80多岁了,他记得爷爷杜谦以前在北京住着,他有两个奶奶,家里后来有些爷爷留下的如意古玩、字画,但祖上的这面“恩赐黄旗”,他从未听说过。对“恩赐黄旗”来龙去脉的研究只能暂时搁置。

  在《山西保矿运动风云人物简介》中有关于杜氏的介绍:

  杜氏晋升恒 平定东关杜氏参加保矿赛剧活动商铺(杜氏十三世杜晋、升、恒兄弟三人开糖房)

  杜氏十四世杜元善、元和、元仲 平定东关杜氏族人参加保矿赛剧活动人员

  而在《保矿运动中的平潭》第24页中也同样记载了这一事件:

  杜氏付资:聚众八百有余,日资每人二十文;六人主灶昼夜供饭,直至第三日上千人仍如此供给。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杜氏不但给聚众保矿赛剧的人做饭,一做就是三天,到第三天已经有上千人,而且杜家人还给来参加活动的人每人每天20文钱,也是连续给了三天。

  杜大哥看着这些资料,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些先祖们为了保护家乡矿产,与英商做英勇斗争的情形。“九月十四日,平潭赛剧愈演愈烈,聚众一千人之多,英洋福公司人员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急忙赶到平定州署要求予以保护,不然,就写信给大英帝国驻京的公使。平定州尊以民众没有干扰洋人为由,拒绝了英洋福公司的要求。”平定人民团结一心,着实震撼了英国人。

  为什么杜氏要这么积极参与保矿运动?他们如此付出的出发点在哪?杜大哥开始查阅资料、走访族人,就为了了解祖辈们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岁月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印迹。

  这天,杜大哥专门带着我来到了东关街,寻找杜氏家族留下的蛛丝马迹。“杜氏当时在东关街人丁兴旺、家业昌盛,三官庙至石龙镇一带一半的路边房产都是杜家的。”在那条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霜雪雨的老街上,杜大哥一一指点着那些老房子:“这套院子是杜家的,那间房是杜家的,这进院子也是杜家的。”在一个破旧的老房前,他说,这就是糖坊,祖辈经营的晋升恒糖坊的旧址。老屋青砖灰瓦,一门一窗,因常年无人居住,屋顶上枯草丛生。糖坊在一户户漂亮的小二楼、时尚的小院中显得破败萧条。

  晋升恒糖坊的老板是杜晋、杜升、杜恒亲叔伯兄弟三人。我怀疑地问杜富科,一个小小的糖坊,何以能支撑起八百人、上千人的一日三餐,甚至每人还要补贴20文钱,这是何等大手笔?杜富科说,你可别小看这糖坊,当时可是鼎盛。“听我的大爷说,当时晋升恒糖坊分家,他家里分到了一口制糖的大铁锅,那铁锅大啊,直径有两米多,里面能坐三个人。你想想,那么大的锅,要做多少糖啊。在食物品种稀少的一百年之前,可以想象糖坊的生意是多么兴旺。”

  “做麻糖是境内传统的手工业工艺之一。清末,东关桥沟口有杜晋、杜升、杜恒合股开设的晋升恒糖坊。产品品种有麻糖、黑豆糖、泡糖、酥卷、老鼠爽盒、浆旦、磨杆、糖瓜以及食品加工所需的红饴、黑饴等原料和色料。麻糖的销售旺季是腊月,特别是腊月二十三前几天,因腊月二十三晚上,是民间诸神上天的时日,尤其对坐家的灶王爷,此刻家家都要用糖瓜祭灶,正月十五,人们迎春观社火,拐棍糖也成为热销货。”(摘自《东关村志》)

  杜富科说:“其实,根据我后来对《保矿纪闻》的仔细研究发现,杜氏参与保矿,应该还有大家不知道的隐情。”他翻开《山西保矿运动历史研究》第75页,“盘古,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宏而伟,无以阻。余之‘晋艾’、乾甫兄之‘晋平’、廉公之‘晋恒’、赵公之‘晋升’、孙公之‘晋裕’、刘公之‘晋生’、李公之‘晋昌’、郭君之‘晋盛’、杜氏之‘晋兆’云云。结而为社,各沮铁之线领一方之首,皆归固本矣。”

  杜大哥向我解释:“其实你的疑惑我也有,保矿保的是煤矿,糖坊和煤矿不搭界,没什么瓜葛,杜氏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参与是为什么?当看了《保矿纪闻》中的这段话,又联系我在编撰《杜氏族谱》时的发现,可以有个合理的解释。杜氏有煤矿,就是‘晋兆’煤矿。”

  据杜大哥介绍,杜氏当时在平定分为几股,分别是东关股、城里股、姜家沟股,小峪、北后峪、柏井、龙庄等地都有杜氏后人,在很偏远的冶西镇赵家庄村竟然也有杜氏族人。“冶西有煤,杜氏有矿,这应该是杜氏积极保矿的另一层意义。”

  在《杜氏族谱》的记载中,保矿运动时杜元仲十六七岁,耕种二亩菜园兼做乡邻婚丧事的跑打。杜富科的爷爷杜元善跟随父辈们为聚众赛戏的百姓主灶时只有十几岁,也许正是那段保矿的历史为他奠定了一生的路,元善后来学了厨,参军加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队,在部队给抗战的官兵们做饭。

  “爷爷一生勤奋,骨子里有杜氏族人特有的品性,那就是耿直。在记忆中,晚年的爷爷一直保留着当兵时的习惯,被子叠得像整整齐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和现在部队里看到的一样。炕上一半用来睡觉,另一半放的全是书,不让儿孙们靠近。爷爷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除了看书就是在门前的小菜园里种菜。”

  关于保矿的那段光辉历史,几个爷爷没有给小辈们留下只言片语,但杜富科从知道祖辈的这件事起,内心就没有平静过,他托我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并编进了《杜氏族谱》。在《杜氏族谱》上,仅存的元善、元仲的黑白遗像下,他郑重地为他们记下了这样一笔,“发生在100多年前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山西保矿运动,是近代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资源的伟大爱国运动。元仲公、元善公作为亲历这场历史斗争的仁人志士之一,是我们杜氏后人的骄傲。”

  杜大哥说,虽然这三天的聚众赛戏并不是保矿运动胜利的关键因素,但人们至今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津津乐道,都说,保矿运动是群众运动的力量。作为杜氏后人,应该为先祖先贤们的举动感到骄傲和自豪。杜大哥把1905年10月10日作为杜氏护矿纪念日,他说这是平定人的荣誉,也是杜氏家族的荣誉。“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因为它是我们的祖辈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是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杜氏后人,都应该以先祖们为榜样,爱祖国爱家乡,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这些是杜大哥一句一句讲给我听的,虽不是杜氏直系后人,但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镌刻在我内心深处。

  在即将面临被拆的祖辈杜元善、杜元仲的祖屋前,一块历经沧桑的太湖石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无与伦比的辉煌过去。杜大哥说:“社会在进步,老屋会被拆,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不能丢。”他把保矿运动中平定杜氏的故事记录在厚厚的400多页的《杜氏族谱》中,但求勿忘、铭记,以励后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